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西方傳統哲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2-28 15:54:07

        序論:在您撰寫西方傳統哲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西方傳統哲學論文

        第1篇

        西方哲學史的角度來看,主體性意識的獲得標志著兩千多年西方傳統哲學發展過程的真正開始。主體性原則在近代的形成和確立,則標志著傳統西方哲學步人了成熟的形態,下面是淺談對西方傳統哲學主體性原則的揚棄。

        盡管在西方哲學的當展中,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們大多對主體性原則持批判和反思的態度,這種批判和反思在一定意義上說有其合理性,但從人類文化發展的主流來看,并不意味著傳統主體性原則將被徹底否定和拋棄。相反,有著悠久傳統和輝煌過去的主體性原則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矯正和新生。哲學當屬現代哲學。由于它產生于西方傳統哲學的沃土,與西方傳統哲學有著批判繼承的關系,因此,考察哲學是在如何揚棄西方傳統哲學主體性原則基礎上建立科學的主體性原則,對于我們更加準確深入地理解哲學以及充分發揮哲學主體性原則的理論價值和在當代的實踐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統西方哲學主體性原則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普羅泰戈拉與蘇格拉底。普羅泰戈拉認為,不是外部存在物,而是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萬物只有在與自我的聯系中才能獲得意義,即“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這一思想的提出,意味著傳統西方哲學向一個新的思想向度——主體性向度邁進,具有開拓性的意義。蘇格拉底沿著主體性向度繼續將傳統西方哲學推向前進。他的貢獻在于使哲學從面對自然轉而面對人,在哲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實現了革新?!罢J識你自己”這一名言便是蘇格拉底哲學思想精華的體現。當然,在蘇格拉底那里,主體性原則還是一個初步萌芽。主體性原則的成熟和確立在西方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世紀與近代之交的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神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帶來了自我意識的一次大覺醒,為主體性原則在近代的重新確立創造了條件,并推動了近代科學和哲學的崛起。笛卡爾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則使得主體性原則在近代哲學中徹底扎根.也造就了笛卡爾作為西方近代哲學第一人的歷史地位。德國古典哲學則使西方傳統哲學的主體性原則學說真正形成和成熟。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的、能動的本質,以哲學的觀念把握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其最大的缺陷則在于對主體范疇做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展了。

        第2篇

        浙江工商大學文藝學學科組建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F有教學與研究人員12名。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學位者9人。經過10多年的發展,該學科已成為一個富有學術生氣且在某些研究方向上頗具特色的學科。2002年以來,學科成員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學術月刊》《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爭鳴》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16部,主持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22項。目前,已形成文藝美學、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三個主要研究方向。

        文藝美學研究方向以本?!爸袊幕碚搫撔卵芯恐行摹睘槠脚_,以哲學建設為基礎,打通美學、文藝學和文藝批評,最為突出的是提出了“本體性否定”學說,已逐步建立起具有原創性意義的“否定主義”理論體系,并在文化批評與文學批評實踐上產生了“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廣泛而重要的影響。該學科學術帶頭人、理論家和批評家吳炫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致力于“否定主義”研究,迄今已近20年。其代表作《否定主義美學》《新時期文學熱點作品講演錄》《中國當代思想批判》《中國當代文學批判》《中國當代文化批判》《否定本體論》《穿越中國當代思想》《穿越中國當代文學》《否定與徘徊》等10余部著作和200余篇論文,在探討區別于西方、也區別于傳統的當代中國文史哲原創性理論方面,以其思維方法的開拓性、諸種理論觀念的獨創性以及介入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問題的有效性,引起學術界的較大反響和關注。其主編的《原創》《中國視角:穿越西方現代美學》叢書也獲得學界廣泛好評。吳炫教授的科研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逾百篇。中國期刊網統計的針對該理論的社會評價、引用和運用文章已近400篇?!氨倔w性否定”不僅打通了文、史、哲,而且以其原創品格和鮮明的“中國問題”意識,不僅獲得學界越來越多的認同,而且也影響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進行相關實踐。在其影響下,湯擁華博士以現象學美學為中心,對西方近現代美學的先驗邏輯進行批判性研究。其博士后研究課題《中西比較與“中國生命美學”的生成――對宗白華美學思想的批判性考察》,學術專著《西方現象學美學局限研究》等問題性研究成果,通過中西文論的視閾交融和哲學與批評的兩極拉動來激發美學理論和文學理論的活力,從而有效地介入當代文化語境,受到學界的肯定性評價。

