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7:21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文明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生態文明又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并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人類對于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按照的觀點,文明是相對于野蠻而言的。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奴隸文明、封建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又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等。但從生產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著眼點主要是物質,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這當然沒有什么不對。
[關鍵詞]生態意識 生態文明 生態文化
人類當前正面臨著深刻的、全球性的文化變革,蓬勃發展的生態革命和日益深入的生態意識是這場不可逆轉的文化轉變的標志。必將導致生態文化的飛躍發展。由此產生的生態文明,將是對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揚棄。
一、生態意識覺醒呼喚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
生態意識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文化演變的測度指標,是生態文明的理論形態,即在人、社會和自然之間存在著一種反映與被反映、認識與被認識的理論關系。社會意識的調整過程也就是對環境不斷適應的過程。根據現代人類學研究,距今400多萬年前,人類作為迄今所知自然界組織程度最高的物質、能量、信息系統誕生在地球上。從此自然界打上了人的實踐活動的印記。出現了自然界的人化過程。在人類進化和自然界人化所構成的統一過程的不同階段,產生了不同的人類文明。即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文明也稱生態文明。
原始文明時期人類匍匐在自然腳下,主要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直接利用自然物作為人生活資料的采集和漁獵,無法抵御各種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經常忍受饑餓、疾病、寒冷和酷熱的折磨,受到野獸的侵擾和危害。因此,在原始文明下,人類把自然視為威力無窮的主宰,視為某種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化身。他們匍匐在自然之神的腳下,通過各種原始宗教儀式對其表示順從、敬畏。祈求他們的恩賜和庇佑。農業文明時期人類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主要的物質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農民同土地、同大自然保持著直接的接觸,人類與自然處于初級平衡狀態,但此時的物質生產活動基本上是利用和強化自然過程。缺乏對自然實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對自然的輕度開發沒有像后來的工業社會那樣造成巨大的生態破壞。在歐洲,也出現了如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提出的種子說。16世紀瑞士巴拉塞爾士的種子論等。但這只是一種在落后的經濟水平上的生態平衡,是和人類能動性發揮不足與對自然開發能力薄弱相聯系的生態平衡,因而不是人們應當贊美和追求的和諧境界。工業文明時期人類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的勝利。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如果說在原始文明時代人是自然神的奴隸。在農業文明時代人是在神支配下的自然的主人,那么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仿佛覺得自己已經成為征服和駕御自然的“神”。
早在19世紀中葉,恩格斯就提醒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對自然界資源進行近乎是“竭澤而漁”的掠奪性、粗放性的開發和超負荷的索取。環境污染、氣候異常、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破壞、草場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臭氧層破壞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為此驚呼:“從來沒有一個文明,能夠創造出這種手段……從來沒有整個海洋面臨中毒的問題?!瓘奈从虚_采礦山如此兇猛。挖得大地滿目瘡痍。從未有過讓頭發噴霧劑使臭氧層消耗殆盡。還有熱污染造成對全球氣候的威脅?!泵鎸谰男蝿?。人們不能不對既有的發展模式進行新的思考。重新思考人類未來的命運,走出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困境,消除人類與自然緊張關系的困惑,尋找新型的人與自然、社會關系成為人類的共同呼聲。生態文明正是在全球問題日益嚴重、人類對生態危機日益覺醒的背景下產生的。
二、生態文明是人類的自我反思與價值追求
一方面,對生態文明的選擇??梢哉f是人類對灰色文明泛濫和惡果的積極反思及在推崇綠色感召下的積極實踐。生態。在英文中用“ECO”表示,源于希臘文“Oikos”,意為“人和住所”。19世紀的生物學家用它表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后來日本學者將其譯為“生態”,即生存狀態。20世紀初,國外社會學家和地理學家將其譯為“人與環境的關系”。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惡化,人們開始了有意識地尋求新的發展模式的過程。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卡密森所著的《寂靜的春天》拉開了“生態學時代”的序幕。1968年意大利著名經濟學家貝切伊等一批科學家和政治家在羅馬成立國際性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旨在通過研究威脅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喚醒人類的生態意識。1972年該組織發表名為《增長的極限》的著名報告,第一次以系統的科學論證向世人敲響了環境警鐘。同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環境宣言》,呼吁為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而共同努力。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一系列大的生態災難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如1976年意大利的塞維索發生化學污染事故,1984年印度博帕爾邦殺蟲劑工廠毒氣泄漏造成數萬人傷亡的事件,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造成重大傷亡,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生存面臨威脅的具體體現。生態災難事件的頻繁發生,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生態意識,并由此催生了蓬勃的西方生態主義運動。
