<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小教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1:43:37

        序論:在您撰寫中小教師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小教師論文

        第1篇

        本文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發放問卷調查和量表,主要調查了鄭州、洛陽、三門峽、平頂山等市的10所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生。其中,省屬學校4所,市屬學校3所,縣職教中心3所。共發問卷220份,收回問卷200份,回收率91%。該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設定1至5分,得分越高,代表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指標測定效果越佳。經過對調查問卷分層隨機抽樣,運用SPSS17.0剔除缺失值、變異值等非正常數據外,針對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取較為顯著的影響因子,通過類平均法,采用皮爾遜相關對數據資料進行聚類分析,一共歸納出教學素養、教學藝術、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4個影響因子。

        二、模型構建及修正

        從CFA模型角度出發,本文構建中職教育專業課教師能力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經過對問卷數據信度、效度檢驗,KMO值大于0.8,巴特利統計值顯著(sig=0.000),該模型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通過對觀察指標相關系數矩陣的整理,運用Amos17.0軟件對模型進行測量、識別、修正。本文最終得出中職教育專業課教師能力教學驗證性因素分析標準化估計模型?;烙嬛的P停ㄗⅲ和ǔG闆r下,通過AMOS統計分析軟件,在對數據進行處理后,顯示的估計參數等指標,是不顯示小數點前“0”的,這是軟件默認的。比如,圖中的“.67”=0.67。)該模型變量總共27個,觀測變量12個,潛在變量15個,內因變量12個,外因變量15個,模型自由度df=46,卡方值降低為38.261,顯著性概率值P=0.784>0.05,接收虛無假設,表示本文問卷數據所導出的方差協方差S矩陣與假設模型導出的方差協方差矩陣相等的假設獲得支持。GFI值=0.968>0.900,RMSEA值=0.000<0.050,AGFI值=0.945>0.900,表示該模型的整體適配情況良好,本文所構建的假設模型與實際數據可以適配。

        三、影響因子分析及討論

        本文構建的模型,經修正后進行標準估計。標準化回歸系數,在CFA模型中,也稱為因素負荷量,代表觀測變量對潛在變量的解釋程度。該值介于0.05至0.95之間,表示模型的適配度良好。其值越大,表示潛在變量能被觀測指標解釋能力越強,指標變量能夠更有效地解釋潛在變量的具體含義。在以問卷和量表作為主要工具的基礎上,筆者收集了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相關資料,擬構建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理論模型。通過AOMS17.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整體擬合指數較為顯著,得出影響四個潛在變量的相關系數和各路徑的因子載荷。其中,作為被試對象的教學素養,觀測指標變量個人素養、教學行態、教育知識對教學素養的因素載荷分別為0.807、0.847、0.818,影響較為顯著。教學行態特征在其他觀測指標不變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標準差,教學素養增加0.847個標準差,其影響程度大于其他兩個觀測指標,是教學素養的第一影響因子。筆者認為,專業課教師作為中職學生最直接的行為導師,其職業設計、職業態度、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教學行態很容易被模仿,具備較強的影響范式。相對于個人素養和教育知識指標,教學形態指標的得分最高,對教學素養的解釋力度更大。在不斷加強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個人素養,深化教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更應重視教師教育形態的影響,樹立教師良好的師表形象,以身傳教,以德育人。在潛在變量教學藝術的觀測指標中,情感溝通、教學魅力和教學機智的結構系數分別為0.670、0709、0.678,存在中等強度關聯。其中,教學魅力特征的影響更為顯著。筆者認為,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中,專業課教師的人格、氣質、性格、教學技巧、教學方法等教學魅力,更容易引起學生心理共鳴。烏申斯基關于“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影響性格”的論斷,精辟地點出教師魅力的影響。具備較高教學魅力的教師易于被學生接受和認可,直接影響著學生課堂效率,學生更容易獲得較高的課堂效能感和成就感。無障礙的情感溝通,靈活多變的教學機智,都有助于不斷完善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藝術的提升,有利于塑造中職學生創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感,形成濃厚的教學互動的良性循環。影響專業能力4個觀測指標中,實訓組織對專業能力的直接效應為0.870,對專業能力的影響最為顯著,其影響效應高于教學評價、教學實施和教學設計。本文認為,中職學生技能訓練是中職學校能力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訓教學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是中職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制度保障。實訓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前景。實訓組織指標得分較高,與蒙福特針對低動機和低能力的學生能夠從持續時間長的培訓中獲益較大的論斷相一致。

