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2-04-15 22:12:50

        序論:在您撰寫建筑生態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建筑生態化論文

        第1篇

        一、生態建筑設計的概述

        1.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涵義

        生態建筑設計,顧名思義,就是一門具有多工種、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得到了整個社會的關注與參與。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一門采用生態的理念來進行建筑設計的指導,促進建筑與自身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保持相對平衡,從而實現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促進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發展的系統工程。生態建筑設計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參與的,由于生態建筑是連接人與自然、建筑三方面的疏通紐帶,因此不是一朝一夕或是單憑幾位設計師就能夠完成的,這就要求人類要更好的尋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

        2.生態建筑設計的幾種建筑類型

        在目前的生態建筑設計中,常見的建筑類型有以下幾個方面:采用環保材料的生態建筑、采用綠色植物覆蓋的生態屋頂生態建筑、采用建筑節能的生物氣候生態建筑和回歸大自然式的生態建筑。這些生態建筑類型,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充分使用和利用自然環境的自身資源,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條件下進行建筑的建設施工。采用天然的原材料,使建筑達到環保、美觀,從而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浪費和消耗,為人類居住環境提供更好的舒適度。

        3.生態建筑設計的主要設計要點

        在進行生態建設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將生態的理念深入到生態建筑住宅的實際運用中去,將建筑住宅打造成為一個生態系統的濃縮體,使人工環境學、建筑技術科學、當代建筑美學等綜合運用起來,為居住者建造和提供一個環保、美觀、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建筑設計師們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要由始至終的將生態觀念貫徹其中。從設計、選材、施工等每一個環節,都要體現環境綠化與能源消耗兩方面的和諧。要緊緊地圍繞生態這個理念,保障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

        二、生態建筑設計所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則

        1.地方色彩

        要在生態建筑設計中體現以自然環境為根本,以當地的實際情況為基礎。無論是在任何的一個地方,建設過程都要遵循這一原則。要將當地的民族風情、文化特色、地理、氣候等在生態建筑設計中充分的體現出來,彰顯其地方獨特的色彩。

        2.強而有效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資源在現今的城市建設當中,城市建設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這也讓城市里的土地資源在能用于建筑建設的方面逐漸減少。要盡可能的開發利用,讓城市里的土地資源能夠最大限度的被開發,就要對建筑施工過程中的設備與技術要求大大提高,這也使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逐步擴大。為了要盡可能的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與浪費,在進行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恰到好處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盡量避免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費,從而促使生態建筑的發展。

        3.和諧統一發展自然與建筑建設

        在建筑建設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師們要明確清楚知道建筑是屬于自然環境中的其中一部分。在進行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要時時刻刻關注和留意大自然的保護。每一個建筑工程師都要有生態的觀念,要充分意識到自然環境與建筑是整體為一的。所以,要和諧統一的發展自然與建筑建設,堅持自然與建筑的相結合。

        三、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的發展趨勢

        1.節約能源,采用可再生能源,促進建筑設計的生態化

        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其逐漸從生物進化開始邁向知識技術進化的過程中。因此,在這個過59程中,就要求建筑設計師們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要充分的采用生態技術,盡量減少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間與立體空間,充分利用和大大提高能源的使用率。盡可能采用例如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恒久性、不枯竭的可再生能源,盡量避免由于電風扇或空調所帶來的有害氣體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便給人類的生活提供最大的便利。節約能源,采用可再生能源,不僅減少了能源的消耗與浪費,還降低了建筑的建設成本,充分提高了建筑原材料的利用率。

        2.尋找合理生態原型,發展新型生態建筑

        建筑從一開始的設計到施工,其實就包含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這也就是所謂的生態原型,即原生生態。在原生生態建筑的作用下,其自身周圍的天氣氣候、自然環境、采光模式等,使人們在設計施工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會采用其當地所具有的技術和原材料。從原生態建筑中,就能直接將天氣、溫差變化等體現出來,其都是直接與自然環境進行聯系的。但是對于目前的生活和生產來說,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開始變得間接起來。人們通常都是在日益復雜的人為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能源和物質交換的,從而使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了解和體驗逐漸減少。因此,建筑設計師們要尋找出合理的生態原型,從而發展出新型的生態建筑。

