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當代中國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2-04-11 02:31:55

        序論:在您撰寫當代中國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當代中國教育論文

        第1篇

        中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家,前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但是,不可否認,一些與時代相背離的傳統思想,包括家庭教育思想,作為文化遺產也同時影響到我們的價值取向,它們成了種種規范,束縛了父母的思想和行為,成為家庭教育科學化的羈絆。中國父母心中有許多潛在的“規范”,這些規范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思想里。盡管我們很難講出這些“規范”是什么,但是,當孩子的言行與我們潛意識中的這些“規范”不符時,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不同程度的干涉。

        二、中國當代家庭教育之弊端

        說到中國當代家庭教育的弊端,主要是指許多家庭中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的不科學,本人從當代我國家庭教育現狀中存在的主要弊端,選取了以下的典型加以論述。

        (一)過度溺愛,過度保護,抑制了孩子獨立人格的培養

        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中國家長溺愛程度之深,很在一部分原因還是由于我國的隔代教育造成的。

        (二)管得太多,干涉太多,懲罰太多,孩子累父母也累

        在中國特有的傳統觀念之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不存在。所以父母對孩子有一切的干涉或者懲罰,認為這都是理所應當的。中國的孩子一出生,以后的道路就已經被父母安排好了,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教育是一個過程,讓孩子逐步的成長,,給孩子太多的干擾,限制孩子天性的增長。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優秀能干的父母經常試圖用自己的光環套給未來的孩子,他們用自己的能力來取代孩子的一面。

        (三)性教教育近乎空白,以至于成為孩子順利成長的絆腳石

        在中國,雖然有很多的父母認為青少年的性教育死有利于促進他們本身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可是大多數孩子在家庭的性教育形勢卻很嚴峻。因為中國父母本身就幾乎沒有正式的、系統的接受過性教育,性知識,性教育的舊思想狀態很差。傳統觀點使他們羞于談論這方面的問題,也有家長認為性是可以自學的。在“性”這個問題面前,大多數父母都選擇逃避或沉默來面對這個問題。事實上,中國青少年的性教育缺乏不是一天二天養成的,父母讓它自學,學校教師、教科書的觀點,這些教學方法讓青少年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而不是通過正常途徑獲取知識,大大提高不健康的性心理,性犯罪、青少年可能是未成年少女懷孕和其他社會問題的主要人群。

        三、家庭教育的一些建議

        (一)注重家庭教育的本質

        家庭教育其本質是一個家庭一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沒有在一起的時間的家庭是一個虛擬的家庭。作為父母更多的是關注是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并不斷對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目標。事實上,孩子在成長的關鍵在于自己父母,必須不斷地建立成長的目標,不斷的學習,自我完善。這是一個在學習實踐的反應,促進智慧的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二)提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內容

        在提升的“文化內容”,第一點是要促進“觀念能力”的概念,家庭教育的內容。家庭教育不是目前最主要的模式,首先是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概念。隨著現代科學思維發展,肯定是可以找到良好的教育模式的,甚至可以創造出新的教育模式。盲目地使用傳統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是不能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簡單地增加投資經費或許不會帶來家庭教育的成功。核心是充分發揮智力的優勢,文化融入到他的智慧來指導家庭教育的藝術。

        (三)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家庭

        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氣氛是非常重要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是每個父母的愿望,即使這樣他們也愿意苦點、累點。但是平時應該多溝通,及時指導孩子解決問題,同時理解孩子的困難,讓孩子一步一步打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信任孩子,耐心地說服、引導,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自信心。通過有效的溝通,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種默契,民主的關系,平等的家庭。

        第2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風貌。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整體上是指以儒家文化為主、以佛道文化為輔的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從根本上說,人類所受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利用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這可以說是孔門道德教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在新加坡,政府不僅頻頻開展“禮貌運動”、“敬老周運動”,還邀集海外專家編寫《儒家倫理》,用作中學倫理道德的教材。其主持者劉蕙霞博士在談到開設這一課程的初衷時說:“新加坡在這二十多年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一個工業化和現代化社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舊的傳統觀念被沖淡了,而新的價值觀念還未確立起來,加上新加坡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外國文化和價值觀能夠自由傳播,容易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行為。在這種環境里,不少關心年輕人道德觀念的人,都深覺年輕人有過分西化的傾向。糾正這種偏差以及加強學生的價值觀念,便成為教導儒家倫理的一個特殊任務了?!迸c新加坡類似的還有日本、韓國等國,他們都不排斥儒家文化,反而都比較注重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并不與現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相矛盾,它可以推進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把中國傳統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二、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

