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31 10:26:01
序論:在您撰寫職業教育與工匠精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價值;精細管理;制度支持
一、提倡“工匠精神”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的指導意義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精髓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斷創新、挑戰自我,是一種專注、執著、敬業、守規的精神?!肮そ尘瘛辈粌H表現在精神意識上,更是體現在實踐行動中。中國自古以來對“工匠精神”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傳承。然而,在片面追求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企業發展理念下,在“機器換人”的工業新趨勢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卻在漸漸消失。
(二)“工匠精神”的缺失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世界的繁榮離不開中國制造的巨大貢獻,但是一味追求速度、忽略“工匠精神”的不平衡發展,必然影響中國經濟的后勁。首先,中國中小企業壽命普遍偏短。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為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40年的壽命相比,相距甚遠。其次,中國制造業急功近利、大而不強。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口紅利帶來的成本優勢開始慢慢消失,廉價生產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逐漸顯現,品牌和創新的相對滯后,更造成后續發展動力不足。第三,缺乏創新能力的中國制造業腹背受敵。東南亞國家在中低端制造業發力,憑借更廉價的勞動力,吸引中國本土企業在東南亞建廠、在華外資企業轉移產能;中國制造成本快速上升,迫使在華外資高端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
(三)富有創造力的高素質“工匠”隊伍是實現中國經濟轉型提速的最主要推動力當下的“工匠精神”不僅僅代表技藝,而是技術型、創新型、復合型的高技能人才。缺少高技能“工匠”,以及對其背后整個技能人才隊伍的迅速擴充和結構優化,中國企業就無法賺取產業鏈最高端的豐厚利潤,“中國制造”就無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升級為“中國智造”。
(一)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不明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至今,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大的職業教育規模,但是時至今日,社會上甚至于某些職業院校自身,都還把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劃等號。首先課程設置與普通學歷教育差別不大。部分縣市職教中心或職業院校80%-90%的課程都是文化課,很少或者沒有設置職業技能類的課程,只有在三年級才開始安排一些專業職業技能課程的學習。其次,師資管理缺乏職業教育特點。文化課教師與專業技能教師無論在業績考核、管理制度、薪酬待遇、工作機制上都實行同樣的政策,職業技能教育沒有實現應有的地位。三是專業設置缺乏合理規劃。很多職業院校在開設專業時缺乏合理科學的規劃,往往什么行業火爆就跟風設置什么專業,但是經濟形勢和就業市場瞬息萬變,學生就業時永遠滯后于市場需求。
(二)職業教育缺乏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能力導向、市場導向、實踐導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普通教育并無本質區別,未能針對職業教育真正有效評價和監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質量監控體系和評價標準的缺失一方面使得職業院校熱衷于規模升格,建立覆蓋???、本科、研究生的所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培養“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目標愈發偏離。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無法評估,甚至使職校成為質量低劣的代名詞,陷入“名聲差——就業難——招生難——生源差”的怪圈。
(三)職業教育現行職業能力培養機制重技能、輕興趣,缺乏培養“工匠”的環境但凡工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有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愛,并懷有崇高的理想和榮譽感,他們耐心專注、鍥而不舍、精益求精。但是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都只是滿足于對學生知識的教授、技能的訓練,卻恰恰忽視了最重要的對職業的興趣,即“職業尊嚴”的培養。如此體系下培養的學生至多只能成為“熟手”而遠非“工匠”。
(四)職業教育現行教學機制使職教畢業生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近年職業教育無論是在校人數還是就業比例都得到長足發展。首先從辦學規???,教育部2015年7月的《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有1297所,占普通高??倲档?3%。當年全國普通高等職業教育招生315萬人,畢業生321萬人,在校生達到964萬人。換言之,中國職業教育規模已與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旗鼓相當。其次從就業比例看,教育數據機構麥克思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高職高專院校2014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5%,比2013屆上升了0.6個百分點。但是職業教育就業人數并不代表高質量的就業。目前職業教育學制普遍較短,從幾個月到三年不等,職教課程體系與社會需求脫節,課程內容陳舊、適用性差,因此學生往往只掌握簡單、初級的操作技能。麥克思研究院的《2015年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顯示,2014年大學畢業生月收入為3487元,其中本科畢業生月收入為3773元,而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月收入為3200元。雖然技能人才的缺乏使得職教畢業生能迅速就業,但是用人單位很快發現這些學生在職業精神、實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上的缺陷,遑論成為“工匠”了,因此職教畢業生就業初期離職率、流動率遠高于其他學歷畢業生。
(五)職業教育現有實訓體系與“工匠”培養機制相去甚遠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實訓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學生在校內的實訓基地進行學習,但由于技術更新換代快,學校的教學設備、實操環境往往滯后于實際工作;二是學生完成理論課程后到企業進行一段時間的技能訓練,但企業出于各種原因很難悉心指導,實習學生常淪為企業流水線上的廉價勞動力;三是企業或者實訓基地與職業學校進行深度合作,將企業對技術技能的實際需求嵌入職業學校的校本課程,讓學生盡早了解和學習未來工作中亟需的技術技能。但一方面企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學校也很難修改公辦職業教育體系中嚴密的課程,難以推廣。
三、深化改革,將職業教育打造為批量生產工匠最重要的體系
(一)加強職業價值的培養,做好“工匠精神”的傳承世上沒有永恒不變的職業,但無論年代和行業如何流轉變遷,要求從業人員忠于職業、誠實守信、腳踏實地、精益求精、堅守品質,最終實現自身和職業的價值,這不僅是從古至今、從外國到中國都在堅持的“工匠精神”,也是對一個合格的職業人的要求。因此職業教育首先要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