        四、結語

        第2篇

        1.建構主義理論的內涵

        建構主義理論是當前教育心理學中關于學習的一種新思想,已成為教育領域中的熱門話題。代表人物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奠定了建構主義的兩大流派: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2],其理論的精髓一是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個人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積極建構當前事物的過程;二是認為知識是個人主動建構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的相互作用,來充實和豐富個人的知識經驗。

        2.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改革中的意義

        第一,建構主義理論進一步明確了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各自所處的地位,表明雙方各自的責任與義務,也更加明確了教師的職責是促使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有助于教學任務高質量的完成;第二,建構主義教學更為注重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教學形式、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利于人才的創新培養。

        二、種子市場營銷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于種子營銷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綜合化,既要掌握市場營銷的基本技能,又得掌握農村市場與農村社會以及各類種子企業的經營特點,具備為種子企業打開國內國際市場的實踐技能。然而,從目前高校種子人才培養現狀來看,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

        1.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實踐指導

        教學的內容主要與選用的教材有關。教材從組織編寫、審定、出版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更新速度較慢,成本也高。因此,教師所選用教材往往是多年使用一本書,容易造成學生所接受的信息是過時的或是跟市場需求不符的。目前,種子市場營銷學的教學內容依據的是市場營銷學的理論體系,涉及營銷的各個環節,比如種子市場營銷的基本理論知識、種子營銷策略和技能等,教學內容比較固化,而種子企業為適應營銷環境變化而創新的營銷策略沒有體現在教材中,尤其是網絡營銷知識的缺乏更為突出。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崗位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基本的教學內容顯然不能滿足職業崗位的要求,相對來說比較落后,缺乏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2.教學方法落后,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種子市場營銷學課程是目前許多高等農林院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必修課,該課程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由于授課教師實踐經驗不足,課程沒有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案例缺乏,導致目前大多院校停留在理論講授層面。雖然教師采用多媒體授課,但從本質上來看還是以教師單一講授為主,以教材為中心,以課件為主要內容,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

        3.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踐,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培養

        種子市場營銷學的特點決定了該課程應突出實踐教學,實際上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穿插實際的案例進行說明,但在實際過程中出于對理論體系和知識的連貫性考慮,就會安排更多學時進行理論講授,而對于實踐性較強的方法、技巧、策略相對來說安排的學時較少,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培養。

        4.考核方式單一,不利于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程考核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考核達到檢驗教學成果的目的,不但便于檢查學生的學業成績、督促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對于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促進教學工作的改進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從目前的考核方式來看,課程的考核普遍采用考試形式(主要是筆試),而且客觀題多、主觀分析題少,形式上比較單一。由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沒有做好監督或考核,導致了大部分學生平時學習松懈,考前突擊死記硬背,考后遺忘的不良現象,使考試最終成為學習的目的,違背了教學的初衷,從而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養成。

        三、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課程教學設計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過程中更加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中心地位,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教學引導地位。因此,種子市場營銷學課程的教學設計須打破過去傳統的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中心的模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設計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加大實訓內容的設計,見圖1。

        1.課程教學目標構想

        建構主義理論兼顧了學習的社會目標和學生的個性發展,形成教育目的和形式的有機融合[4],也就是說種子市場營銷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既要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又要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诖?,本文認為種子市場營銷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實現以下內容:即通過該課程的教學,幫助學生實現對相關種子營銷理論知識的意義建構,能夠認識、分析種子經濟領域內的相關問題,從而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并能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

