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行政機構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07-20 16:17:47

        序論:在您撰寫行政機構的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行政機構的概念

        第1篇

        關鍵詞:創業機會;資源整合能力;創業績效

        中圖分類號:C93

        新創企業由于受新進入以及資源約束的影響,難以從外部環境中獲得足夠的創業資源來支撐新企業去開發商業機會。新創企業如何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資源整合來開發創業機會,從而提升創業績效,這已是擺在理論界與實業界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以創業績效的有效提升為目標,嘗試從對創業機會與資源整合能力的研究基礎上,構建一個創業機會、資源整合能力和創業績效三者間的關系理論模型,為新創企業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一、創業機會

        (一)創業機會的內涵

        創業機會是新企業創立的基礎,任何一家企業的創立都是因為看到了有別于其他企業的創業機會。目前,學術界尚未就機會的來源得出統一的結論,機會的產生到底是主觀性的還是客觀性的是學術爭論的焦點所在。Josef Schumpeter學派對三種重要的機會來源進行了肯定:技術變革、政治和管制變革以及社會與人口的改變。2000年,Venkataraman與Shane提出:創業活動應被視為一項由特定個體或者特定群體所進行的特定活動,創業機會的識別是其中一個重要行為。Shane(2003)將創業機會定義為“人們能通過創造一種新的手段―目的(新產品、新服務)關系來重新組合資源,并且創業者相信這種組合能獲取更高的利潤的狀況”。由于不同學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對創業機會定義也有所差別。本文認為,創業機會形成是個連續的、前攝的過程,包括對市場需求和(或)沒有充分使用資源的感知、對特殊市場需求和特殊資源匹配的發現、以上有概念的形式創造一個匹配。

        (二)創業機會的維度

        創業機會包括盈利性與可行性。盈利性是指機會所帶來的贏利能力;機會在贏利方面所表現出的能力。應通過三個方面研究來判斷機會的盈利性:目標市場的占有率;目標行業和產業的吸引力;企業的競爭優勢。從這三個方面的考慮,能夠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角度去實現對機會的整體贏利性的度量,這樣不僅充分地考慮了新企業在未來可能具有的收益空間,也對新企業未來的成長空間進行了考慮;可行性是指實現創業機會的把握度與可信度。機會的可行性業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創業者的能力、創業者個人特征及創業者或團隊的社會網絡。創業者與創業團隊內在的特征以及他們所擁有與能控制的資源和社會網絡決定了對創業機會可行性的把握。所以,評價機會的可行性分析時需要考慮的是創業者本身的能力、個人特征以及社會網絡等主觀因素。

        二、資源整合能力

        資源整合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資源整合能力是指企業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進行選擇、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使之更具有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并對原有的資源體系進行重構,摒棄無價值的資源,以形成新的資源體系的核心競爭力。每個新創企業所具有的獨特資源是難以模仿和復制的,因此組合與利用這些特有資源所形成的新創企業特定的資源整合能力也是其他企業所難以模仿與復制的。同樣,如果新創企業在某一領域具有較高的知識與技能管理能力,也能夠對競爭者的戰略活動做出快速反應,采取針對性的戰略活動以超越競爭對手獲得競爭優勢。與新創企業的其他資源相同,有效的資源整合會建立起新創企業特有的知識技能管理能力,并對創業績效的不同方面做出提高。特別是通過不斷模仿與創新,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企業會獲得更多提高效益的能力。

        針對資源整合能力的不同,本文將資源整合能力劃分為二個維度:資源構建能力與資源利用能力。資源構建能力是指企業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在分析與確認所需資源的基礎上,創業者最終確定所需資源的一種能力。資源利用能力是指對已匹配好的資源進行激活,運用到創業實踐中去,使資源發揮放大效應的一種企業能力。

        三、創業績效

        創業績效是新創企業完成、執行的行為,以及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某個組織目標的程度。創業績效應該體現出企業初創和成長過程中創業者的創業活動所產生各種結果。Covin(1987)認為獲利性和成長性是衡量組織績效的兩個重要指標;在此基礎上,Antoncic與Hisrich(2001)對此做出了進一步的研究,獲利性與成長性被他們細分成絕對的與相對的兩種,從而通過這四個方面來衡量企業的績效。Venkataraman(2001)認為:績效要通過三個要素來衡量,這三個要素分別是組織效能、財務績效以及營運績效。財務績效主要包括有銷售成長率以及資產回報率等;營運績效主要包括新產品導入、市場占有率、財務績效等指標;組織效能主要包括員工的士氣以及離職率等非財務指標。同時,學者們從各自研究目的出發,在不同情境下開發度量績效的量表,這導致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度量體系。本文認為創業績效在初創時期反映在生存性上,具體表現新創企業的成長性及獲利性。其中成長性是指新創企業的成長能力,獲利性是指新創企業的獲利能力。