(二)精細管理,特色培養,為“工匠精神”夯實基礎短短三年甚至幾個月的職業教育,不可能將毫無實踐經驗的學生培養成一位大國工匠,但可以搭臺子、架梯子,給學生成長為未來的大國工匠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注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自身同樣需要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個性特長、職業傾向,開展精準的個性化培養,在學生全面掌握專業基本技能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成為本專業的高技能人才。
(三)優化現有實訓機制,打造高技能人才處于戰略轉型期的中國優化現有實訓機制迫在眉睫,實操訓練不能單純依靠教育系統,而應該參照國外先進經驗,讓行業、企業參與進來,緊跟社會需求和技術變革,保持實訓技術先進性。因此職業教育要改變原有滿足于老教材、老設備、老技術的傳統實訓模式,要主動加強與科研院所和行業領先企業的溝通合作,從新技術研發、試制、制作各個環節全程參與,在真刀真槍的實戰中打磨優秀的高技能人才。
(四)打破學歷制度壁壘,打通高技能人才職業上升通道現代社會的“工匠精神”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工匠制度和對違規者的嚴厲懲罰構成的,在制度規約下養成制造業的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升華為“工匠精神”。這是一項牽動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力量的系統工程。首先,改變唯學歷論能力的局面,切實提高技能人才的職業尊嚴和薪酬待遇。一是打通技能人才晉升天花板,在全社會形成“不唯學歷唯能力”的氛圍,二是切實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這是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徑,發揮政府、市場、專業組織、用人單位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其次,破除偏見,打通高技能人才職業上升通道。只有切實解決技術等級能否等同大學文憑、高考能否實行“學術型”“技能型”兩類院校錄取制度、職業資格證書如何與職稱制度無縫銜接等技能人才在職業提升和個人發展上的各種問題,優化技能人才的成長和發展環境,打通高技能人才職業上升通道,有空間實現個人的價值,“工匠精神”才能有更多成長的空間。
(五)從政策和制度上鼓勵校企雙方積極推動技能培訓,共同培養“工匠精神”的優良土壤當前產教融合推進難的主要原因一是校企雙方權責利缺乏明確、規范的法律規定,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責任也往往使企業難以承擔;二是企業作為盈利部門,現有的激勵政策很難給企業帶來明顯的利益回報,缺乏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在政策上進行支持,例如對于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在財政、稅收等方式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其次,盡早出臺職業院?!捌笮kp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以及“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核心的新型學徒制的管理辦法,用制度明確校企雙方的主體責任和職責。只有政府、學校、企業通力合作,才能有效解決技能培訓與實際脫節的問題,共同培養“工匠精神”的優良土壤。
作者:覃友杰 單位: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工匠精神 職業價值 精細管理 制度支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C-0006-02
一、提倡“工匠精神”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的指導意義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精髓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斷創新、挑戰自我,是一種專注、執著、敬業、守規的精神?!肮そ尘瘛辈粌H表現在精神意識上,更是體現在實踐行動中。中國自古以來對“工匠精神”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傳承。然而,在片面追求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企業發展理念下,在“機器換人”的工業新趨勢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卻在漸漸消失。
(二)“工匠精神”的缺失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世界的繁榮離不開中國制造的巨大貢獻,但是一味追求速度、忽略“工匠精神”的不平衡發展,必然影響中國經濟的后勁。首先,中國中小企業壽命普遍偏短。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為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40年的壽命相比,相距甚遠。其次,中國制造業急功近利、大而不強。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口紅利帶來的成本優勢開始慢慢消失,廉價生產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逐漸顯現,品牌和創新的相對滯后,更造成后續發展動力不足。第三,缺乏創新能力的中國制造業腹背受敵。東南亞國家在中低端制造業發力,憑借更廉價的勞動力,吸引中國本土企業在東南亞建廠、在華外資企業轉移產能;中國制造成本快速上升,迫使在華外資高端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
(三)富有創造力的高素質“工匠”隊伍是實現中國經濟轉型提速的最主要推動力
當下的“工匠精神”不僅僅代表技藝,而是技術型、創新型、復合型的高技能人才。缺少高技能“工匠”,以及對其背后整個技能人才隊伍的迅速擴充和結構優化,中國企業就無法賺取產業鏈最高端的豐厚利潤,“中國制造”就無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升級為“中國智造”。
二、現有職業教育體系向“工匠精神”培養體系轉變的困境
(一)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不明確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至今,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大的職業教育規模,但是時至今日,社會上甚至于某些職業院校自身,都還把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劃等號。首先課程設置與普通學歷教育差別不大。部分縣市職教中心或職業院校80%-90%的課程都是文化課,很少或者沒有設置職業技能類的課程,只有在三年級才開始安排一些專業職業技能課程的學習。其次,師資管理缺乏職業教育特點。文化課教師與專業技能教師無論在業績考核、管理制度、薪酬待遇、工作機制上都實行同樣的政策,職業技能教育沒有實現應有的地位。三是專業設置缺乏合理規劃。很多職業院校在開設專業時缺乏合理科學的規劃,往往什么行業火爆就跟風設置什么專業,但是經濟形勢和就業市場瞬息萬變,學生就業時永遠滯后于市場需求。
(二)職業教育缺乏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能力導向、市場導向、實踐導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普通教育并無本質區別,未能針對職業教育真正有效評價和監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質量監控體系和評價標準的缺失一方面使得職業院校熱衷于規模升格,建立覆蓋???、本科、研究生的所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培養“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目標愈發偏離。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無法評估,甚至使職校成為質量低劣的代名詞,陷入“名聲差―― 就業難―― 招生難―― 生源差”的怪圈。
(三)職業教育現行職業能力培養機制重技能、輕興趣,缺乏培養“工匠”的環境
但凡工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有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愛,并懷有崇高的理想和榮譽感,他們耐心專注、鍥而不舍、精益求精。但是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都只是滿足于對學生知識的教授、技能的訓練,卻恰恰忽視了最重要的對職業的興趣,即“職業尊嚴”的培養。如此體系下培養的學生至多只能成為“熟手”而遠非“工匠”。
