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能源技術創新范文

        時間:2023-07-25 16:33:33

        序論:在您撰寫新能源技術創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新能源技術創新

        第1篇

        一、項目研究的背景情況

        2007年7月,以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顧為東院長為首的團隊,申報我國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能源領域“大規模非并網風電系統的基礎研究”項目,獲得科技部立項(編號:2007CB210300),這是我國 “973”計劃能源領域第一個風電項目。

        項目主要研究風電不并網、經過改造,使之應用于能夠適應風電波動的高耗能產業。這是首席科學家顧為東1980年開始研究,并建立模型,1984年連續,歷經30多年不懈研究完善,上升為國家“973”計劃重點研究項目。

        項目組經過7年研究及產業化工作,基礎理論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風電應用于海水淡化、油田抽油、電解鋁等生產過程運行規律,把握了內部機理以及新能源與高耗能產業之間的耦合關系,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并建立了示范工程。如在江蘇大豐建成非并網風電日產百噸和萬噸海水淡化示范項目;在遼河油田、大慶油田建成非并網風電抽油示范項目;風電電解鋁方面,通過實驗室小試和中試,模擬新疆達坂城風電煉出第一塊鋁錠,目前正在著手建設年產1000噸鋁的風電電解鋁示范工程,為年產40―60萬噸/年風電鋁一體化項目奠定基礎;風電制氫方面,在江蘇沿海成功以風電直接制氫,進行氫燃料電池和氫內燃機汽車運行。

        二、項目的戰略意義

        項目構建的非并網風電-高耗能產業集成系統,將風電與海水淡化、電解鋁、制氫、煤制天然氣等相結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嘗試,在世界范圍內屬于技術首創。如非并網風電應用于海水淡化,既能解決風電上網、脫網、棄風等難題,又能將綠色能源直接應用于電解鋁、制氫、煤制天然氣等高耗能產業,可以減少網電所用燃煤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不但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社會和環境效益,特別適用于孤島等缺水、缺電地區,可有效解決海島、沙漠等偏遠地區的能源和淡水供應問題,可以說在全球能源及淡水資源雙緊缺的情況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此外,隨著非并網風電技術不斷升華,項目組認為,風電能夠適應高耗能產業波動,就能適應電網波動。提出對電網調峰的新思路,即建立能源互聯網產業體系,將大規模高耗能產業技術改造、轉變功能,為我國大電網配套。

        以燃氣發電和抽水蓄能電站進行調峰,被國外稱為智能發電系統。而我國受天然氣缺乏、水源和選址困難制約,難以大規模發展燃氣發電和抽水蓄能電站調峰。項目組將大規模高耗能產業功能轉變,使之具有為我國大電網調峰功能,電網剛性轉為柔性,利用率由30%提高到55%,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如果協調的更好,這個比例可以進一步提高,同時煤電廠發電量可以增加30%以上,高耗能產業經濟效益增加2―4倍,不僅將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為高載能產業,還將我國風電和太陽能做到高效、低成本全部上網。項目通過產業化可以為國家形成2―4個萬億(元)級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項目的核心技術

        大豐市日產萬噸非并網風電淡化海水示范項目的核心技術為自主研發并應用了世界首臺套大規模風電直接提供負載的非并網風電運行控制系統,即在沒有任何網電支撐的情況下,由1臺2.5兆瓦的永磁直驅風電發電機組向海水淡化裝置提供穩定的電能。海水淡化裝置由3套系統并聯組成,可根據風電機組的供電情況逐套切入或切除。

        四、未來展望

        第2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基本上平均每十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輝煌的經濟奇跡背后卻是能源的大量消耗,相關研究表明中國單位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高于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國家的平均水平,成為目前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國,中國主要以能源拉動的經濟增長呈現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特征[1]。當前中國提倡科學發展觀是被實踐證明的確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縱觀當今時代經濟增長的主題是提倡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從某種意義上等同于低碳經濟,是基于一國或地區的技術創新達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優化能源利用的結構,最終達到減少溫室氣體(CO2等)排放的經濟增長模式。生態經濟(低碳經濟)的主要特點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這是科學的經濟增長觀,使人們認識到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重要性。目前人類生存的空間狀態主要表現之一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這種變暖趨勢的危害后果相當嚴重,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生存的環境空間,這在相當多的經濟實驗和經驗研究中已經得到檢驗。經濟哲學強調邏輯的一致性與理論應用的合理性,科學發展觀實質就是這樣一種科學的經濟增長哲學,表明生態經濟符合人類生態系統循環規律??茖W發展觀是生態倫理學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態哲學方法論在實踐中的應用[2]。經濟研究和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實質是經濟長期的穩定和理性的增長,這種理性通過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增長得到體現。