        四、創業機會、資源整合能力對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

        (一)創業機會與新創企業績效的關系

        創業過程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創業機會。當機會無論從其自身的經濟價值方面、在行業吸引力方面或是在市場方面都可能具備一定的優勢時,創業者如何有效的辨別并抓住這樣的機會,從而獲得競爭優勢,是創業者需要在創建新創企業過程中需要時刻注意的,對創業機會的特性時刻保持有清醒的認識,才可以對其進行有效地開發。然而,我們用肉眼往往很難直接觀察出創業機會,所以如何有效地識別與評價創業機會就顯得相當困難。本文在這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以下觀點:在創業成長中,創業者需要予以識別的就是創業機會的核心特征。

        (二)創業機會與資源整合能力對創業績效共同影響。

        創業機會在于實現供應來源與新的組織形式,生產要素進行“新組合”的實現,進而改變原有的供求組合關系?;谶@種情況,打破現有經濟系統的均衡是產生創業機會的主要原因,從而產生新的 “手段――目的”關系。奧地利學派也提出:在現有供求關系框架內存在的局限性影響下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一般因為個體所掌握的市場信息缺乏完全性,尤其是關鍵信息的不對稱。因此導致市場主體的決策失誤,從而降低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同時也產生優化現有的資源配置狀況的創業機會,本質上,這種創業機會是局部優化現有的“手段――目的”關系的結果。

        企業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差異一直存在,并且能夠導致產生不同的績效。為了使這種長期的竟爭優勢得以發展與延續,一定要存在價值,可以利用機會或者能夠弱化環境中的威脅;一定要是目前以及未來的競爭對手所稀缺的;不能輕易被別的企業完全抄襲或模仿;一般沒有戰略替代品。企業本身能否穩定地獲得有形資源的能力決定了新創企業能否能以生存,企業的運行需要勞動力、土地、設備以及資本等有形資源,如果沒有這些資源,企業絕對不能長期生存下去。如果一個新企業具有足夠的有形資源,那么其短期生存的可能性還是相當高的。Winter(2000)與Zott(2003)等人認為:要想將創業資源轉化為創業績效,就必須采用動態能力將自身資源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創業機會、資源整合能力與創業績效關系圖(圖1)

        五、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提出創業機會、資源整合能力與創業績效的理論模型,使得對創業機會與資源整合能力的研究更加深入。為我國新創企業在經濟轉型期面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如何解決新進入缺陷和資源約束、增強新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和獲得持久競爭優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啟示。

        參考文獻:

        [1] Shane S A,Venkatar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217-226.

        [2]Brockhaus, R. H. and Horowitz, P. S., 1986,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 in D.LSexton and R. W. Smilor(Ed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Cambridge, MA: Ballinger, 25-48.

        [3] Shumpeter,J.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1.

        第2篇

        摘要:為了探討我國政府改革中公共行政機構的生滅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國務院自1982-2013 年期間政府機構改革變遷的歷史數據,運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對國務院行政機構終結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國務院機構類型、政治意識形態對機構生存風險率有顯著影響,并且其風險率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關鍵詞 :行政機構;終結;生存分析;影響因素

        公共行政機構改革和結構性調整是政府管理實踐中的一種常見現象。近50年以來,西方各國政府在面臨財政危機、行政效率低下等管理問題時紛紛對處于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文化及政治環境中的政治行政體制進行不斷的結構性調整(Külli Sarapuu,2012)。行政機構的數量及變革的機構類型都產生不同的變化,1976年,Kaufman首次提出了關于公共行政機構幸存與終結的質疑:為什么有些公共組織能幸存長久而其他的公共組織卻很早逝?該問題引起了各國學者在不同政治文化和社會歷史發展背景下對公共組織生存過程(機構幸存或終結)的探討(Lewis 2002,2004;Vidar W. Rolland,2012;Külli Sarapuu,2012),試圖提出不同的理論觀點并給予不同的現象解釋。

        在我國,自改革開放至今,國務院機構已歷經七次政府機構改革運動,旨在建立一個靈活、高效、服務型政府。一系列機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政府職能的重新優化與行政機構的重組調整,相伴隨的則是公共行政機構的增撤合并等類型的變革,即有些機構被新設,或被合并,或撤銷,有些則被拆分為多個不同的公共部門。然而,我國關于行政機構生存過程的研究成果尚未系統化,且缺乏實證方面的研究。因此,結合現有研究及我國國務院行政機構改革實踐經驗,分析影響我國行政機構終結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一、國內外研究回顧

        公共行政機構生存或終結的研究普遍存在于公共行政研究之中,然而機構終結目前并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Kaufman(1976)將組織文化與周圍環境作為機構終結與否的指標,將具體化的組織符號、組織的權力及其內在網絡范圍視為組織邊界,但該定義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研究者的主觀判斷,并不具備規范性。Lewis(2002)從組織功能視角指出,由于組織所有功能的消除而使組織喪失存在的意義或者由于組織的名稱的更改使組織的相應功能發生改變的事件都是機構終結。Rolland & Reness(2012)從事件-過程的視角,將機構終結界定為機構被明確撤銷、更名以及被排除在政府組成部分之外的事件。

