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英語學科德育滲透總結范文

        時間:2022-05-14 10:45:27

        序論:在您撰寫英語學科德育滲透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英語學科德育滲透總結

        第1篇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德育滲透 實效性

        基礎教育課程結構改革對中學英語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戰。初中英語不僅要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還要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怎樣在英語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使教育教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下面是我在教育教學中的點滴經驗。

        一、英語教師要有德育滲透意識和現代德育意識,要充分認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中學教學大綱指出:遵循英語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滲透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培養良好的品德。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認為德育不是教學范疇,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不涉及或很少涉及。事實上,學科教學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經常的途徑,在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德育滲透對英語學科的教與學都有重要意義,自覺地、有計劃有目標地在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對教育教學意義重大。

        二、教學內容要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學生進行深層次思索。

        英語教師除重視把握基本觀點和思想方法、專題教育、知識結構及其內在聯系外,還應注意教學內容的深層意義,堅持知識、能力、思想認識有機統一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授七年級“China”一課中,教師可由“The Great Wall”的圖片引入課文,通過問題“What wall is China famous for?”引出“The Great Wall”這一話題,然后提出問題:1.How long and how wide is the Great wall?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nese people?They’re great and clever.由此,學生們會感到中華民族確實是一個偉大而智慧的民族,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愛國熱情。

        又如,八年級Lesson 23“Li Ming’s Happy Birthday”一課中,在結束總結時,教師可提出話題1.Does your mother know your birthday?2.Do you know your mother’s birthday?3.What is the important thing you can get from your birthday?引導學生討論發言,得出結論: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can get is love from our parents and our friends.Our parents love us,and we love them.We should work hard and make them happy.And we should cherish our lives.Take good care of ourselves and our parents.最后有力的結束語,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在英語課上重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三、教師要隨時代前進,提高自身素質,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技術手段,教書育人,提高學科德育滲透的實效性。

        在英語教育中我開展了方法、手段、內容、目標與德育實效性的教學實驗,即知、情、能、行與思想認識有機結合的實驗。我運用整體性觀點和綜合性方法,將教學方法、手段、環節與情境思想教育方法相結合,處理教育教學的各種因素。力求達到知識、情感、能力、理論、思想認識的有機結合,在整體、主體、現代、優化、深層上體現英語教學的德育滲透,改變英語學科教學中思想教育的隨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層性和說教式;在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與教學方法,建構能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能達到知識、情感、能力、理論與思想認識有機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德育實效性。

        四、加強對學生英語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引導,重視心理素質的訓練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情緒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學習方式方法的影響,是在一定的學習策略指導下培養、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動機、進取性格、豐富的情感、創新的意向和自信心等,都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重要因素。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訓練,“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潤物細無聲”,并持之以恒。要講究方法;采用激勵法,如目標激勵、興趣激勵、競爭激勵和榮譽激勵等;采用識別法和排除法,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堅毅等品格。讓學生用內心的體驗和主動參與去學習,開展愉快教育、和諧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

        關鍵詞:德育;初中英語教學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趨向多元化的今天,初中生作為一個未來社會的中堅群體,社會閱歷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存在著道德標準的選擇和道德價值的判斷模糊化的特點,這正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老師予以認真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教育家赫爾巴德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因此,在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德育不僅僅是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和任務,還應滲透于各個學科的教學中。

        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在英語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結合英語教學特點進行思想教育。它既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一、新標準英語教材的特點

        新標準初中英語教材的內容范圍很廣,其中大量的內容是有關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口、環境、生態、能源、災害、饑餓、貧困等當代世界熱點的問題,這些材料的呈現都突顯了德育的實踐性、科學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實現了德育的生活化和科學性,極大的增強了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思維的過程,增進了學生對自然的關愛,積極主動,有意識的參與社會服務。

        (三)側重文化交流,通過語言,文化傳遞的形式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傳統教育的代表人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說過:“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識基礎上產生的,而教學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徑。因此,外語教師在備課和上課時要有強烈的人品意識和文化意識,利用這些英語教學材料,以課文內容為核心,把正確的人生哲理滲透到課堂當中去,讓學生通過內心體驗,引發心理結構上的變化,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進而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人才。