        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方向側重于將西方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的研究方法運用于西方文學的研究,即在形形的西方文學理論中,尋找生命美學和生命哲學理論方法的不同側重面并加以綜合運用,并從西方文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來考察人的多層面的生命現象,從而尋求文學活動中人類尋求完美的不懈的探索動向。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該學科研究人員就對西方文學理論中的關于文學活動中的人的生命現象的研究投入了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雷體沛教授出版有專著《藝術――生命之光》《存在與起:生命美學的導論》《西方文學初步》《藝術與生命的審美關系》,發表有《尋找與追求――西方近代哲學美學中的生命本體論》《發現與尋找:西方現代哲學文化中的生命本體論》《荒誕派戲劇對時間秩序的超越》《從生命的現實境遇看西方藝術的發展》等50多篇論文;朱鵬飛博士亦有《在綿延中尋找美:柏格森美論述評》《藝術是時間的造物:淺析柏格森的“藝術時間”觀》《淺談對康德“美在形式”說的誤讀》《從“美的理想”“技巧中的自然”到“美的規律”》《主旋律藝術與開放道德》等重要論文10余篇。這些專著和論文皆從西方文學及藝術活動的各個側面,乃至中西方文學藝術現象中人的審美活動作了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的研究,其視角獨特并有創見。本方向上的研究實力得到學界的認同,研究成果多被權威學術刊物轉摘或轉載,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較之西方的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理論,其研究更注重于對西方文學及藝術活動中的人的狀態、心理、情緒、意愿和生命理想等多層面的把握。對西方文學給予了各個方位生命現象的解釋與揭示,致力于人的存在與發展意義的探索,即從生命與文學關系的探索中來揭示生命的全部意義,使西方文學理論的研究具有了新的視角和嶄新的方法。這種包括把現代人文學科在內的生命哲學與生命美學延伸到西方文學理論并運用于西方文學的研究領域,使西方文論在學術空間上更為廣闊和深入,也為我國文學理論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新的思考方式。

        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方向有兩個研究向度:一是在廣泛研究中國作家、作品與文學思潮的基礎上,從文化學的角度考察文學的文化內涵,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即是在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層面上研究中國文學的文化承繼性及其價值,從文學發生學層面上拓展了文藝學的研究領域。二是在深入研究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發展史以及文化現象的基礎上,探討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目前已有較為豐碩的成果。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在文藝研究領域受到高度重視。本學科研究人員將中國文學研究同傳統文化研究結合起來,在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區域文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近年來,除在《文藝研究》《江漢論壇》《文藝爭鳴》等多種權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外,還有學術專著和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項目,成果豐碩。諸如,羅昌智教授的專著《20世紀中國作家與荊楚文化》;學術論文《沈從文的文化選擇》《掙不脫的臍帶:廢名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生命意識:聞一多詩歌與荊楚文化內在精神的契合與同構》《論荊楚文化對郭沫若創作個性與心理的影響》《京派作家與荊楚文化》《論余光中詩歌的文化品格》《文化內力與精神阻隔》;研究項目《浙江新詩人與中國新詩的現代化》《中國當代文藝思潮與當代政治關系研究之子項目〈中國現代作家的當代政治轉型〉》《20世紀中國文學與荊楚文化研究》等都有一定影響。在中國文化理論研究方面,徐斌教授的專著《論衡之人:王充傳》《永遠的書圣――王羲之傳》;學術論文《建安名士的人格關懷》《竹林名士對放達的把握》;研究項目《在浙江》《王充與浙江文化精神》等在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博玫教授的近現代期刊與文學思潮及文化傳播研究,王麗梅博士的專著《曲中巨擘――洪N傳》,研究項目《昆曲生態及新時期保存與發展對策研究》等,體現出本研究方向的學術活力。通過中國文學與文化理論的研究,探析中國文學的文化內涵,一方面求證文學的民族文化傳承意義,另一方面也詮釋著文化傳統的現代性價值和意義。

        第3篇

        盡管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有學人提出并展開了生命美學研究的現路一如宋耀良的論文《美,在于生命》(1988)、封孝倫的碩士學位論文《藝術是人類生命意識的表達》(1989),但如果我們認可一門學科、一個學派、一套理論的成立是以其具有理論體系性的研究成果為學界普遍認可而爭取到合法性的,則公允地說,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理論的創生應以1991年潘知?!渡缹W》專著的出版為標志。而其后的一系列生命美學理論專著、論文的相繼共同構筑了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的學術生命。

