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超級工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2-06-24 12:32:14

        序論:在您撰寫超級工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超級工程論文

        第1篇

        設計進水為市政自來水,出水水質完全滿足太陽能電池生產用水的水質標準。設計進水pH值為6.5~8.5,進水水質見表1,設計出水水質見表2。

        2工藝系統設計

        本項目全膜法超純水制備工藝的主要流程如下:原水板式換熱器原水箱原水提升泵自清洗過濾器超濾裝置超濾產水箱超濾提升泵活性炭過濾器一級反滲透保安過濾器一級高壓泵一級反滲透裝置一級反滲透產水箱二級高壓泵二級反滲透裝置二級反滲透產水箱EDI提升泵紫外線除TOC裝置EDI保安過濾器EDI裝置氮封水箱超純水泵拋光混床送至各廠房。2.1超濾系統設計參數該超濾系統主要包括板式換熱器,自清洗過濾器和超濾裝置等主要設備。板式換熱器的作用是在冬季給原水增溫,降低季節的溫度變化對超濾產水量的影響。自清洗過濾器的作用是去除原水中130μm以上的大顆粒雜質,以防止堵塞超濾中空纖維毛細管。本項目超濾膜結構采用外壓式[1]。該水源為市政自來水,水質比較好,可適當放大超濾膜通量。超濾膜型號SFR2860,規格為Φ225mm×1860mm,設計膜通量為55L/(s·m2),設計超濾進水濁度為≤5NTU,產水濁度≤1NTU,SDI≤3。超濾機架設置2套,共計52支膜(26支/套),單套超濾裝置產水量為68m3/h。

        2.2一級反滲透系統設計參數

        本項目采用的反滲透膜型號為DOW公司的BW30-400。根據反滲透膜的設計軟件計算得知,該反滲透膜的設計通量為20L/(m2·h),脫鹽率≥97%,回收率≥75%,運行溫度為15~30℃。一級反滲透機架為2套,單套進水量88m3/h,單套產水量為66m3/h,膜數為180支(90支/套)。膜殼采用WaveCyber-300P-8-6,單套機架有15支膜殼,采用一級兩段10∶5排列。由于二級反滲透濃水和電除鹽濃水回流至超濾產水箱,作為一級反滲透進水,另外部分一級反滲透產水直接用于太陽能電池前段工序的生產,未作為二級反滲透進水,所以該系統水量是平衡的。

        2.3二級反滲透系統設計參數

        本次全膜法超純水制備工藝采用的是雙級反滲透技術。雙級反滲透技術是指用第一級反滲透的產品水作為第二級反滲透的進水進一步除鹽的工藝[2]。本項目采用的二級反滲透膜型號為BW30LE-440,設計通量為39L/(m2·h),設計產水導電度:≤5μS/cm,回收率≥90%,運行溫度為15~30℃。二級反滲透機架為2套,單套產水量為39m3/h,膜數量為60支(30支/套)。膜殼采用WaveCyber-300P-8-6,單套機架有5支膜殼,采用一級兩段排列。其中,一級反滲透與二級反滲透合并安裝在一臺機架上。電除鹽(EDI)具有技術先進、操作簡便和節能環保的特性,無需酸堿就可以連續制取高品質純水,出水電阻率穩定在15MΩ·cm以上。本次電除鹽裝置為2套,單套產水量為35m3/h,采用的是西門子LXM45Z模塊,模塊數量為14塊(7塊/套)。2.5拋光混床系統設計參數拋光混床的作用是進一步去除EDI出水中殘余極少的陽、陰離子。本項目采用的拋光樹脂型號為DOW公司的MR-450UPW,總容量為1950L,可使出水電阻率達到18MΩ·cm。拋光樹脂罐體采用WAVECYBER公司的DN400的容器,材質為FRP,數量為13只。

        3處理效果

        3.1超濾系統處理效果

        超濾的操作步序有產水、反洗等操作。因超濾設備過濾模式為死端過濾,為保證超濾膜的通量及降低運行的跨膜壓差(TMP),需定期對超濾膜進行反洗,反洗周期為30~60min[3]。超濾化學清洗周期一般為3個月,主要清洗藥劑有鹽酸、氫氧化鈉和次氯酸鈉。隨著運行時間的增加,TMP逐漸增高,清洗后,TMP顯著降低。圖1為超濾裝置180d的運行記錄。投產運行后,2套超濾膜的產水量較穩定,平均為68m3/h,進水壓力平均為0.30MPa,出水濁度平均為0.25NTU,達到了設計要求。

        3.2一級反滲透系統處理效果

        一級反滲透化學清洗周期一般為6個月,清洗后,一級RO跨膜壓差(TMP)顯著降低。主要清洗藥劑有鹽酸和氫氧化鈉。圖2為一級反滲透設備24個月的運行記錄。投產運行后,兩套一級反滲透的進水量均為88m3/h,產水量平均為66m3/h,產水回收率達到75%。進水壓力平均為1.10MPa,進水電導率平均為780μS/cm,產水電導率平均為7.0μS/cm,脫鹽率為99.1%,達到了設計要求。