        二、滲透德育的英語教學實踐

        基于初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結合《新標準英語》教材的內容,就地取材,讓英語教學成為德語的載體。筆者實踐嘗試如下:

        (一)利用英語對話滲透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品德,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社會意識

        新標準英語教材突出強調了聽說技能,每個模塊的第一單元都是對話,其中有許多的材料是引導學生對禮貌用語的使用,如:“Excuse me ”. “Thanks”.“It doesn’t matter”. “That’s kind of you .“Would you like-----?”. “Can I help you?”課堂上讓學生在操練這些技能的同時用心體悟,并使用于課內課外其他的學習生活環節,潛移默化,文明行為成自然。

        九年級上冊Module 5第一單元的對話是關于博物館規則的內容:No shouting! No smoking! No photography! 等禁令標語讓學生清楚了在公共場合做一個文明人的標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列舉一些校園的不文明行為,然后商定學校以及班級公約,在學生分析總結后,文明的行為予以肯定、鼓勵、表揚。不文明行為予以指正,這些都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約束和管理的能力。

        (二)仔細鉆研課文,聯系背景知識,挖掘思想內涵,弘揚中外傳統道德的精髓

        新標準英語教材每個模塊的第二單元都是課文,里面蘊涵德育的素材不少。八年級上冊Module 9是有關瀕危動物故事,通過學習了解我國乃至世界現在很多的動物面臨滅絕的狀態,提問:“Why do so many animals have no place to live?” “How can we protect the animals in danger?”分組討論得出:環境的惡化,人為的屠殺是動物瀕危的根本原因,只有從我做起,人人增強社會責任感,保護環境,制止大肆屠殺,才能解救瀕危動物,最終也就解救了我們人類。隨著分析的層層深入,學生公民責任道德意識得到了升華。

        (三)應用于現實生活,進行課后的延伸,使學生更有積極性,德育教育更有實效性

        英語教學目的之一是要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和書本上,應向課外延伸拓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這樣德育滲透會更有實效性。

        例如,學生在學了打招呼時,為了帶動學生張口說,我早晨見到學生,主動對他們說:“Good morning,--”Hello,--“剛開始,學生們也羞于張口,日久天長,我的行動感染了他們,學生們也漸漸養成了習慣,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都能用英語主動、熱情地打招呼。這種鼓勵的結果是學生不僅鞏固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培養了他們的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當學生看到需要援助的時候會主動提供幫助“Can I help you?”學生在文明行為的過程中,不斷得提高了他們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通過課后現實生活的實際運用,學生不僅訓練了語言,應用了語言,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質,這樣做可以發揮課內發揮不了的作用,使德育滲透更加深入。

        為了了解三年來初中英語學科德育滲透對學生們思想品德素質的影響,我做了一份所教班級問卷調查,收回來自110位我校在校生的反饋:95%的學生認為入學后他們思想品德素質得到了一定提高,不明顯的只占5%, 87%認為英語的學習對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質提高有一定幫助。由此可見,通過英語學科德育滲透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結語

        總之, 實踐表明,利用英語課堂學科教學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的機會很多,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所含的思想性, 適時適度的進行德育滲透,(德育滲透不能喧賓奪主)這樣,德育便很自然地融入英語課堂教育之中了,教書和育人的雙重目的就很自然的達到了。

        參考文獻:

        [1]葛琦.簡析大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J].延邊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48—50.

        [2]李麗生.英語新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第3篇

        一、學科德育在實施中的誤區分析

        在課程改革推進的實踐中,一方面,廣大中小學教師對學科德育的理解變得更理性、科學,但另一方面,他們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誤區。

        (一)只有研究課和參賽課才關注學科德育

        在課程改革中,雖然一線教師能夠理解學科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教學實踐中因為時間、教學內容和考試評價等方面的影響,他們在常態課教學中仍以講清知識和考點為主要目標,將德育視為可有可無的附屬物;在研究課中,尤其在以學科德育為研究主題的活動中,教師才關注德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體現在課堂教學中。