        對于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來講,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以及經濟體制轉軌所引起的價值觀念的嬗變,挖掘傳統文化道德教育資源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概括起來講包括五個方面: ①強調為民族、為集體、為國家的整體主義精神。整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強大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對這一優秀傳統加以改造與繼承,必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尤其是克服個人利己主義,抵制腐化墮落行為。②推崇仁愛,講究禮儀?!凹核挥?,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人們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所應遵循的原則。正是從這種“仁愛”原則出發,在人和人的關系上,強調“人和”、“和諧”、“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的思想?!岸Y”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今天,我們更應該弘揚這種美德,講文明,懂禮貌,知禮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③追求精神境界和高尚的理想人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這種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千百年來激勵人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泰然處之,積極進取,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安貧樂道、越是艱難越向前的進取精神。④勤勞質樸。中華民族是勤勞、善良、質樸的民族?!懊裆谇?,勤則不匱”,“勤有功,戲無益”等早已成為人們生活態度、審美標準、道德標準和價值尺度。⑤強調修養踐履,注重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統一。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特別強調“為仁由己”的道德主體精神,一個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并且強調“知”與“行”的統一。

        三、傳統文化中可資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法。中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認識到教育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許多教育問題實質上是社會問題,必須把它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中加以考察解決??鬃舆€提出”國之本在家”的思想,重視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孝悌忠信”的教育。因此當前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的作用,使其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能。

        (2)注重道德教育與自我修養相結合??鬃釉谧约旱乃枷塍w系中發展了一種“愛人”的境界,怎樣才能“愛人”達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認為必須高揚“良知”,發揚“本性”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鬃诱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強調人的內省,就是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通過內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確的東西,拋棄錯誤的東西,最終達到“齊賢”的目的。這對于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思想政治工作離不開灌輸,但灌輸必須與受教育者的內省相結舍,灌輸是外因,而自省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結合。中國古代教育家強調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時也不忽視知識教育的作用。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實踐,其次才是知識教育,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德育要通過智育來進行,智育要為德育服務,這對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首位的確立、教書育人功能的發揮,都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社會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發揮德育主渠道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各門專業課程的隱性德育資源,使思想政治工作達到潛移默化的功效。

        第3篇

        以蘇州為例,在新建蘇州聾盲學校以后,蘇州市撤并了吳江市、吳中區特殊教育學校的盲部及聾部,兩校約50名盲聾生將全部轉入新校區。這種從市級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整體規劃的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相對學生數額較多,不宜寄宿等情況的智力障礙兒童教育,則由縣市級特校進行招生教學。對新建特校如何布局規劃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綜合類特校的產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沒有按照特殊教育的特點,從行政上予以主觀干預,認為把這三類殘疾學生全部放在一起便于管理。事實上,在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鮮見綜合類特校,多數為數目較多的小型的專一類特教學校。因此,就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模式來說,建議應該有地級市級教育主管部門進行統籌規劃、落實,整合全市的特教資源,形成一定數量的有特色的多類型的特殊教育學校。

        二、課程教材問題

        特殊教育的課程與教材問題,這是制約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最大的問題。一個有著八千萬殘疾人的國家,一套國家授權頒布的課程與教材體系迄今尚未建立。聾教育方面,1997年出版了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但是,很多一線教師和專家認為此套教材內容陳舊、完全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所需。培智教育方面,幾乎每個學校都在研究校本教材,幾乎每個學校的老師都在編教材,比較著名的是上海版和浙江版。2013年,教育部在工作重點中提出,“印發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課程標準,啟動三類特殊教育教材編寫和課程資源建設工作”。由此來看,特殊教育課程與教材的混亂局面還要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然而在這種混亂局面下的特殊教育之教育教學、教科研等工作,讓很多一線教師無所適從。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的嚴重滯后,直接影響了我國特殊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因此,國家層面的課程及標準早日頒布并實施,以盡早解決特教工作者無課程標準、無教材的歷史。

        三、辦學經費問題

        提起辦學經費,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有著這樣、那樣的難處。特校難辦,難在公用經費缺乏。主要表現在:

        (一)政府重視不夠,主要靠校長自己解決問題。這種狀況不是很普遍,但是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一個地區,如果縣市級教育行政領導對特殊教育重視不夠,就會導致特校辦學經費異常緊張。特校校長的主要精力就是四處奔波,托人情,找關系,利用各種機會和場所,為學校正常運轉籌措有限的經費。辦學經費問題牽扯了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過多的精力,導致學校管理松懈,辦學質量低下,學校發展遲緩。

        (二)特校按照普通學校標準,缺口待補。這在我國很多沒有明文規定的地區所施行的公用經費政策。這些地區由于經濟發展不發達或者領導不重視,沒有確定特校公用經費的標準。學校缺錢了,打個報告,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拖。這是眾多特校公用經費撥付的現狀。