        從經濟增長的未來道路來說必然要從以人類自我欲望為中心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向以整體生態系統為中心的新經濟增長理論轉變。只有這樣的增長才是科學的增長理念,因為科學的增長從經濟哲學意義上說也是建立在生態科學技術創新、生態倫理學進步與經濟低碳增長模式的和諧與統一之上。

        2能源利用循環系統與經濟可持續增長戰略能源作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被喻為經濟增長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人類目前利用的能源分類來看,當前世界對能源的依賴主要還是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沒有新技術開發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那么這對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將是極大的挑戰。目前中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與經濟增長快速所表現的矛盾已經相當嚴峻。結構問題,還是結構所造成的后果更重要?為了分析這種后果,有學者以羅默的“增長阻力”作為分析框架利用中國的經驗數據分析能源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區域的經濟增長阻力效應,結果發現能源稟賦對三個不同經濟區域的經濟增長阻力各不相同[4],這種不同造成的后果主要有兩個:一是區域經濟增長的不平衡,而且這種差距將越來越大;二是由于這種阻力的存在影響能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能源技術的創新與擴散,造成的后果將是能源資源的大量消耗和對生態系統的破壞。資源稟賦不同必然對宏觀經濟增長產生一種非行為性阻力,在考慮生態平衡與供需平衡的問題,從戰略的高度引導能源技術創新與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協同機制相當重要,這種協同機制可用相關的變量來衡量并得出相應的協同系數,作為能源戰略實施的績效評價,具體原理可參考圖1的區域能源戰略的協同機制作用路徑[5]。3能源技術創新與經濟理性增長的框架變量理論和實證的研究都是為了更好地應用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本研究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性增長視角提出能源消費、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系統框架,創新能源經濟增長的理念。構建的研究框架就是可持續發展概念模型,應用到能源技術創新中去就是能源經濟理性增長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理清能源經濟增長系統框架內核心變量的作用機理,從而找尋相對應的制度設計與治理措施以利于能源經濟增長的理性化。所以說構建的框架對促進能源產業的更好升級、能源技術的創新、實現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動中國能源產業升級以至宏觀經濟的理性運行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84研究表明當前中國能源結構矛盾根本在于資源稟賦、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在資源稟賦約束下能耗在能源生產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和經濟增長對油、氣的需求不斷上升。這種矛盾所造成的結果已在近年來煤炭過剩開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價的不斷上升和全球氣候加劇變暖的趨勢中得到顯示。盡管這種趨勢造成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深化檢驗,但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增長方式。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唯一出路是調整供給結構,通過減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氣比重,積極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以達到實現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獲取國際比較利益、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目標。但是能源替代效應實質并沒有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態系統破壞,因此這種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學的經濟增長理念。這是否是最優的實現的經濟增長路徑也值得討論。

        中國能源生產利用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能源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指向受政府調控明顯,煤炭產業為主的生產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3],如果能源結構得不到根本改變,那么路徑依賴一旦鎖定,產生的馬太效應將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們要問,能源經濟可持續增長問題是否僅僅是能源產業能源經濟增長的理性化。所以說構建的框架對促進能源產業的更好升級、能源技術的創新、實現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動中國能源產業升級以至宏觀經濟的理性運行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圖2研究框架與變量之間相互作用機理具體的概念框架與變量如圖2所示,框架內的核心變量地區生產總值、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電耗構成一個循環的系統,電力消費量作為基礎變量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和單位GDP電耗。為了使能源可持續增長系統能夠良好運行,這些核心的內生變量必須存在協整的關系,如果這個循環的系統之間重要變量偏離了協整,必須加以修正,使之良好運行。同時,也要研究變量間的具體機制,找到它們之間的微觀作用機理以利于系統的優化。84研究表明當前中國能源結構矛盾根本在于資源稟賦、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在資源稟賦約束下能耗在能源生產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和經濟增長對油、氣的需求不斷上升。這種矛盾所造成的結果已在近年來煤炭過剩開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價的不斷上升和全球氣候加劇變暖的趨勢中得到顯示。盡管這種趨勢造成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深化檢驗,但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增長方式。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唯一出路是調整供給結構,通過減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氣比重,積極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以達到實現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獲取國際比較利益、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目標。但是能源替代效應實質并沒有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態系統破壞,因此這種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學的經濟增長理念。