以生態主義者為代表。人類對自身所造成的嚴重威脅自身生存的生態環境危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反思。如果說20世紀60―70年代的生態運動較多地關注對各種環境問題的描述,渲染他們的影響,那么90年代以來的生態運動則側重探討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社會原因,對其從技術到體制和文化作全方位的透視與整合思考。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實行以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為主線,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的經濟發展戰略。1992年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標志著生態運動進入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也揭開了一個新的時代,即生態文明時代。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的產生是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在工業社會。占人口大多數的下層民眾要為解決溫飽問題而辛勤勞作。他們最關注的是物質生產能力的增長與公平的分配,追求的是豐富的物質享受,呈現的是一種物質主義的價值觀,由此帶來的是生產的迅速擴張和消費的高速增長。在后工業社會中。占人口多數的中產階級有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收入,有一定的經濟保障,這時他們最關注的已經不是物質生活保障問題,而是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條件、生存環境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物質質量以外的生存質量、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等。這就大大拓展了人類文明的含義和內容。生態文明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產物,是對工業文明的積極揚棄,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的
最高形態。
三、生態文明觀的實質是一種文化與價值的轉向
所謂生態文明觀,即在謀求人類發展的同時,保持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保持人與自然、社會的平衡、協調和統一的觀念,包括生態文明的哲學觀、價值觀、倫理觀、社會生態發展觀及綠色科技觀等。具體內涵包括:(1)重新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類不是自然的統治者和征服者。人與自然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的開放系統。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動態平衡的和諧關系。生態文明從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確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重新樹立人的“物種”形象,把關心其他物種的命運視為人的一項道德使命,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視為人的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種新的存在方式。(2)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生態文明觀認為,人類要徹底改變自然資源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和環境可以無限容納污染的舊觀念。摒棄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增長不計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的做法,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指標來衡量社會的發展,從而把資源節約、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人口數量的控制與素質的提高都包括在發展概念之中,以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3)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生態文明觀擯棄了“增加和消費更多的財富就是幸?!钡挠^念,不再把高消費作為人生的目的,不再把物質消費水平看作是社會地位高低的象征。而把追求擁有更多知識和智慧。提高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看成是人類真正的幸福。把創造知識、技術使生態環境和諧優化看作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4)促進整個人類的平等合作關系。生態文明的日益發展將使人類突破民族、國家、階級、集團的藩籬,超越狹隘的個人利益和集團利益。而強調全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共同責任和義務,促使全人類在更廣泛的領域實現一種平等合作關系,以共同保護和建設地球家園。生態文明觀的誕生,是人類文化戰略的轉變。是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轉變,是人類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的轉變。需要全社會、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深刻反思工業文明以來的文化觀念。從工業文明所提倡的物質性文化中疏離出來,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轉向、觀念轉向與價值轉向。一種深刻的文化戰略轉變。生態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類自身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建設和諧有序的社會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各個方面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諸多方面、諸多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它表明人類將從傳統文化走向生態文化,將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 生態化是產業發展一種趨勢