        (三)公用經費實施情況不一。目前,我國很多省市紛紛出臺了特殊教育公用經費標準,要求各地按照幾倍于普通中小學的標準撥付特殊教育學校公用經費。以下是國內部分省市關于特殊教育公用經費標準的規定:由上表可以看出,東部沿海省市包括經濟發達省市在提高特教學生公用經費方面提高較快。令人高興的是,作為西部省市的新疆提出了按照普通學校5~8倍的標準發放。但令人憂慮的是,省級標準到地方以后,能否不打折扣得到執行?特校公用經費的提高并落實,關鍵在于領導的重視。領導不重視,在經濟發達地區也有可能公用經費遲遲得不到解決;領導重視,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有可能會得到迅速提高。由于我國各地發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滯后。但是各個縣級教育主管部門必須要確保特殊教育學校正常運轉所需的各種費用,按照有關法規規定,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以及福利彩票銷售的盈利中給予適當的補助,特校校長就不需要到處奔波,從而全身心的抓教育教學和教科研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真正辦好讓人民滿意的特殊教育。

        四、教學語言問題

        教學語言之亂主要體現在聾教育方面。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關于聾校教學用語是姓“口”還是姓“手”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很多聾校因為各自傳統,自動分為手語聾?;蚩谡Z聾校。到底是用手語還是用口語,莫衷一是。國家教委在此基礎上提出,“以口語為主,手勢語為輔”。但是在很多學校,依然實施“單一”的教育教學語言。到2001年,丹麥“雙語教育”被引進,國內很多聾校紛紛進行試驗,“雙語教學”“雙語文化”“聾人教師”等等,一時間充斥整個聾教講壇,又將聾校教育教學語言推上路風口浪尖?!翱凇啊笔帧敝疇?,又增加了“聾人手語”“聾人文化”。筆者以為,聾校課堂教學語言必須按需實施?!爸挥羞m應聾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睔堄嗦犃玫?,經過一段時間語言康復的,那你就是用口語教學,讓其最大限度的在語言表達等方面接近健聽人群;殘余聽力不好的,經過康復無效果的,你就用手語,在此基礎上再去研究聾人手語。先進的教育理念也好,科學的訓練手段也罷,關鍵要適應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需要,要適應孩子的需求。

        五、職教“普教”問題

        這里的職教和普教,主要是特殊教育高中階段的教育類別。這里的普教,是相對職教而言,是特教中的“普教”,是實際意義上的學歷教育。就特殊教育高中教育而言,目前存在著“學知識”還是“學技能”之爭?!?012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到2012年已開辦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86個,在校生7043人。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班)152個,在校生10442人。堅持“職教”理論的認為,這些殘障學生已經接受了九年制的義務教育,從年齡、知識結構以及家庭需要,應該可以進行職業教育。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為將來走上社會、自立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堅持“知識”理論的認為,“職業”教育為時過早,九年制義務教育所教給學生知識相比普通教育相比,無論從結構還是深度,都不在一個層次上。要想讓這些殘障學生將來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擁有比較高的學歷,成為有較高學歷和文化修養的現代殘疾人。關于這個爭論,筆者以為,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比較重要。學生認為年齡大了,需要就業來減輕家庭的壓力,那么就選擇職業教育;如果學生年齡尚小,有進一步學習和深造的希望和能力,那么就選擇普通高中教育。有需求就有市場,高中階段的教育也不必為此而爭,說誰輕誰重都不正確,關鍵是學生自我的選擇以及家庭的需求。建議所有的殘疾人高中教育都能設職教和普教,讓學生自我選擇,根據學生實際能力來決定其接受什么樣的教育。