        (二)課堂教學的結尾是落實學科德育的主要階段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多采用自己熟悉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資源,對于如何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開展學科德育的方式和策略則相對少一些,從而導致在實踐中形成了單一、固化的操作模式,即“按照以往的教學思路講新課+結尾提升德育點”的“拼盤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讓人明顯感到學科德育在“貼標簽”,從而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

        (三)學科德育只與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相關

        在實踐中,部分教師將“教學具有教育性”等同于“教學內容具有教育性”,從而忽略了教師的言談舉止、學識和情感投入等對學生的潛在影響。因此,部分教師對學科德育的踐行產生了誤區,認為只有本學科教學內容中蘊含了育德點,這節課才是體現學科德育的課。這種做法,一方面使很多沒有明顯育德內容的學科課堂教學游離于德育之外,影響了德育的長效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學科德育研究課上,教師也是過多關注表面的素材和資源,而忽略了自身的言傳身教和學生的情感體驗。

        部分教師對學科德育的誤解,亟須我們從理論上進一步明確學科德育的內涵,從實踐上落實學科德育的操作策略,明確學科德育研究與實踐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落實和提升學科德育的實效性。

        二、形成對學科德育的正確認識是有效實施的前提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這次修訂全面吸收了10年課程改革的基本經驗,并提出了四方面的主要變化,其中第一個變化就是“落實德育為先,突出了德育的時代特征”。因此,德育越來越成為每個學科、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作為課程德育主要部分的學科德育,既是實現全員育人的必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科德育,指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將各學科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通過各種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即實現學科德育的過程化。

        (一)學科德育與學科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相輔相成

        一方面,學科教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學科德育的主要內容。我國21世紀課程改革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都強調了實現道德及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并且盡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學科在實現道德教育上的不同價值。

        另一方面,除了明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時突顯學科德育外,大量的德育因素是在教學組織和活動過程中生成的。教和學的過程是一個價值過程,教學在本質上就具有道德性質。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頻率最高的時空段,教師本人是否遵從并踐行平等、尊重、公正等價值觀,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樣的價值觀等都顯性或隱性地傳遞著德育的信息,并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

        (二)學科德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方式

        其一,顯性結合。表現為學科德育內容通過學科內容的知識點直接反映出來。中小學德育課程是學科德育內容中最系統、最具條理性的部分,其他如歷史、地理、語文、音樂等都具有學科德育的顯性內容。如果將這些內容視為純粹的知識傳授,那就削弱了育人的功能。

        其二,隱性挖掘。表現為學科德育內容蘊含于學科教材內容、科學觀念中,它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手段揭示出來。如生物學中的遺傳與變異、同化與異化,數學中的直線與曲線的關系,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恒等都蘊含了辯證唯物主義對立統一的觀點,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領會。此外,對學生科學精神、可持續發展觀的培養都可與具體的教學活動相結合。

        其三,融入拓展。表現為教師有意識地把德育觀點融入到從表面上看不具備德育要求的教學內容中。如對于化學學科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可將對二氧化碳性質的學習與環境保護、低碳教育相聯系。能否有效地進行拓展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德育觀念、德育理論的底蘊,取決于教師的敏銳度和主觀努力。

        三、學科德育實施的途徑與方法

        (一)學科德育內容的選取途徑

        第一,與學科教學內容相關的育德內容。這些內容應該與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相聯系。

        案例1:物理學科“人造衛星宇宙速度”一課,可以通過科學方法的滲透,使學生領悟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同時使學生體會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

        案例2:中學英語學科“When was it invented?”一課,在學習過去時態的被動語態時,教師列舉了歷史上眾多的發明,引導學生關注中國發明的紙幣、古代火箭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產生了對祖國的熱愛,產生了民族自豪感;通過對“where was it invented?”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二,與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形式相關的育德內容。目前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提倡的探究、體驗、合作等教學方式在實施過程中本身就蘊涵著一定的德育因素,如合作學習強調互幫互助,突出對合作精神的培養;小組間的交流與競爭突出對集體榮譽感的培養。

        案例3:小學英語學科“我的生日”一課,教師設計了“朋友生日的調查”和“制作家庭生日書”的小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小組合作和大量語言輸出的機會,力求在認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在活動體驗中教育他們關心他人,關心長輩,真正讓語言走近生活,用語言改變生活。