        表1是對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的生命美學主題專著進行的數字統計。統計顯示,1980年以來,國內出版的生命美學主題專著數目共計24本。②同期,收錄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的生命美學主題論文共計600篇。兩項數據的搜集統計時間均為2014年6月8日。

        據表1,1989年以前,國內的生命美學主題專著數量為0。見錄于國家圖書館的第一本生命美學主題論著是潘知常1993年出版的《生命的詩境一禪宗美學的現代詮釋》①,它在運思上呈現了用中國現代生命美學觀照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的理論自覺。而潘知常1991年出版的《生命美學》專著并未見錄于國家圖書館。

        統計顯示,2000年前后是國內生命美學體系性理論建構的高峰期,除潘知常于2002年發表《生命美學論稿一在闡釋中理解當代生命美學》外,封孝倫《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1999)、黎啟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現》(1999)、楊藹琪《美是生命力》(2000)、雷體沛《存在與超越——生命美學導論》(2001)、范藻《叩問意義之門一生命美學論綱》(2002)等生命美學體系性理論專著的相繼問世充實了作為一個學派的生命美學理論陣營。其后,生命美學理論的體系性寫作呈穩定發展態勢,有周殿富《生命美學的訴說?(2004)、潘知?!段覑酃饰以谝簧缹W的視界》(2008)、潘知?!稕]有美萬萬不能一美學導論》(2011)、陳伯?!渡w驗與審美超越》(2012)。

        除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的體系性研究專著外,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的生命美學主題專著另有三類: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部門美學研究。其中,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又可劃分為兩類:一是以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的眼光來關照中國傳統美學資源,如潘知?!渡脑娋骋欢U宗美學的現代詮釋》(1993)、劉偉《生命美學視域下的唐代文學精神》(2012)、劉萱《自由生命的創化: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2013);—是對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的闡釋性研究,如陳德禮《人生境界與生命美學:中國古代審美心理論綱》(1998)、袁濟喜《興:藝術生命的激活》(2009)。相較而言,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專著數量較小,且自2005年才出現,主要有王曉華《西方生命美學局限研究》(2005)、朱鵬飛《直覺生命的延續:柏格森生命哲學美學思想研究》(2007)。而與生命美學主題相關的部門美學研究專著在數量上較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專著為多,如楊光、鄧麗娟《生命審美教育:優化個體生命,享受美學神韻》(2004)、雷體沛《藝術與生命的審美關系》U006)、蔣繼華《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達》U009)。

        據表1、圖1,雖然本次統計的實際操作時間(2014年6月)不能充分反映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國內2014年出版生命美學主題專著情況(如生命美學代表理論家封孝倫教授2014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專著《生命之思》尚未見收錄),但巳有的文獻資料顯示: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理論體系性建構主要完成于20世紀末,并于21世紀持續修補、發展、深化。

        表2、圖2是對1980年以來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收錄的生命美學主題論文數據進行的統計。

        表220世紀80年代至今發表的生命美學研究論文數據表

        為進一步用統計數據說明國內生命美學研究的具體趨向,根據國內生命美學主題專著自然呈現的分類主題,我們將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收錄的生命美學主題論文劃分為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包含對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進行闡發、評論,以及展開批判的論文)、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及其他(主要是生命美學原理的應用性研究以及相關的交叉型研究)四類,分時段進行統計,得到的結果如表3。

        根據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顯示,1989年以前發表的生命美學主題相關論文共有3篇。分別是宋耀良《美,在于生命》(1988)、陳樂平《生命美學的困惑一與宋耀良同志商榷》(1989)、王一川《原型美學概覽一現代西方美學研究之一》(1989)由于期刊《美與時代人》未收錄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自然地,潘知常1985年發表的美學札記《美學何處去》亦未見錄于知網數據庫。

        表3可見,1990-1994年期間,中國知網生命美學主題論文非常集中地呈現為兩個類型:一是潘知常本人及其他學者以潘知常生命美學理論為中心的研究與述評一潘知?!吨袊缹W的學科形態一中國美學的現代詮釋》(1991)、潘知?!督嫭F代形態的美學體系》(1992)、潘知?!稄淖匀坏娜说饺说淖匀灰恢袊缹W的現代詮釋》(1993)、吳風《生存與審美的合潘知?!瓷缹W〉述評》(1992)、張節末《體系與無體系之辯一讀潘知常近著〈生命美學〉》(1992)、晉仲《〈生命美學〉》(1993)、勞承萬《中國當代美學啟航的訊號一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學〉述評》(1994)等。另一類是對以《周易》、禪宗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的研究及評論。雖然其時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巳經展開,但從鄒元江對劉綱紀先生在周易美學研究中提出的“生命即美”命題的闡發看,中國傳統美學的生命價值是為實踐美學所認可的。