        在關于影響機構終結的因素研究中,Kaufman(1976)認為,行政機構的幸存或終結與機構生存機遇有很大關系,生存或死亡僅僅是對環境適應性的結果,而并不存在一種固定的模式。同時,他提出行政機構不朽的特征的論點與“公共組織的結構和運行環境使其更穩定、生存壽命更長”的傳統觀點相一致。然而,但Kirk?patrik 等(1999)則從政策終結的視角分析,認為確實存在某些變量重復的影響了行政機構的幸存或終結,并遵循一定的模式。其中,影響終結的因素大致分為三類:機構特征、政治環境和外界約束,三者對機構終結都直接產生影響。而機構特征表現為機構存在的理由、壽命等,政治環境則指對機構產生影響的政治家、利益集團等。Rolland & Roness(2012)通過對挪威政府行政機構在1947-2011 年間數量及變遷類型的終結進行實證分析,指出國際行政環境(如行政管理理念)對國家行政機構的終結產生影響,即認為公共組織的變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公共管理等改革學說的全球化趨勢。制度主義學派則指出影響機構終結的主要因素來自政治家的有意識的制度設計,如政治的權力更替、機構的法定基礎、與政治權力隔離等。同時,機構自身特征也對其終結有影響,如機構規模、機構的生存時間、機構功能及機構預算等。Boin(2010)通過對聯邦政府1933-1936 年羅斯福執政期間的行政機構進行實證研究,并檢驗了該理論的正確性,結果表明政治權力干預會加快機構終結,而政治隔離即政治家的制度設計則可以使機構避免死亡,但約14年后則有相反的影響。這是因為機構需要與政治家和利益集團建立緊密關系并獲取相應的政治資源支持,同時輸出符合其偏好的組織績效、政策,否則就會受到機構的反對利益集團的彈劾。而我國學者劉新萍(2010)分析了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在1993-2008 年間的變遷情況,實證表明機構精簡-膨脹的循環改革,并綜合分析了機構終結的原因。何艷玲(2008)則定量分析了1949-2007年期間國務院組成部門的不同機構類型的機構發生的變遷情況,并分析了其變遷規模及程度。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研究在總結國務院改革的理論及總體改革和機構規模變遷上具有一定的成果,但大多關注于改革的經驗總結而對機構終結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關注較少。

        二、研究設計

        1.概念的界定

        本文采取Rolland & Reness(2012)的研究對機構變革類型進行界定,將變革類型分為產生、續存、分裂、吸收、合并和終結六類。其中,新設機構及更名后的新機構記為產生;續存則指改革中原機構分為多個,但依然以原有名稱存在;分裂指機構由一個分為多個,自身不在保留;吸收則指一個機構將其他機構吸入整合,保持原有名稱存在;合并是指多個機構合并為一個新名稱的機構,此時新名稱的機構算產生;終結是明確表示撤銷的機構、更名的機構及排除國務院組成部分的機構均記為撤銷(如1954年后中國科學院不再屬于國務院機構序列算撤銷)。

        2.研究框架與研究假設

        綜上所述,可以將影響行政機構終結的影響因素大概分為三類:機構自身的組織特征、所處的政治環境和機構生存的約束因素,結合Kirkpahick 的理論研究框架,將影響我國國務院行政機構終結的因素歸結為:機構特征、政治環境影響、約束因素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其中,信息技術并不直接影響機構的終結,而是間接的影響機構特征,改變行政層次和行政管理模式,改進行政效率。具體說來,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在上述研究框架中,組織機構的特征、政治環境、約束條件均對機構的終結產生影響。同時,機構特征包括機構的職能、機構類型、機構規模等;而政治因素則有國際政治環境、政治家意識形態等;約束因素指機構生存所需的財政預算、法律基礎等。本研究選擇組織機構的特征中的機構職能和政治環境中的主流意識形態作為檢驗因素。根據研究架構提出本研究以下假設:

        假設H1:機構類型對機構的生存風險率具有顯著影響

        假設H2:政治意識形態對機構生存風險率具有顯著影響

        3.數據與方法

        研究對象選取國務院機構組成部分:組成機構(部委行署)、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辦事機構、直屬機構和直屬事業單位五類。從機構變革類型上看,1982-2013年期間機構總共發生的不同變革類型的數量如表1。在此期間,國務院共計出現232個行政機構,但由于某些機構的職能不同,有效數據為194個參與統計分析,按機構職能上分布如表2:

        方法上,本研究采用spss17.0中的生存分析法,也稱為生存率分析(Surviv alanalysis),是研究人或生物的生存現象與響應時間數據及其統計規律的學科。對研究對象的實驗或搜集數據進行生存時間及相關影響因素的關系及影響程度分析,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用于大樣本數據分析。其原理是將樣本數據進行分組編制壽命表,通過計算每個時間間隔內的樣本死亡個數、生存個數和刪失數來估計樣本的生存概率、死亡率,再通過乘積法則計算生存率和標準誤,得出生存曲線。

        三、實證分析與結果

        1.研究變量設計

        在有效數據194個機構中,終結機構數量是117個,77個機構依然存活視為右刪失數據。根據生存分析函數,選取每個機構的生存時間記為因變量,機構生存時間表示機構起始設立年份至其變革年份之間的差值。