        2.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既要考慮到學生已構建的知識框架(如學生的認知能力、前期認知程度),同時又要考慮到學生對新信息的接受與容納能力以及學生對輸入信息的反饋。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種子市場營銷人才的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全面,這就對課堂教學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再是簡單的教材中的基本內容。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種子市場營銷學的教學內容應是圍繞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在原有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并補充大量的必要信息。因此,在改革教學內容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內容。(1)多渠道提高教師專業理論水平一方面通過參加國內高水平的學術交流來擴大教師的視野,拓展教師的知識領域;另一方面給予教師創造便利條件,讓教師親自到企業中去體驗,真實地感受實際工作中對于專業能力的要求,找出目前教學內容中的不足,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改革教學內容,也有利于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2)突出實際工作崗位要求,做到學以致用按照種子市場營銷工作的具體內容與職業能力要求設計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所掌握的內容與實際崗位能力要求一致;同時,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使其具備營銷工作的基本技能。(3)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保證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從高等教育角度,一門專業課程必須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根據種子市場營銷學課程的特點,在保證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前提下,還需要有一定量學時的實踐內容作為支撐。比如通過種子營銷工作中的案例教學啟迪學生的職業思維,促進其經驗性知識的形成。

        3.課堂教學方法設計

        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教師主動教與學生被動學的互動過程,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佳。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必須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主體由過去教師如何教變為現在學生如何學,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達到教學的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組合,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1)理論教學法任何一項實踐工作的開展都須在一定的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也就是說理論知識是專業能力的基石。理論教學法也就是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優勢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分析能力。同時,在理論教學上強調必需、夠用、適用的原則[5],在此前提下,提高學生對專業相關文獻的閱讀能力,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掌握最新營銷領域的理論前沿問題,不斷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理論知識。(2)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中較經典的方法,起源于二十世紀初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形式。由于案例內容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真實的經歷而區別于教材中理論性內容,從而可以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補充。因此,學生在分析案例過程中,經歷了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教師設計一個營銷環節的場景或借助于營銷模擬軟件,將課堂變為營銷活動的現場,要求學生分別扮演場景中的各個角色。通過親身體驗角色,學會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獨立分析和判斷,由學生當評委給出成績,由教師就學生在這一環節的表現給出綜合評價,指出不足。這種方法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創新意識。比如在幫助企業推出新品種上市這一情景中,學生可以從企業角度向潛在客戶分析新品種的相對優勢和所產生的效益最終達到銷售的目的,從客戶角度著重分析新品種可能產生的效益,通過討價還價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4)實踐教學法實踐教學是檢查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通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教學應包括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校內實訓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借助實驗室進行專業軟件的實際操作。一方面,借助系統仿真軟件可以鍛煉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如網絡查詢種子營銷信息,進行網上的詢價、議價、最終達成交易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軟件的全過程操作流程,訓練學生對市場的預測和決策能力,掌握種子營銷的技巧,了解種子營銷的賬務處理。校外實習主要是利用課外的時間,統一組織學生真正體驗社會實踐,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市場調查。市場調查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教師事先向學生布置調查專題,明確調查目的,通過有效的組織形式讓學生深入市場,培養其發現市場機會、搜集市場有效信息、進行數據信息分析和處理的能力,最終形成市場調查報告。第二,直接向目標客戶進行種子營銷活動。由學?;蚍N子企業向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商品,由學生分析潛在目標客戶群體,最終實現商品的銷售,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崗位的能力。