        四、結語

        第2篇

        論文關鍵詞:生態建筑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牛態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輕,既通俗又深奧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到農業生態工程、生態,及生態城鎮建設、節水與廢水處理及利用、山區小流域治理與開發等眾多領域。生態建筑作為其中的一個領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視,其作為一門學科誕生至今不過4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爾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成為Arcology,即生態建筑學。此后麥克哈格、吳良墉等建筑師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生態建筑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三、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思路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

        根據以上發展思路,生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另外,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仲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Z}、佚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對建材選擇、每平米能耗標準,對生態技術研究、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進行規范,不僅使建筑設計中采用的生態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從而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第3篇

        生態建筑設計

        生態建筑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在以人為本理念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筑要凸出生態化特色,實現建筑設計與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在實現建筑設計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建筑設計要注重建筑應用過程中的舒適程度。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壓力增大,人們對建筑居住的舒適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建筑設計過程中應滿足健康、舒適的基本特征。同時要保證生態建筑設計符合當地的建筑風格和居住習慣,即保證建筑具有創新性,同時保證建筑具有適用性。生態建筑,要突出其生態性、無污染,促進居住人群更加健康。設計過程中也要實現“再利用”功能。我國工業、制造業發展迅猛,使能源應用越來越緊張。為真正實現生態建筑設計,要與創新科學技術相結合,實現資源再利用,降低建筑材料對環境的影響作用,實現節能減排。

        生態建筑設計中有著具體的技術要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①要求一:實現節能減排。將太陽能裝置進行創新改造,提高裝置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a:根據太陽軌跡實現線性追蹤,使太陽光追蹤定位更加準確,增強太陽光的接受率。b:實行主動追蹤,主要依靠時鐘機械式方式,促進太陽能裝置運行效果的提升,同時實現使用壽命的延長。c:擴展太陽能光板面積,既能夠降低太陽直射地面的影響,同時也能提高太陽能接受效率,實現太陽能裝置與太陽運用軌跡相吻合。

        ②要求二:垂束導光裝置。該技術裝置的應用是采集光源的一種技術,主要包括采光器、追光器以及反射管等裝置。該技術的應用具有一定的清潔功能。通過延長光線,提升光強度,增強陰暗區域亮度,減少該區域的光電需求,促進費用節約。

        ③要求三:光氣源熱泵。在冬季實行制熱,有效的將室外光能與空氣進行組合,實現熱源應用,促進循環系統的設計引用。該建筑設計要求能夠促進水的加熱速度加快,提高加熱效率。同時實現不受季節限制的熱水循環供應。

        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

        就目前生態建筑設計形勢來看,在未來的建筑中將進一步實現建筑設計生態化。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

        1.建筑材料的節約

        建筑材料的節約主要是指在建筑中采用的結構材料、建筑修飾材料以及水電暖氣材料幾個方面進行材料的節約。通過材料的節約而實現建筑結構建設,能夠實現更輕型的材料構架,既有效節約了材料應用,同時也減輕了建筑負重,促進建筑設計穩定性的提升。例如,在建筑設計中采用膜結構,節省建筑材料,充分拓寬了建筑空間。

        2.實現能源的節約

        能源節約主要體現在光能節約上,應用能源技術處理,使光能充分應用與建筑設計中。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采光器等先進技術設備的研究應用,促進了光能與建筑的有機融合。利用先進技術促進能源應用效率的提升,無論是光能還是熱能。通過擴大采光范圍,實現能源再利用,節約有限資源,進一步推進建筑設計生態化。能源的充分利用也使建筑設計中的水電等建筑材料得到節約。

        3.建筑的重復利用

        在建筑的設計上,設計師只是片面地注重建筑的美觀和獨特性,從而忽視了建筑的廣泛適用性,導致許多建筑在建設之后,出于某些原因對建筑進行拆遷重建,降低了建筑的利用率,同時還導致建筑資源的大量流失,增加了費用的壓力。由于房地產行業發展迅猛,更是大規模地拆遷重建,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降低了建筑生態化趨勢。因此,建筑設計要從區域環鏡、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出發,因地制宜,考慮建筑的廣泛適用性,提高建筑的再利用。通過建筑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整個自然環境形成有機整體,提高建筑的適用性、經濟性和壽命周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結束語