(四)職業教育現行教學機制使職教畢業生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
近年職業教育無論是在校人數還是就業比例都得到長足發展。首先從辦學規???,教育部2015年7月的《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有1297所,占普通高??倲档?3%。當年全國普通高等職業教育招生315萬人,畢業生321萬人,在校生達到964萬人。換言之,中國職業教育規模已與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旗鼓相當。其次從就業比例看,教育數據機構麥克思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高職高專院校2014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5%,比2013屆上升了0.6個百分點。
但是職業教育就業人數并不代表高質量的就業。目前職業教育學制普遍較短,從幾個月到三年不等,職教課程體系與社會需求脫節,課程內容陳舊、適用性差,因此學生往往只掌握簡單、初級的操作技能。麥克思研究院的《2015年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顯示,2014年大學畢業生月收入為3487元,其中本科畢業生月收入為3773元,而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月收入為3200元。雖然技能人才的缺乏使得職教畢業生能迅速就業,但是用人單位很快發現這些學生在職業精神、實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上的缺陷,遑論成為“工匠”了,因此職教畢業生就業初期離職率、流動率遠高于其他學歷畢業生。
(五)職業教育現有實訓體系與“工匠”培養機制相去甚遠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實訓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學生在校內的實訓基地進行學習,但由于技術更新換代快,學校的教學設備、實操環境往往滯后于實際工作;二是學生完成理論課程后到企業進行一段時間的技能訓練,但企業出于各種原因很難悉心指導,實習學生常淪為企業流水線上的廉價勞動力;三是企業或者實訓基地與職業學校進行深度合作,將企業對技術技能的實際需求嵌入職業學校的校本課程,讓學生盡早了解和學習未來工作中亟需的技術技能。但一方面企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學校也很難修改公辦職業教育體系中嚴密的課程,難以推廣。
三、深化改革,將職業教育打造為批量生產工匠最重要的體系
(一)加強職業價值的培養,做好“工匠精神”的傳承
世上沒有永恒不變的職業,但無論年代和行業如何流轉變遷,要求從業人員忠于職業、誠實守信、腳踏實地、精益求精、堅守品質,最終實現自身和職業的價值,這不僅是從古至今、從外國到中國都在堅持的“工匠精神”,也是對一個合格的職業人的要求。因此職業教育首先要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
(二)精細管理,特色培養,為“工匠精神”夯實基礎
短短三年甚至幾個月的職業教育,不可能將毫無實踐經驗的學生培養成一位大國工匠,但可以搭臺子、架梯子,給學生成長為未來的大國工匠提供有效支持。
因此在注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自身同樣需要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個性特長、職業傾向,開展精準的個性化培養,在學生全面掌握專業基本技能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成為本專業的高技能人才。
(三)優化現有實訓機制,打造高技能人才
處于戰略轉型期的中國優化現有實訓機制迫在眉睫,實操訓練不能單純依靠教育系統,而應該參照國外先進經驗,讓行業、企業參與進來,緊跟社會需求和技術變革,保持實訓技術先進性。因此職業教育要改變原有滿足于老教材、老設備、老技術的傳統實訓模式,要主動加強與科研院所和行業領先企業的溝通合作,從新技術研發、試制、制作各個環節全程參與,在真刀真槍的實戰中打磨優秀的高技能人才。
(四)打破學歷制度壁壘,打通高技能人才職業上升通道
現代社會的“工匠精神”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工匠制度和對違規者的嚴厲懲罰構成的,在制度規約下養成制造業的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升華為“工匠精神”。這是一項牽動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力量的系統工程。
首先,改變唯學歷論能力的局面,切實提高技能人才的職業尊嚴和薪酬待遇。一是打通技能人才晉升天花板,在全社會形成“不唯學歷唯能力”的氛圍,二是切實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這是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徑,發揮政府、市場、專業組織、用人單位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
其次,破除偏見,打通高技能人才職業上升通道。只有切實解決技術等級能否等同大學文憑、高考能否實行“學術型”“技能型”兩類院校錄取制度、職業資格證書如何與職稱制度無縫銜接等技能人才在職業提升和個人發展上的各種問題,優化技能人才的成長和發展環境,打通高技能人才職業上升通道,有空間實現個人的價值,“工匠精神”才能有更多成長的空間。
(五)從政策和制度上鼓勵校企雙方積極推動技能培訓,共同培養“工匠精神”的優良土壤
當前產教融合推進難的主要原因一是校企雙方權責利缺乏明確、規范的法律規定,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責任也往往使企業難以承擔;二是企業作為盈利部門,現有的激勵政策很難給企業帶來明顯的利益回報,缺乏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在政策上進行支持,例如對于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在財政、稅收等方式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其次,盡早出臺職業院?!捌笮kp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以及“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核心的新型學徒制的管理辦法,用制度明確校企雙方的主體責任和職責。只有政府、學校、企業通力合作,才能有效解決技能培訓與實際脫節的問題,共同培養“工匠精神”的優良土壤。
【參考文獻】
[1]張瑜.誰來生產工匠[J].t望東方周刊,2016(1)
[2]王志紅,周宇華.回歸工匠精神[J].商界評論,2016(1)
>> 培育工匠精神:中國職業教育的使命與擔當 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國工匠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精神 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中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怎樣的“土壤” 淺談技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論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職業教育應以工匠精神培育為本 職業教育尤須注重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 職業教育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南寧市現代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索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淺論 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 淺談技工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淺論如何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探索 技能大師產業創新園培育工匠精神的搖籃 技術哲學視域下工匠精神的生成及培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6-6-8.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4]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劉冬玲.熔鑄“工匠精神”:職業教育責無旁貸[J].校長論壇,2016(14):1.