        六、醫教結合問題

        “醫教結合”這是目前很時髦的特教詞匯,全國上下特教界一時掀起了“學醫”的熱潮。從特殊教育的誕生來看,有些類別的特殊教育甚至特殊教育學校都是由醫生創建的。誠然,特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醫學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新生兒用藥的注意以及新生兒缺陷篩查,從某種角度直接導致殘疾人的出生減少;醫學的發展對人們怎么來認識自閉癥提供了很多可能;很多醫學上的新發現、新發明又使較多的殘疾人擺脫了殘疾的困擾……在盲、聾、弱三類殘疾兒童教育過程中,弱智學生的教育過程對“醫”的依賴更多。在培智學??祻皖愑柧氄剂撕艽蟮谋壤?。支持者認為,不同疾病對學習能力的影響不同,同一疾病不同部位的病變對學習能力的影響也不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因沒有系統的醫學理論作為支撐,沒有“醫生”參與的特殊教育是不完整的;沒有“醫學”參與的特殊教育是不科學的,沒有“醫療”參與的特殊教育是不全面的。參與持反對意見者認為,“醫教結合”當以什么為主?如此大規模的實施,教育的本質何在?教育的主導地位何在?“醫學和教育”誰為手段誰為目的?對此,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醫教結合”是特殊教育的退步!筆者認為,正規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畢業生都必須要有一定的醫學基礎,如遺傳學、解剖學、病理學,這些理論都要涉及。因為特殊教育要解決什么是殘疾兒童,以及為什么會有殘疾兒童的問題。但是作為特校的教師,主要是對特殊兒童教育學、心理學的學習和研究,是要解決一個怎么教的問題,而不是怎么醫的問題。就聾教育而言,每個聾校的教師要知曉聾的產生、分類以及助聽器的相關知識,但是如何給每個聾生測聽殘余聽力,裝配助聽器那就是醫生的事情了。由此來看,在特殊教育學校,“醫”和“教”有個界限。特教教師要關注和研究的是各類殘障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以及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補償”,而如何減輕學生的殘障程度,最大限度的恢復已經衰退的某個功能,則是康復師們的工作了。當前發達地區在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方面的探索,實際上是教育、康復一體化的進程。眾多的培智學校的工作是對智力障礙學生邊教育、邊康復的過程,是康復為教育服務的過程,是以教育為主、康復為輔的過程。

        七、隨班就讀問題

        第4篇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進而影響整個民族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作為其內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對于整個民族的成長壯大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認識、領會和把握其基本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成果的繼承與發揚,推進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會起到促進作用。

        從遠古走來的中華文明歷經興衰榮辱,依然綿延不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培養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繁衍了無數光輝燦爛的文化成果。這些優秀文化成果的誕生、融合和傳承,伴隨了整個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歷史進程,并在華夏子民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整個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基本精神,最終培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一、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內涵

        所謂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視為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內在動力,即指導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其既可以表現在特定社會群體的思想意識、心理態度、生活習慣、精神信仰等抽象領域,又可以表現在建筑風格、文學藝術、器物工具等具象領域。就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言,則是指導和推動整個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它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內核。

        簡而言之,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則是指導中華民族延續發展、不斷前進的精粹思想,其內核實際上是優秀民族文化成果的思想集成。從性質而言,它是一種偉大的卓越的精神;從表現形式而言,它蘊含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之中。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集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本身是文化進步與發展的結果。從華夏文明誕生之日起,隨著中華民族的不斷融合、發展、壯大,

        奠定民族精神的基礎的,正是在傳統文化長期演化、融合、提煉、萃取的過程中那些不斷推進社會進步的文化思想和觀念,這些思想和觀念在推進傳統文化傳遞衍生的同時,逐步形成了可以代表民族獨特氣質的精神因子,并最終支撐起整個民族的精神天空。

        二、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其實質就是在民族精神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推進作用的重要社會思想和文化觀念的總和,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主導作用、處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觀念。其實,這并不是高深玄妙的思想體系,而是早已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深植于民族潛意識之中的共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偟膩碚f,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演進的過程中,選取幾個極具代表性的思想因子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進行大體的描述和概括。

        1.“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對于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思想認識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為代表。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數主張天人協調,而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在他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而這實際上就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循環相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之相區別的,西方文明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對自然世界的不同理解,最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內涵。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子產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這里的“禮”是天經地義,就是自然界的必然法則,人民按照天經地義的“禮”行事,就是天與人可以相通、可以按照同樣的法則運作的思想。戰國時期,莊子認為,人與天地自然都是由氣構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與人是統一的。他極力主張“無以人滅天”,反對人為,追求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更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董仲舒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提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兩宋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發展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思潮,幾乎為各種派別的思想家所接受。張載第一個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在張載看來,“世界的本原是太虛之氣,人與天地萬物都由氣構成,氣是天人合一的基礎”。

        2.“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耙匀藶楸尽钡娜宋闹髁x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之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耙匀藶楸尽?,就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長期以來,中國各種傳統哲學派別、文化思潮的關注焦點,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主題和價值主題,始終圍繞著人生價值目標揭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實踐而展開。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

        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學者,一貫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立場??鬃拥牡茏訂栨軱子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人死后的情況,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孔子是將現實的人事、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將侍奉鬼神、人死后的情況等放在無所謂的地步。而這種以儒學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想,在后來的封建社會中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創造性的發展,并最終奠定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基礎。

        3.“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皠偨∮袨椤钡娜松鷥r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和民族進取心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