        在1995-1999年期間,生命美學主題研究有三個值得關注的趨勢:1.生命美學理論陣營的壯大。1995年,封孝倫在《貴州社會科學》第5期發表“從自由、和諧走向生命一中國當代美本質核心內容的嬗變'用歷史的辯證邏輯為中國現代生命美學聲援、辯護,并簡述了他的“三重生命”美學觀。封孝倫的聲援、辯護隨即為潘知常引用到了他與實踐美學的論辯中。2.學界開始普遍將以潘知常為代表的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納入中國現代美學史的整體視野中進行評判。1995年,《學術月刊》第9期刊載《中國當代美學的前沿一關于實踐論美學爭鳴情況的述評》一文,將以潘知常為代表的中國現代生命美學明確納入后實踐美學體系中進行評價。1997年,閻國忠在《文藝研究》第1期發表“關于審美活動一評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的論爭”一文,視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為中國(現代)美學學科完全確立的標志。同年,周來祥先生撰文《我看今日美壇》,從學理角度肯定了生命美學的學術品性。楊恩寰則在《實踐論美學斷想錄》中針對“自由”“理想”概念對生命美學提出批判。3.生命美學應甩[生研究及交叉研究的發展,如韓森《建筑——向著人的生命意義開拓》(1998)等。

        如圖3所示,2000-2004年期間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的高峰期。2000年,《學術月刊》第11期發表了一組生命美學專題論文一潘知?!冻骺完P系與美學問題》、封孝倫《審美的根底在人的生命》、劉成紀《生命美學的超越之路》、顏翔林《思維與話語的雙重變革》、劉強《生命美學:闡釋框架的轉換與方法論的創新》。這是邁進21世紀的中國現代生命美學最重要的一組專題文章。這一時段,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大體上呈現了兩個方向:1.對實踐美學深化批判基礎上展開的生命美學理論升華,以潘知常生命美學研究為代表。其中,深化對實踐美學的批判文章有潘知?!渡缹W與超越必然的自由問題——四論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2001)、《實踐美學的一個誤區:“還原預設”一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2001)等。呈現生命美學研究自我修補、升華的研究論文主要有潘知?!稙樾叛龆^望,為愛而痛苦:美學新千年的追問》(2003)、《為美學補“神性”從王國維接著講一在闡釋中理解當代生命美學》(2003)等。潘知常在這一時期為生命美學的思考提出了“補‘神性’”“補信仰”的維度。2.對生命美學理論體系的述評與研究。其中,既有對生命美學整體理論面貌進行研究、評述的一如陶伯華《生命美學是世紀之交的美學新方向嗎?》(2001)、薛富興《生命美學的意義》(2002)等多篇論文;亦有針對學者個人生命美學理論進行研究、評述的。其中,針對封孝倫生命美學理論進行研究、評述的論文數量最多,如薛富興《生命美學:二十世紀中國美學的制高點一〈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讀后》(2001)、黎啟全《建構生命美學理論體系的力作一評〈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2002)等7篇。封孝倫三重生命美學理論被視為是繼潘知常生命美學理論之后最受學界重視的體系性生命美學理論。3.超越生命美學研究,如王建疆《超越“生命美學”和“生命美學史”》(2001)等。其間,劉成紀《從實踐、生命走向生態一新時期中國美學的理論進程》(2001),提示出在與實踐美學論戰之后,生命美學與生態美學展開對話的理論視域。這一時期另有一值得關注的變化是西方生命哲學美學論文數量的明顯上升,主要成果是王曉華對西方生命美學的研究。