在自然界中,從來都是相生棺克的,自然生態系統從來都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構成,這是自然界億萬年進化的結果。然而,工業化以來卻形成了生產一消費一廢棄的“直線型”的經濟運行模式,石油農業的發展雖然催生了廉價的農產品,但也使農藥和化肥施用泛濫。由于規?;?、單一化使農作物病蟲害更加嚴重,就需要更多的農藥和化肥。如此惡性循環。這種發展模式已經嚴重地損害了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當然也損害了茶產業的發展。為此,茶產業必須走生態化的道路,發展循環經濟,保護和發展茶園中的生態群落。建設生態茶園就是要利用生態鏈條,有效控制茶樹的病蟲害,有效解決施用農藥和化肥而導致的茶葉農殘問題?,F在,國肉一些地方已經率先開始建設生態茶園,通過“豬一沼一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形成代謝和共生關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梢哉f,普洱市的生態茶園改造是順勢應時,牢牢把握住了產業發展的走向。
當然,建設生態茶園,在生物多樣性下發展生態茶園,不是?;謴偷皆嫉纳鷳B系統。原始的生態和諧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為“生態”的未必是“文明”的。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一個財富基礎,只有建設生態茶園與人民收入的增加、地方財力的增強,與富民強縣強市結合起來,才是真正實現了生態文明。
2 良好的生態是一種資源
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一系列的條件作為支撐。資本、技術、知識、資源以及相應的制度環境,都會影響產業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要素會納入到生產函數中;各個要素在不同的時期,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發揮的作用也不相同。隨著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們會更注重健康和文化品味,崇尚綠色,融入自然,對于有利于健康的生態產品的需求就會增加,從而生態化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生態也會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納入到生產函數中。特別是經過傳統“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修復”的工業化階段后,良好的生態已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
對于普洱市來說,良好的生態是第一資源,是必須精心營造、用心呵護、大力挖掘的寶貴財富。它不僅僅是支撐產業發展的一種軟資源、軟實力,還能提升產業的競爭力。要以綠色為支點,化生態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全面發展生態產業。通過生態茶園的改造,使產業發展生態化,使茶產業具有長期的競爭優勢。在普洱市新一輪的科學發展中,生態化將成為一個新的“動力源”,成為生產函數中起關鍵作用的因素。
3 生態茶園建設要規范化、標準化
生態文化是一種生態價值觀,是反映自然―人―社會復合生態系統之間和諧發展的一種社會文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生存方式進步、生活方式變革的產物,是社會文化進步的產物,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生態文明除了生態文化之外,還包括生態制度等多方面內容或者形態。而在這其中,有著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生態文化不像其他的生態形態那樣具有明確的、獨立的邊界。作為一種觀念、意識和價值取向,生態文化不是游離于其它系統之外,而是自始至終地滲透貫穿并深刻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并在其中起到靈魂的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系統的支撐,而處于基礎性地位的生態文化,無疑是這個系統支撐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唯有不斷培育先進、繁榮的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的大廈才有更加堅實、更加穩固的支撐。
要通過各種宣傳教育的形式,使公眾具備建設生態文明所必備的生態文化素養,使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倫理道德成為社會公德。生態文化的教養培育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經過幾代人甚至更長時期的努力,只有持之以恒,方能久久為功。
生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生態是我們永續發展的環境,生態是我們共同擁有的財富,生態是我們悉心管護的花園,生態是我們不可傷害的朋友。
要以科學的方法合理使用生態。在許多人的觀念里,生態建設和保護投入大、成本高、產出低,尤其是污染之后再治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是大得驚人,收效卻是很小。其實,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一種投入,更是一種產出;不僅是一種環境,更是一種資源;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收獲;不僅是一種保護,更是一種使用。人們建房安家都喜歡選擇山清水秀、天朗氣清的地方,工作生活都喜歡選擇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地方,旅游休閑都喜歡選擇風光秀麗、綠樹成蔭的地方,人的天性都是向往大自然的美好,生態條件始終是人們衡量一個地方是否宜居宜游宜作的價值標準。所以,人因生態而杰,地因生態而靈,房因生態而貴,景因生態而美,良好的生態是人們能夠擁有的最實在的財富,而生態文明也有著自己獨特的使用規則,一旦破壞了這種規則,生態就會遭受破壞。
而生態文化更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融合現代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化必將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態文化是促進天人和諧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生態文化通過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生態意識、價值取向和社會適應,維護和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供給、調節、支持、文化四項服務功能,實現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梢哉f,中華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疤烊撕弦弧?、“道法自然”等樸素生態文化哲學智慧,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伴隨和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成為凝聚人民追求夢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