        這是否是最優的實現的經濟增長路徑也值得討論。中國能源生產利用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能源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指向受政府調控明顯,煤炭產業為主的生產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3],如果能源結構得不到根本改變,那么路徑依賴一旦鎖定,產生的馬太效應將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們要問,能源經濟可持續增長問題是否僅僅是能源產業能源經濟增長的理性化。所以說構建的框架對促進能源產業的更好升級、能源技術的創新、實現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動中國能源產業升級以至宏觀經濟的理性運行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圖2研究框架與變量之間相互作用機理具體的概念框架與變量如圖2所示,框架內的核心變量地區生產總值、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電耗構成一個循環的系統,電力消費量作為基礎變量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和單位GDP電耗。為了使能源可持續增長系統能夠良好運行,這些核心的內生變量必須存在協整的關系,如果這個循環的系統之間重要變量偏離了協整,必須加以修正,使之良好運行。同時,也要研究變量間的具體機制,找到它們之間的微觀作用機理以利于系統的優化。研究框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方面:一是找到能源消費、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微觀機理;二是檢驗它們在一定時期內相互之間是否存穩定的均衡或協整關系;三是能源經濟增長的過程是不是符合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般規律,變量之間是否形成優化的能源經濟系統;四是通過理清這些變量之間的作用機理,從而實施符合能源產業可持續增長的制度設計與治理政策。

        4能源技術創新的協同機制中國目前正處在重要經濟與政治體制轉型時期,一個重要的表現是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資源稟賦、制度條件、能源利用技術水平也是極大不同??傮w來看,中國能源利用總效率并不高,也就是能源技術的水平有待進一步創新,如表1所示(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經整理得出)。鑒于中國的具體國情,從理論意義上來說借鑒某些能源資源稟賦較好同時經濟增長比較快的區域的經驗做法尤為重要,東部經濟增長較快和資源稟賦較好的區域是可以優先作為經驗研究的對象,利用區域能源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涓滴效應,完善相應的技術信息流渠道,以利于借鑒和模仿,拓展能源技術創新與新經濟增長的研究領域,創新新經濟增長的理念,豐富能源經濟可持續增長理論,服務人類的整體財富的增長。生態經濟是時展的主流,技術創新是核心力量。同時必須立足具體國情,加強信息和技術交流,改善與其他國家政府和組織的合作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借鑒最新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能源利用的經濟可持續增長。研究表明生態經濟是必然趨勢[6~7]。生態經濟發展一方面受資源稟賦條件、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政治制度、民主觀念和科學技術水平等多因素制約和影響,另一方面生態經濟發展需參與全球范圍的國際合作和借鑒創新。中國能源消費水平高和能源效率水平低是兩個主要制約經濟理性增長的最大挑戰。如圖3所示[8],能源經濟系統表現在能源經過非能源產業部門的轉化成為家庭消費,產生的污染治理和廢物回收和廢棄物回收部門都產生5結語綜合前面分析,理性經濟增長系統需要兼顧能源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結構及相互之間的協同效應。能源技術創新實質利于可持續增長系統,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能源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系統,表現為能源消費結構問題及其產生的經濟行為后果。

        它們之間的良好協同機制是經濟增長和生態平衡的重要保證,必須綜合研究。由于前面的分析表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能源利用對經濟增長的阻力差別較大,從另一個角度看有必要對經濟增長和政治體制改革比較好的區域進行研究,然后通過技術和經驗的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區域的能源技術創新與筑物和構筑物的空間定位數據、屬性數據、分布特征數據等,用于分析和處理城市空間范圍內的各種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配置和過程,解決復雜的城市資源規劃、配置、利用與保護,以及城市政府的資源決策和管理問題。從技術特征來看,城市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物理外殼是計算機化的技術系統。它由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構成,其操作對象是城市資源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既包括城市物質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也包括這些資源屬性特征。從功能上看,城市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優勢在于它的數據綜合、模擬與分析評價能力,可以得到常規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統難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實現城市資源空間分布及其演化過程的模擬和預測。

        第3篇

        關鍵詞:新能源;企業行為;績效比較;冗余資源;探索/開發;粗放發展方式;化石能源;能源危機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6)05-0068-07