        據表3、圖3,2005-2009年,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在數量上呈現出明顯回落趨勢,并且這一趨勢似乎一直延續至今。自2005年以來,在完成了《學術月刊》2005年第3期、叩問美學新千年的現代思路——潘知常教授訪談》之后,生命美學的首倡者潘知常再沒有在學術期刊上發表過探討、回應生命美學的文章,而是轉入了其他研究領域。因緣巧合,與潘知常生命美學研究轉向的時間軌跡相應,生命美學理論的另一代表理論家封孝倫同期亦沒有相關成果發表。這一時期,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主要呈現為對巳有的生命美學理論的重申、評價、反思、批判。但從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生命美學主題論文數量上看,國內生命美學仍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生命美學應用性研究及交叉研究的論文數量相較前一時期幾乎同時翻了一倍。前者說明了國內學界對中國傳統生命美學資源重視、發掘的逐漸升溫;后者貝何支撐對生命美學在當代審美文化發展中闡釋價值的論證。

        2010年至今(2014年6月),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的生命美學主題情況基本延續著前一時段的狀貌。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在數量上沒有呈現明顯的回升趨勢,并且仍以對巳有的生命美學理論進行重申、評述、反思為主。其中比較重要的兩篇論文是封孝倫《人類審美活動的邏輯起點是生命》(2010)、《李澤厚對實踐美學的創建與修補》(2010)。中國傳統生命美學研究、生命美學應用性研究及交叉研究則熱度不減。而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的趨勢自2000年以來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第4篇

        哲學學科的研究領域較為廣泛,有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以及科學技術哲學、道德哲學等具體門類和分支;哲學學科所研究的問題也較為復雜,有的是一般的哲學問題,有的是各哲學門類或分支的特有問題,還有的是哲學不同分支之間以及哲學與其他學科門類因交叉而出現的問題。因此,通過cssci收錄論文所標引的關鍵詞,通過分類處理、具體分析來考察學科研究的熱點,是一個較為客觀的方法。本文通過分析2005-2006年度cssci哲學論文關鍵詞標引數據,對2005-2006年的哲學熱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哲學門類;哲學基本問題;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科學技術哲學;道德哲學。希望通過這樣的分類處理,既把握哲學學科的基本熱點和研究趨勢,也能夠說明各哲學門類和分支的具體熱點與趨勢。

        2005-2006年cssci共收錄哲學論文8278篇,這些論文所標引的關鍵詞有16000多個,其中被標引15次以上的有160個左右。下面分類對這些標引頻次較高的關鍵詞加以分析,了解2005-2006年哲學研究的熱點和趨勢。

        一、哲學門類關鍵詞分析

        根據我們對哲學研究成果的觀察和了解,哲學論文中如果直接標引哲學或哲學各門類的名稱為關鍵詞,則所研究和分析的內容大多與學科或各門類的自我描述、反思或建設有關,即便是具體人物、流派或問題的研究,也與上述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如表1中被標引的哲學(60次)、哲學研究(22次)、哲學觀(18次),顯然都是學科相關問題的標示。

        分析表1中的關鍵詞可以看到,在2005-2006年間的哲學研究中。哲學、中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和西方哲學是哲學研究的重心。

        如果合并哲學(324次)、(133次)、馬克思(132次)、馬克思哲學(87次)、西方(33次)等高度相關的關鍵詞的標引數量,可以看到,在2005-2006年間哲學研究中,與哲學有關的關鍵詞標引數達到577次。因此,哲學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設是哲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

        如果合并中國哲學(112次)、中國哲學史(33次)和中國古代哲學(15次),與中國哲學相關的關鍵詞的標引數達到了160次,排名第二,但與哲學有較大差距,這種差距主要是由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的規模決定的。但就中國哲學自身來說,學科的自我反思和建設顯然也有較高的熱度。如果將科學哲學(83次)、技術哲學(54次)和工程哲學(20)這些通常視為科學技術哲學的關鍵詞相加,其標引數為157次。與西方哲學相關的關鍵詞標引數,如西方哲學(61次)和西方哲學史(15次),共76次。這表明科學技術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學科反思和建設也有一定的熱度。

        分析表1還可以看到,一些具體分支和方向是2005-2006年的研究熱點,如政治哲學、實踐哲學、道德哲學、語言哲學、分析哲學等。特別是政治哲學、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通過關鍵詞的標引數來看,2006年比2005年有大幅度提升,增熱趨勢明顯。

        二、哲學基本問題關鍵詞分析

        哲學作為一個形態較為成熟的人文學科,學科研究所圍繞的核心問題通常包括一些歷久彌新的“老問題”。同時,哲學在發展過程中,也會不斷致思于一些“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往往是在新的理論和實踐境遇中出現的,需要展開新的探索。