        第4篇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生態化可持續發展建筑設計

        1生態技術和生態建筑

        人、建筑、環境是建筑發展的永恒主題,隨著全球環境的惡化,生態日趨嚴重,人們越來越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別是1992年178個聯合國成員國通過了《里約宣言》,為促進地球生態系統的恢復,實現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生態技術在這一背景下,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快車和實現保證。生態技術是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注意整個系統的優化,綜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浪費和無謂損耗,以較小的消耗獲得豐厚的目標,從而獲得資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建筑領域內,從德國托馬斯《太陽能在建筑與城市規劃中的》一書出版到近年來美國建筑界的綠色建筑運動,從北京大興義和莊的“新能源村”建設到國外在生態高技術下建造的各種形式的生態建筑,可以說,生態建筑的發展在上、技術上以及建筑設計的實踐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態建筑有時又被稱為“節能建筑”、“綠色建筑”,嚴格地講都是不全面的。意義上的生態建筑,是指根據當地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的原理,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它領域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其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組合體的構筑物。

        2建筑生態化

        生態建筑從早期僅停留于對氣候、生物反應的關注到今天運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態高技術的,人們對建筑有了更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筑生態化問題。它是將建筑融入大的生態循環圈,從整體的角度考慮能源和資源流動,將建筑建造、建筑設計、建筑使用過程中的消耗、產生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來考慮,從而改變資源與能源單向流動的方式,趨向良性循環的模式。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環境循環體系”,將人居環境納入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即是對這一思想的提倡。它對建筑的要求不僅僅是建筑的使用過程,而是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態化,一般應具備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為人類提供“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靈活開敞的空間。

        第二,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上,對環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節約土地,在能源與材料的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則。

        第三,對環境的要最小,主要指減少排放和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以及減少光污染、聲污染。

        3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條件

        雖然生態建筑才剛剛起步,但它的發展有著深厚的社會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

        從“以人為本”到“以環境為中心”的社會思想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人本主義是西方實現現代化的主導思想之一,始于文藝復興時期。自18世紀以來的整個現代化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構成了社會進步和增長的基礎。人本主義觀念明確確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對自然界的優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被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遭到濫用和破壞,對環境的污染也大大超過了自然界所容納的限度,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實際各國無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將資源與環境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成為世界問題。

        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世界各國認識到人類必須在環境所提供的時空框架內與,同時按照自然資源所賦與的條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重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了“以環境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世紀末,西歐等發達國家提出“生態化”的目標,我國各地也在嘗試建設花園城市、生態城市,這標志著延續200年的“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模式向“以環境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過渡,從而使發展生態建筑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

        共同的社會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道德基礎。這就是將即時利益和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公正合理的與他人分享我們這個地球的有限資源?!独锛s宣言》指出,為今后世代的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為保存、保護和恢復地球生態的健康和完整進行合作,各國應本著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努力中擔負應有的責任。生態環境不是某一小區、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問題,有些生態小環境通過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資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達目的的,必須是人類的共同意志?!独锛s宣言》為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會道德基礎。

        4生態建筑的發展動向

        ,生態建筑在各地方發展都處于起步階段。西歐和北歐是發展得較好的地區,主要建筑有:建于蘇格蘭偏遠地區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馳辦公室,托馬斯設計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聯合體以及法國的法蘭克福商業大樓;在美國,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學院所建“3號”、“4號”太陽房均為實用住宅;近年來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現代意義的生態建筑建成??偟膩碚f,各國建筑師都在潛心生態建筑的技術和設計,從建筑設計上看,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將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納入與環境相通的循環體系,從而更經濟有效地使用資源,使建筑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盡量減少對自然景觀、山石水體的破壞,使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岡”,它是一個集文化商業辦公為一體的綜合設施,該建筑向公園層層退臺,在退出的平臺上做屋頂綠化,這樣建筑與公園綠化融入一體,通過高技術實現能量循環利用。第二種是將自然引入建筑,運用高知識,促進生態建筑化,人工環境自然化。如馬來西亞楊經文設計的綠色摩天大樓。它在現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現自然,運用生態技術,將植物、水體等自然景觀引入建筑內部。