        粗放的發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發展模式使我國能源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相繼出現,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危機[1]?!栋屠铓夂騾f定》的達成,更強調了我國在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進程中擔負的艱巨任務。新能源的使用是緩解能源危機、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而技術創新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新能源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需求市場不夠成熟,實質性技術創新能力并不強(王元地、史曉輝,2014)。國外成熟的新能源技術決定了世界新能源產業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國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水平的提高(解樹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為把握新能源領域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促進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學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認為,支持環保政策可以促進新能源技術創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認為,自然資源基礎和國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發展的必要因素;蘇竣和張漢威(2012)[4]基于技術生命周期和技術創新過程的視角,認為新能源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示范和推廣,并論述了后兩個階段的技術創新特點;王群偉等(2013)[5]基于技術創新過程和生命周期視角,從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管理、技術創新示范和推廣、技術創新產出四個維度系統分析了新能源企業技術創新的制約因素及其交互關系,認為相關的研發經費投入對新能源技術創新影響度最大。以上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創新主體的市場表現和約束,對決策者在技術創新投入的決策行為特征重視不夠,這使得基于決策行為視角挖掘制約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開對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投入機理的研究尤為必要。

        一、理論與假設

        (一)績效比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業行為理論,將企業視為一個通過績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標為決策導向的信息處理和決策反饋系統,強調企業評價績效好壞、問題探索及決策的過程。由于大多數人在面對收益時規避風險,面對損失時偏好風險(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當企業績效高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感到滿意并傾向于維持現狀,甚至不再追加投資(Cyert和March,1963);而當績效低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搜尋企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尋找潛在解決方案,降低短期回報目標,尋求長遠生存及發展[6] [7]。眾多學者利用這一決策過程解釋企業的創新行為或資源配置行為,如Gaba和Joseph(2013)[8]發現,當單個部門的績效低于預期水平時,該部門對提升改良本部門績效的動機增加,對新產品的開發行為也隨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發現績效反饋會影響資本在企業內各部門的分配行為,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低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過度,而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高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不足。

        技術創新活動成本高、風險大,盡管技術創新能提高本企業競爭力和其他企業的進入壁壘,但是會降低企業生存機遇[10]。Greve(2003)認為,企業行為理論能夠解釋企業在不同時期技術創新程度不盡相同的原因,即通過比較,決策者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好、優勢能夠保持的情況下規避風險,減少技術創新嘗試;而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差的情況下傾向于實施潛在解決方案承擔風險,提高后期研發投入或進入新的研究領域。

        結合有限理性假說,Greve(2003)認為決策者在制定績效評價基準時參考企業的歷史績效和同行業競爭企業的相同時期績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預期模型和信息處理能力設定下,決策者形成的預期不同,對解決方案的設計也不同(鐘春平、田敏,2015),為使問題簡化,筆者以同業企業同期績效和企業歷史績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為我國新能源企業決策者評價績效好壞的基準,企業績效與同行業競爭企業同時期績效和本企業歷史績效的差值分別為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和企業歷史績效比較[9],反映企業的行業地位和發展趨勢。

        提出假設1和假設2:

        假設1(H1):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假設2(H2):企業歷史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二)探索式/開發式創新

        March在1991年發表的文章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開發(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學者在此基礎上強調,開發是對當前已知事物的利用與發展,是依托現有知識基礎進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對新知識的創造,如設計新產品、開辟新市場、拓展新渠道和服務新群體(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 et al.,2006)。

        [7]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8]Gaba V,Joseph J.Corporat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Aspirations and Adaptation in M-Form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 M,Wiseman R M,Tomas M T G.Looking Backward Instead of Forward:Aspiration-driven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 H,Jensen P H,Webster E.Innov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mpany Survival[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77.

        [12]鐘和平.基于企業冗余資源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9.

        [13]張慶壘,施建軍,劉春林.技術多元化、冗余資源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 S B,See K E,Miller C C et al.The Paradox of Stretch Goals:Pursuit of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544-566.

        [15]De Rassenfosse G,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 [J].Research Policy,2009,(38):779-792.

        [16]陳守明,李汝.雙元性技術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5):70-74.

        第4篇

        【關鍵詞】:能源技術;現狀;創新策略

        1、導言

        在能源技術創新方面,推動能源智能生產技術創新,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產等技術。同時,加強能源智能傳輸技術創新,研究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網絡、智能網絡的協同控制等技術。促進能源智能消費技術創新,推動智慧能源管理與監管手段創新,加強能源互聯網綜合集成技術創新,研究信息系統與物理系統的高效集成與智能化調控、能源大數據集成和安全共享、儲能和電動汽車應用與管理以及需求側響應等技術,形成較完備的技術及標準體系,引領世界能源技術創新。