        4.課程考核設計

        科學合理的考試不僅能對教學起到反饋、調節、評價、促進作用,而且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6]。因此,建構主義理論下的課程考核應遵循以考促學的原則,將教學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起到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1)采用多元化的考試方式考試方式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要求,更加注重考試結果的信息反饋,即教學過程中最終考核的結果是多種考核形式的綜合。一是“平時+期中+期末”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將考試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平時成績由課堂小測、課堂提問、課堂出勤等綜合評定;期中和期末成績由卷面筆試進行評定。這種方法還是沿用了傳統的考核方法,綜合成績主要是由筆試成績構成。二是“調查報告+期末”方式。在這種方式下,通過撰寫調查報告,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獨立完成專項調查的能力,并用以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根據調查問題的設計、完成情況給出成績;期末成績仍由筆試成績構成。這種方法既考查了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平時+課程論文”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平時成績主要由課堂作業、案例分析、學生互評等方式綜合評定;以課程論文形式作為課程考核的最終形式,通過專業論文的撰寫,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分析能力,另一方面為寫畢業論文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2)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如前所述,平時成績可以采用課堂討論、作業、出勤、論文等形式的綜合,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評價。因此,只有加大平時成績在綜合成績中的比例,才能實現對學生的綜合性、動態性的考核目的。(3)給予學生創造性表達的機會考試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熟練掌握,更重要的是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能夠與他人進行交流。教師通過開展課堂討論、課堂答辯等環節的設計,給學生創造自我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的發展。

        5.課堂教學質量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直接目的就是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使教師不斷地改進,提高教學效果。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應注重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因此,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第一,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多方參與的綜合評價主體。綜合評價主體是包括學生、教師、領導、用人單位、家長等在內的多方參與教學評價過程的主體,從多方面、多角度對課堂教學進行綜合評價,更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第二,建立完善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應符合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符合科學性原則。

        四、結束語

        第3篇

        1.課堂語言環境的構建有效施教

        課堂氛圍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度是有重要影響的,一個和諧舒適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政治課程教學中,應該善于抓住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將國家大事與自身聯系起來,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應加強,了解學生學習政治的難點,找到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由于政治考試是中考所必需的,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歷年的考試題,為學生考試做有針對性的準備,在理論講解時,應增加有關政治考試的經驗,應注意到答題要點以及答題的規范性,從而提升學習政治的積極性。

        2.多媒體教學的合理應用

        在傳統的教學設施下,教師只能通過板書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掌握重要的理論要點,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說,并不是主動的,并且也不利于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接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于政治具有較強的實時性,而這些內容不僅沒有包含在教材中,而且還是考試重點,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網絡上的內容以視頻方式講解,例如,有關“中國夢”的內容,教師可以提前將有關“中國夢”的相關內容打印出來,讓學生提前了解“中國夢”的相關知識,然后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的同時,還能通過視頻加深理解,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而且能夠提高課堂的效率。

        3.教學評價機制的構建有效施教

        教學評價機制即分析政治教學的效果,我國很多中學在這方面管理都不夠完善,缺乏對政治教學的評價機制,部分中學采取的是預估機制,但是與行政管理相聯系,缺少對學生角色的關注。因此學校應該完善對任課教師政治教學的評價機制,例如,對教師的出勤狀況以及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評價,主要通過技術對內部控制進行操作,構建出一個較為統一的標準,為政治教學進行評分。另外,學校的評價機制也可以從課堂的氣氛,師生之間的感情等指標進行相關評價,從而完善政治教學的評價機制。

        二、結語

        第4篇

        初中歷史教學需要符合新課標課改的要求,創設富有時代氣息的課堂,提高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忽略學生的感受,只是單純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不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初中生的價值觀和態度,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初中生因為自身的閱歷和接受能力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有限。為了達到生活化歷史教學的目的,歷史教師需要把生活融入到歷史教學中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定的歷史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時間相對久遠的歷史知識。首先,教師需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教學情境。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歷史問題,擺脫傳統教學模式下不切實際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從枯燥痛苦的學習過程中擺脫出來,在提問時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其實歷史就在自己身邊。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就會有感而發,在尋找答案時啟發自己的思維,提高參與的熱情。其次,教師還需要創設角色模擬具體的歷史情境。歷史教師可以在課上彩排歷史小短劇,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把歷史事件帶到初中歷史課堂,讓學生能夠親自體驗古人講話的方式和生活習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編排歷史短劇,在不扭曲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通過揣摩角色,尋找歷史資料,身臨其境的演出可以提高自己掌握歷史知識的技能,更好的記憶歷史時間、歷史事件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營造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情境,使歷史教學貼近學生生活。例如,在講解有關贖罪券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當時歷史事實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具體的環境,啟迪學生通過構建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歷史,從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2.開展課內交流討論活動