        3.3二級反滲透系統處理效果

        二級反滲透化學清洗周期一般為12個月,清洗后,二級RO跨膜壓差(TMP)顯著降低。主要清洗藥劑有鹽酸和氫氧化鈉。圖3為二級反滲透設備24個月的運行記錄。投產運行后,兩套二級反滲透裝置進水量均為43m3/h,產水量平均為39m3/h,產水回收率達到90%。進水壓力平均為0.90MPa,產水電導率平均為0.8μS/cm,達到了設計要求。

        3.4電除鹽(EDI)系統處理效果

        投產運行后,兩套電除鹽(EDI)進水量均為39m3/h,產水量平均為35m3/h,產水回收率達到90%。進水壓力平均為0.4MPa,產水電阻率平均為17.5MΩ·cm,達到了設計要求。3.5拋光混床處理效果投產運行后,拋光混床系統處理水量35m3/h,出水電阻率>18MΩ·cm,達到了設計要求。

        4技術經濟分析

        該太陽能電池生產用超純水處理站投產后,進水量為2×70m3/h,產水量為2×35m3/h。該處理系統的運行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費用約0.49元/m3;藥劑費(NaClO、鹽酸、阻垢劑、還原劑、氫氧化鈉等),共計0.32元/m3;電費為0.80元/m3;設備折舊費為0.85元/m3;自來水費為2.70元/m3;檢修維護費為0.07元/m3,最終成本單價合計為5.23元/m3,滿足該廠的運行成本控制要求。

        5結語

        第2篇

        公路超高設計是一種線形設計,注重的是車輛的行駛安全,從舒適度和經濟度角度出發,并按照規范進行。實際建設中地形、路線、氣候、濕度等都會對超高設計產生影響,因此應綜合考慮公路工程中的超高設計。

        1.1最大超高的控制

        公路超高設計通常需要按照前文公式進行計算,而最大的超高值則控制為8%以下。我國現有的狀況是公路貨車數量較多,而公路貨運中超載的情況普遍,這樣公路上行駛速度相對低。所以按照實際情況,貨車在曲線路段行駛其速度較低,因為向心力作用,超高坡度大于6%即容易出現側翻的危險。而在氣候影響喜愛,如雨雪天氣等,大中型貨車通行率較高的路段就容易出現側翻等情況,所以超高值應控制在6%以下。同時設計速度高且運行速度較高的路段最大的限制應為10%,而常年積雪冰凍的地區只能選擇6%作為限值。下面就針對平原和山區進行限制分析。首先,平原地區的交通網絡密集,且地勢相對平坦,近郊的道路與城市道路交接。超高設計主要是考慮縱面平緩、交口多等特征,除了考慮前面公式中的因素外,還應考慮超高路段與正常路段的銜接問題。平原公路的超高值如果按照規范進行計算則會影響路面的美觀,同時造成路段銜接的困難。因此在設計時應考慮綜合性因素,通常選擇的限值為1%,并對超高路段進行安全性的測定。實踐證明,平原地區經濟發達且地勢平坦,路網密集,適當的減小超高限值可以增加交通的順暢和行駛穩定。其次,在山區超高設計中,其地形因素影響較大,通常曲線半徑很小,縱面起伏較大,車輛行駛的速度也隨時改變,如果單純的考慮速度計算超高值則不能,按照舒適性要求。車輛的安全也會受到影響。山路復雜性形成了路段不同,設計不同的情況,對連續低指標的山路,貨車數量較多,則應減小超高值來獲得安全性。對縱向坡大于3%的下坡如果出現曲線環繞的情況,則應結合縱坡的情況進行設計。此類情況計算超高值,需要考慮同樣條件下平穩路段的超高設計作為參考。同時應注意的是無論何種設計,都應按照線形設計的規范進行。

        1.2公路超高過渡設計

        超高路段往往是從直線路段過渡而來,即路基斷面從雙向橫坡變為單向橫坡,這個路段即為超高過渡路段。這個過渡在設計中除了考慮離心力的作用以外還應考慮路面結構設計的問題,方便排水、施工等因素都應在設計中進行考量。通常這個路段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雙坡階段,路肩和形成橫坡不能保持一致時,通常先抬高外側路肩與外側行車道一致,然后將彎道外側的車道與路肩升高,直至與彎道內側行車道持平。如果是長回旋線,則不能滿足道路的排水的坡率,此時容易造成外側車道不能正常排水,所以這個階段超高設計應控制漸變率不大于1/330。彎道外側土路肩應保持正常橫坡,不參與超高。另一個是旋轉階段。外側車道和硬路肩、內側車道進行同時旋轉,并與內側硬路肩坡度一致。然后將兩側車道、硬路肩一起旋轉到與內側土路肩一致,最后兩側車道、硬路肩、內側土路肩一起轉轉到超高路面。如果是長回旋,超高的起點應設置在曲率與不超高最小半徑一致,雙坡階段也應控制漸變率小于1/330,全超高路段應出現在緩圓節點處。