[7]程宇.職業教育活動周:社會觀念變革與思想啟蒙[J].職業技術教育,2016(15):15-19.
[8]梅洪.論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職教論壇,2016(25):79-81.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g Yu, Fan Chao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 huge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powerful manufacturing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excellence, relentless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 to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so a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manufacturing that is the significance to emphasize on artisans spirit now. As the main channel to cultivate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unshirk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cultivate technical talents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in China by constructing four systems, such as system cultivation, culture cultivation, curriculum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cultivation.
關鍵詞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現狀
1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職業文化之一,比對現代對職業工作的認識,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對職業發展的理解與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一共有兩點,一是敬業精神,二是職業素養,這兩點是學術界所公認的。敬業精神是指的熱愛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從而進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獻精神。具有敬業精神的人,會發自內心忠于自己的職業,并專注于事業,就像老一輩的醫生和教師一樣,他們干一樣愛一行,注重于在崗位上尋求個人價值。職業素養,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從事的職業上形成的觀念與內涵,對于工匠而言,其職業素養體現在實際工作中,雖然他們沒有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從事工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對于工作上的事能見微知著,運用所學知識與一切辦法去解決工作上的難題。
2影響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職業教育體系與辦學水平等影響,職業教育難以有效在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且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精神的培養也沒有很好地滲透到專業教學中,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會因素影響。社會對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響,是從企業發展和市場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經哼多數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很難在現有升學機制下進行深一層的學習,且多數群眾都認為職業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資源顯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業本身缺乏完善的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對崗位就業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職業精神評價、激勵以及懲罰機制,以致于員工在招聘是多數采用量化考核指標。職業教育也難以針對企業的崗位要求,在校內教育和實習中營造優良的工匠精神氛圍,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職業教育自身的影響。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培育的影響,在于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不足,及時學生技能水平與企業需求差異逐步縮短,但是學生難以適應崗位工作。這是因為職業教育發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論的影響,多數都是以企業當下發展為教育背景,缺乏企業及行業未來發展的認識,那學生有怎么能適應崗位工作發展呢?可持續職業精神的培育,要求職業教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職業精神培育難以滲透到專業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影響有限。(3)學生發展影響。從企業崗位需求以及職業教育發展角度來看,實現工匠精神在學生發展中的融入,對于學生而言有利無害。但是多數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都是因為成績和文化因素等難以進入普通教育系統中深造,所以其學習目標定位在“求一技之長,謀一份好工作”上,這樣的觀念導致學生尤為注重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文化與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也沒有深入明白其內涵的價值,導致不少學生缺乏優良的學習習慣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質,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職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就必須意識到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這些因素的影響,全面滲透工匠精神。
3職業教育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研究的反思與策略
3.1反思我國職業教育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研究現狀
我國經濟逐步轉型發展時期,這個階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為我國經濟以及社會建設提供人才保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職業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實現工匠精神的滲透。我國正在從制造大國轉變成創造大國,高端制造業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縮短與強國之間的差異,縮短中國產品與德、日、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诟鲊趪H市場中的發展現狀,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既要為科技進步培養創新人才,又要為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工匠精神技工隊伍,以促進我國經濟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從企業發展角度來看,新時代企業發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業就會陷入發展困境。經濟轉型發展下企業發展也要實現創新與升級,才能使用大的經濟發展環境。依據現階段的企業發展調查發現,全球中超出200年發展歷史的長壽企業中,由日本與德國囊括前兩名,這是因為這兩國企業注重于傳承工匠精神經,尤為注重企業產品質量的改進,將精益求精當做是職業價值追求。但我國很多企業缺乏對長久利益的關注,更為關注眼前的利益,企業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難以實現企業長久、健康發展。所以從企業發展和國家經濟現狀來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為人才培養途徑中,思想引導和實踐認識規劃滯后,導致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融合不足。
3.2職業教育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
職業教育要從學生的實習以及就業觀入手,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用思想教育引領學生正常的認識就業,樹立優良的擇業觀與發展觀。實際教學中應引入企業文化,用企業文化引領校園與社會實踐活動,多進行典型示范以及榜樣激勵,從而展開職業精神的培育,加強學生的責任感。第一,職業教育應借助企業與社會資源,堅持提升教師的素質,依據教師的教書育人職責,在校內營造優良的風氣。職業教育應狠抓師德建設,建立校外進修機制,鼓勵教師參與到社會實踐與校外掛職中,借助這些資源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做好職業理想以及職業道德等宣講教育,從而提升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合理應用各種實踐性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面滲透工匠精神。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應貫徹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才能實現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滲透。鑒于此,職業教育應大力引進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職業性、實踐性強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導入工匠精神,實現人才的職業性教育目標?,F階段有研究發現,職業教育應實現課程體系以及教學體系改革,加強實踐教學與實訓環節,進而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創建優良氛圍,保證工匠精神內涵能滲透到課程教學與實踐環節。因此,職業教育應該建立相應的教育制度,為工匠精神融入到職業教育環節中提供相應的制度性保障。制度的建立還能克服機制體制上的障礙,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等人才培養理念下,實現工匠精神的全面的滲透。第三,借鑒國外教育經驗,促進職業教育精神培育。職業教育應實現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創造潛力的培育與挖掘,但我國職教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經驗不足,需借鑒國外的教育經驗。國內外的工匠精神理念比較相似,將國外培育經驗融入到我國職業教育中,能優化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融入。具體的可借鑒日本“職人文化”和德國“工作倫理觀”,注重企業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展現,借助合同與人力資源管理促進企業與職業教育之間的合作,保證專業教學、實訓課程等與企業文化、崗位工作融合,從而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職業教育;工匠精神;職業素質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2
高等職業教育旨在以就業為導向,為一線生產、管理和服務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專門技術人才,職業素質包括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兩個方面,而職業精神涵蓋職業態度和職業理想等方面。目前國內的高職院校大都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術技能的訓練,常常忽略了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當前我國進行經濟轉型升級,開展供給側改革,尤其需要加強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