        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站在時展的前沿,與時俱進,在歷史課堂開展交流討論活動,關注整合時政內容,組織學生關心社會事件,了解國家和社會的動態,把實際生活和歷史教學相結合,通過討論強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例如,歷史教師可以就某一具體的歷史知識,組織開展課內交流活動,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自己的思想認識進行分析,從分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加深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在教學《不怕遠征難》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文件,讓學生直觀感受當時的艱難。借助多媒體給予學生視覺上的震撼,讓學生感受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珍惜當下。教師在播放視頻之后可以要求學生自愿地結成小組,就“的原因”進行探討,并且結合當今社會情形寫下自己的感受。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充分了解課文的內容,并且對當時社會形態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課堂討論分析之后,樹立爭取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課內討論交流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學生通過討論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增強對知識的記憶。教師在生活化的歷史教學活動中需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知識討論分析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在討論中獲得知識的提升,提高學習效率。

        3.組織課外專題調查研究

        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運用知識,把自己了解的知識、掌握的知識還原到生活當中。生活化的歷史教學活動需要組織課文專題調查研究,通過調查研究促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歷史學科是人類發展的縮影,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不應該單單引導學生回顧歷史,而是應該在回顧歷史中展望未來。通過歷史的學習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提高學生的歷史修養。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社會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深入生活,在課余時間開展有關社會生活的調查活動,了解周圍人的生活習慣和幸福指數,并對老一輩的人群進行調查,從調查中了解中國十幾年來的社會變遷,而且教師還可以提倡學生就歷史課本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調查,在指導下促使學生將調查研究活動向生活中的各方面延伸,在此技術上把理論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讓生活真正的融入歷史,實現初中歷史高校教學,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4.結語

        第5篇

        通過建立健全“業務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實現所有服務過程在呼叫中心內部的“自循環”體系,從業務咨詢到實際辦理,從免費配送到售后服務,為客戶提供全程無憂的服務,移動業務和終端配送上門的新型“營銷+服務”模式,改變了原來客戶“多環節”“、“斷點式”辦理業務的過程,將呼叫中心變為客戶身邊“觸手可及”的流動營業廳。真正做到“一點接觸,全面服務”,提升客戶感知。

        二、服務營銷創新模式的具體應用

        1、整合組織機構和業務流程。在呼叫中心建立專門的營銷部門,根據營銷產品的類型、形式及客戶需求,分類制定業務受理流程,服務營銷受理流程分為:直接辦理型流程,前臺客服人員直接在業務支撐系統中進行受理;預辦理+配送流程,前臺客服代表營銷,通過配送渠道將移動終端配送至客戶手中;預約登記流程,前臺客服代表通過商機管理系統傳遞至后臺團隊進行營銷跟進。

        2、建設呼叫中心“資金流”管理體系。傳統的呼叫中心平臺,是通過電話語音的方式與客戶聯系,不產生面對面的接觸,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電話營銷的受理范圍。針對這種情況,呼叫中心探索新的運營模式,通過上門現金收費、移動POS機收費及電話在線支付、支付寶支付、網上支付等多種方式,將營業資金歸集到呼叫中心。并建立營運資金的管理體系,通過系統進行營業資金的管理及監控,實行三級賬務稽核體系,加強營收資金稽核和監控工作,對營收資金收取、繳存實施過程管控,減少資金風險。