        第三,教育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育德內容。這里涉及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教學設計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心規劃,這是預設的。但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角度等都是未知的。因此,在師生和生生的交流過程中可能蘊含著一定的德育因素。

        案例4:中學音樂學科“同一首歌”一課,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展示了一段母親和班主任的錄像,既表達了母親、老師對孩子的愛,又表現了孩子對母親、老師的愛,從而實現了情感體驗與共鳴的效果。

        (二)學科德育實施的方法

        第一,資料拓展的方法。認真分析本課的教學內容,精心選擇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從教學資源的角度選取學科德育的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

        課例1:物理的“人造衛星宇宙速度”一課中,可以利用我國自行研制原子彈時老一輩科學家們艱苦奮斗的資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艱苦奮斗、頑強攻關的航天精神教育。

        第二,情景模擬的方法。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在真實的情境中,或在對真實情景的模擬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課例2:思想品德學科,老師可以通過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在模擬中運用和鞏固相關的法律知識,體會法律的威嚴。

        第三,激疑設問的方法。結合教學情境,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在對問題的分析中適時進行教育。

        課例3:在生物學科中講授遺傳信息時,學生表演了《多莉找媽媽》的小品,老師在總結活動成果時分析了本課的重點知識,即只有細胞核才是遺傳的信息庫。接著老師設問:“多莉雖然沒有媽媽,可是我們都很愛它;但如果是克隆人,結果會怎樣呢?”從而使愛護動物、關愛生命、克隆人的出現將帶來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等在設問中得到了有效的滲透。

        第四,榜樣激勵的方法。學科德育最外顯的形式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榜樣。一方面,教師必須意識到,自己對學生來說應是優秀道德品質的典范,自己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介紹的歷史和文學人物,以及學生身邊的優秀同伴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此外,許多道德思想都包含在一些故事中,優秀的文學作品既可使人快樂又可給人以教育。這些思想無論是教師有意加入的還是蘊含在課程中的,榜樣對學生的教育都起著重要作用。

        四、規劃與實施學科德育的工作策略

        (一)總體布局 分段實施

        為避免德育在學科教學中出現隨意性和片面性的現象,學科教研組必須根據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想狀況,對本學科有效落實學科德育進行總體規劃,并分年段、有步驟、分層次實施。一方面根據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年段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明確學科德育內容的方向和范圍;另一方面要兼顧學科教學中將要開展的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實踐、專題講座、科學實驗等,分析蘊涵于各類活動中的德育因素,有效設計,合理安排。

        (二)精研教材 拓寬渠道

        為避免在落實學科德育的過程中出現穿靴戴帽的現象,關鍵要認真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挖掘學科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準確、適時和貼切。同時要注意采取多種方式,精心組織各種活動,實現師生的雙向交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三)嘗試評價 提供導向

        目前,部分教師習慣于評價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對學科德育效果的評價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策略。因此,各學科可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構建本學科的德育系統,從德育目標、育德過程和教育效果三個層面進行評價,逐步建立起常態、科學的學科德育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科德育的健康發展。

        (四)確立課題 專項研究

        隨著對學科德育的深入研究與實踐,我們對有效實施學科德育的內容、途徑、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實施思路,但同時也生成了新的研究問題。

        1.各學科德育研究之間缺乏內在聯系。由于各學科知識教學的任務和內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載體也就不同,從而導致學科德育容易強調學科自身特點,各行其是,難以形成合力。例如,中學同一年級約有十門學科,如果不橫向研究各學科之間德育的有機聯系,就很容易出現重復,從而難以綜合實現各學科的德育功能。因此,不僅要加強每個學科內的縱向研究,更要加強各學科之間德育內容的橫向溝通,就相同或相似的德育因素開展不同學科合作的教學研究。

        第4篇

        1.《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1-5》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教材是實施課程教育的必備載體和工具,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實施有效的情感道德教育,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并結合教材內容所涉及到的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人文、禮儀及風土人情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抱歉、寬恕、感謝、贊美、關愛)、社會文化(問候、告別、慶賀、就餐、看病)等等語言功能項目,在知識傳輸過程中重視情感態度的培養及道德教育。教材為這些目標的實施都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素材。參見表1:《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1-5》