        1.3緩和曲線的長度控制

        緩和曲線的作用及時保證路面平面的線形,使之直線與圓曲線之間或者圓曲線和直線之間的曲率改變需要經過的曲線。在緩和曲線的設計中需要注意的是其長度的選擇,因為其關系到平面線形的質量。如果緩和曲線過短,則曲線變化不足,且緩和段和圓曲線銜接不能形成自然漸變,影響行車的效果。反之如果過長,則也會影響線形組合的效果,彎道超高和加寬都會受到影響。車輛行駛的轉向操作,行駛軌跡出現改變,緩和曲線正是契合這樣的規律改變,緩和轉彎的沖擊適應加速度的改變,可以有效的避免側面沖擊。作為超高變化的過渡階段,緩和曲線的設置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具體包括離心力對乘客的影響,超高橫坡過渡的曲線改變等。一般而言平緩曲線的長度比選擇為1∶1∶1,即回旋線、圓曲線、回旋線比例一致,這樣的情況才能保證緩和曲線的協調。

        2結束語

        第3篇

        1.1基坑的特點和難點通過前面工程概況、周邊環境和地質條件的分析,本基坑工程存在以下特點和設計難點[2-7]:(1)基坑開挖深且大:主塔基坑開挖深度達33.8m,裙樓基坑深度達30.8m,基坑長約170m,寬約120m,周長約550m,33.8m的開挖深度屬于超深基坑。(2)基坑開挖面積及土方量均較大:開挖面積大約18000m2,開挖土方約55萬m3,基坑處于鬧市區,且工期緊,設計時要考慮施工和出入方便。(3)含有軟土層和透水層:場地內有軟土層:人工填土,粉質黏土層,中粗砂、粉細砂和粗礫砂強透水層。(4)周邊環境復雜:基坑四周有多棟在用的高檔商場、住宅及辦公樓,基坑開挖要考慮對建筑物的影響,建筑物邊線距離基坑邊大部分在20m左右,且要考慮基坑施工期間不能對居民區和商鋪營業產生影響。(5)附近有市政管線和地鐵1號線:最近的電纜管線距離基坑邊只有3.8m,北側還有正在運營的地鐵1號線,地鐵口及風亭緊鄰基坑邊,最近處僅3.0m,東側有擬建的高鐵線,距基坑邊24.3m。(6)周邊環境對基坑變形要求嚴格:本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級為一級,按新規范基坑水平位移控制在60mm(<0.25%H,H為基坑深度)即可以,但由于臨近有地鐵,地鐵運營要求地鐵相關構筑物位移不超過20mm,軌道豎向變形不大于4mm,對基坑開挖深度達33.8m,且存在透水層的情況下,這個位移控制對支 護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支護難度相當大。(7)超深超大樁基施工:基礎采用人工挖孔樁,主塔的樁徑達到8.0m(開孔9.5m),其他基礎樁直徑為5.7m(開孔6.8m),樁徑超大,國內外罕見,巨型樁的開挖成孔難度大,深度最大為30m,因此,基坑支護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基礎施工,不僅支護體系和支撐立柱要避開基礎樁大直徑挖孔樁,且要考慮土方開挖及出土的需要。

        1.2基坑支護方案選型分析及選取思路基坑設計方案選取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基坑平面形狀及尺寸,基坑安全等級及開挖深度,巖土體的性狀及地下水條件情況,基坑周邊對變形的要求,主體地下結構和基礎形式,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施工工期和經濟指標等。(1)錨索與內支撐的比較由于本基坑開挖深度較大,且周邊具有市政管線、地鐵和建(構)筑物等,錨索的長度會在基坑受到限制,與錨索方案相比,內支撐方式較好。(2)地下連續墻與排樁比較分析根據等效剛度原理排樁換算的連續墻厚度見表3,根據深圳地區排樁和連續墻施工技術、材料價格情況,一般地下連續墻的造價約為排樁造價的1.5~2.0倍。排樁在深圳地區基坑中應用較多,主要有旋挖樁和鉆孔咬合樁,相比其他樁型,排樁的施工工藝成熟,施工設備多,綜上所述選擇排樁+內支撐支護結構。(3)樁型和支撐型式選擇一般基坑支護現在常用挖孔樁、泥漿護壁鉆孔樁、旋挖樁與咬合樁等,本基坑開挖達33m,加上支護樁的嵌固深度,支護樁長在40m左右,且存在砂層,因此不宜采用人工挖孔樁;另外在市區施工,泥漿護壁鉆孔樁灌注樁對環境有一定影響;相比來說,旋挖樁較適合本項目,其成樁速度快;咬合樁入巖困難,不宜采用,經過綜合比選,最后采用旋挖樁支護?;又误w可選擇縱橫網格狀支撐或環形支撐,由于該工程塔樓中心為“鋼骨–勁性混凝土”核心筒,主塔樓外框采用8根巨型鋼骨混凝土柱、7道巨型斜撐和7道環帶桁架構成,見施工照片圖4,因此考慮其施工限制,支撐采用采用鋼筋混凝土雙環支撐結構,其中南側采用單環支撐,北側單環直徑較大,采用了環中套環的內支撐,圓環與支護樁之間采用4道鋼筋混凝土撐。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終基坑支護方案為:鉆(沖)孔混凝土灌注樁+內支撐(圓環)+四周封閉式止水帷幕的支護方案。