        5生態建筑與發展家的建筑設計

        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生態建筑代表了21世紀的發展方向,實現建筑的生態化在21世紀的今天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更為迫切??陀^來講,生態建筑在發展中國家推行和發展仍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不夠,“以環境為中心”的設計觀念尚未形成或成為社會的共識;

        二是生態建筑本身的經濟合理性問題,目前由于建筑生態技術和材料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導致建筑單方造價過高從而使建筑業主望而卻步,開發商也因生態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緩慢而不愿冒險開發;

        第5篇

        一、居住區規劃與生態建筑的關系分析

        生態建筑的定義是:設計師在全面了解當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建筑空間中的各項因素進行合理設計,使建筑生態環境中的物質、能源等在建筑內部進行有規律的循環轉化,進而形成低耗能、無污染的生態建筑環境。生態建筑不僅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還能優化居住環境,使人們的居住體驗得到進一步優化。居住區規劃是指對居住區的建筑布局、交通布局、公共設施安排等項目進行綜合規劃安排,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居住區規劃能為居民提供便利,使各項設施設備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活要求。一方面,在居住區規劃過程中,可應用生態建筑理念進行規劃,在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區的生態效益。另一方面,也可將居住區規劃的思想應用于生態建筑的實現過程,提高生態建筑建設過程的科學性。因此,居住區規劃和生態建筑的關系可概括為以下兩點:第一,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從某種程度上說,居住區規劃的理念和生態建筑理念具有較高的相似度;第二,居住區規劃理念和生態建筑理念能夠優勢互補,提高規劃工作的整體質量。兩種理念相結合不僅能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環境的舒適度,還能實現規劃區生態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二、生態建筑理念在居住區規劃中的應用策略

        1.生態建筑技術的有效應用

        將生態建筑理念應用于居住區規劃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因此,加強對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使用新型生態建筑材料、生態產品和相關生態技術,不僅能提高居住區規劃的生態性能,有效提高居住區的生態效益,還能為居民提供更加先進、便捷的生活方式,進而實現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同步提升。

        2.突出居住區的生態特色

        在居住區規劃過程中應用生態建筑理念時,設計師應全面了解待規劃區域的生態條件及其周邊環境,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究這一區域的生態特點。在規劃過程中,設計師應重點突出其生態特點,使居住區形成獨特的生態特色。在居住區規劃過程中,設計師應重視綠化景觀的規劃和保護,可在確保居住區各項功能正常發揮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擴大綠色景觀的面積,使綠色植物的生態效用得到有效發揮;同時還可以構建屋頂花園,進一步美化環境,提高整體居住區的生態效益,從而使居住區的生態系統功能特色得到更好的體現。此外,良好的生活環境還能提高居民對居住區的認可度,促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

        3.提高居民的生態意識

        生態建筑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建筑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態意識能提高其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維護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意識包括公交出行、步行等綠色出行觀念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觀念等。因此,積極提高居民的生態意識,使居民的生活意識與生態理念實現有效融合,可以為生態建筑理念在居住區規劃過程中的更好應用奠定基礎。

        結語

        第6篇

        棲息地生態設計

        1景觀格局的確定

        對抗生物棲息地破碎的一個重要途徑即是加強相對孤立的棲息地斑塊之間的關聯性。通過廊道將孤立的棲息地斑塊與大型的種源棲息地相聯系,有利于物種的持續和增加生物多樣性[5]。城市濱水空間因水體的流動性而普遍存在面狀的大水面及線狀的河道網絡體系,具有自然的本底,是適宜生物流動的天然廊道。建立絕對保護的棲息地核心區如無人島嶼,在關鍵的部位引入或恢復鄉土景觀是濱水空間生物棲息地斑塊建設的普遍方法。相對于廊道,斑塊建設更為重要與復雜,斑塊尺度的綠地建設,應考慮時間與空間的維度變化,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要根據具體地區的實際情況,控制斑塊大小、密度和輻射尺度,保證城市常見鳥類營巢地和覓食區的有效距離,使斑塊呈組團式分布,并借助廊道的溝通和運輸作用形成均衡的“斑塊(生態棲息節點)-廊道(線性的河道及水岸線)-基質(大面積的綠色開放空間和水面)”網絡結構,從而增大斑塊綠地的綜合效益。