        第一個自變量選取國務院機構職能,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說明(1998)》中表明國務院機構分為宏觀調控類、專業經濟類、國家政務類、科教文衛及資源管理類;《國務院工作規則(2008)》中明確將國務院職能分為四大類:宏觀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本研究將其劃分為宏觀調控類、專業經濟類、公共服務類和政務管理類,進行編碼宏觀調控為1、專業經濟類為2、公共服務類為3及政務管理類為4。

        第二個自變量選取政治意識形態。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的政府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意味著政府政治意識形態的變化?,F將改革開放之后歷次改革進行編碼:1=1982-1987(記為1982,下同);2=1988-1992;3=1993-1997;4=1998-2002;5=2003-2007;6=2008-2012;7=2013至年底。

        2.實證結果

        在關于研究對象的生存函數關系中,中位數生存時間表示機構生存率為50%時的時間,反映了生存時間的平均水平,具有統計學意義。通過生存分析得出,政務管理類機構中位數生存時間最長,為13.5年,其次是公共管理類、專業經濟類,最短為宏觀調控類機構,為10年。(如圖2)

        而不同職能的機構類型的生存函數和風險函數如下圖,在中位數生存時間之前,專業經濟類變化最大,公共管理類機構生存率變化最小,10年左右宏觀調控類機構下降最快,表示機構改革頻繁。在左側風險曲線中可以看出,機構的終結風險并不是單調變化,而是隨時間而產生變動。在10年內公共管理類的機構風險率變化最快。

        國務院行政機構在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的機構中位數生存分析如下圖4,可知,1982年中位數最高為16.5年,其次是2013年、1998年,最低的是2003年的5.75年。

        其中1982-1987 年撤銷機構的中位機構生存時間最長,為16.5年;2003-2007年機構生存時間最短,為5.75年,表明機構受2003 年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最大,普遍壽命偏低。不同改革思想對機構的生存函數如下圖,由圖可知2003 年改革的意識形態對機構生存影響最大。(如圖5)

        行政機構在不同意識形態影響下的生存風險率分析如圖6。意識形態對機構的風險率影響非單調,即先增加后降低,且2003年機構風險率最大。

        四、討論與結論

        國務院行政機構是我國政治行政體制的核心機構,其增撤合并體現了政府職能范圍與政治方向的轉變。根據以上理論與實證分析,在1982-2013年歷次改革中確實存在影響國務院行政機構生存過程的因素,如機構自身特征、政治環境等。

        行政機構類型對機構生存率和風險率具有顯著影響。事實表明,不同的機構類型表現出不同的生存風險率,而且專業經濟類機構變化最大;同時機構風險率在不同的機構類型中都表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即在一定時期內機構類型在機構生存的過程中終結的風險率隨時間變大,一段時間后其風險率下降,其風險率轉折大約是8~10年。該結果與Boin(2010)的研究結論保持一致,認為政治家對行政機構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制度設計來實現對行政機構的控制,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機構的壽命,即使隨時間改變其設計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政治意識形態對行政機構的生存風險率有顯著影響,且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對行政機構的生存影響不同。具體說來,在一定時期內,政治意識形態的風險率先增加后降低;不同的意識形態對機構終結對機構生存風險率影響也不相同,在2003年其風險率增加最快。這就表明,自1980年,西方各國政府機構改革通過政府管理的結構性放權來實現政府職能優化及調整、政府機構重組等改革措施,而我國在2001 年加入WTO,此時政府機構的調整目標則是為了適應新的政治環境及政府管理需求,表明政治環境尤其是國際環境對我國行政機構的終結影響較大。

        由于搜集資料困難等原因,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自變量選擇及實證上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如對行政機構終結的約束因素。其次,研究樣本范圍主要針對國務院主要組成部分,未來可以更廣泛地對其他類型機構(如議事協調機構)等進行分析,為理解分析國務院機構的生存過程和影響因素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KULLI S.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in times of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of Estonian ministrie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1990-201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2, 35(12):808-819.

        [2]Kaufman. Ar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mmortal?[M].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6.

        [3]LEWIS D E. The Politics of Agency Termi?nation: Confronting the Myth of Agency Im?mortality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2002,64(1):89–107.

        [4]LEWIS D E.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the politics of agency design for presiden?tial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lative durability of insulated agencies [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4:377-404.

        [5]VIDAR W, ROLLAND, PAUL G, et al.Foundings and Terminations: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Norwegian State Administra?tion 1947 – 2011 [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2, 35(12):783-794.

        [6]ROLLAND VW, RENESS PG. Mapp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state: Challeng?es and classificatio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1, 34:399-409.

        [7]Kirkpahick.Policy Termination Process[J].Pol?icy Studies Review,1999,16:1-28.

        [8]BOIN A, KUIPERS S, STEENBERGEN M.The life and death of public organizations:A question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J]. Administration and Institutions, 2010,23(3):385–410.

        [9]劉新萍,王海峰,王洋洋.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的變遷概況及原因分析——基于1993-2008年間的數據[J].中國行政管理,2010(9):42-46.