        1.3基坑具體支護設計方案選擇基坑支護方案要綜合考慮地質條件、地下水、上部結構、場地平面布置、基坑周圍環境及經濟性等因素?;幼罱K支護方案采用:鉆(沖)孔混凝土灌注樁+4道內支撐+高壓旋噴樁和袖閥管注漿結合的方案,基坑平面圖見圖5。支護樁采用混凝土鉆(沖)孔灌注樁,樁徑有1600mm和1400mm兩種,北側(靠近地鐵)支護樁采用1600@1800,其他支護區域1400@1600(見圖6~8)?;炷翉姸鹊燃墳镃30,設置4道鋼筋混凝土內支撐,并設置了兩道大圓環鋼筋混凝土支撐,其中支撐與地下室底板錯開,主體結構核心筒布置在圓環撐內,這樣核心筒施工不受支護的影響,其中主塔位置的大圓環支撐采用雙圓環形式,外環內徑為92.5m,內圓環內徑62.5m,裙樓區域采用單圓環布置,圓環內徑為60.0m,具體內支撐構件尺寸和截面見表4。立柱采用鋼管混凝土,立柱設置均避開了基礎及主體結構的柱,鋼管立柱有900mm、800mm和700mm3種規格,壁厚20mm,C30混凝土填充鋼管,鉆(沖)孔混凝土灌注樁為立柱基礎。

        1.4基坑止水設計方案前面分析可知,場地內含透水層(中粗砂、粉細砂及粗礫砂層),且最支護結構的變形控制要求比較嚴格[12],因此,采用什么方案止水對該基坑非常重要,是確?;又苓叺罔F和建筑物安全的關鍵環節,結合支護方案和地質條件,最后采用三重止水措施:高壓旋(擺)噴樁+袖閥管注漿+掛網噴射混凝土,具體止水設計方案見圖9。止水帷幕施工完成后進行了圍井抽水試驗,結果表明:雙重止水效果良好,止水帷幕擴散體的滲透系數達到10-6cm/s。

        1.5基坑監測方案設計由于基坑周邊環境復雜,基坑設計中對基坑監測布置了比較全面的基坑支護監測體系,主要監測內容有:支護樁深部水平位移(測斜管)、支護樁頂水平位移和沉降觀測、混凝土圓環及支撐布應力應變、地下水位、地面沉降、孔隙水壓力、基坑內外土壓力及支護樁內力,測點平面布置見圖10。

        2基坑土方施工方案

        本基坑開挖量達到55萬m3,出土方案和施工方法是工程能否按期完成和控制基坑施工對周圍建筑物影響的重要環節之一,基坑設計時為了出土方便和塔樓基礎施工的限制,分別在北側和南側采用了環撐,北側塔樓的內圓環內徑為62.5m,南側裙樓區域圓環內徑為60.0m內徑。為了加快出土速度,在南側環形支撐內布置了出土棧橋,棧橋寬7m,棧橋內側有1m寬的應急人行道,車道表面設置了20mm厚的防滑凹槽,兩側有1.2m的防護欄。棧橋采用鋼管立柱及槽鋼連梁連接,且與基坑內支撐和環撐是分開的,坡道頂部澆筑350mm厚的鋼筋混凝土板,現場施工后的現場情況見圖11?;油练街饕ㄟ^棧橋運輸出去。

        3基坑監測結果分析

        圖12是4個測斜管實測的支護樁水平位移(QS1和QS2布置在北側,QS3和QS5布置在東側),支護樁的最大水平位移在20位置附近,QS1的最大值為25.13mm,QS2的最大值為24.23mm,QS3的最大值為20.34mm,QS5的最大值為18.49mm。圖13是利用理正深基坑軟件計算的QS1測斜管對應的支護斷面,計算出的最大位移為31.40mm,實測值小于計算值,基坑監測結果沒有達到設計提出的預警值,基坑仍處于安全狀態。目前該項目的地下室部分已施工完,現場情況見圖14。

        4結論

        第4篇

        1.1居民飲用水的凈化

        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也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水污染,飲用水的有效凈化日益迫切。在使用超濾膜技術對這一類水進行凈化時,會優先將各類病原微生物清除,再進一步過濾水內的多余有機物、有害雜質等成分,極大提高了水質。在實際應用時,對目標水使用混凝沉淀配合超濾膜過濾的方式進行凈化,水體內原有的病原性微生物、多余有機物以及有害雜質均在納米級超濾膜阻隔下,大幅減少,最終得到了質量較佳的飲用水。CASS與超濾膜的組合工藝是對生活污水的進行高度凈化的技術之一,實驗研究表明,這種組合技術能夠實現出水CODCr穩定在30mg/L以及NH3-N最低維持在0.2mg/L且去除率高達90%的凈化效果,使得清潔處理之后的污水能夠直接回收利用。

        1.2海水等特殊水的凈化

        海水屬于現有含量相對豐富的水資源類型,但海水內的各類有機質及各類無機鹽都缺乏較為妥善的凈化措施,對以海水為代表的一系列特殊水的凈化能夠極為有效的緩解水資源緊缺現狀。以超濾膜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反滲透技術在海水凈化領域取得了明顯成效,相比其他技術而言,超濾膜技術所需要的能源及成本造價投入均較低,凈化性能也相對較好。此外,超濾膜能夠有效避免膜在凈化過程中逐漸被水污染的情況,利用其良好的綜合過濾性能,與反滲透技術向結合,能夠有效提高凈化海水水質,表現為使用中空纖維的超濾膜對高污濁度的海水進行直接處理的試驗中,COD的去除率能夠達到60%,膠硅的平均去除率也高達89%左右,并且具有比較小的跨膜壓差,能夠作為反滲透系統的預處理裝置使用。