        表2給出了2005-2006年哲學論文中有關“哲學基本問題”的標引關鍵詞。

        通過分析表2可以看到。一些哲學學科中的基本問題,如形而上學、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辯證法、方法論、自由、存在論等,仍是哲學研究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這些問題的探討不一定是專門進行的,往往更多地是在具體研究中加以涉及。另外一方面,一些現當代哲學研究中所凸現的“新問題”也受到廣泛關注,如現代性、后現代主義、生活世界、人類中心主義、真理、主體間性等,作為關鍵詞的標引數排列較前,且基本上呈上升趨勢,成為哲學研究所關注的對象。特別是現代性、后現代問題的討論,顯然成為熱點。

        三、哲學關鍵詞分析

        表3給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學論文所標引的哲學關鍵詞的統計情況。

        根據表3,有關哲學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設是該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話題。我們注意到,一些關于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具體理論問題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如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榮辱觀也成為重點的關鍵詞或標引數上升幅度較快的關鍵詞。在經典作家的研究中,除馬克思之外,關于恩格斯的研究也有增強。在哲學問題的研究中,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也是重點。此外,西方、后也獲得了持續關注。

        四、中國哲學關鍵詞分析

        表4給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學論文所標引的中國哲學關鍵詞的統計情況。

        根據表4,有關中國哲學學科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設是該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話題。從哲學學派的研究看,先秦儒道哲學、周易哲學、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等仍是研究的重點。從研究的重點人物看。先秦的孔子、老子、孟子、荀子,漢代的董仲舒,宋明理學家中的朱熹,明清之際的黃宗羲,以及現代新儒家中的馮友蘭、牟宗三等,是研究所關注的對象。就哲學問題而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人生境界等中國哲學所蘊含的獨特問題,仍有廣泛的理論效應。此外,關于中國文化、民族精神的思考,也成為中國哲學研究者所關注的重要內容。

        五、西方哲學關鍵詞分析

        表5給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學論文所標引的西方哲學關鍵詞的統計情況。

        根據表5,在西方哲學的研究中,古希臘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現象學是研究的重點。此外,西方哲學中的語言哲學、分析哲學等研究熱度有較大上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康德、黑格爾,現代哲學家海德格爾、哈貝馬斯、胡塞爾、德里達等是研究的重要對象。

        本文由收集整理

        六、科學技術哲學關鍵詞分析

        表6給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學論文所標引的科學技術哲學關鍵詞的統計情況。

        根據表6,有關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的描述與思考,是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的重點,雖然相關描述

        與思考更多地通過具體問題的研究而展開。就問題而言,對科學的反思以及技術哲學領域中的技術創新、技術理性等,是研究領域所關注的重要對象,與這些問題相關的關鍵詞的標引數也呈現出較大幅度的上升。

        七、道德哲學關鍵詞分析

        cssci在哲學特別是道德哲學的考察中,將倫理學的內容也納入其中,因此設計了表7,對2005-2006年哲學論文中道德哲學方向(包括倫理學)標引關鍵詞加以統計并作分析。

        根據表7可以看到,與道德哲學自我描述相關的關鍵詞道德(60次)、道德哲學(38次)有較高的標引頻次,說明相關問題是討論的熱點。在道德哲學的理論方面,如價值觀、道德規范、道德價值、人性、人性論、德性等,這些問題是道德哲學研究所關注的基本問題。此外,在有關道德的具體實踐領域,也有相應的理論思考,如道德建設、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成為研究的熱點。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關鍵詞標引出現于2006年,并達到27次。顯然這與由國家所主導的道德建設活動密切相關。

        根據表7,“倫理學”作為關鍵詞標引頻次達到71次,說明倫理學領域的自我描述是一個重點。倫理學領域的熱點還體現在具體的倫理學方向和分支的研究。在中國學者這里,除了傳統的儒家倫理受到重視之外,當代的生態倫理、環境倫理、經濟倫理、政治倫理等,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應用倫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也受到重視并成為熱點。

        八、結語

        本文就哲學研究的自我描述、哲學基本問題和哲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熱點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對哲學研究的熱點和趨勢有了客觀的了解和把握。下面通過關鍵詞標引頻次的升降趨勢對相關問題加以總結和說明。

        筆者注意到,有些關鍵詞的標引頻次有顯著增長,說明相關的研究處于上升態勢,學者較為關注,研究正在加強。如哲學的自我反思和描述。是目前哲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可以從哲學的標引頻次的顯著上升得到印證。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作為關鍵詞的標引頻次也有迅速上升。語言哲學在2005年被標引8次,2006年則被標引30次;分析哲學在2005年被標引5次,2006年則被標引21次。這說明。在2005-2006年間,以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為中心的研究顯著增強。