        2植物的選擇與群落構建

        由植物構筑的綠色環境是鳥類覓食和棲息的主要場所,影響城市鳥類物種多樣性構成最主要的生態因子就是樹種的多樣性。地區鳥類對特定植物的青睞是由其鄉土屬性決定的,鄉土樹種是吸引當地鳥類的綠化樹種首選。城市濱水鳥類棲息地的綠化樹種選擇,應在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的基礎上,優先選擇可供鳥類營巢和棲息的喬木如: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楓香(Liqoidambarformosana)、苦櫧(Castanopisisscerophylla)、女貞(Ligustrumlucidum)、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e)等;選擇可提供食物的堅果漿果類且掛果時間長的植物如:楊梅(Myricarubra)、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柿樹(Diospyroskaki)、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等;在水陸交錯地帶,優先采用可提供遮蔽作用或作為食物的水生植物如:萍蓬(Nupharpumilun)、海芋(Alocasiamacrorhiza)、莼菜(Braseniaschreberi)、茭白(Zizaniacadeciflora)等;濕生植物如:千屈菜(Lythrumsalicari)、水蔥(Scirpustabernaemontani)、菖蒲(Acoruscalamus)、慈姑(Sagit-tariasagittifdia)、蒲葦(Cortaderliaselloana)、萱草(Hemerocallisfulva)、蘆葦(Phrafmitescommunis)等。在群落組成上,鳥類分布格局受邊緣效應影響顯著,邊緣區域的組成結構越復雜鳥類的多樣性越高,而邊緣的過渡梯度越陡鳥類的多樣性越低[7]。因此,植被群落的構建應從整體布局角度出發,邊緣以灌叢為主,中部多為高樹冠樹種;豐富群落層次,并通過喬木層、亞喬木層、大灌木層、小灌木層、地被層以及水濕生植物的多重組合,形成林原、島狀林、開闊性濕地、草灘、淺灘沼澤、灌叢等多種多樣的棲息地植物群落類型,發揮邊緣效應物種多樣性和高生產力的優勢。

        生態駁岸建設

        目前,國內外常見的生態型駁岸形式包括網石籠結構生態護岸、土工材料復合種植型護岸、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岸、自然型護岸、多孔質結構護岸等,生態駁岸一般采用天然石、木材、植物、多孔隙混凝土以及土工材料,能將水體、堤岸、河灘植被構成一個相對完整、水陸聯通的生態系統。從環境實質角度而言,生物多樣化的基礎莫過于“多孔隙環境”,土壤內必須有多孔隙才能容納水分、空氣,才能滋養細菌和微生物,從而帶動自然界的食物鏈的循環過程,并為魚類、鳥類和兩棲類等動物提供覓食、棲息和避難的場所。水陸交界地帶本身存在的孔隙環境,例如枯木、樹根、石堆使其成為濱水綠地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段,亦是鳥類覓食等活動的主要區域,保留和創造多孔隙的自然式生態駁岸有利于濱水空間生物鏈的快速恢復和可持續發展,對鳥類棲息地的建設有極大的助益。在生態駁岸建設中,要注意平面線形和豎向坡度的控制。

        自然型駁岸是鳥類覓食、棲息的重要地段,其水岸線的平面線形設計要避免過于平滑,多曲折蜿蜒,并形成具有一定封閉性的防護性淺水灣,以保證鳥類的安全感,也可使景觀獲得更為豐富的視覺效果。就駁岸豎向設計而言,要充分考慮當地常見鳥類的覓食、棲息特性,如大水面針對涉禽類可適當營造深度控制在0.10~0.35m之間的淺水灘涂,并向深水區緩坡過渡;線形河道可沿河選取重要棲息點布置木樁式駁岸,配以水濕生植物,為水鳥提供近于常水位的活動空間。