        1.3工業廢水的凈化

        工業廢水的種類較多,不同工業類型所排放的工業廢水其成分也會存在區別,因而在對其采用超濾膜技術進行處理時,也存在一定差異,以下選擇食品工業、電鍍工業以及含油廢水三種工業廢水為對象,對其超濾膜處理技術進行分析。食品工業在其加工過程中會排放大量廢水,食品工業廢水的主要成分包括淀粉、乳糖、蛋白質等高分子有機質,在凈化廢水的同時,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對這部分有幾只進行有效回收,從而將環境效益最大化。電鍍工業因其生產規模較大,因而需要用到的水資源也更多,所排放的廢水量也會相應上升。將超濾膜技術配合反滲透技術,能夠將重金屬工業廢水中的硝酸鹽、鎳以及有機碳等無機物過濾出去,避免給水資源造成更大規模的污染。含油廢水以分散油及浮油為主的工業含油廢水在處理時較為容易,而針對乳化油則缺乏較為妥善的處理措施。利用超濾膜技術對該類型的含油廢水進行處理,可以將乳化油等廢棄油與水徹底分離,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凈化。實驗研究表明,在工業廢水的處理工作中,將溫度控制在15攝氏度左右、壓強控制在0.1MPa的時候,0.8μm以及50nm的無機陶瓷膜的組合工藝能夠實現比較理想的處理效果,表現為0.8μm的無機膜對COD的去除率為30%~45%,50nm的無機膜的去除率為55%~70%左右。

        2結語

        第5篇

        岱山海域潮流能發電并網示范工程的發電裝置主要采用AR1000TM型渦輪機,該型渦輪機由新加坡亞特蘭蒂斯資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RC”)研發,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潮流能渦輪發電機,裝機容量為1MW。裝機臺數為1臺,安裝在岱山秀山島海域的龜山水道上,發電裝置發出的電通過海底電纜傳輸,海底電纜長度約為2km,連接至位于秀山島上的潮流能配電站,升壓后通過長度約4km的10kV輸電線路并入電網運行。年平均發電量在2000MWh以上。

        2海域潮流能發電示范工程并網設計方案分析

        2.1接入系統設計方案

        示范工程位于岱山秀山島海域,考慮接入系統就近原則,故接入秀山島內變電站較為合適。目前,秀山島已建成投運的110kV變電站有3座,其中蘭秀變電站為公用變電站,其余2座為用戶變電站。根據國家電網公司企業標準《分布式電源接入系統規定》和《國家電網公司關于印發分布式電源接入系統典型設計的通知》,1~6MW統購統銷分布式電源一般采用1回10kV電壓等級專線接入公共電網變電站10kV母線,因本工程裝機容量為1MW,故考慮采用10kV電壓等級送入110kV蘭秀變電站10kV側,就地平衡當地負荷。同時,根據本潮流能發電示范工程的發電能力,綜合考慮年平均發電量在2000MWh以上、年發電利用小時數不超出3000h等因素,按1.65A/mm2經濟電流密度可計算得出,10kV送出線路的經濟電流截面約為35mm2,考慮接入電網架空導線輸送容量預留適當裕度,推薦采用50mm2架空導線。同時,根據輸送容量,考慮交流海纜采用3×120mm2截面。

        2.2接入系統電氣計算分析

        2.2.1潮流計算分析

        目前,蘭秀變電站主變壓器容量為1×5+0.63(冷備)萬kVA,常石變電站主變壓器容量為2×1.6萬kVA,惠生變電站主變壓器容量為2×1.25萬kVA。根據岱山電網運行方式,正常方式下,蘭秀變電站通過舟山電廠———蘭秀1回線受電,并轉供常石變電站及惠生變電站負荷。計算中考慮全網峰、腰、谷負荷,其中腰負荷按峰負荷的90%考慮,谷負荷按峰負荷的60%考慮;常石變電站、惠生變電站為用戶變電站,考慮到生產需要,峰、腰、谷負荷均按滿負荷考慮。峰負荷、腰負荷時岱山電網功率因數取0.92,谷負荷功率因數取0.95??紤]到分布式電站接入電網,與電網保持無功功率零交換的目標,本示范工程潮流計算中,潮流能發電按站內無功功率自我平衡后向電網注入有功功率考慮。計算結果如下:

        (1)潮流能升壓站主變壓器分接頭暫考慮置于11.0+2×2.5%/3.4kV檔。

        (2)正常峰負荷時,潮流能發電機組滿出力,配電站母線電壓為10.51/3.30kV。峰負荷狀態下,潮流能發電機組出力60%,配電站母線電壓為10.51/3.30kV。

        (3)正常腰負荷時,潮流能發電機組滿出力,配電站母線電壓為10.49/3.30kV。

        (4)正常谷負荷時,潮流能發電機組滿出力,配電站母線電壓為10.54/3.31kV。

        2.2.2短路電流計算分析

        考慮示范工程近期投運,根據接入系統方案,通過1回線路接入110kV蘭秀變電站10kV母線,目前,蘭秀變電站主變壓器容量為1×5+0.63(冷備)萬kVA。暫考慮示范工程采用阻抗電壓百分比為4%的升壓變壓器,根據計算結果,示范工程配電站10kV母線三相短路電流約為13.5kA,蘭秀變電站10kV母線三相短路電流約為21.2kA,滿足設備安全運行需要。遠景年,蘭秀變電站主變壓器容量為2×5萬kVA,示范工程配電站接入電網方式不變,配電站10kV母線三相短路電流約為15.5kA,滿足系統設備的安全運行需要。綜上分析,示范工程并網后短路電流滿足電氣設備安全運行要求。