        2.在教學活動中,巧妙而有效地滲透,進行德育教育。新課程標準的三維教學觀,具體到英語學科就是要整合發展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素養。其實,教材文章的選取不僅要注重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道德培養也要有所側重。那么我們英語教師在備教材時,就應該不只是停留在語言知識的表面,而應該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巧妙而有效地進行課堂德育滲透??傊?只要認真思考和鉆研教材,幾乎每篇文章都能挖掘出更好的德育教育主題。

        當講到Films and TV Programs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根據READING收集張藝謀所拍的重要電影,同時列出賣座率高及獲獎影片;收集李安所拍的重要電影;同時收集STEVEN SPIELBERG所拍的重要電影,同時列出賣座率高及獲獎影片;結合中國電影華表獎和好萊塢獎,列出三人得獎情況,進而從東西方比較的角度理解文化差異,同時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豈不是很好的德育教育嗎?

        當講到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時,可以讓學生調查周圍同學的飲食結構,同時反思自己的飲食是否合理,尤其是以“洋快餐”PK“民族小吃”為主題進行一次英語辯論賽。通過這個活動,學生不但了解了我們本土的飲食文化,也受到了熱愛民族文化的品德教育。

        在教學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時,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的豐富資源,利用POWERPOINT課件、圖片及視頻,首先給學生介紹西方國家的習得的“身勢語”,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關于不同文化中“身勢語”的情況。其聽力部分介紹到美國家庭做客的禮儀問題。我們可以挖掘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部分具體體現。

        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必修外研版 高中英語必修5 MODULE 5

        教學對象:高二(19)班、(20)班

        教學目標:語言知識目標:詞匯;復習狀語從句;話題:體操王子、拳王阿里、球王貝利、馬拉松比賽。

        語言技能目標:閱讀中根據文字表面意思對其深層含義做出準確合理的判斷;運用本模塊的詞匯和短語完成寫作任務,并能口頭介紹體育名人。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思路:本模塊的中心話題是:The Great Sports Personality. 關于體育、體育明星、體育精神,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非常好的素材。但是英語課作為語言知識為第一掌握要素;語言技能為第一訓練要素,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只能以滲透式進行,因此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要情感真切,并且圍繞我們的教學目標。

        教學步驟及教學設計思路:如表2

        教學實踐證明,將品德教育融入于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文化修養與道德素質的提高,都有相當的作用,同時也凈化了學生們的心靈。

        通過這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英語知識,同時通過聽說技能的培養――體育話題的演講比賽,也讓學生在課前的導學案的準備過程中體會到體育精神的重要及我們祖國的偉大。

        3.從學科的角度,德育教育應關注之處。首先,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外語專業素質是英語學科德育教育的關鍵。教師備課時要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其次,要注意課內外的互補和延伸,比如可以開展和學科內容相關的講座、比賽、課外活動等,來增加德育教育的效果和效應。

        第5篇

        1.《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1-5》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教材是實施課程教育的必備載體和工具,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實施有效的情感道德教育,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并結合教材內容所涉及到的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人文、禮儀及風土人情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抱歉、寬恕、感謝、贊美、關愛)、社會文化(問候、告別、慶賀、就餐、看病)等等語言功能項目,在知識傳輸過程中重視情感態度的培養及道德教育。教材為這些目標的實施都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素材。參見表1:《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1-5》

        2.在教學活動中,巧妙而有效地滲透,進行德育教育。新課程標準的三維教學觀,具體到英語學科就是要整合發展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素養。其實,教材文章的選取不僅要注重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道德培養也要有所側重。那么我們英語教師在備教材時,就應該不只是停留在語言知識的表面,而應該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巧妙而有效地進行課堂德育滲透??傊?,只要認真思考和鉆研教材,幾乎每篇文章都能挖掘出更好的德育教育主題。

        當講到FilmsandTVPrograms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根據READING收集張藝謀所拍的重要電影,同時列出賣座率高及獲獎影片;收集李安所拍的重要電影;同時收集STEVENSPIELBERG所拍的重要電影,同時列出賣座率高及獲獎影片;結合中國電影華表獎和好萊塢獎,列出三人得獎情況,進而從東西方比較的角度理解文化差異,同時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豈不是很好的德育教育嗎?