        私密性保護建設

        唐仕敏等通過對比研究,發現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上海五角場地區鳥類群落的種數從20世紀60年代的128種降至90年代的46種,人類活動直接影響鳥類的生存與滅亡。鳥類對人類的干擾活動有明顯的躲避和適應2種趨勢,王彥平等[9]在研究中指出,鳥類對人為侵擾的容忍度,體形較大的低于體形較小的;地面或灌叢活動的低于在高層活動的。對一些種類來說,位于觀察者與鳥類之間的植被能夠增加鳥類的容忍度。通過地形營造和植物群落構建的有機結合,為鳥類提供更多的低干擾度或無干擾的活動空間,是鳥類活動私密性的基本保證。在此基礎上,可根據需要在核心保護區設置一定寬度的隔離緩沖帶或過渡帶,以減少外來人為干擾,增加鳥類對人類活動的容忍度和適應性。

        第7篇

        視覺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獲得信息的一種重要的感知方式,也是人類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種知覺工具。室內設計首先是要通過裝飾材料、圖案、色彩、燈光等元素所組成的視覺表象,使人們認識這個空間,并從中獲取大量信息。

        1.1情景重現

        在楠溪江古村落里,有許多能體現前人對生態資源的利用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設計理念,這種建筑方法在目前的21世紀生態設計學術界有很高的研究與借鑒價值。比如在古村落里隨處可見的四合院內鋪設的透水磚地。浙南的夏季漫長而燥熱,透水磚地能使地面保持涼爽、清潔、不起塵土。庭院內地面中間微高,兩邊低,雨季時雨水會順勢流入兩旁的陰溝,地面不會積水。磚縫里有可愛的小草擠出,起到防滑的作用,視覺上青石與綠草映襯著,透出清新的氣息。蠻石、青磚、青石板等材料在楠溪江隨處可見。利用豐富的楠溪江地域材料和傳統工藝,不僅降低了成本造價,更多地發揮本地工藝條件的優勢;而且大量使用地域材料,進一步強調了材料本身的質感對比,巧妙利用材料原始肌理所具有的獨特效果和美感形式,使室內空間環境氣氛具有獨到的地域魅力(見圖1)。幾百年前,人們就致力于設計和建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且美學效果極佳的人居環境,這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產,作為設計師應盡力將其展示出來。設計師可按古建筑的布置原則將各種歷史構件復原,創造出現代空間的歷史片段和場景,給空間中的體驗者以身臨其境、穿越時空的享受。在江南阿二美食坊餐飲空間設計中,通過對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間形態、色彩和圖案的運用,就地取材,構成有地域特色的室內空間環境。這種通過地域性室內設計誘導所散發出來的情感體驗,是一種時空場所改變后的再次視覺重現,使體驗者無時無刻地感受到濃烈的地域風情的同時,得到淳樸敦實的心靈感受。這也是基于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文化的生態室內設計最明顯的設計方法。

        1.2元素提煉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裝飾藝術圖案簡潔樸素、自然靈巧,充滿生活氣息。各種形式、各種紋飾的石雕柱礎、木礎和木雕隔扇與斗栱昂頭、各種花紋與人物磚雕照門樓、漏花墻等,都是地域文化藝術的集中寫照(見圖3、圖4)。在室內設計中運用傳統的裝飾圖案元素可豐富設計的內容,深化地域文化內涵。但是,如果只是利用各種中式傳統裝飾圖形圖案來予以表達就會顯得雷同而無意義。比如圖5的作品,乍看美輪美奐,細看卻難免落入堆砌的俗套,華而不實,真正的奢華應該是質佳、大氣的。元素提煉要求設計師運用生態的室內設計手法將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元素進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向人們展示出一種具有地域性文化氣息的空間氛圍。許多地域性的元素特征也有可能是繁冗復雜的,不符合現代生態的的設計理念。設計師要理解其深厚的文化涵蘊,懂得取其精華,適當地進行抽象簡化的再創造,使其在傳統的基礎上更具時代特色,表達更有新意的地域文化。

        2行為動“象”