        2、能源技術創新現狀

        2.1能源創新技術還不完善,導致產生大量的污染與能耗

        隨著我國一直在強調新能源的低污染、低能耗,但是由于能源創新技術的不完善,導致在發展新能源產業時存在大量的污染,尤其是在新能源產業制造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污染。我們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多晶硅為例,生產多晶硅提煉所排放的三氯氫硅等有害物質要遠遠高于電能消耗的能源,一千瓦多晶硅光點需要10度公斤的晶硅,但是制造它需要6000度的電能,由此可見新能源產品的制造環節污染比較多。

        2.2能源創新技術制度不完善,適應不了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

        能源創新技術開發需要的資金比較多,而且能源創新技術開發所要承擔的風險也比較大,因此在能源創新技術的研發上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二是政府在能源創新技術研發創造中的主導作用不夠。能源創新技術創新需要政府部門發揮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然而目前政府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導致我國能源創新技術的關鍵領域缺乏創新,過度依賴于國外技術;三是我國與世界合作的機制也不順暢。

        2.3能源技術具有不確定性

        高風險的特征導致能源企業融資困難,因為能源的應用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嚴重地影響了銀行對能源企業的前景評估,給能源企業的信貸融資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能源技術與能源企業的不確定性表現在技術的不成熟、回報高、風險高、市場定位比較模糊、管理不成熟等方面。

        3、能源技術創新策略分析

        3.1建立層次結構先進合理的新能源產業體系

        依靠我國微觀與宏觀調控的手段,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爭取建立以傳統能源為主、能源技術為必要補充的能源市場,增加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在我國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對這些清潔能源大力使用,能夠有效地對我國的環境進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質能源的應用。

        3.2完善我國新能源創新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一是強化政府部門對能源技術的資金投入。由于能源技術研發周期比較長,因此需要我國政府增強對能源技術的研發資金投入,建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關鍵技術的研發,提高高職院校在能源技術創新、實踐方面的作用,拓展能源技術的社會應用性;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能源技術的研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需要構建多渠道的融資機制以此保證資金的穩定性,我國要在政府投入、銀行信貸的基礎上,發揮市場的作用,增強民間資金研發能源技術;三是培養高素質的研發人員,提高我國能源技術的創新能力;四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以此指導能源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3.3明確能源技術項目創新原則

        3.3.1合作原則

        能源技術是一大重點工程,由于各個國家經濟文化的差異性,能源技術合作管理依舊面臨著諸多問題。未來,各個國家之間能源技術日趨增多,重視項目管理模式革新是不可缺少的。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研究,合作雙方必須及時解決項目管理難題,共同構建更加持續、穩定、互利的項目管理模式。

        3.3.2監督原則

        能源技術的集中管理不夠,技術合作項目進程和質量實施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對能源技術實行承辦單位內部監察、第三方機構專業監督和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相結合,確保項目承辦單位和工作人員認真履行職責,遵守、落實相關政策和規范,保證能源技術順利實施。

        3.3.3專業原則

        建立一套完整的能源技術合作工作質量評估體系,對新能源技術質量和實施單位工作水平進行動態的科學、系統評估,以評估的結果作為實施單位資質、項目結算、資金撥付及新項目申報的主要依據。世界經濟正朝著統一化方向轉變,各個國家之間形成互利互助戰略模式,通過各類項目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3.4完善科學技術創新體系,提高低碳經濟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業相比于傳統的能源企業的優勢在于,新能源企業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與市場潛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業的理論體系,研發更先進的能源技術是如今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改革新能源的設備,使新能源設備現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業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資,為我國的新能源的發展提供資金上的保障,同時大力宣傳新能源的環保性能與實用性,減少市場與能源技術的隔閡,給銀行貸款給新能源提供一條有效的溝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產業政策,給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減少我國資源浪費,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5提升能源技術發展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要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工程研發隊伍,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工程師是提升我國能源技術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我國生產能力水平;二是要加強對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權保護,提高企業積極創新的積極性,我國要改善能源技術專利審查與授權程序,加大對能源技術產權的保護力度;三是加快能源技術成果轉讓,實現能源技術成果的市場價值,加快我國能源技術領域產品的創新速度。

        結論

        總之,我國正處于科技改革階段,經濟產業必須依賴于科技創新,才能實現資源戰略的可持續利用。新能源工程是國家重點投資與發展的項目,應從科技創新、優化管理、產業規劃等多個方面實施調整,構建符合新能源產業需求的新方向。同時,做好能源技術的調控與管理工作,解決早期能源規劃存在的戰略性問題,共同提高能源技術創新與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婷,郭丕斌.能源技術創新理論研究進展評述[J].科技和產業,2012,01:53-58+87.