生態文化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源動力。綠色發展理念是對奢侈消費、資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否定,是科學發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態文化的時代內容與創新。綠色發展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自然辯證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是由于綠色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文化內涵,顯示了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形成節約資源、恢復生態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提高認識,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改革開放后珠江口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和沙漠化等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因此,必須提高認識,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念。珠江口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首先要從轉變觀念做起。
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水生生物資源恢復
改善珠江口生態環境,促進水生生物資源恢復,是珠江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前提,也是珠江口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的推手。
1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
珠江口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與恢復是珠江口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條件。一要加強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隊伍能力建設,強化各地監測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統籌規劃與部署,形成全面完整的珠江口海洋環境監測網絡。二要建立珠江口海洋環境基礎信息數據庫,構建海洋環境監測信息實時系統,注重開展環境現狀及趨勢性評價,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三要實行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近10年的海洋環境監測數據表明,海洋環境質量主要受陸源入海污染物排放影響,在2008年的珠江椅灣底棲生物調查中甚至出現無生物區,加之珠江口沿岸河網密布,點污染源眾多,因此有必要開展珠江口海洋環境容量研究,實行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
2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
水生生態系統在維系自然界物質循環、凈化環境和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水生生物是水生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重要的食物蛋白來源,增殖放流是補充和恢復生物資源,改善生物種群結構,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過增殖放流可以補充和恢復生物資源的群體,改善生物的種群結構,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尤其是瀕危物種,可在短期內實現資源量的快速恢復。增殖放流不僅可以改善水質和水域生態環境,而且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通過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擴大了社會影響,提高人們的資源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珠江口增殖放流,一是要注重放流品種的選擇,應以當地的經濟魚蝦類和瀕危物種為主,如黃鰭鯛、鯔魚、刀額新對蝦、鋸緣青蟹和黃唇魚等,避免巴西龜和雀鱔等外來物種的誤放;二是要注意放流魚苗的規格,魚苗規格要在體長3cm以上,保證放流魚苗的成活率;三是要注重宣傳,強化社會參與,可通過開展增殖放流知識展覽、舉辦休漁放生節、建立放生主題公園和提供社會認捐等多種渠道和形式,為社會參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搭建渠道,使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成為當地的一項傳統活動,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
3建立珠江口禁漁制度,促進漁業資源恢復
為保障南海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部《關于在南海海域實行伏季休漁制度的通知》,于每年6月1日零時起至7月31日24時止,禁止所有拖網、圍網及摻繒在南海區規定水域作業。為加強伏季休漁力度,南海區伏季休漁10年后,農業部將南海區伏季休漁的時間延長半個月,調整為每年5月16日12時至8月1日12時,擴大作業類型,除單層刺網和釣具外的所有作業類型均在休漁之列。南海區伏季休漁制度,對遏制珠江口漁業資源衰退,保護物種多樣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珠江口是我國南方水生生物資源的基因庫,咸淡水漁業的生產基地,也是中華白海豚、黃唇魚和鰣魚等珍稀瀕危物種的索餌場和繁殖地,有必要實行更為嚴格的休漁制度。由于產卵期間單層刺網、釣具同樣對漁業資源造成較大損害,且在伏季休漁期間,部分單層刺網、釣具漁船存在非法攜帶三重刺網作業的現象,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因此珠江口海域可實行禁止一切作業類型作業的禁漁制度。由于珠江口魚類產卵與繁育多數在每年的4—7月,禁漁時間可定為4月1日12時起至8月1日12時止,既照顧了珠江口魚類的生長規律,又與南海區整體休漁時間和珠江流域禁漁時間很好地銜接起來,方便了統一管理。
統籌規劃布局,推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海洋開發向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全方位推進,海洋對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位日益凸顯。以東莞市為例,2010年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估算為534億元,占該市當年GDP的12.6%。然而,由于海洋國土觀念淡薄和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缺失等因素,海洋開發仍處在粗放型階段。海洋生物資源、環境資源、岸線資源的本質表明了海洋資源一旦受到嚴重破壞,短期內將難于恢復,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海洋產業要統籌規劃,優化布局,實現資源粗暴利用型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1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珠江口東、西岸空間布局,推進珠江口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地區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特別要突出地方特色,優勢互補,避免重復建設。如,廣州市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重點開發小虎島石化基地、南沙港深水碼頭、萬頃沙生態旅游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圳、珠海要充分開發利用豐富的沿海及海島旅游資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和生態文明的新特區,東莞市要充分挖掘海洋歷史文化資源,優化虎門港建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中山市要做大做強養殖業,在實現標準化養殖的基礎上,注重優、特水產品種的推廣,建立全國標桿。