        [10]何艷玲.中國國務院(政務院)機構變遷邏輯1949-2007年間的數據分析[J].公共行政評論,2008(1):132-155.

        第3篇

        認真貫徹執行了國家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否認真、正確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是否努力為人民服務,是否降低了行政成本。具體內容包括,是否依法依規辦事。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執行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否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否按規定的程序辦事,是否執行了內部行政管理制度。是否完成計劃。計劃既是行政管理的指南,又是行政管理的目標,也是行政機構之間的一種定約形式。定約的執行情況就成為評價行政管理效能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否合理。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合理地、有效地使用了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和條件,充分發揮了現有潛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取得了理想的行政管理效能。

        一、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有效性

        行政管理效能越來越多地成為考量行政機構行政能力的指標,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的缺位,行政機構進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是效能評估不及時,不能有效發現行政管理中出現的低效問題,不能及時對管理方案進行糾正和完善;二是效能評估不到位,不能評估到行政管理中的每個環節。評估了面上的工作,不能深入到點?;蛘哒喾?,評估了個別點上的工作,忽視了整個面的工作。

        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選擇的不恰當,往往是由于不能選擇成本一收益比最低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為了更好地發揮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作用,就要提高行政機構科學決策的水平,就要設計更好的效能評估工作程序。以成本一收益為核心的績效評估可以為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提供科學工具,有助于工作程序的科學化,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評估質量。通過成本一收益分析,對不同行政管理領域及相應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能選擇具有最高凈收益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目標;對不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的成本一收益比較,能選擇行政管理成本最低、凈收益最高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

        二、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第4篇

        一、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有效性

        行政管理效能越來越多地成為考量行政機構行政能力的指標,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的缺位,行政機構進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是效能評估不及時,不能有效發現行政管理中出現的低效問題,不能及時對管理方案進行糾正和完善;二是效能評估不到位,不能評估到行政管理中的每個環節。評估了面上的工作,不能深入到點?;蛘哒喾?,評估了個別點上的工作,忽視了整個面的工作。

        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選擇的不恰當,往往是由于不能選擇成本一收益比最低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為了更好地發揮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作用,就要提高行政機構科學決策的水平,就要設計更好的效能評估工作程序。以成本一收益為核心的績效評估可以為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提供科學工具,有助于工作程序的科學化,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評估質量。通過成本一收益分析,一是對不同行政管理領域及相應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能選擇具有最高凈收益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目標;二是對不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的成本一收益比較,能選擇行政管理成本最低、凈收益最高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

        二、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成本一收益分析是指以貨幣單位為基礎對投入與產出進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種計劃方案,是預先做出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單位在進行經濟活動時,都要考慮具體經濟行為在經濟價值上的得失,以便對投入與產出關系有一個盡可能科學的估計。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種量入為出的經濟理念,它要求對未來行動有預期目標,并對預期目標的幾率有所把握。經濟學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是一個普遍的方法。經濟學可以用它來研究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與效果的關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將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廣之,幾乎可以無所不包,其他社會科學也可運用它來分析人的行為。

        行政管理行為是一種公共物品,是既無排它性又無競爭性的物品,是供整個社會共同享用的物品。事實證明,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消費不能完全由市場上的個人決策來解決,必須由行政機構提供,這就是行政機構行為的指向和價值。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來分析行政機構管理行為的效率是可行的,對于行政管理效能評估工作同樣也可以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來考察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行政機構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項艱難的工作,行政機構管理行為的對象是龐大的社會成員,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分析所用的數據收集更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但是,不建立一個有效的評估機制進行有效地評估,就可能因為無效的行政管理行為導致的行政成本提高,資源浪費更是難以計算。相對來說,建立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評估機制不失為一項正確的選擇。

        三、建立符合成本一收益原則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

        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評估機制的建立和運行是非常復雜的,其中的制約因素很多,有政治問題,涉及價值沖突、權力沖突;有法律問題,涉及評估機制的法律框架;有技術問題,涉及評估的適用范圍、分析方法、以及質量控制和結構設計;還有行政文化傳統等等。

        借鑒經濟領域有效評估的成功經驗,在行政管理效能評估中引入有效評估機制要做以下工作。

        1.制定法規,確立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評估制度。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是行政機構進行行政管理的必要內容,所以,此項工作要依法依規進行,需要相應的法規規范。

        2.確定行政效能評估有效評估的適用范圍。要充分考慮到分析能力、資源有限性以及效率等,應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確定行政效能評估中有效評估程序的適用范圍,可集中在關鍵部門、關鍵領域,針對突出問題,從而增強行政管理有效評估的可信度和可用性,由點到面,不斷摸索經驗,穩步推進。

        3.確定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的責任,要具體落實到相應部門,明確職責、明確任務、明確方法。

        4.使用統一、靈活的分析方法。對所有行政管理效能評估事件都運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具體的分析方法可根據對可行性和成本分析的實際判斷來確定。在選擇分析方法時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因為好的分析需要一定的專業判斷,不能拘泥于一種方法,也不可能只用一種方式。