        當講到OurBodyandHealthyHabits時,可以讓學生調查周圍同學的飲食結構,同時反思自己的飲食是否合理,尤其是以“洋快餐”PK“民族小吃”為主題進行一次英語辯論賽。通過這個活動,學生不但了解了我們本土的飲食文化,也受到了熱愛民族文化的品德教育。

        在教學BodyLanguage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時,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的豐富資源,利用POWERPOINT課件、圖片及視頻,首先給學生介紹西方國家的習得的“身勢語”,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關于不同文化中“身勢語”的情況。其聽力部分介紹到美國家庭做客的禮儀問題。我們可以挖掘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部分具體體現。

        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必修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5MODULE5

        教學對象:高二(19)班、(20)班

        教學目標:語言知識目標:詞匯;復習狀語從句;話題:體操王子、拳王阿里、球王貝利、馬拉松比賽。

        語言技能目標:閱讀中根據文字表面意思對其深層含義做出準確合理的判斷;運用本模塊的詞匯和短語完成寫作任務,并能口頭介紹體育名人。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思路:本模塊的中心話題是:TheGreatSportsPersonality.關于體育、體育明星、體育精神,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非常好的素材。但是英語課作為語言知識為第一掌握要素;語言技能為第一訓練要素,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只能以滲透式進行,因此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要情感真切,并且圍繞我們的教學目標。

        教學步驟及教學設計思路:(略)

        教學實踐證明,將品德教育融入于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文化修養與道德素質的提高,都有相當的作用,同時也凈化了學生們的心靈。

        通過這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英語知識,同時通過聽說技能的培養——體育話題的演講比賽,也讓學生在課前的導學案的準備過程中體會到體育精神的重要及我們祖國的偉大。

        第6篇

        (一)德育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

        體育特長生學習的學科相對較少,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是德育教育良好的天然途徑,也是培養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生動的教材。不同的學科在知識范疇上傾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這就給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育教學中提供了很多種可能及切入點。通過不同方面、多角度、多元化的學科德育滲透,將德育教育融入課堂本身,對于學生,特別是體育特長生的價值核心體系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所學知識本身內容融入有學科特點的德育教學。例如課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燭之武能退秦師?以此讓學生從知識的角度總結出智慧是比武力更好的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遇事要多動腦,少沖動地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偉大情操。課文講解結束后,通過課本劇的表演,讓語文基礎不好的他們記住課文情節,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既有利于達成背誦等教學目標,也有利于增強他們對原本認為枯燥的語文課的興趣。在數學等理科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現象背后折射出的原理說明了事物運動的規律。對于體育特長生來說,結合他們在訓練中的一些感悟,加上教師歸納出的原理法則,使他們懂得科學在運動訓練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科學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運動訓練成績等等。樹立他們尊重科學、探索科學的人生態度。英語學科在體育特長生中往往是不太受歡迎的一門學科。許多體育生都覺得英語像“神文”,根本學不會。但隨著一些運動員出國比賽經歷的增長,他們發現英語的學習很重要,但又不知從何下手去學習。對于他們,英語學科的教學從運動員日常會話入手,深入淺出,用最簡單的、即學即用的單詞、短語、句子來讓他們建立能夠學好英語的信心。同時,還應對他們在對外交往、看待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側重教育,培養他們的國家榮譽感與使命感。

        (二)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教育相結合

        全面性的德育養成,僅僅從教學內容上,滲透德育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坝眯某兄Z、用愛負責、用情溝通、用智施教”教師的心中應有對學生無盡的關心與愛護。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表情、手勢等的肢體語言、對突發問題的應變處理能力以及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延伸。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另一種方式樹立在學生中的權威。體育特長生往往講所謂“哥們義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思想根深蒂固??菰锓ξ兜恼f教在多數情況下不能被他們接受,針對他們這些思想上的特點,教師應成為學生的“導航儀”與“大朋友”,以平等、寬容、多元的視角去看待他們,引導他們通過正確的方式合理地解決各個方面的問題。