        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孔子已經提出了“剛健有為”的思想因子,他說:“剛毅木訥近仁”。這里“剛毅”指堅定性。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便是其生動寫照。在孔子心目中,剛毅和有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剛毅,又要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固就是強調知識分子要有擔當、有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鬃颖旧淼慕洑v即是積極踐行這一理論的生動寫照,他餓陳蔡、游列國、倡仁政,作春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從中華民族的漫長歷史長卷來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促進社會發展、國家強盛和文化繁榮有重要意義。剛健有為的精神,不僅在我們民族興旺發達時期起過巨大的積極作用,而且在我們民族危難之際,外族人侵、政權易手之時,也總是成為激勵人們起來進行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強大精神力量。且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式的激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式的感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式的雄心,這些無不是民族自尊自信而表現出來的自強精神。所以,才會有文天祥的那句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其根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一種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則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目標、內容和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繁衍生息中,經過長期社會實踐所總結和概括出來的,是民族精神形成的胚胎,其本身具有無法比擬的積極性、先進性和優越性,而這正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標相契合,在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和規定內容的同時,也必然地成為其最初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點,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著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思想意識、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都可以為我們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深刻的啟迪。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不僅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也意味著必將實現人與社會的全面現代化。但市場經濟對于人類的精神生活來說,已經不可避免地形成自發的盲目的力量,為減輕其負面影響,我們需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倡積極的人生態度,科學認識自然,培養人文精神,而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因子正恰如其分地契合了這一要求,顯示了其不朽的偉大生命力。

        第5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4-191-02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其精神學術層面,應該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

        指植根于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之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倫理倡道德、重和諧求統一、重理性求教養、蘊含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等特點。

        二、中國傳統文化有益的精神內核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數主張天人合一,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他們認為,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這實際上就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循環相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內涵。戰國時期,莊子認為,主張“無以人滅天”,反對人為,追求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漢代董仲舒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提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兩宋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發展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思潮,張載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在張載看來,“世界的本原是太虛之氣,人與天地萬物都由氣構成,氣是天人合一的基礎”。

        (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

        孟子的“其自任以天下為重”、賈誼的“國而亡家、公而亡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不是對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獻身的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可貴的精華。

        (三)“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

        “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之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耙匀藶楸尽?,就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管仲認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边@是我國首次最深刻、明確、豐富地表述了民本思想內涵。管仲的以人為本思想,以其獨樹一幟的鮮明立場,無情地滌蕩著千百年來形成的“君貴民輕”傳統腐朽統治思想,開一代歷史先河。

        (四)“重義輕利”的義利價值觀

        古代所講的義,即指道義、正義或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所謂利就是個人的名譽、地位、權利、金錢等私利??鬃又v“見利而思義”,孟子更提出“舍生而取義”,在公私、人我的關系中,強調先人后己。

        (五)“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道運行,一往直前,健動不止,生生不已;君子應效法天地之美德,做到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一種自我超越、不斷進取的品質,它體現的是一種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意志力。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于開拓,積極進??;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也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具有實際的價值。

        (一)有助于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元素和鮮活生動的教育素材,有利于建立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能夠使他們對中國文化的魅力有充分的認識,使其產生民族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建設祖國的熱情。

        (二)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正確的價值觀

        大學生的整體精神風貌和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國民的整體素質。當今社會上多方面因素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亟待我們對他們進行誠實、守信、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多方面的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義為上,其核心內容就是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其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正直、公義、誠實、善良、勤奮、進取、對社會有用的人。在道德培養方面,講求道義,弘揚仁德,講氣節、講情操、講廉恥、講胸懷、講慎獨等等。所有這些,在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有利于大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人才的培養不僅限于知識的傳授,還應重視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建立,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人生態度會直接影響國家的發展、進步。傳統優秀文化中蘊含的各種自強不息的人物事跡和人格形象是教育廣大學生堅定信念自強不息、不斷追求理想的最好素材。通過這些人物事跡和人格形象的影響,可以使學生面對困難不氣餒、身處順境不驕傲,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不但有利于學生妥善解決現實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對社會的發展、民族的進步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有助于大學生完善心靈品格,增進心理健康

        中國傳統文化是重視心靈的文化。儒家要求人們面對現實,適應環境,認識自己,悅納自己,積極入世,提倡人際交往中要“忠恕”“寬厚”“容忍”。道家要求人們平等、坦然地看待一切,不為功名利祿所束縛,強調自然無為、返樸歸真,及教導人們如何不被外物傷害,求得精神的寧靜與自由。儒道之言雖有其消極的一面,但其對美好心靈境界的追求,對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適當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精神食糧,形成心理緩沖空間,凈化心靈世界,提升心靈境界,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