        第5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基本上平均每十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輝煌的經濟奇跡背后卻是能源的大量消耗,相關研究表明中國單位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高于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國家的平均水平,成為目前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國,中國主要以能源拉動的經濟增長呈現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特征[1]。當前中國提倡科學發展觀是被實踐證明的確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縱觀當今時代經濟增長的主題是提倡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從某種意義上等同于低碳經濟,是基于一國或地區的技術創新達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優化能源利用的結構,最終達到減少溫室氣體(CO2等)排放的經濟增長模式。生態經濟(低碳經濟)的主要特點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這是科學的經濟增長觀,使人們認識到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重要性。目前人類生存的空間狀態主要表現之一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這種變暖趨勢的危害后果相當嚴重,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生存的環境空間,這在相當多的經濟實驗和經驗研究中已經得到檢驗。經濟哲學強調邏輯的一致性與理論應用的合理性,科學發展觀實質就是這樣一種科學的經濟增長哲學,表明生態經濟符合人類生態系統循環規律??茖W發展觀是生態倫理學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態哲學方法論在實踐中的應用[2]。經濟研究和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實質是經濟長期的穩定和理性的增長,這種理性通過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增長得到體現。

            從經濟增長的未來道路來說必然要從以人類自我欲望為中心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向以整體生態系統為中心的新經濟增長理論轉變。只有這樣的增長才是科學的增長理念,因為科學的增長從經濟哲學意義上說也是建立在生態科學技術創新、生態倫理學進步與經濟低碳增長模式的和諧與統一之上。

            2能源利用循環系統與經濟可持續增長戰略能源作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被喻為經濟增長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人類目前利用的能源分類來看,當前世界對能源的依賴主要還是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沒有新技術開發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那么這對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將是極大的挑戰。目前中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與經濟增長快速所表現的矛盾已經相當嚴峻。結構問題,還是結構所造成的后果更重要?為了分析這種后果,有學者以羅默的“增長阻力”作為分析框架利用中國的經驗數據分析能源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區域的經濟增長阻力效應,結果發現能源稟賦對三個不同經濟區域的經濟增長阻力各不相同[4],這種不同造成的后果主要有兩個:一是區域經濟增長的不平衡,而且這種差距將越來越大;二是由于這種阻力的存在影響能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能源技術的創新與擴散,造成的后果將是能源資源的大量消耗和對生態系統的破壞。資源稟賦不同必然對宏觀經濟增長產生一種非行為性阻力,在考慮生態平衡與供需平衡的問題,從戰略的高度引導能源技術創新與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協同機制相當重要,這種協同機制可用相關的變量來衡量并得出相應的協同系數,作為能源戰略實施的績效評價,具體原理可參考圖1的區域能源戰略的協同機制作用路徑[5]。3能源技術創新與經濟理性增長的框架變量理論和實證的研究都是為了更好地應用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本研究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性增長視角提出能源消費、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系統框架,創新能源經濟增長的理念。構建的研究框架就是可持續發展概念模型,應用到能源技術創新中去就是能源經濟理性增長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理清能源經濟增長系統框架內核心變量的作用機理,從而找尋相對應的制度設計與治理措施以利于能源經濟增長的理性化。所以說構建的框架對促進能源產業的更好升級、能源技術的創新、實現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動中國能源產業升級以至宏觀經濟的理性運行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84研究表明當前中國能源結構矛盾根本在于資源稟賦、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在資源稟賦約束下能耗在能源生產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和經濟增長對油、氣的需求不斷上升。這種矛盾所造成的結果已在近年來煤炭過剩開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價的不斷上升和全球氣候加劇變暖的趨勢中得到顯示。盡管這種趨勢造成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深化檢驗,但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增長方式。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唯一出路是調整供給結構,通過減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氣比重,積極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以達到實現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獲取國際比較利益、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目標。但是能源替代效應實質并沒有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態系統破壞,因此這種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學的經濟增長理念。這是否是最優的實現的經濟增長路徑也值得討論。