1 工匠精神的內核
工匠精神不是指具體的技能或方法,而是指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價值觀,其核心是對產品精益求精的信仰和良好的敬業精神?;影倏普J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惫そ硶粩嗟褡磷约旱漠a品,追求極致和完美,在專業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專注、敬業、專業、堅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質。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應該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的統一。而這是當前我國所缺乏的東西。
2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職業教育是對人的技能和素質的全面培養,只有樹立立德樹人的標準,才能真正將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職業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也具有獨特的內涵和靈魂,而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匠精神為本,就是將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的途徑,也才能培養出德藝雙馨的技能人才,并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文價值和思想內容。
我們提工匠精神,就會自然地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國的機械,正是由于這些國家對工匠精神的堅守,才創造了眾多名牌和名企。在德國,除了眾所周知的寶馬、奔馳、奧迪和西門子等品牌外,尚有眾多“術業有專攻”的中小企業,他們立足本職,在細分市場的產品上通過不斷積累和創新,從而成為市場上的領頭羊。
盡管我國古代有魯班等類似的工匠,并創造出一些歷史奇跡。但在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為了追求速度和規模,重視產品生產的數量和成本,而對質量重視不足,工匠精神的衰落就在所難免。工匠精神的衰落,也影響到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甚至對學生的就業觀和價值觀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企業必須明確在當前產能過剩的經濟形勢下,不能再依靠過去產能不足時的生產方式,單純依靠速度和規模取勝,應該像德國、日本等企業一樣,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環境,主動擔負起育人的責任。一些企業在招聘過程中提出了“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才無德慎重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的原則,這也充分說明了德在企業招聘和使用員工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企業和員工都只有短期目標的前提下,企業短命的現象就成為了必然。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大型企業平均壽命只有7到8年,而中小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而日本企業壽命超過200年以上的企業有3000多家,德國有800多家,而我國有150年歷史的企業僅有6家。職業院校要正確把握傳技和育人的關系,重視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的教育培育,尤其要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養,從而使學生的技術和個人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成為德藝雙馨的人才。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應當成為職業院校教學的指導思想,也應該成為教學改革的方向。
3 職業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育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萍疾坎块L萬鋼認為,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從職業教育抓起。
國際上德國和日本能在高端制造業中長期領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職業教育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工匠精神??偫碓诮衲甑恼ぷ鲌蟾嬷刑岬?,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梢哉f,在高等職業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既順應了國際制造業發展的趨勢,也有利于適應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保障學生未來職業長遠發展的要求。
首先,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需要工匠精神。目前,“中國制造”成為國外粗制濫造的標簽,其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企業缺乏工匠精神,進而導致不少消費者到日本搶購馬桶蓋、水壺,到香港等地爭搶奶粉。事實上,120多年前的德國產品進入英國,同樣被貼上了德國制造的標簽,作為假冒偽劣產品區別于英國產品。日本數十年前的制造業同樣是假冒偽劣成風,導致消費者維權組織在報紙上進行曝光相關企業。爾后,德國和日本企業開始重視產品質量,重視工匠精神,打造企業品牌,從而確立了在國際制造業的地位。我國制造業占GDP的三分之一,占據出口總額的90%,我國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必須弘揚工匠精神,這也是世界工業4.0的必然要求。
其次,工匠精神是企業發展的需要。德國和日本企業重視工匠精神,對產品精益求精,重視品牌質量,因而使得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梢哉f,工匠精神是企業在競爭中立于潮頭的利器,也是企業獲得基業長青的法寶。需要說明的是,工匠精神作為企業的價值觀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國企業過度追求99.99%的質量會導致成本上升而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那么工匠精神就會被放棄。因此,要把工匠精神與企業經營戰略協調運作,才能使企業質量、品牌和效益得到較好的協調發展。
最后,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需要。目前一些職業院校領導把學??醋骷夹g工人的流水生產線,重視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忽視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忽視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目前職業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無法滿足市場需要,但工匠精神的缺乏至關重要。因此,重視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新導向,以工匠精神培育學生,也成為學生成才的市場需要。
4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和途徑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高職院校領導應在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基礎上,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從多方面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為學生點燃敬業精神的火種。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培育:
(1)從職業教育培育目標看,將工匠精神納入職業道德教育之中。職業院校要著眼于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要求,完善職業精神的職業道德教育,正確認識工匠精神對于職業道德的內涵,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對于學生職業發展的價值和意義,積極改革職業教育的內容,為加強職業教育的改革提供指導,加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引導,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態度,提高職業技能。國務院從2015年起設立了“職業教育活動周”,以提高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戰略的實施,更需要大批工匠人才。職業院校應拋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培養體制,建立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體系,以學生的就業和企業的崗位需求為目標,培養既具有較強職業技能又具備良好職業精神的高素質學生,提升培養質量,讓教育回歸到教育本身。事實上,工匠精神的培養,是全新教學理念的挑戰。
(2)將工匠精神納入專業教育教學中。專業教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陣地,職業院校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具體的專業教育中,使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工匠精神在專業教育中,可以結合具體的行業和專業特點,分析本專業所需要的職業精神,并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考核中,從而使學生在專業教育中逐漸形成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素質。
(3)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心傳身授”教學涵養工匠精神。在理論教學中教師講授職業精神的重要性,難以讓學生形成親身體會。而在實踐教學中,學生通過具體實踐能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價值和意義,并逐漸作為自身的職業追求。在實踐教學中“心傳”是內在精神的熏陶,對于受教育者來說,需要不斷學習領悟和體會。而“身授”則是師生共同參與實踐,躬身力行有利于營造工匠精神的體悟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西方的學徒制度就是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提高技術能力和水平,逐漸形成嚴謹專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通過打造校園文化熏陶工匠精神。通過開展演講比賽、展覽等活動營造校園文化,從而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拓展其知識面,有助于職業精神的養成。并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傳播工匠精神,學生通過參觀和實習等走出去和請企業專家進校園上課的方式,發揮本校優秀畢業生的榜樣力量,通過優秀畢業生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愛崗敬業,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工匠精神的職業素質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使工匠精神得以更好的弘揚和傳播。
5 結 論
美國作家亞力克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信仰,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國要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優秀職業技能的工匠。要重塑工匠精神,職業院校要走出忽視職業素質教育的誤區,從職業教育目標、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入手,營造校園文化,通過企業和職業院校聯動,以工匠精神的培育為本,積極傳播和弘揚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的土地上開花結果,才能真正使我國的制造業在工業4.0的世界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吳寒.做產品需要工匠精神[J].創業家,2015(5):108-111.