        二、體育特長生德育教育的創新與探索

        (一)關注體育特長生的心理健康

        在賽場上,運動員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運動員的心理素質的高低是賽出良好競技水平的關鍵。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及時疏導他們在學習訓練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訓練他們抗壓能力等多方面工作是創新與探索重要的方面。通過聘請有經驗的心理輔導員為他們開設心理課等多種方式對體育特長生心理教育的一種全新的嘗試。

        (二)注重體育班級文化建設

        對于體育特長生組成的體育班,這種特殊班級文化的營造和把握,是很重要的方面。倡導健康、文明、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樹立成功運動員榜樣,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他們刻苦訓練,努力學習文化課,需要學校、家長、教練、文化課教師多方面形成合力,對體育特長生進行全面的教育。

        (三)創新型的教育方式

        第7篇

        關鍵詞:閱讀教學;德育滲透

        一、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原則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廣義的德育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狹義德育指的是學校德育。在學校德育層面上,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確切的學科德育滲透的理論指導,或者由于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趨于功利、過度重視成績,或由于現代青少年容易受社會不良現象影響等各方面原因,英語教學往往容易忽略關于對學生德育的滲透,甚至有的教師還以為德育只是政治學科要關注的事。然而德育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處于重要地位,任何一門學科的內容及教學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本身又是一門人文學科,更應重視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新的課程改革對于英語學科的改革重點是改變過去過分重視語法知識以及詞匯知識而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局面,改變偏重知識課程偏重死記硬背的現狀。新課標要求英語學科教育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外,增加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的培養,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最終目的。其中情感態度就包括了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愛國主義(Patriotism)、自信心(Confidence)和興趣(Motivation)等方面;學習策略就包括了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文化意識就包括了中西文化差異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些方面的培養都屬于德育的范疇。這足以說明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對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來說,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塑造良好的品德與修養尤為重要。

        二、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式

        在日常英語教學活動中,特別是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式是多樣的,所涉及的方面是多元的,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教學內容

        要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內涵,教師應該先從教材以及教學內容尋找合適切入點。英語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德育內容,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二為例。西方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及各國傳統文化等具體教學內容給學生滲透文化意識,讓語言教學與文化意識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充分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學會跨文化交際的技能。此外,教師可以在教材恰當滲透中西方名人事跡理想教育、生態環保意識培養、科學精神、科學素養教育等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德育內容,也能切入德育其他方面的重要內容。

        2.課前導入活動

        在英語閱讀課前教師都會采用各異的導入方法來引入話題,比如有設疑導入,視頻導入,圖片導入,微課導入等。近年來,高中課堂基本都配備有基礎現代教育手段,以必修二第四單元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不同種類的珍惜保護動物,讓學生們給出對應的英文翻譯,接下來教師可以展示關于近年來珍惜保護動物受到獵殺,生存條件堪憂的視頻,引發學生對本單元話題的興趣,而且能有效提升學生對于保護野生動物的關注。課前導入活動的多樣化對于課堂活動的展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課前導入活動中也滲透著本單元生態環保意識的德育內容。

        3.課尾總結滲透

        高中英語課堂德育的滲透不僅可以通過在教學內容中尋找切入點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組織的教學課堂活動來達到。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的時候,在閱讀的最后環節可以設置情境,例如可以設問:如果發生地震你應該怎么做?(Whatwillyoudoifanearthquakehappens?)如果發生地震你會攜帶哪些隨身物品?(Whatthingswillyoutakewithyouifthereisanearthquake?)通過教授學生在地震發生時正確的逃生方式來滲透安全教育,這也是高中英語德育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并讓學生表演出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克服部分同學的害羞心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力。英語閱讀課堂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小組合作,討論展示,現場表演,課堂演講,辯論,畫思維導圖等。通過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內容。在新課改的教學環境下,德育應該滲透在各門學科的日常教學中,而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中滲透德育思想是可行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從課堂內容,課前導入活動和課尾總結滲透三個環節把握,能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滲透度。

        參考文獻:

        [1]黃瓊梅.英語教學與德育教育[J].學園(教育科研),2012,5:89-92.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