            中國能源生產利用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能源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指向受政府調控明顯,煤炭產業為主的生產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3],如果能源結構得不到根本改變,那么路徑依賴一旦鎖定,產生的馬太效應將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們要問,能源經濟可持續增長問題是否僅僅是能源產業能源經濟增長的理性化。所以說構建的框架對促進能源產業的更好升級、能源技術的創新、實現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動中國能源產業升級以至宏觀經濟的理性運行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圖2研究框架與變量之間相互作用機理具體的概念框架與變量如圖2所示,框架內的核心變量地區生產總值、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電耗構成一個循環的系統,電力消費量作為基礎變量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和單位GDP電耗。為了使能源可持續增長系統能夠良好運行,這些核心的內生變量必須存在協整的關系,如果這個循環的系統之間重要變量偏離了協整,必須加以修正,使之良好運行。同時,也要研究變量間的具體機制,找到它們之間的微觀作用機理以利于系統的優化。84研究表明當前中國能源結構矛盾根本在于資源稟賦、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在資源稟賦約束下能耗在能源生產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和經濟增長對油、氣的需求不斷上升。這種矛盾所造成的結果已在近年來煤炭過剩開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價的不斷上升和全球氣候加劇變暖的趨勢中得到顯示。盡管這種趨勢造成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深化檢驗,但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增長方式。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唯一出路是調整供給結構,通過減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氣比重,積極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以達到實現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獲取國際比較利益、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目標。但是能源替代效應實質并沒有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態系統破壞,因此這種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學的經濟增長理念。

            這是否是最優的實現的經濟增長路徑也值得討論。中國能源生產利用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能源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指向受政府調控明顯,煤炭產業為主的生產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3],如果能源結構得不到根本改變,那么路徑依賴一旦鎖定,產生的馬太效應將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們要問,能源經濟可持續增長問題是否僅僅是能源產業能源經濟增長的理性化。所以說構建的框架對促進能源產業的更好升級、能源技術的創新、實現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動中國能源產業升級以至宏觀經濟的理性運行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圖2研究框架與變量之間相互作用機理具體的概念框架與變量如圖2所示,框架內的核心變量地區生產總值、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電耗構成一個循環的系統,電力消費量作為基礎變量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和單位GDP電耗。為了使能源可持續增長系統能夠良好運行,這些核心的內生變量必須存在協整的關系,如果這個循環的系統之間重要變量偏離了協整,必須加以修正,使之良好運行。同時,也要研究變量間的具體機制,找到它們之間的微觀作用機理以利于系統的優化。研究框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方面:一是找到能源消費、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微觀機理;二是檢驗它們在一定時期內相互之間是否存穩定的均衡或協整關系;三是能源經濟增長的過程是不是符合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般規律,變量之間是否形成優化的能源經濟系統;四是通過理清這些變量之間的作用機理,從而實施符合能源產業可持續增長的制度設計與治理政策。

        第6篇

        “在我的記憶中,在技術領域,我們看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創新?!甭槭±砉W院教授兼能源計劃主任恩尼?摩尼茲(Ernie Moniz)這樣說,“是時候采取規模創新、政策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了?!?/p>

        受政治政策的影響,能源行業的發展一直緩慢,摩尼茲指出,改變這種局面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目前,在幾近崩潰的金融市場已經艱難的建立了新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如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而這將需要政府在清潔能源領域采取更積極的政策?!叭绻覀冋业搅丝赏顿Y的替代能源,政府將不得不把一些資金投入進來?!卑涂巳R資本總經理羅斯福說道。

        汽車,路在何方

        “交通運輸行業的‘脫碳’步伐也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笨ㄈ_夏皮羅集團管理合伙人約翰-卡塞薩(John Casesa)認為,經濟衰退已大幅削減大型汽車制造商的收入,而這種情況很可能會減緩技術創新的步伐。

        “我認為這是不可阻擋的,目前清潔能源是社會變革的需求。但受經濟影響,即使一些東西原本很快就會被接受,目前也將需要更長的周期?!笨ㄈ_舉例說,如果現在大汽車制造商被允許破產清算的話,對擁有新技術的小公司來說,將不得不“填補這個大窟窿”。

        政策上的艱難

        許多發言者都贊同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定價的設想。奧巴馬政府已經要求制定超出部分交易制度,大型排污者必須購買二氧化碳排放許可證。它的意義在于,這部分收入可用于清潔能源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研究。

        Entergy CEO韋恩?倫納德(wayne Leonard)認為,美國政府應當增加在技術研究上的資助,將二氧化碳儲存在地下發電廠,也就是所謂的碳捕獲和儲存。不過他指出二氧化碳管理條例或將能推高電價。

        美國議員杰伊(Jay Inslee)也在會議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建立法規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哪怕真的提高了電力的價格,也比無所作為更有意義。他表示,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了一些經濟問題,如在加利福尼亞州因干旱而導致農業生產下降,同時企業也都在抱怨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等成本過高。