[2]楊佩昌.德國的競爭力來自何處[J].領導文萃,2013(8):95-97.
[3]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94-96.
關鍵詞 工匠精神;職業精神;泛化;比較;澄明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15-0052-04
一、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的混淆
當下,“工匠精神”成為最熱的一個高頻詞。什么領域都講“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被不當泛化,成為到處適用、隨處可貼的標簽。工匠精神的泛化,實質上是一種神化。好像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精神,祭出它,就能有點石成金之妙,就能收神奇管用之效。哲學理論認為,任何事物都受到質、量、度的制約,都有自己的適用域和外延區間,超出這個適用范圍就不靠譜了。
工匠精神泛化,實際上是一種戕害。當被人們推崇泛化到各個領域的工匠精神的不適用性一旦被人們廣泛認識、甚或遭致批判,工匠精神就會失去光環和神暈,而這其實并非工匠精神本身的錯,而是人們不當移植、過度炒作造成的。這樣欲益反損的結果,恐怕是那些推波助瀾的人始料不及的。這種試圖讓局部的工匠精神去替代整體的職業精神的做法,如同小鞋想要裝下大腳,除了削足適履,別無良策,其對精神本身的戕害可見一斑。
工匠精神泛化,實際上是一種無思。從概念本身的辨析看,“工”不等于“匠”,但“匠”屬于“工”。就是說,工可以包含匠,但匠不能涵蓋工。比如制造業的工,可以是匠,但其他行業的工未必就可以稱其為匠,顯然,即便是同為“工”的領域,工匠精神也不具有全覆蓋性。更何況還要泛化到全職業上,是多么的荒謬。
二、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比較
面對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混淆,我們有必要做一些比較分析,以厘清其關系和邊界。
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的混同和糾結,一是因為工匠精神內涵的概括見仁見智,被不同程度地泛化。本來工匠精神應該是指工匠們所特有的和必須的精神,現在卻把許多原本不屬于工匠精神的而是屬于職業精神的一些內容都包羅進去,從而為工匠精神的泛化開了綠燈。二是因為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實在是有太多的交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都需要“尚德”,需要敬業;都要求有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崇高品質,都講究做事要追求一流和卓越的職業使命感等,所以人們才會彼此混同,而又迷誤不覺。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有一定的交集共性,但其差異也很鮮明,而且遠遠大于其共性??梢詮囊韵氯齻€維度予以揭示澄明。
從邏輯關系看,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組彼此包含的相容的種屬關系概念。職業精神是外延大的概念,叫屬概念,也叫上位概念,工匠精神是外延小的概念,也叫種概念或下位概念。它們的關系是相互包含關系,即屬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種概念,用公式表示,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就是f,職業精神包含工匠精神,因為工匠也是一種職業,而工匠精神不等于職業精神,因為職業外延更廣,非工匠精神所能包容。
從哲學角度看,職業精神是一種共性的、普遍性的精神,這與職業的廣泛性密切相關,它是人們立世生存、謀得生活資料所從事的工作。所謂三百六十行,其實完全不足以全面概括職業的豐富性。職業精神就是所有在職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各種精神品質的總和。工匠精神是從屬于職業精神的個性化存在,是“工匠”這一行當公認的職業準則和所應遵循的精神規范。相對于職業精神,它是特殊的、具體的一種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表現,職業精神寓于工匠精神或其他別的精神之中,如果工匠精神試圖泛化和取代職業精神,職業精神的外延就會被大大窄化。
從適用對象看,邏輯學的外延論和哲學的區間論都規定了事物的適用范圍和領域,進而也就確定了不同事物適用的對象。我們認為,制造業倡導工匠精神是靠譜的。工匠精神是“造物”的、出產品的。它的對象是物,是用來加工的對象?!吨袊殬I技術教育》主編趙偉教授認為:“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職業精神。職業精神涵括各行各業,工匠精神是特指物質資料或實體產品生產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精神?,F在因為工匠精神被泛化,它應有的邊界被模糊了”。我很贊成這樣的觀點。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不看對象的特點和適用的范圍,肆意泛化工匠精神,僭越概念的邊界。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凡是與人打交道的行當、領域,恐怕都不能講工匠精神。因為人與物不同,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是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對象,人卻是必須根據活性的要求、心靈的尺度,予以尊重和服務的對象。比如服務業,你要不以人為本、見物不見人,能服務得好嗎?再說教育,教育是育人的事業,它可以有職業精神,但不是工匠精神。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边@樣的職業內涵重在對人的精神塑造、知識浸潤和心靈開發,適用于物性加工改造那一套的工匠精神,顯然不適合教育。再從方式上看,教育的方式是互動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溝通和塑造,是星與星在同一高空的交輝,根與根在同一深土中的挽手。一如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指出的那樣“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边@樣的人才培養過程與工匠們的產品加工過程何啻霄壤。更何況,長期以來教育領域一貫把“教書匠”視為教學僵化、不求進取的代名詞。教書育人倘若成“匠”,對學生而言,的確不是什么福音。
三、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的澄明
辨析完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的異同,我們需要進一步明確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只有揭示出其本質內涵,才能避免混淆與歧誤。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關于工匠精神的內涵,已有很多概括。余祖光研究員將工匠精神概括為:第一是精工細作、追求卓越。第二是態度嚴謹、極度認真。第三是大膽創新、敢于冒險。第四是敬業、專注和耐心。工匠精神是一種在設計上追求獨具匠心,質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藝上追求盡善盡美,品質上蘊含著敬業、嚴謹、踏實、專注、創新、拼搏等態度[1]。也有學者強調:匠心――工匠精神之基,匠術――工匠精神之本,匠德――工匠精神之魂[2]。我們對工匠精神的內涵作以下四點概括。