        2.2.3潮流配電站電氣主接線分析

        示范工程潮流能發電系統的發電機由在潮流中旋轉的葉片和永磁發電機(PMG)組成,發電機將產生額定電壓為3.8kV的變頻交流電,并連接到PCS1000變流器,變流器由發電機側INU(逆變器單元)、直流電連接和電網側的ARU(整流單元)組成。根據分析,結合10kV配電網電氣主接線的一般型式,潮流能陸上配電站建議采用單母線接線。

        2.3并網工程線路設計方案分析

        示范工程線路部分的設計分海中段和陸上段2部分,其中海中段是本次設計的重點。擬選線路路由為從潮流能發電渦輪機至陸上潮流能配電站,路由總長度約1920m,其中陸上部分從登陸點至變電站的長度約230m,海底電纜路由長度1690m。路由位于秀山島海域,地形地貌復雜,將對示范工程的設計、施工造成一定影響。

        2.3.1登陸點地形地貌分析

        綜合考慮周邊地理環境和人文因素,示范工程的海纜登陸點擬選位置位于秀山島北客運站東側山體小型灣岙內。該處地貌屬于自然海岸段,海岸線大部分平直,基本呈東西走向,西中部建有標準海塘,岸線前沿約25m區域為砂礫岸灘,低潮時均露出海床。岸線后方為山谷,兩側隆起、中部下陷,植被較為茂盛,后方山體頂部為正在施工建設的示范工程配電站。就登陸點周邊地理環境來看,該登陸點位置較合理。首先,解決了施工材料的運輸問題,同時也方便施工船靠岸;其次,從海纜日后運行來看,該岙口屬于無人區,且沒有張網區,可有效避免海纜運行后受外力破壞;最后,海纜登陸處地質為砂礫岸灘,適合電纜溝的開挖和鋪設。

        2.3.2海纜路由海中段海底地形地貌分析

        示范工程海纜預選路由海底部分的地形存在一定起伏變化,渦輪機安裝在北部巖礁上,中部為龜山水道深槽區,南面地形呈一定坡度上升至海岸,中間有大面積巖礁分布??傮w而言,路由區海底地形呈兩側不對稱的V字型航槽地貌格局。水深基本在50m,最大水深達85m,坡度達140°。經勘測,海域底質類型主要可歸納為2種,即巖礁區和泥混砂質分布區,路由大部分區域以基巖為主,地層性質穩定,常年受強烈海流沖刷作用影響;少部分區域存在泥沙或砂貝沉積,位于基巖兩側邊坡,基本呈灘地落淤、通道沖刷的地貌形態。從已知海纜預選路由地形地貌及底質情況來看,在海纜敷設及運行中都會有一定困難。首先,地形不規則的高低起伏,會使海纜存在一定區域的懸空段,而懸空區域又是基巖,在海流的作用下海纜會直接與基巖摩擦,從而造成損害;其次,該處水流很急,水深較深,海纜在敷設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可控的潛在風險,同時也極易造成海纜實際敷設位置與預選路由的偏離;最后,該處底質大部分是基巖,錨損與基巖磨損是海纜受損的最主要“殺手”,據統計,95%的海纜破壞都是由其產生。這種不良底質的存在,將給海纜日后運行造成很大風險。綜上分析,海纜預選路由地形地貌及底質情況不理想。但考慮到潮流能渦輪機安裝位置及周邊海域情況,海纜預選路由通道已是最佳通道。鑒于此,設計認為必須做好以下3件事,才能保證示范工程的順利投運,保障海纜的安全運行:

        (1)解決海纜在基巖區的附加保護。根據舟山電網多年來的海纜工程設計及運行經驗,有3種方式:第一,基巖開槽,通過爆破的方式把海纜敷設區域下的基巖炸平并形成溝槽狀,將海纜放置溝內。第二,水下拋石,在海纜敷設完后,用石塊將基巖區的海纜四周蓋住。第三,套保護管,即在海纜外面加裝耐磨、耐腐、強度高的不銹鋼保護套管。上述3種方式中,第一、第二種方案對海纜的保護效果最好,基本能消除基巖造成的損傷,但方案可操作性不強,主要原因是作業難度較大、施工價格昂貴,而第三種方式則具有可操作性,但就本工程來說還需進一步改進,為使海纜套上保護管后在海底減少移動從而避免與基巖長期摩擦,應在一定間距內附加重力錨進行錨固,或在敷設時每隔數米在保護管上連1塊重力塊,使海纜沉入海底后不隨洋流移動,從而有效保護海纜。