        “創新為我們提供了減少因碳條例給電力價格帶來影響的可能性?!苯芤琳f,如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條例,對節約高效的公共事業給予獎勵,這可以減輕電費增加的負擔――即使電費價格上升,電費賬單也可能不會增加。

        在公用事業方面,美國正努力通過一項能源法案,今年將建立一個國家級的可再生能源基地。一位觀察員指出,具體的細節是如何盡快使新能源技術獲得通過,并將這些政策的結構進行區分。

        第7篇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市場培育;優化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077

        1 完善相關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國家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力度。目前,將消費者的購買成本逐漸降低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發展的關鍵和重點。新能源汽車不論是在技術、設計還是在生產過程中的制造成本都比較高,另外還有后期更換電池而產生的費用使得很多消費者都放棄了購買新能源汽車,因為成本太高。很多發達國家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過程中紛紛出臺了很多的政府扶持政策,覆蓋了整個汽車產業鏈,而我國在此方面卻只側重示范運行整車,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相關政府扶持政策少之又少。為了能夠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良好發展,國家必須要出臺一些相關的扶持政策[1]。政府部門要給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的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相應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相關政策,降低成本,促使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夠得到協同發展。

        2 仔細劃分汽車產業市場,抓住消費者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受到了自身技術性能、價格和相關配套設施方面的約束,導致很多消費者購買的欲望和適量還是很少。因此,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應該根據自身實際的情況,仔細劃分市場,充分挖掘市場中隱藏的消費者。為了能夠抓住消費者,企業應該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優惠和補貼,簽收后服務合同,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可以分為公共服務用車市場、汽車租賃市場、公務車市場、出租車市場和集團用車市場。其中對于新能源汽車企業應該積極推廣汽車租賃的服務,在適合的區域范圍內使用新能源汽車,將租賃汽車的消費者逐漸轉變成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購買規模,有效滿足市場經濟中的需求[2]。

        3 尊重汽車產業市場規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新能源汽車產業應該尊重汽車產業市場的規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發展產業。越過混合動力汽車,對純電動汽車進行跨越發展,這種戰略導致忽視了對混合動力汽車的重視。但是,純電動汽車也沒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對混合動力汽車的重視力度不夠,再加上純電動汽車的電池、電機和電驅動技術發展的不是很好,阻礙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的良好發展。依據國外發達國家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想要將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良好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要尊重市場的規律,優先發展混合動力技術,加強對對混合動力汽車的推廣和應用,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長足發展。

        4 建立強制性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資金補貼,應該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市場制度共同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假如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只靠政府部門的資金補貼,而缺乏強制性法律法規體系的保護,可能會導致汽車企業缺乏研發的動力,很容易形成技術壟斷的結果。將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性的引入,能夠將企業銷售和生產的責任明確開來,從而促使企業加大產業的研發力度,提升技術方面的創新,進而促使企業能夠生產出品質好并且成本低的產品,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還要借鑒和汲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幫助政府部門制定出科學、合理、有效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傳統的燃油汽車的銷售、生產、排放和使用等方面進行強制實行限制性的法律法規,尤其是在汽車尾氣排放方面的法律法規[4]。這樣一來,很有可能吸引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市場,促進其發展。

        5 加強宣傳,提升消費引導的效果,吸引消費者

        企業要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宣傳,有效提升消費引導的總體效果,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新能源汽車是一種新興產業的創新產品,雖然國家和政府以及汽車企業都已經人盡皆知,同時還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和支持,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普通消費者對其嚴重缺乏了解,因此,迫切需要政府部門和汽車企業抓住機遇,攜手共同加強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比如廣告宣傳、汽車展覽會、賽事在贊助活動以及乘車體驗等,要注重宣傳新能源汽車的節能環保的作用,促進廣大消費者能夠更多的了解新能源汽車的性能,讓消費者更相信新能源汽車的凄涼和安全性能,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同時,在宣傳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與環境保護相融合,提升社會整體的環保意識,無形當中加強對廣大消費者的環保意識,購買新能源汽車不單單是一種環保的行為,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5]。

        6 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問題一直都是各個國家深度關注的問題,很多國家紛紛制定出很多的環境專項計劃,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產業。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發展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因此,我國應該完善相關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仔細劃分汽車產業市場,抓住消費者,尊重汽車產業市場規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加強產業市場的監督,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建立強制性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加強宣傳,提升消費引導的效果,吸引消費者,有效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武建龍,王宏起.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性技術創新路徑研究――基于模塊化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4(04):508-518.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