        3、建立健全物流配送模式,提高營銷成功率。建立健全配送物流系統,是服務營銷的關鍵環節。目前電信運營商呼叫中心的配送方式主要包括組建自有人員配送隊伍、社區經理配送、配送公司配送。每個渠道具有的不同特點決定了其適合承載的服務營銷產品。自有人員配送,優勢是員工掌握專業知識,可向客戶講解業務,提高配送的成功率。但弊端是服務成本高,人、財、物風險較大。專業快遞公司配送,服務比較正規,配送能力有保障;缺點是配送管理較為死板,不能滿足個性化的業務需求,且引發的服務問題多。在建立健全“物流”體系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渠道優勢,選擇適合的配送模式,同時不斷提升配送服務水平,縮短配送時限、提高配送及時率和成功率,達到最佳的服務營銷效果。

        第6篇

        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的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一方面教師教育主動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根據基礎教育發展的需求,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手法及培養途徑諸多方面做出積極的回應;另一方面也把教師教育的理論、教改成果應用到基礎教育實踐中,推動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為進一步了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狀,我們參照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1]9課題組對北京、河南、寧夏三個地區以及山東師范大學學者對江蘇省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基本現狀的調查為主要依據,結合我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高師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培養本科層次中小學教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對遼寧省八個城市和農村,29所學校1067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追蹤分析,針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中專業知識、專業素質、專業適應性和專業勝任程度幾個緯度進行了分析,總體歸納了我國中小學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現有狀況及未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2]具體表現如下:

        (一)教師對新課程的態度

        在被調查的江蘇省中小學教師中,有72%的教師認為新課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教育觀。98.7%的教師表示認同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沈陽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中86.8%的教師認為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標是能夠實現的,較多數的學生對此較樂意接受。64.4%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改革對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1]146可見,大多數的教師對新課程改革持有贊同和支持的態度。但對新課改的教學內容、方式和教師角色的轉變仍需要有一段過程。

        (二)教師專業知識情況

        北京師范大學調查組對北京、河南和寧夏三個地區的3000多名中小學教師關于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調查中最想學習的課程按選擇排序如下:“與教學方法、技能有關的知識”達56.1%,居于首位,“與教學設備有關的知識”為45.1%,“與學生身心發展和評價有關的知識”為29.41%,“教育理論相關知識”為21.05%,“與教育科研相關的知識”為16.41%。被調查的教師90%以上畢業于師范院校。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教師必備的教育專業理論與方法以及教學技能相關的知識,在教師職前教育中并沒有很好地解決,教師專業性在職后也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師范生在從教之后,對教育專業知識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

        (三)教師專業適應性狀況

        對北京、河南、寧夏等地區教師的調查顯示:15.4%的教師不知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合作與實踐能力;31.3%的教師認為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定勢使自己的教學方法難以更新;25%的教師要經過學習和不斷適應才能投入到課程之中;39.1%的教師在備課中從不利用新資源等教育技術;55.4%的教師認為采用新的教法后,短時期沒有見成效;40.3%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推進的速度太快,不符合當地實際情況。[1]243這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適應能力還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制約著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

        (四)教師專業勝任程度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對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或活動課程的勝任情況的調查發現:北京、河南、寧夏三個地區的教師中有56.59%的教師認為能夠勝任,超過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需要接受培訓后才能勝任;還有40.7%的教師認為需要經過學習和適應后才能勝任。[1]226