        (2)解決海纜施工方面的難題。本示范工程海纜路由區域的流速較大,極易使施工船偏離預選軌道,也會在敷設過程中帶來海纜受損的風險。同時,海纜敷設時

        要邊敷設邊套保護裝置,將大大增加施工難度,就國內海纜施工能力來看,極具挑戰性。因此,施工單位應根據工程特點,對每個重要環節制定相應的技術方案及保障措施。(3)解決海纜運行后受外力破壞的風險。示范工程海纜路由直接穿過龜山水道和瓦窯門山即秀山航道,該航道的運輸船及漁船眾多,為避免海纜受到船舶拋錨及其他破壞外力,需進一步加大該條海纜的監控措施。除了設立警示裝置外,還需建立1套綜合在線監控系統,該監控系統應涵蓋AIS(船舶識別系統)、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雷達及紅外成像等,從根本上杜絕船舶的外力破壞。

        3結語

        目前,該潮流能發電示范工程并網接入電力系統尚處可研階段,根據分析,工程建設最大的制約因素是海纜輸電線路的施工,只有順利解決海纜工程中存在的問題,示范工程才能得以順利實施。目前擬采取的方法是:

        (1)海纜選型:采用雙層鎧裝結構,增大抗摩擦性能。

        (2)施工船:根據流速,將采用與之匹配的帶動力定位系統的施工船,以保證海纜敷設路由與設計相符。

        (3)海纜保護:基巖區域安裝不銹鋼保護管,同時附加重力錘固定,使之在海底不會受洋流影響而來回移動,減少海纜摩擦。

        (4)監控:采用海纜內部監控與外部監控相結合的方式,建立1套綜合在線監測系統。外部監控將采用AIS、紅外成像、雷達、視頻監控等設備;內部監控含海纜溫度、擾動、故障等。目前,該方案已初步得到業主單位及專家的認可。示范工程一旦順利投運,將成為我國首個潮流能發電并實現商業化并網運行的工程。它的投運,可作為今后研究實現大容量、高電壓等級并網的技術支撐,充分發揮潮流能發電的優勢,有效解決能源瓶頸問題,還可以節約能源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示范工程投運后每年將至少節省標煤600t,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00t。

        第6篇

        1凈水處理過程中的超濾膜污染問題

        超濾膜技術會在環境工程水處理上產生一定的污染,污染情況會讓其相應的容量空間降低,能耗獲得提高,水處理的生產成本開始增加。這種產生的超濾膜污染是在環境工程水處理中必然產生的。當出現超濾膜污染程度加重后,要用相應的化學藥劑對超濾膜進行適當的清洗以消除污染。但目前我國的水廠一年平均進行兩次超濾膜清洗工作,使得污染處理程度沒有獲得有效的清除。

        2超濾膜技術

        能源損耗程度高環境工程水處理需要有充足的動力系統作為超濾膜凈化處理技術有效的保障。動力裝置的運作效率低會使得水的凈化處理中的對能源損耗程度提高,從而導致水處理的整體成本增加。動力裝置能源消耗程度需要保障符合相應的現有水處理標準才能進行,但目前在動力裝置中關于節能的研究還不完善,使得整體的技術能源損耗程度很嚴重。

        3超濾膜處理技術

        組合選擇缺陷超濾膜凈水處理技術需要有效的對其技術的污染情況以及相關的水處理成本進行考慮,需要在水處理上對其進行恰當的工藝選擇。要對原水源地進行現場的考察,并對其抽取的樣本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結合水處理的特點進行水質檢驗。使得對水原料中的水硬度等數據有直觀的了解,進而在水硬度高并且無機鹽物質含量大時采用雙膜凈水處理工藝技術,在水質較好的地方開始建設處理廠。當水質程度不滿足優良水質要求時,要對其進行精水處理工序,選擇相應短流程的凈水處理方式。使得超濾膜處理技術開始替代傳統濾池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的凈水處理工藝過程。但目前在技術選擇上研究還不全面,沒有辦法形成有效的技術組合選取模式。

        二超濾膜技術在水處理應用實踐中的建議

        1開發出新型超濾膜技術

        超濾膜技術在應用中會引起污染現象,會對處理后的水質進行再次的污染,進而影響水質。對超濾膜進行清洗處理需要使用相應的化學藥劑進行有關的污染清除工作,其操作流程相對復雜。因而新生代濾膜的研發需要進行,在保留原有的濾膜傳統優勢基礎上。進而污染的有效地址和抗氧化效果的加強。使得其技術的成本獲得有效的降低并讓其效率得到提升。

        2提高超濾膜清洗處理

        過程水處理過程需要對有效經驗進行總結,要根據超濾膜污染問題類型的不同進行嚴謹的類型區分進行處理。對引起的超濾膜污染問題需要進行有效的清洗措施。需要自來水廠在對凈水處理過程中水源處抽取的水原料水質進行各關鍵項目的檢測后,根據其分析結構的反映,使得水處理相應的技術要求,使得清洗過程獲得優化,進而減少相應的污染狀況發生。

        3完善超濾膜處理技術

        組合水處理的相關技術研究開始不斷的深入進行帶來了和傳統的自來水處理技術相比較而言的變革,使得超濾膜處理技術獲得了有效的優化。在水質處理中有要考慮超濾膜技術處理之后在水體內殘留的分子類型,對其水質造成破壞的有機物進行適當的溶解,對其鹽類以及小分子有機物的處理效果要進行提高。因而需要相關的學者對其超濾膜處理中的技術組合進行有效的研究。通過把相應技術根據水質情況進行適當的采用,對陳舊的技術要積極的不采用。這些原則的遵循可以有效的提高超濾膜在相應的水處理工藝的整體水平。