        5.尋找有效的數據收集機制。數據收集是有效評估最困難的環節之一,有效的評估取決于有效的數據收集,有效的數據收集是做出正確評估的基礎。數據收集的方法是:(1)直接征求公眾意見,尤其是受行政管理行為影響的公眾的意見,具體方法有公開問卷調查、接待來訪、熱線電話、網絡收集等等,這種收集方法得到的數據要進行認真分析,去偽存真,要保證數據的真實;(2)相關學術機構的研究成果,對于政府工作,相關研究機構也在做一定的數據收集,其中的部分數據是有價值的。

        第5篇

        關鍵詞 行政管理 效能評估 成本收益 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行政管理工作是各類行政機構的一項經常性、主導性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目標。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是指對行政機構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進行監督檢查,看其是否認真貫徹執行了國家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否認真、正確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是否努力為人民服務,是否降低了行政成本。具體內容包括,(1)是否依法依規辦事。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執行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否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否按規定的程序辦事,是否執行了內部行政管理制度。(2)是否完成計劃。計劃既是行政管理的指南,又是行政管理的目標,也是行政機構之間的一種定約形式。定約的執行情況就成為評價行政管理效能的一個重要標準。(3)是否合理。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合理地、有效地使用了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和條件,充分發揮了現有潛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取得了理想的行政管理效能。

        一、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有效性

        行政管理效能越來越多地成為考量行政機構行政能力的指標,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的缺位,行政機構進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是效能評估不及時,不能有效發現行政管理中出現的低效問題,不能及時對管理方案進行糾正和完善;二是效能評估不到位,不能評估到行政管理中的每個環節。評估了面上的工作,不能深入到點?;蛘哒喾?,評估了個別點上的工作,忽視了面的工作。

        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選擇的不恰當,往往是由于不能選擇成本一收益比最低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為了更好地發揮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作用,就要提高行政機構科學決策的水平,就要設計更好的效能評估工作程序。以成本一收益為核心的績效評估可以為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提供科學工具,有助于工作程序的科學化,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評估質量。通過成本一收益分析,一是對不同行政管理領域及相應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能選擇具有最高凈收益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目標;二是對不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的成本一收益比較,能選擇行政管理成本最低、凈收益最高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

        二、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成本一收益分析是指以貨幣單位為基礎對投入與產出進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種計劃方案,是預先做出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單位在進行經濟活動時,都要考慮具體經濟行為在經濟價值上的得失,以便對投入與產出關系有一個盡可能科學的估計。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種量入為出的經濟理念,它要求對未來行動有預期目標,并對預期目標的幾率有所把握。經濟學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是一個普遍的方法。經濟學可以用它來研究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與效果的關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將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廣之,幾乎無所不包,其他社會科學也可運用它來分析人的行為。

        行政管理行為是一種公共物品,是既無排它性又無競爭性的物品,是供整個社會共同享用的物品。事實證明,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消費不能完全由市場上的個人決策來解決,必須由行政機構提供,這就是行政機構行為的指向和價值。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來分析行政機構管理行為的效率是可行的,對于行政管理效能評估工作同樣也可以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來考察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行政機構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項艱難的工作,行政機構管理行為的對象是龐大的社會成員,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分析所用的數據收集更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但是,不建立一個有效的評估機制進行有效地評估,就可能因為無效的行政管理行為導致的行政成本提高,資源浪費更是難以計算。相對來說,建立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評估機制不失為一項正確的選擇。

        三、建立符合成本――收益原則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

        借鑒經濟領域有效評估的成功經驗,在行政管理效能評估中引入有效評估機制要做以下工作。

        1、制定法規,確立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評估制度。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是行政機構進行行政管理的必要內容,所以,此項工作要依法依規進行,需要相應的法規規范。

        2、確定行政效能評估有效評估的適用范圍。要充分考慮到分析能力、資源有限性以及效率等,應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確定行政效能評估中有效評估程序的適用范圍,可集中在關鍵部門、關鍵領域,針對突出問題,從而增強行政管理有效評估的可信度和可用性,由點到面,不斷摸索經驗,穩步推進。

        3、確定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的責任,要具體落實到相應部門,明確職責、明確任務、明確方法。

        4、使用統一、靈活的分析方法。對所有行政管理效能評估事件都運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具體的分析方法可根據對可行性和成本分析的實際判斷來確定。在選擇分析方法時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因為好的分析需要一定的專業判斷,不能拘泥于一種方法,也不可能只用一種方式。

        5、尋找有效的數據收集機制。數據收集是有效評估最困難的環節之一,有效的評估取決于有效的數據收集,有效的數據收集是做出正確評估的基礎。數據收集的方法是:(1)直接征求公眾意見,尤其是受行政管理行為影響的公眾的意見,具體方法有公開問卷調查、接待來訪、熱線電話、網絡收集等等,這種收集方法得到的數據要進行認真分析,去偽存真,要保證數據的真實;(2)相關學術機構的研究成果,對于政府工作,相關研究機構也在做一定的數據收集,其中的部分數據是有價值的。

        6、相關信息的公開。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分析、資料及其數據收集過程要公開,要接受群眾的監督。