        (五)教師專業發展中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北京、河南、寧夏、遼寧等地區教師的調查表明:約50%的教師感覺新課程改革對自身專業發展的壓力較大,主要表現為教學工作壓力、學校制度環境壓力、課程改革壓力和自我發展壓力等。教師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將教改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調查中發現59.5%的教師能夠做到課堂里充滿師生愉悅的微笑;39.5%的教師勉強做到,18.2%的教師勉強能做到給每位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面對教師的難以進入課程改革的角色及教學中的壓力,開展良好的專業培訓十分重要。在調查中發現,23.3%的教師缺少集中研修的機會,57.1%的教師認為缺乏行家指導,21.9%的教師缺乏學習相關的信息資料充實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46.6%的教師因教學工作繁重難以擠出時間參與學習和科研活動。[1]227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表明:我國中小學教師對新課程改革具有較好的認同、理解和積極的支持態度。這是教育變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契機,但仍然存在著傳統的教學體系的束縛、教育行為轉變滯后、課程內容陳舊、學科本位、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實踐反思與體驗匱乏,教師在變革中主體地位的缺失,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機制不健全,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不銜接,師范教育培養的師資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需要不相適應等問題,因而導致了教師專業適應能力下降、教學改革潛能不足、教師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二、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培養思路

        如何建立一個既能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供高素質專業化的教育人才和高質量、全方位的服務,又能為自身持續、快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的教師教育新體系,發揮教師教育的先導性、示范性和保障性作用,是我校教師教育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思考的課題。我們在廣泛調研、實地考察和論證的基礎上,以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為指導思想,提出了推進教師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構想。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定位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型中小學教師。這種新型人才的培養規格是:厚基礎——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基礎,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師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寬口徑——培養學生具有綜合、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和教師專業知識體系與能力結構、教學方法及技術,有較強的專業適應性及自我發展的潛能;高素質——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質,健康的身心素質,不斷學習與創新的能力;重實踐——有較強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能力,教學與科學研究能力,動手實踐、勇于創新能力;顯個性——具有多種教師專業特長和多樣化的職業興趣及良好的教學技能,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諧發展。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幾年來,我校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不斷探索與創新,構建了“教學與教學統整,學科教育與教師教育統一,職前培養與職后研訓融通”的教師教育一體化培養模式,實現了教師教育機構一體化,培養體系一體化,使教學研究和職后研訓提前介入職前培養階段,加強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對基礎教育教學實際的了解,縮短了預備教師、準教師入職階段的適應期,加速了教師專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不斷探索開放的、多元化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新體系。

        目前我校在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3+1”培養模式,即改革混合培養,采用學科專業教育與教育專業教育分段實施、分流培養的模式。前3年進行學科專業教育,教師專業課程逐漸進入,后1年由教師專業發展學院進行教師專業培訓和實踐。這種專業化合格師資的培養模式,有助于師范生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養成和訓練,有助于提高師范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從師任教的技能。

        “2+2”培養模式,即前2年按一級學科為主體大類培養,2年后進行學科專業的教師專業分流培養,在第四年由教師專業發展學院集中進行教師專業課程學習,教學研究與教學實習實踐指導。這種擇優定向、分流培養的模式,激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有助于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全程化、專業化和優質化。

        “3+1+1”“2+2+2”培養模式,即為基礎教育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精英人才”的“本碩一貫制”模式。經過前3年本科專業教育和后1年教師專業培養,以及經過前2年大類學科基礎和通識教育,后2年分流進行學科教育、教師專業培養,在第4年對學習成績優異并有志在教師教育中深造者,經教師專業發展學院導師推薦和專業考核,選擇優秀學生進入為期2年的碩士層次的學科與課程論方向的學習,獲得碩士學位。這種模式的培養目標是為基礎教育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專家型以及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骨干教師。