        三結語

        第7篇

        阿聯酋迪拜哈利法塔又稱迪拜塔,由韓國三星公司負責建造,總建筑面積 52.7 萬 m2,塔樓建筑面積 34.4 萬 m2,該建筑 601m 以上為鋼框架結構(768~828m 為鋼桅桿),601m 以下鋼筋混凝土結構為筒中筒剪力墻+端部柱+板式結構體系。迪拜哈利法塔模架工程技術主要由奧地利Doka 模板公司提供:①豎向模板技術主要采用木工字梁大模板和液壓自爬升木工字梁大模板體系。②水平模板技術主要采用可以早拆的移動臺模,模板為木工字梁大模板。③單個液壓自爬升建筑保護屏與塔式起重機可以早拆的移動臺模配合。

        2 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技術問題

        從總體來看,目前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如下:

        2.1 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結構不夠簡化

        通過考察歐美各國的超高層建筑,我們可以發現它們與迪拜塔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采用剪力墻核心筒板式結構,其各層間結構變化差異性不明顯,整體結構與模架工程施工都較為簡潔,很少出現一些繁雜的結構。同時,在進行施工時,施工方一般采用大型模板進行施工,保證了施工效率和質量。但相比于國外,目前國內的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結構優化仍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一般結構繁雜,同時其建筑結構邊梁較小,這就增加了施工負擔,從而影響了整個工程進度。

        2.2 超高層建筑施工模架工程方案制定不合理

        從超高層建筑施工模架工程的整體安全性、經濟性、實用性等方面考慮,受建筑自身特點的影響,建筑施工單位必須綜合考慮,合理安排,才能最終制定出一套較為科學的模架工程方案,以保證整個工程的正常進行。但目前很多施工單位在制定工程方案時,由于考慮不全面,從而導致制定出的工程方案不合理,不能適應實際施工發展的需要。

        2.3 超高層建筑缺乏統一的產品生產標準以及流程操作規范

        在實際施工中,施工單位常因缺乏統一的產品生產標準以及流程操作規范,導致施工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正常的工程管理活動。超高層建筑模架技術是在原有施工技術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和改造生產技術模式和建筑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技術手段還不成熟,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2.4 先進的模架施工技術和工法使用范圍有限

        目前,隨著超高層住宅建筑,尤其是核心筒結構的超高層建筑的逐漸增多,模架施工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積極創新超高層建筑模架施工技術和工法,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和質量,已經成為建筑施工單位應該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而拼裝式全鋼大模板、短流水以及快轉換模板施工技術和工法的出現,則有效地解決了一些施工技術難題,其具有高效率、低能耗、高精度的特點,受到了人們的一致歡迎。但從總體來看,目前此類先進的模架施工技術和工法的適用范圍仍較為有限,有待進一步推廣和擴展。

        2.5 多功能建筑保護屏技術發展不完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住宅建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要滿足人們的基本居住需求外,還要符合環保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在此背景下,多功能建筑保護屏技術應運而生,它極大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安全,同時也適應了超高層建筑復雜的結構需要,但在在實際使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技術發展不完善。

        3 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3.1 存在的問題 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管理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

        直接影響著整個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因此相關管理人員必須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對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的管理與檢查力度,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上報施工單位,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影響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模架工程管理缺乏權威性規范和依據,管理標準不統一;二是一些新制定的規范實用性不強,在實際執行中存在種種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模架工程施工的進度和質量;三是在選擇模架材料時,一些單位為了節省成本,往往選擇那些價格低廉、質量無保證的產品,造成模架工程建造不合理,工程質量難以保證;四是在監督管理環節,管理人員缺乏責任意識和工程安全意識,安全監督工作無法落實到位,影響了工程項目安全生產工作的正常運行;五是專業化模架工程管理人才不足,缺乏較為系統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現有管理人員總體素質水平不高等。

        3.2 解決對策 為解決上述問題,施工管理單位可以

        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質量:

        3.2.1 從工程管理實際出發,在考慮各項規章制度合

        理性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套統一完整的管理規范,并保證其切實可行。同時,施工管理單位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建筑模架工程的管理和監督力度,強化安全管理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大科技投入,創新安全管理監督手段,以有效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3.2.2 提高模架施工的專業化水平

        實行模架工程專業化承包制度,激發工程承包單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當前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各施工單位也紛紛進行技術創新,以提高其綜合競爭力,增強競爭優勢。因此,實施模架工程專業化承包制度,可以進一步提高承包單位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根據《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合理安排和設置建筑模架工程專業,從制度層面加以規范;二是積極補充和完善項目承包制度,嚴格市場準入機制,明確項目承包單位資質;三是積極研究和發展整套模架施工技術,提高承包單位的施工效率和質量;四是大力推動模架施工租賃承包行業的發展,建立健全模架施工承包機制。

        3.2.3 建立健全超高層建筑模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

        積極擴寬人才培養領域,推動人才培養方式多樣化,企業可以根據其自身發展需要定期組織多種主題培訓活動,培養一支高質量的模架工程管理人才隊伍,以提高其模架工程整體管理水平。

        4 結語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