        總之,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不僅涉及復雜的制度設計、技術操作,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的問題。實踐中,可區分不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具有普遍性或者是突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實驗,從而找出一種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而且較為穩妥的評估方法。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第6篇

        摘要: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是指對行政機構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進行監督檢查,通過對行政管理結果的考察評估,促進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筆者在提出如何尋找行政管理評估的有效性問題后,論述了經濟學上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探討了利用該方法進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可行性以及實施過程中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成本收益;機制

        行政管理工作是各類行政機構的一項經常性、主導性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目標。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是指對行政機構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進行監督檢查,看其是否認真貫徹執行了國家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否認真、正確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是否努力為人民服務,是否降低了行政成本。具體內容包括,(1)是否依法依規辦事。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執行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否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否按規定的程序辦事,是否執行了內部行政管理制度。(2)是否完成計劃。計劃既是行政管理的指南,又是行政管理的目標,也是行政機構之間的一種定約形式。定約的執行情況就成為評價行政管理效能的一個重要標準。(3)是否合理。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合理地、有效地使用了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和條件,充分發揮了現有潛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取得了理想的行政管理效能。

        一、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有效性

        行政管理效能越來越多地成為考量行政機構行政能力的指標,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的缺位,行政機構進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是效能評估不及時,不能有效發現行政管理中出現的低效問題,不能及時對管理方案進行糾正和完善;二是效能評估不到位,不能評估到行政管理中的每個環節。評估了面上的工作,不能深入到點?;蛘哒喾?,評估了個別點上的工作,忽視了整個面的工作。

        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選擇的不恰當,往往是由于不能選擇成本一收益比最低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為了更好地發揮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作用,就要提高行政機構科學決策的水平,就要設計更好的效能評估工作程序。以成本一收益為核心的績效評估可以為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提供科學工具,有助于工作程序的科學化,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評估質量。通過成本一收益分析,一是對不同行政管理領域及相應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能選擇具有最高凈收益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的目標;二是對不同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的成本一收益比較,能選擇行政管理成本最低、凈收益最高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方法。

        二、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成本一收益分析是指以貨幣單位為基礎對投入與產出進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種計劃方案,是預先做出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單位在進行經濟活動時,都要考慮具體經濟行為在經濟價值上的得失,以便對投入與產出關系有一個盡可能科學的估計。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種量入為出的經濟理念,它要求對未來行動有預期目標,并對預期目標的幾率有所把握。經濟學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是一個普遍的方法。經濟學可以用它來研究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與效果的關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將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廣之,幾乎可以無所不包,其他社會科學也可運用它來分析人的行為。

        行政管理行為是一種公共物品,是既無排它性又無競爭性的物品,是供整個社會共同享用的物品。事實證明,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消費不能完全由市場上的個人決策來解決,必須由行政機構提供,這就是行政機構行為的指向和價值。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來分析行政機構管理行為的效率是可行的,對于行政管理效能評估工作同樣也可以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來考察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行政機構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項艱難的工作,行政機構管理行為的對象是龐大的社會成員,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分析所用的數據收集更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但是,不建立一個有效的評估機制進行有效地評估,就可能因為無效的行政管理行為導致的行政成本提高,資源浪費更是難以計算。相對來說,建立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評估機制不失為一項正確的選擇。

        三、建立符合成本一收益原則的行政管理效能評估機制

        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評估機制的建立和運行是非常復雜的,其中的制約因素很多,有政治問題,涉及價值沖突、權力沖突;有法律問題,涉及評估機制的法律框架;有技術問題,涉及評估的適用范圍、分析方法、以及質量控制和結構設計;還有行政文化傳統等等。

        第7篇

        關鍵詞: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及對策

        本文就如何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以C縣為例進行粗淺研討,以期確立管好用好國有資產新理念,更好提高國有資產配置使用績效。

        一、C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現狀

        2015年C縣參加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報表的行政事業單位共113戶,資產總額為35.2億元,比年初增加額2.8億元,增長幅度為8.6%。

        (一)總資產結構

        C縣行政事業單位負債總額為14.0億元,資產負債率為39.8%,資產負債率與去年持平;凈資產總額為21.2億元,增加1.7億元,增長8.7%,較上年有所增加,整體仍在正常值范圍內,償債能力較強;固定資產總額為18.0億元,比年初增長1.1億元,初步形成了國有資產穩步增長的機制。

        (二)主要資產實務量結構

        在賬實際占用土地面積974.9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物及構筑物面積126.3萬平方米,行政事業單位擁有汽車數量為973輛。

        (三)固定資產分類情況

        (四)固定資產增減變動狀況

        C縣固定資產總額(原值)本年新增數為1.8億元,減少數為0.7億元,增減相抵后1.1億元為凈增額,增幅為6.5%。由固定資產增減變動情況來看,增加固定資產(原值)1.8億元,其中,增加房屋建筑物(原值)6792萬元,面積6.9萬平方米;增加構筑物(原值)2679萬元;增加通用設備(原值)2632萬元,其中汽車23輛,價值386萬元;增加專用設備(原值)2844萬元,其中單價在50萬元以上的通用及專用設備2604萬元;增加圖書、檔案(原值)115萬元;增加家具、用具(原值)2897萬元。減少固定資產(原值)0.7億元,其中,減少房屋建筑物(原值)58萬元,面積1050平方米;減少構筑物(原值)495萬元;減少通用設備(原值)5202萬元,其中,汽車減少18輛,價值313萬元;減少專用設備(原值)1225萬元;減少家具用具37萬元。