        (三)課程結構與課程體系改革

        本著有利于教師專業素質的養成、專業知識積累、專業智慧增長、專業技能提高的課程理念,我們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了教師教育必修課,教師教育選修課,教師教育技能訓練課和教師教育實踐課四大模塊。根據不同類別學生的特點分別開設教師教育理論課程、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研究課程以及中學教學實驗設計與演示課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在課程改革中,我們將應用性、多元化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即班主任工作技能訓練、教研工作指導訓練、多媒體課件制作、三字一話基本功訓練、微格教學訓練、課本劇創作與表演,納入教師教育技能課程設置中;改革實習模式,構建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特色,綜合小學期教育調查、小學期校長論壇、教學模擬演習、教育見習和實習、學生畢業設計等實踐課程內容,構建面向中小學課程改革實際的課程體系,提高教師教育實踐技能和職業適應能力,促進教師教育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擇業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在教學改革中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時代性、研究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鼓勵廣大教師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引入教學內容中,結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不斷調整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鼓勵教師大膽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和傳遞式,提倡討論式、探究式、活動式的教學方式,提倡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行動研究、實踐反思、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教與學互動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于創新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實現教與學的共同成長。

        (五)教學實踐環節的強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我們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增加了實踐課程的比重,每學年增加近20天的小學期見習與研習和10周的教育實習與實踐的時數,緊密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實際,精心設計了教育實習的內容、形式和考核辦法,把師范生的專業見習、課程研習、上崗實習和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創立了與中小學共建合作的“教師專業發展學?!?,實施雙方“互聘導師制”,使具有豐富的中小學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教育專家、教研員承擔師范生專業發展指導教師,并系統地介入了師范生學科學習、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教學實踐指導和畢業設計等整體專業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師范生與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專業發展。同時還在沈陽周邊地區撫順、本溪、朝陽等地建立了農村教師教育實習基地,選派優秀師范生進行“頂崗實習”,開展師范生“教育支邊扶貧”工程,培養了師范生自主學習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三、推進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構建科學完善的教師教育教學管理體系

        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教學評價體系、教學督導與檢查體系和教師教育導師考核制度、師范生實習制度、師范生畢業設計和考評辦法等,不斷形成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管理和制度管理的長效機制。

        (二)加強教師教育專業優質師源的建設

        高校應在大力引進高層次、高素質、高職稱人才的同時,不拘一格地引聘具有中學高級職稱的專家型人才,充實教師教育的骨干隊伍。同時采用外引內培并舉的方式,積極推薦優秀的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學校進修學習,提升學習和學識水平。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和新上崗的教師實行到中小學半掛職學習鍛煉一學期的“研修制度”。鼓勵在職教師深入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形成“教、研互助對子”,以教授研究室為載體引進基礎教育優質資源,開展教師教育的學習和互動,推進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三)提升教師教育學術研究的水平和資助力度

        為提升教師專業質量,我校不斷加強教師教育的學術研究,使教師教育的課程研究、學科建設建立在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建立學術研究激勵機制,對高水平、高級別、學術影響大的成果予以獎勵和資助,學校在教學經費中劃撥專項作為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專項獎金,用于滿足教師教育改革與實踐、教學方法手段更新、教材編寫與成果產出等多項發展與建設的需要,以確保我校教師教育工作、教師專業發展走向良性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郭黎巖,王元,劉正偉.遼寧省小學教師現狀調查[J].遼寧教育研究,2007(3):92-94.

        第7篇

        正是由于以上兩種原因的合力導致部分學生慢慢喪失了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喪失了興趣,那么還怎樣要求他學好呢?當然,不能否認歷史教科書的枯燥與歷史這門學科本身具有的滄桑感,對學生學習造成的難度,但是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逐漸下降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二、相應的對策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1.學校要增強重視程度

        只有學校從根本上重視歷史教學,才能有一個推動歷史教學發展的基石。首先學校要從課程安排上重視歷史課的地位,給予歷史足夠的尊重與時間。其次就是要加強對老師教學成果的考核與評比,加強對老師的支持與幫助,以此來增強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從而推動教學水平的提高。最后要多舉行一些國學講堂之類的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涵養。

        2.教師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不斷發展的時代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如今的教師應當廣泛涉獵,加強對史料的研究,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才會帶給學生更豐富、更飽滿的歷史,才會使學生愿意學歷史,喜歡學歷史。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讓學生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開放的思想、更獨到的見解。教師理應這樣,為學生做出最好的榜樣與示范。

        3.改良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