        第6篇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恰當設疑;閱讀解疑;學生釋疑;教師答疑;深思省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2-0037-02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普通高等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和新聞、文秘專業學生的一門基礎主干課。這門課程以“五四”以來的我國的文學史和作家的作品為教學內容,其中貫穿了該時期我國文藝思潮的發展和論爭等內容。通過對這一時期我國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的學習和了解,可以還原該時期文學存在的圖景,可以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識、深刻的人文思想、豐富的想象能力、敏銳的審美感悟能力和較強的寫作能力。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上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方法時,“探究”是目的,“討論”是方法。所以,若缺乏“探究”精神,“討論”就可能只是聊天。

        一、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施

        1.恰當質疑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在講授某一文學史或作品前給學生布置供他們思考的習題,以讓學生能帶著問題去閱讀相關資料。針對某一文學現象或某一部文學作品,教師只能根據教學大綱選擇一到兩個適合學生的問題以供學生進行探究和討論,不能像采用講授法那樣面面俱到。這是因為,問題多了,學生的精力會分散,會抓不住重點,最后實質問題會得不到解決。比如在講授經典戲劇《雷雨》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誰是《雷雨》的主人公?這看起來只是一道題,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對《雷雨》中的人物進行認真的分析,同時其中還必然兼有對于《雷雨》主題的分析。再如在講授《游園驚夢》時,我也給學生布置了一道題:《游園驚夢》中的意識流的手法是如何體現的?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懂《游園驚夢》的內容,然后才能知道其中的對意識流的寫作手法的運用。這個過程看似簡單,看似只需教師在下課前用幾分鐘時間用多媒體課件對問題加以展示即可,實則體現了教師對于這個問題的十分成熟的理解,教師拋出的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游園驚夢》授課中的重點和難點。

        2.閱讀解疑

        閱讀解疑由閱讀文本、隨機討論和最后形成文字材料等環節組成。認真閱讀文本是學生參與討論的前提,只這一個環節就實現了對于以往的講授法的質的超越。講授法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運用講授法,學生只要記好筆記并在考前對之加以背誦就能拿到高分,看不看文本都無關緊要。這自然激不起學生看書的興趣。相反,使用探究與討論式的教學法,討論時每個學生都要或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觀點,會讓學生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由此閱讀作品也自然就成了他們必須完成的一項學習任務。因為教師要的答案并不是文學史教材已經歸納好的,所以即使學生能認真閱讀作品,他們也未必能得出自己非常確定的結論。此時,隨機討論便自然是學生的一種需要了。有時候,針對某個重點問題學生們會展開熱烈的爭論,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爭論本身就是一個或肯定、或質疑、或反駁的過程,這對促進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探討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通過討論或爭論,學生們思考成熟了,觀點明確了,就可以動筆形成文字材料,就可以用這種材料在課堂上發言。

        3.學生釋疑

        學生釋疑即學生在課堂上條理清晰、語言流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實施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時,這個環節經常會冷場,原因是大多數學生由于準備不充分而不愿發言。這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以鼓勵,尤其是要設法讓沒有準備發言的學生勇敢地站起來說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與當同時,教師也一定要做好“無人喝彩”的準備,即真的“干啟不發”的狀況出現時,自己也不能急躁,不能放棄,要一邊講授相關內容,一邊鼓勵學生發言。在通常情況下,冷場是不會持續很久的,只要教師能循循善誘,僵局總是會被打破的。教師還應該具備在現場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講評或總結的能力,對于正確的觀點要加以肯定,并提示其他同學予以記錄;對于錯誤的、有分歧觀點,則應組織學生進一步展開討論。在此環節中,如果學生能積極踴躍地發言,教師一定要對之加以引導,即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沿著正確的思路由淺入深地予以探討,不能四面出擊,否則會勞而無功。比如在講授《鍛煉鍛煉》時,我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看待楊小四?”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根據楊小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進行分析,吃不飽時的狡猾、小腿疼時的蠻橫和支書的“和事佬”作風等都只能作為論證楊小四性格的佐證材料,不能突出加以強調。

        4.教師答疑

        教師答疑就是教師要針對學生釋疑過程中的錯誤加以糾正或解釋,其中也包括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挖掘,也包括教師對問題的必要的畫龍點睛。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耙虢o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學生解讀文本之前,教師必須深入細致地鉆研文本,然后形成自己的認識,同時教師還要設想學生對問題的可能產生的看法,還要設想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只有經過這種較充分的準備,教師在課堂上才能應付自如,才能對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例如在講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時,學生一般不能從一開始就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W生會認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薄懊娉蠛?,春暖花開”這樣的詩句表達了海子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情感。此時,教師若提示學生再看一看海子的生平,再進一步了解他僅25年的生命歷程,同時也說明此詩的創作時間是海子自殺前的兩個月,那么學生的思想感情就會受到觸動,就會對該詩中的一些字眼再進行玩味,比如進一步玩味“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愿你在塵世獲得幸?!薄拔抑辉该娉蠛?,春暖花開”。這之后,再經過討論,再加上教師給出的一個參考性的結論,即本詩是海子自殺前的宣言,是海子傷心的絕筆。如此之后,就會給學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5.深思省疑