        (五)資產情況分析

        1、從資產使用情況看,固定資產總額18.0億元,其中閑置低效及毀損待報廢的固定資產總額0.02億元,占固定資產總額的0.1%,總體來說C縣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利用率較高。

        2、從固定資產的減少情況看,本年共減少固定資產0.7億元,其中:經財政部門批準處置原值0.3億元,財政授權部門單位處置原值0.4億元。通過數據分析可直接看出,C縣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土地及房屋的私自處置和出租現象得到了遏制,有效預防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014年C縣開展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為以后年度資產年報編報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數據基礎和豐富的實務操作經驗,確保了資產年報編報數據更加真實、可靠,但一些問題也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資產管理責任意識仍需加強

        資產責任不清、管理意識淡薄是重要原因,經過積極改進,情況大有改觀。但由于歷史、人員編制等各種原因,某些單位仍然存在資產無專人管理、管理人員業務和綜合素質偏低現象。資產管理專業性較強,單位業務人員缺乏合理使用和保管技能,管理不到位,責任不到人,責權利相分離,不利于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

        (二)資產管理動態監管工作仍需加強

        實現資產管理、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結合,賬賬相符、賬實相符是關鍵,通過大規模的資產清查和資產管理培訓,資產管理動態化初步形成,但資產清點常態化程度不夠,入賬不及時現象仍然存在。

        (三)資產管理制度落實程度仍需提高

        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C縣國資局牽頭制定了《C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國有資產處置管理暫行辦法》、《國有資產有償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制度辦法,下發了《關于加強全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登記管理工作的通知》,切實提高了資產動態管理水平,規范了資產配置行為。由于資產管理覆蓋面廣,管理技術復雜,綜合其他多種因素,導致某些環節,制度落實情況不佳。比如存在資產重復購置和超標準購置現象、存在資產任意報廢現象等等。

        三、基層行政機構國有資產管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基層行政機構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管理人才。

        2、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不高。

        3、制度建設滯后,管理不是標準。

        4、行政機構的資產互換。低程度的社會使用,浪費現象嚴重的損失,一些單位使用本單位的資產沒有承擔相應的責任,使購買的資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些人甚至閑置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某些單位在購買電腦,因為它在技術落后,使用很快閑置不用;與此同時,有許多單位缺乏錢,買不起設備,無法調整政府部門。在現有的行政機構資產“不均勻”和無力“激活”閑置資產狀況是由行政機構資產重復購買,國家分配管理費用增加了,但仍然不適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加強基層行政機構國有資產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為了充分發揮基層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角色,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在管理機構資產管理,建立以滿足需求的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管理方法。

        1、財務部門是建立“象棋”的新概念,處理股票和增量,收購和處置、預算和審計之間的關系。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由資產管理部門或部門管理是不夠的。應該堅持的組合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物理管理和價值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控制和抑制隨機占有和使用公共資金。后必須由單位資產管理部門會同財務部審計存貨資產,金融部門提出項目和數量在同一資產管理機構審核,統一采購,行政機構的標準配置,低效的操作或長期閑置國有資產、財政管理部門有權轉讓或處置。

        2、是建立資產管理效率的一個新概念,構建完美的行政機構資產管理績效評估的新系統。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是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有效載體和物質基礎,但是行政機構迄今尚未一套完整的績效評估體系,科學、合理、有效使用資產,確保資產價值,基層的管理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國有資產的利益最大化和函數。

        3、是建立國有資產管理和使用好是一個新的概念貫徹科學發展觀,創建一批資產資源儲蓄,性能最好的部門,部門和單位。目前整個社會在促進經濟社會,行政機構應該作為一個模型,當然這也取決于資產管理群眾的有效監督,各級干部。

        4、是加強培訓,提高資產管理技巧。行政機構的資產種類、復雜的會計處理和維護技術要求高等特點,結合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引入,和周圍的資產日常管理工作,相關的管理人員、財務人員定期培訓,或由財務部門、國資部門主管部門定期現場指導,幫助改善資產管理和其他相關業務人員管理技能,并有助于有效的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提供擔保資產管理水平的提升。

        5、是加強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確保國有資產的有效運營和保值增值。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是管理理念的創新、管理流程的再造、管理團隊的重組、管理手段的革新,能提高流動資金周轉速度,縮短報表周期;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已利用多年,希望以后加強這方面的單位人員培訓,把資產信息真正運用到日常資產管中去,提高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賈文芳.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9).

        [2] 中國財政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會計年鑒2004[M].北京:中國財政雜志社,2004.

        [3] 中央行政單位房產與費用定額測算的初步設想[R]財政部統計評價司2002年研究報告.

        [4] 中國財政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會計年鑒2005[M].北京:中國財政雜志社,2005.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