        在哲學問題的研究領域中,除了形而上學、本體論、認識論、實踐等傳統問題受到關注外,一些與當論發展和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的新問題也成為研究的重點對象,其增長的趨勢明顯。如現代性與后現代問題,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問題。

        就哲學各學科門類自身來看,哲學領域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西方研究,中國哲學領域中的天人關系研究以及孟子研究,西方哲學中與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相關的學派和問題研究,科學技術哲學領域中的技術哲學(如技術創新和技術理性)研究,道德哲學領域中的生態倫理和經濟倫理研究等,增長趨勢明顯。

        第5篇

        [ 論文 關鍵詞]當代

            時代呼喚新哲學的產生,哲學是思想中的時代。在今天的

             (二) 現代 西方 哲學 是當代

              西方哲學尤其是現代西方哲學,是現代西方社會 政治 經濟 狀況、 自然 科學 成就和理論思維的反映,它雖然總體上傾向于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但它對許多新領域的探討,也有值得注意和重視的地方。20世紀西方哲學對傳統西方哲學在主題和方法上都進行了深人的反思,即揭示了傳統哲學的缺陷,也提供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哲學方法。在這些方法中,語言和邏輯分析是20世紀西方哲學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它體現出的對理論語言深刻的自覺,對理性批判的深人的繼承以及對語言的清晰性原則的執著追求,對語境化方法的著力強調,都為促進人類的心智健康,清除語言迷霧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探討科學研究的 規律 時,現代西方哲學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科學發展模式:邏輯實證主義的“逐漸累進”模式,批判理性主義的“不斷革命”的模式,庫恩的“常規科學與科學革命交替的”模式等等,對于用觀點研究新領域新問題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這種理性批判精神及其方法對于以“德性之思”為中心內容的

        第6篇

        關鍵詞:形合,意合,翻譯策略

         

        “就英語與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形合與意合的差異。論文大全,翻譯策略。”(Eugene. A. Nida 1982: 16) “就句子的結構而言,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王力,1954)“法治”和“人治”的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區別。(申小龍,1996)

        一、國內外對形合意合的研究

        早在1936 年王力發表的《中國文法學初探》就談到了英漢的形合和意合的現象,這是形合、意合首次的提出;隨后他又解釋了形合、意合,比如:“你死了,我做和尚。”(《紅樓夢》)“在西洋語里是一種變態,在中國語里卻是一種常態。咱們不能說‘你死了’是‘如果你死了’的省略,因為在平常的語言里不用連詞的時候比用連詞的時候更多。”但是在書中王力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定式,他只是指出形合和意合復雜的句子之間的條文語義關系的翻譯途徑。

        19 世紀做出卓越貢獻的德國語言學家威廉·宏包特,對漢語有過深入的研究。他沒有用意合這個詞語,但他研究指出:“任何語言的語法,總是一部分是明示的,借助于標記和語法規則顯示出來的,另一部分是隱藏著的,是假定不借助標記和語法規則可以設想的”,而“在漢語里,跟隱藏的語法相比,明示的語法所占的比例是極小的”。