“尚巧”――創新精神。尚巧是工匠精神的應有之義,尚巧體現的是工匠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智慧。工匠們的產品或成果如果沒有巧慧的成分融入其中,那是無足稱道的。尤其是在當下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工業發展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總理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說:“要用大批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讓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優質制造絕不是機械重復勞動所能達成的,尚巧聚智、技術創新,乃至超越臻善,才是工匠精神內涵“尚巧”的真諦。
“求精”――工作態度。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嚴謹敬業、專注耐心、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職業態度。人口約800萬的瑞士,卻是制造工藝領先全球的制造業強國。瑞士軍刀的生產過程很好地詮釋了工匠精神。只有巴掌大的瑞士軍刀集納了幾十種極其實用的工具,從設計草圖到生產完成都需要經過層層嚴格檢測。一把普通瑞士軍刀的制作工序就超過200道,質量上乘的則多達400道。軍刀的制作過程幾近苛刻。作為刀片材料的鋼塊,要經過電子儀器的仔細檢查,以確保精準壓制出刀片,然后是長時間淘洗、打磨工序,最后是組裝,使用極小但非常精致的鉚釘與彈簧將幾十種工具準確固定,讓他們各司其職,互不干擾,真正實現零誤差。瑞士是“鐘表之國”,是全球最大的鐘表出口國。一只高質量的腕表不僅需要強勁的機芯,同時也需要漂亮的外殼。頂級鐘表的每一個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精心打磨、細心雕琢,一些零部件甚至細如毛發[3]。中國的工匠同樣需要秉持“求精”的制造傳統,追求產品的經典性、高端性、原創性,使之成為民族的品牌符號。
“崇德”――職業境界。工匠精神是“通于道、達于德”的,“崇德”是它的應有內涵。因為工匠精神是需要德性保證的,有工匠精神的人都是有職業道德的人。職業道德,一是敬業之德。要對自己工作的領域或工藝心懷敬畏,對自己認定的價值目標有著生命關切和獻身熱忱,視職業為天職,這是“匠道”層面的根本內涵,是工匠精神的靈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深深迷戀自己的職業,全情投入自己的手藝,不管這手藝是寫代碼還是掃大街。不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茍且,不應付,不含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好。二是熱愛之情。愛是情感的投射和傾注。心靈有愛,生命才有路,才有目標和精神支撐。生命是從熱愛開始變得有意義的,愛并投入才能成就事I,成全工匠精神。時寒冰撰文《中國怎樣才能培養出工匠精神》強調工匠精神“應該源于一個‘愛’字,它的核心應該是愛的傳承?!睈凼堑滦灾?。三是信譽之根。真正的工匠都是視產品為生命、視信譽為根本的人。他們胸懷責任倫理,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為價值取向,寧愿做出自我犧牲、賠本,也不愿做出可恥、毀譽和損害產品信譽和職業良心的事,為的就是保有品牌質量、信譽美德。
“執念”――堅持品格。有人問愛迪生發明秘訣,他說,別人老是想著做許多事,而我總是想著做一件事。這就是專一和執念。執念是指人的執著意念或執著信念。其外在表征即對事物的堅持不懈、堅忍不拔。比如在日本,制作東西的工匠、手工藝人等被稱之為“職人”,而“匠”則比職人更進一步,是指技法與人品都很優秀的人?!敖场笔且粋€充滿褒獎意味的詞匯。所以,在日本的職人文化中,“敬業恪職”是深深影響日本和職人的職業倫理觀。他們有一個“自造詞叫‘一筋’,類似于中國的‘一根筋’,即專注于一道、一藝,從一而終,絕無變心?!盵4]這就是執念和堅持的品格。唯其如此,日本是全球擁有長壽企業最多的國家,有3000多家企業壽命超過了200年的歷史,德國也有800多家類似企業。這些企業都是靠有著“專業、專注、極致”理念的工匠支撐的歷史悠久而又聲譽卓著的企業。
(二)職業精神的內涵
職業精神是與人的不同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在特定的職業實踐中產生的某一職業特有的精神傳統和應然的職業素質。職業精神是職業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有學者將其概括為“職業精神的內涵體現在職業活動中職業人的敬業、勤業、精業、創業、立業五個方面?!盵5]內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第四代傳人何凱英的五為之訓“工必為之純,品必為之精,業必為之勤,行必為之恭,信必為之誠?!币嗫梢耘c之相互印證。筆者以為,從應然的角度看,拋撇職業精神個別的、特殊的成分,凝練其一般的、共性的要素,其內涵可包括:敬業精神、精業精神、創新精神、立業精神。
敬業精神。敬業是任何職業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品質,是職業精神的首要內涵。敬業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敬畏和熱愛,是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熬础笔且环N宗教情懷、一種職業虔敬。有敬業精神的人,對職業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們是一群具有事業至上價值觀的人。有自己的職業堅守和定數,哪怕這種職業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實益、榮耀,也依然守持初心,自強不息,永不懈怠。有敬業精神的人是具有恪盡職守、甘于奉獻精神的人。如那些具有敬業精神的教師,他們如春蠶、蠟炬,燃燭吐絲,盡其所知、所能、所有奉獻給學生,他們愛這一事業勝過愛這些事給自己帶來的收益。他們是一群品格崇高,精神潔凈而明亮的人,是大愛無言,大德無痕,大責無疆,大智無價的人。而一個不敬業的人,對職業毫無敬畏之心,甚至當成負擔、差事來糊弄應付,他們是毫無職業精神的人。
精業精神。精業即追求職業、事業的做到最好程度的努力和收效。精業精神就是一種追求完美,使其達臻精湛、精致境界的從業境界。比如對產品精雕細琢,將產品當成藝術,將質量視為生命,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這就是一種精業精神。精業精神是一種職業境界,“高大上”“精優佳”的境界。
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職業精神的題中之義。創新精神是指人勇于突破現狀、慣習,而創生新事物、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品質。創新精神從宏觀上看,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從本質上看,創新是人的最高本性的弘揚,是人的自我實現的最高表現形式。所以國家層面的教育文件反復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目的就是要使這一可貴精神內化為人的職業素養,使中華民族永遠葆有創新活力和競爭實力,而立于不敗之地。對于每一位職業人來說,如果沒有創新精神,就沒有超越、突破,就會陷于平庸。創新精神是職業精神的靈魂和精髓。