        深思省疑就是要求學生在課下對問題再作進一步的反思。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只是曇花一現,要想使學生對問題有進一步的認識,還必須有課下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為此,筆者經常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上的發言或提出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進一步進行研究。如果是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就要及時形成論文,以供大家共同賞閱;如果是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則更要及時地將它記錄下來,以供進一步探討。這個“省疑”的過程是學生對自己的每一次思考的一個總結,同時也是他的下一次思考的開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學習的環節?!笆∫伞边^程是學生論文形成的過程。有了這個收束的過程,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才真正能以“討論”達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的長處

        首先,探究與討論式教學符合人本思想,與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性質也是契合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是真正的“人的文學”,它實踐著“五四”精神,即“人本思想”?!啊逅摹膶W革命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革命,它不僅畫出了舊文學與新文學的明確分界,還初步確立了作為新文學主體的‘新人’的本體精神。換句話說,現代意義上的‘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構成了‘五四’文學革命對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主要貢獻”[2]。因此,學習這樣一門課程我們自然要培養學生的人本精神,要使學生樹立起自己的作為主人翁的社會責任感,從而關注人的生命及其價值,探索人生的真諦。只有將這種“五四”精神體現在中國現當文學的講授中,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本學科的學科內涵。探究與討論式教學能給每一個想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運用這種展示,他們會親手繪制出這一時期中國文學的地圖。

        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視學生為課堂的核心,尊重學生的意愿,首先重視為學生創設一種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以讓學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這種環境里,學生不會產生危機感,不會懼怕受到批評。其次,在這種環境里,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會使他們敢于探索,樂于找到論據來充實自己的看法,敢于堅持自己的看法。這也會讓學生逐步學會有效的學習和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最后,堅持不懈地采用探究與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內獨自閱讀和思考,然后將自己的所得表達出來,會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會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坝懻摲ㄍㄟ^引發問題激蕩人的思維,把潛藏在人的意識深處的才能激發出來,把每一個人都視為是新思想和新知識的創造者,會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展現自我、表達自我、開發自我,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把握自己的思想,主動地發展自己”[3]。

        第三,學生將自己思考成熟的看法形成論文,有助于學生的就業。俗語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寫出論文也就是“收口”。沒有最后這個”收口”的過程,他們以前的思考和所得很快就會被遺忘的;相反,如果收好了這個“口”,則會獲益無窮。實踐證明,寫作過專業論文的學生,他們在寫作畢業論文時就會知道如何構思、如何組織語言、如何圍繞中心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能力在答考研試卷時會讓導師另眼相看。就因為有這一條,所以我院每年都有優秀的學生考取了名牌大學的研究生。

        三、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其一,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會使得課堂的涵蓋量變得較小,一般只能討論一個到兩個問題。但這個缺憾比較容易解決,解決的辦法就是教師可將探究與討論式教學與講授式教學結合起來。

        其二,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容易導致學生的兩極分化。善于表達、基礎較好的學生會從中嘗到甜頭;不愿認真準備的學生,則往往會在課堂上被邊緣化。這是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時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并且也是一個不易解決的問題。

        其三,目前學生課業壓力較大,有效閱讀時間有限,所以就導致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容易流于表面。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是需要給學生以較多的時間的,但目前文學院學生每周都要上30多個學時的課。披星戴月地上課使學生甚感疲勞,經常抱怨沒有時間看書,所以課堂討論就往往沒有深度,沒有內容。每當這個時候,教師便有些進退兩難:終止討論,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任由沒有實質內容的討論討論下去,又怕耽誤時間。這也是一個有待解決的較為棘手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金學,張寶歌. 構建探究討論式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J]. 中國高等教育,2011(23).