        中國古代把空間藝術理解為過程藝術,既注重形象的空間完整性,又著重揭示這個完整性的生成過程,寓動于靜,寓時間于空間[3]??臻g設計是一個動態的思想過程。一位歷史學家這樣評論貝聿銘設計的美國華盛頓國立美術館東樓(見圖6)的內部景觀:“他展現了誘導訪問者穿越充滿著視覺誘惑和驚奇、如迷宮般悅人景色的專業技能[4]?!必愴层懱剿髁嗽谝粋€空間中的多重視點的理念,在這個空間中的獲得一種既獨立又連續的景觀,其實這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國園林的布局和形態的藝術。不同地域的人們生活習性不同,呈現的空間結構和布局也不同,室內空間布局也就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空間布局帶有明顯的地域人文特征,有著簡明的組織規律,庭院前后串連,層層遞進,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見圖7)。浙南地區人民性格含蓄婉約,這種布局適合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具備較高的心理舒適度。溫州萬和•豪生大酒店的整體空間布局借鑒了這種手法(見圖8),從前庭穿過隔音門和隔塵門后進入豁然開朗的大堂,南面的玻璃幕墻,保證了大堂的日間自然采光,節約能源。經過左右兩個小門,來到中庭,中庭光線幽暗靜逸、氣氛與大堂截然不同。中庭的中央是一座玲瓏剔透的亭榭,體現鮮明的浙南地域建筑形態,但采用現代建筑裝飾材料和技術(見圖9):小亭的柱子和梁采用黑色烤漆玻璃包面,四周用鋼化玻璃進行圍合。小亭的四角有四個青石地燈,整個中庭幾乎只靠這四個地燈進行照明,體現設計師的節能理念。中庭與露天的后院用玻璃門隔開,后院從整體建筑結構的角度來說是個天井,設計成露天的休閑茶吧,中間是個自然蓄水的月牙形水池(見圖10);后院的西面又是一個獨立的別苑。前庭、大廳、中庭、后院,層次分明,每一次空間的切換,呈現給人們不同情趣的景象,不斷給人新的驚喜。

        3意境意“象”

        中國古典藝術是以“意境”為核心,以“意象”為紐帶,以藝術符號為表現形式的生命體現。中國古典藝術的代表詩歌和繪畫,都不約而同地把“意境”作為最高審美范疇。所謂“意境”,就是藝術家借助于藝術符號,通過不同意象的聚合而生成的一種新質。地域文化的精神呈現屬于更高的層次,要求設計師在對地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吸收精髓,在精神上給人以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重在其神。這種精神意境的表達是努力地給空間體驗者以更積極的方式來參與其中,勾起他們的主觀感受。這種手法在室內設計中更側重于精神性,體現出歷史場所不一,情感依舊延續的特點。表現手法的具體運用也很講究,可以用傳統的建筑方式和現代的材料來表現;也可以用傳統的設計理念結合現代的處理手法綜合表現??傊?,需要融合各種要素經過認真思考反復推敲,抽象化提煉并加以運用,以形寫神,猶如石濤在繪畫中所言:不似之似似之。重在其內而勿以為外,重在其神而勿以為形。在室內設計中應該強調對本土地域文化精華的吸收與提煉,讓濃郁文化元素與鮮明時代氣息有機結合。沒有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考慮文脈、地域環境、多元化就無法體現出時代性,也就創造不出適合體驗者的情感空間。如圖11所示,是一家將中國傳統茶文化和中國特色美食融合為一體的全新時尚餐飲店,不僅提供傳統意義上的味覺享受,更體現一種精致生活的質量追求??臻g設計沒有繁雜的形式語言,只有低調而恰當的色彩和簡化的格子窗花,創造了一個寫意的中式空間,一副欲言又止的動人,卻是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的,此即意境。意境是一種物我交融的狀態,在情景合一中所產生的美感,是通過人們的聯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獲得的。室內設計作品所追求的藝術境界是通過所裝飾的空間環境的啟示和誘導,獲得更為深刻的心靈感受。如圖12,蘭亭別院餐廳設計中提煉了地域性傳統圖案竹子為藝術符號,采用簡約的表現手法和現代的裝飾材料,用現代的裝飾技術將竹子圖形印制在綠色環保的材質——麻布上,并在過道上排列了方型的石塊,自然聯想到清新竹林,汀步流水,體現設計師對高古文人雅士的精神認同,營造了一個極富地域性特色的綠色餐飲空間。竹本清秀雅致,古人又賦予它高節亮麗的清高品行,引發人們對它所象征的精神的思考和向往,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大自然的原始和純凈,在這里以現代人的視角,營造了一個不同于外界的世外桃源,使人的心情也寧靜下來,符合現代都市人暫避喧囂、心靈安逸的需求。

        4結語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