立業精神。立業是建立功業、成就事業之意。它是職業精神的最高境界。所有的職業人都應該追求這種境界。有立業精神的人目標遠大,品格堅毅。按照蘇軾的話說:“古來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也?!边@就是立業精神的應然內涵。阿里巴巴馬云、華為總裁任正非都是立業精神的典型代表。馬云的立業充滿艱辛坎坷,他干過“倒爺”、推銷,1995年東拼西湊了2萬元開始了創業歷程。2016年,馬云以282億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二,福布斯全球最有權力人物排行榜第22位。任正非也是如此,他1987年集資21000元在深圳創立公司,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獲得50377項專利,2016年完成了全球布局,目前已超過蘋果、三星,成為世界第一大手機品牌。倡導立業精神不是要大家都成為馬云、任正非這樣的人物,而是要有大目標、大志向、大奮斗,這樣即使你的努力沒有成功,你的努力過程和精神也同樣會受人尊敬。
參 考 文 獻
[1]李進.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論壇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4):37-40.
[2]姜漢榮.勢之所趨: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內涵解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9-12.
[3]毛思遠.瑞士的四張名片[N].北京鐵道報,2017-03-11(8).
一、 轉變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更多關注專業知識的授受與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對人的發展未能給予足夠重視,職業素質養成缺少,無形中把學生當成了技術的容器,試圖使其成為掌握實用技術技能的高級“機器人”,體現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主義理念,偏離了育人的教育目的。這種理念下培養出來的人缺乏工匠精神,很難生產出高精尖的產品。職業學校應當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職業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營造工匠精神的氛圍,讓學生獲得工具性知識和技能之外的職業素養和精神。一是通過課程教學、專題講座、實習實踐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工匠、工匠精神,及其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二是通過傳授完整的產業鏈知識與技藝,讓學生了解產品的改革和產業發展動向,感受工藝形成的歷史文化,體會工藝的價值和工匠的地位。三是改革評價標準,完成一項任務不以“合不合格”作標準,而是以“完不完美”為要求,糾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養專注持久的定力。
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工匠精神需要傳承與積淀,不僅在代際間,更是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培育工匠精神主陣地的職業教育,尚未完全打通技術技能人才學習晉升的通道。我國初步建立起的中高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還存在中、高職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教學內容重復、脫節的現象。在工匠精神得到很好傳承的德國、瑞士等國家,很早就建立了從中職、??频奖究?、碩士、博士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但我國目前職業教育體系絕大部分僅限于???,很少有本科及以上層次,導致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層次的斷層。職業教育體系不能很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工匠精神的系統培育、傳承與沉淀更是無從談起。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科學制定和統籌安排中、高職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按職業能力要求整體設計培養方案,將學生的職業素質、工匠精神培育系統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發展技術本科,逐步創辦和試點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使職業教育體系向縱深發展形成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
三、 深入開展校企合作
伴隨工業社會的演進,傳統學徒制“言傳身教”的傳習方式日漸式微,當工匠由學校規?;囵B后,校企合作成為培養技藝、塑造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徑。校企合作是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校企聯合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使學生在學校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在企業實踐中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鍛煉和培養,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校企合作是發達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主導模式,并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法律法規保障,建立相應的管理和監督機構,從制度上規范校企合作的實施。而這些恰恰是我國開展校企合作所缺失的。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并完善有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對校企合作的利益主體、合作過程、監督評價等做出具體規范;聯合多部門組建校企合作管理機構,統籌管理相關事項,使校企合作有序開展;制定激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等。通過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使學生躬行踐履、知行合一,實現從知識、技能到素養、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實工匠精神的培育。
四、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