        第7篇

        [論文摘 要] 后現代主義的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后現代教育思維是重視個人意愿和參與,崇尚創造性、差異性、多樣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和中性等特征。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不可能無視后現代主義的影響。后現代主義將無法避免地沖擊著中國教育理論的構建與教育實踐的運行實施。尤其是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體制的構建。應該超越后現代思維,將后現代主義思維中的特色融入到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構建的進程之中。

        后現代主義在20世紀后半葉風靡于西方思想界,并逐步影響到全球的各個領域。當然,后現代主義不可避免地影響、震撼著我國高校教育,也毫無例外地沖擊著現代高效的教育思維。因此,深刻地剖析后現代主義,對于當前高校藝術教育的反思與重構,更好地推進高校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無疑是有益的借鑒。

        一、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點

        后現代是充滿誘惑的世界,里面容納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它又是一個多元、沒有統一標準的空間。后現代主義提倡多維視角和多元方法。后現代主義者們用“后現代性”為工具,對現代性進行反思與批判。后現代主義的特征:(1)不確定性;(2)破碎性;(3)反傳統性;(4)趣味性;(5)內在性;(6)整合性;(7)中性化;(8)扁平化。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對傳統思維方式的挑戰與揚棄。在思維的方法方面,后現代主義強調整合性與扁平化。在思維的性質方面,后現代主義屬于非線性思維,非理性主義強調的是一種直覺、一種自由、一種個體上的選擇。

        二、后現代主義為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體制提供嶄新的視角

        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教育的論述充滿新意。新意不僅在于把社會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的一個獨立目標,而且把教育放到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之首。中國教育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七大報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中國教育應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才能擔負起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發揮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作用。

        我國高校教育的發展在不斷的前進,從工藝美術教育到設計藝術教育的20年歷程里,我們的設計藝術教育的總體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提高,但在構筑設計藝術教育的教學體制的這條路上上仍然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前進。進一步深化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要求的認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研究思考學校改革發展的新思路,積極解決學校在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后現代主義為高校教學體制研究重構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質量觀,我們生活在后現代時代,后現代主義教育體制更加注重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培養人才。就課程而言,不再追求課程的統一,內容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可以加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對于教學中的主客體的關系,教學主體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二者在對話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進一步提高學習實效;就教學評價而言,不在是一次考試成績決定,而是兼顧更多其他的因素,達到綜合素質評定的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說過:“大學,必須趕上世界變化的節奏。我們的教育要從體制、機制、教材、教育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而首要一點就是教育理念的創新。理念有一個以誰為主體的問題?,F代教育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對學校來說,以學生為主體,首先體現在學校職能的轉變,從管理轉向服務。我們要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啟發學生的自我服務?!边@不難看出,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整在發生主客體互動的變革。

        將教學體制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利用最大的教育平臺,創新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態度,最終達到雙贏的社會效應。

        三、運用后現代主義思維對當代高校藝術教育進行再思考

        后現代教育思維具有重視個人意愿和參與,崇尚差異性、多樣性、復雜性、趣味性和扁平化的特征,它不可避免地沖擊了建立在現代性基礎上的行政型教學管理模式,并進而與學校的教育體制,教育思維都發生的激烈的碰撞。如果能夠加以合理利用的話,后現代主義思維能夠在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后現代主義時期的教育,根植于各種文化背景、各種局部性和特殊性的知識以及各種各樣欲望上,它還很重視作為“生活方式”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的學習經驗,它必須構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習者能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

        思維方式的革命將給高校教育帶來新生力量,也只有認定一種新的、更為合理的思維方式,開啟一個嶄新的教育時代。

        后現代主義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顛覆還表現在研究思維的轉變。在這方面,它吸收、采納了分析哲學、當代釋義學以及法國后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以語言取代了以往的意識,這種思維的轉變標志著,研究焦點不再集中于認識主體和意識內容,而轉向語言學的討論,討論主體群之間的活動及關系。這種思維傾向凸顯了以往教育研究中差異性受壓抑的問題,從深層次上直接介入語言——知識之間關系的討論。后現代主義特點具有分散性,沒有絕對明確的界限, 所以對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思維的創新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后現代主義樹立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將這種新的思維方式運用到高校藝術教育改革中去,以后現代主義思維方式重新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性高校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而藝術設計教育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隨著改革的時機的成熟,新思潮的沖擊,傳統藝術教育應該突破原來的體制,打破舊觀念的束縛,構建全新的教學理念、營造一種符合時展特征,又有利于社會發展需求的藝術設計現行教育模式。

        從某種意義來看,后現代是對現代性的超越,其所揭示的多樣性、豐富性、差異性、復雜性、不確定性等方面正是當代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所缺少的。后現代的思維特點為我們的現代教育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在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現代思維的合理內容,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 曉:淺談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教學管理 [J] 《素質教育論壇·下半月》2007年第11期

        [2]任 虎 馬 輝:《關于綜合性高校培養藝術設計人才的幾個問題》 [J]《藝術教育》2007年第1期

        [3]馬永建:《后現代主義藝術20講》 [A]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版序言部分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