        二、形合意合的哲學文化差異

        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氣候相對惡劣的海洋環境中,這使得英美民族有很強的戰勝欲和征服欲。因此,他們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對立的。論文大全,翻譯策略。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傳統哲學,主張把物質與精神、社會與自然、本質與現象對立起來。16世紀理性主義在歐洲盛行,它強調科學的實驗,注重形式論證,同時主張客體分明,因此西方民族在思維形式上具有重個體、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的鮮明特征。英美民族思維模式的特點表現在語言上,就是重形合、講形式、求結構上的嚴謹。一般認為,西方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分析性的,他們習慣于把考察的對象從其所在系統中分離出來,實質原因在于西方哲學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系統論傳統,它著力探究的是名與實、形式與物質之間形而上的區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類概念之間形式邏輯的推理。邏輯范疇觀使語句中各成分依約定形態按邏輯等級各處其所,進而要求每一成分自身須具有顯著外在特征以昭示它與其他成分的位次關系,從而使英語等西方語言呈現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中國地處較為封閉的大陸型自然地理環境,較少受到來自外部大自然的壓力,因此人們習慣于把世界看成是一個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機體,這就促成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漢民族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綜合的,它與中國古典哲學上的“天上、物我皆可合而為一”的整體觀相伴而生。中國哲學注重整體觀,體現的實質在于對事物進行系統評價和綜合把握,使漢民族在思維運用上呈現長于整合、善于提綱挈領的綜合性特征。論文大全,翻譯策略。整體思維有整合作用,使我們輕于對句子成分的細微分析,重于對語句的融會貫通,憑著經驗和上下文語境去意會和補充語句的整體內容。因此,中國人重視不同事物間的聯系,注重整體,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現代所說的“宏觀調控”、“顧全大局”、“構建和諧社會”也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在中國傳統哲學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漢民族從總體而言表現出一種重整體、重主體意識的思維模式,體現在詞和句法上就是文、質合一,言、象合一,象、意合一,體、用合一。這一思維模式,反映在漢語這門語言中,就表現在漢語在造句、謀篇上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的語言結構特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形態突出外顯,思維通過形態變化等程式整合才投射為言語形式,過程一般比較復雜,而漢語則在幾千年的重意、重神的哲學和美學傳統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結構素質,采取詞語直接對接的組合方式體現為言語形式,直接實現思定于言的特點,意念少受形式的匡馭,呈現出意念主軸的簡約性和便捷性。對于這一點,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評論道: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古典漢語具有一種驚人的高雅之美,它拋棄了一切無用的語法關系,只憑語言本身而不必憑借語法形式來充分表達純粹的思想。他認為漢語的獨特長處在于它比任何其他語言都更突出思想內容,將詞與詞的聯系幾乎完全建立在思想的序列和概念的相互關系之上。

        三、形合意合的美學文化差異

        《紅樓夢》中對諸多人物體貌、秉性進行描述的語言特征均體現了美學認知層面的問題。

        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迎春、探春:第一個肌膚微豐,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

        這些語符組合中所蘊涵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的美學因子,本身就蘊涵著“可意會,難言傳”的人文詩性意趣。這些朦朧模糊的詩性意趣必然要求譯者在解碼和重構的過程中對個性加以張揚,從而讓譯者潛意識地體現自身的審美傾向,發揮個人的才情秉賦和語言表現力。然而,基于科學純理性主義的西方美學恐難以勝任此體認和品鑒的功能和作用。論文大全,翻譯策略。

        四、翻譯策略

        漢語中的大量句式都是多個小句并列組合, 很少或者沒有相應的連接詞來表明小句之間的時間邏輯關系, 漢語中的這種現象就叫“意合”;而英語中,小句之間的連接詞是不可或缺的,這種現象就叫“形合”。針對這種翻譯難題,大量使用的翻譯技巧是:增譯和減譯。論文大全,翻譯策略。

        (1)從形合語到意合語 (增譯)

        ①為了語法上的需要

        an elephant 一頭大象a pen 一支鋼筆

        ②為了意義上的需要

        Long-stemmed models ankled through thelobby.

        身材修長的模特裊裊婷婷地從廳中走過。論文大全,翻譯策略。 (增補副詞)

        ③為了修辭上的需要

        The sky is clear blue nowthe sun has flung diamonds down on the meadows and banks and woods.

        此時已是萬里藍天,太陽把顆顆光彩奪目的鉆石灑向草原,灑向河岸,灑向樹林。(增補形容詞和重復動詞)

        (2) 從意合語到形合語 (減譯)

        ① 從語法角度進行減省

        As it is late, let us go tobed! 不早啦,睡吧! (省略連詞as和祈使結構let us)

        ② 從修飾角度進行減省

        有些詞語在英語里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漢語中卻并非如此,翻譯時如保留下來往往使譯文顯得累贅啰嗦。要使譯文表達簡潔通暢,有些詞語必須省去或精簡。例如:

        To learn is not easymatter and to apply what one has learned iseven harder.學習不容易,應用更不容易。

        五、結論

        英漢互譯時,無論從綜合型的形合語向分析形的意合語轉換,還是從分析形的意合語向綜合型的形合語轉換,根據需要,譯文有時可以同時以形合和意合的語言來進行處理:

        If you don’t let me go, I’ll miss the train.

        你不讓我走,我會誤了火車。(意合)

        如果你不讓我走,我就會誤火車的。(形合)

        參考文獻:

        [1]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M]. San Dimas,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第7篇

        題目:語境下自覺消解類人學本質的第一人??論施蒂納及其重要價值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版》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