2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據不完全統計,珠江口海域現有拖網、摻繒、刺網、籠捕和釣具等各類作業漁船500余艘,作業漁民約1100人(不含漁民家庭其他成員),處于超負荷狀態。由于漁業資源的衰退和作業成本的增加,這些漁民大多生活在貧困邊緣。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通過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減輕珠江口漁業資源承載量,促進漁業資源恢復;利用珠江口特有的海洋屬性資源,發揮漁民專業和特長,大力發展生態旅游。①大力發展水產品深加工產業,促進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發展,提高魚產品附加值,增加產業利潤。②結合特色養殖發展漁家樂,促進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滲透。③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以漁業為載體,承載游客出海,領略海上風光,體驗漁民生活,集合了旅游觀光、海上捕撈體驗、品嘗海鮮風味、社交洽談和娛樂于一體,漁業資源得到恢復,漁民收入得到增加,海洋文化得到傳承,可謂一舉多得。
3打好海洋文化牌,做強海洋文化產業
當代社會各種產業利潤主要靠領先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實現,而文化產業正是自主創造和技術含量高的一個門類。海洋文化產業是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文化產業之一,其產品是與日俱增的消費熱點,其資本盈利率也相對較高,可以說海洋文化產業是“綠色生態產業”。珠江口有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這里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曾經的魚米之鄉,疍家文化源遠流長,做大做強海洋文化產業大有可為??衫弥楹M琴島和虎門威遠島等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建立海洋主題公園、博物館、展覽館和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山、廣州和東莞沙田等曾經的疍家人聚集區舉辦以疍家文化為主題的水文化藝術節,依托當地動漫產業園,加強以海為主題的動漫影視產品開發等,主打海洋文化牌,帶動整個區域服務業發展。
2016年仲夏的貴陽,綠色顯得尤為奪目,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盛大召開,來自國內外政府機構、科研院校、國際組織、民間團體、企業、媒體等在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2000余名重要來賓,圍繞“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綠色發展知行合一”的主題,從綠色增長與綠色轉型、和諧社會與包容發展、生態安全與環境治理和生態價值、道德和全球治理四大議題進行了內容豐富、卓有成效的探討。
中國歷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總體要求。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中國將更加牢固地樹立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文明:和諧共生的綠色文明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征。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
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天人合一:最早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
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文化淵源。所謂天人合一,即強調“天”(自然)與“人”相統一,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定位在一種積極的調諧關系上,不主張征服自然;強調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隸,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中國歷朝歷代都有生態保護的相關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边@是因為春天樹木剛剛復蘇。什么時候砍伐呢?《周禮》上說:“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背Wo生態外,還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卑鸦覊m廢物拋棄在街上就要斬手,雖然殘酷,但重視環境決不含糊。這種制度,并非統治者的個人自覺,而是中華文明本身的內涵所決定的,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態倫理思想。
儒家倡導“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要求人們敬畏自然,認識、掌握自然的規律,并在掌握自然的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它為人類謀福利,使天地萬物為人類發揮好的作用。
而道家也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道家認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薄爸汀薄爸埂薄爸恪?。
道家關于天人關系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了天與人或者天地萬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與人在演化過程中雖有很大的差異,但天與人還是遵循著同樣的規律。
佛教則認為,只有公平地對待所有生命及其權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態平衡觀,才能徹底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佛教主張因果相依,人類與自然萬物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依存、共生共榮,共同構成一個生命的網絡。人類征服自然的企圖,通常只會破壞自然環境,一旦環境惡化,人類文明也就隨之衰落。人與自然應是和諧相生,認識自然的目的是揭示世界,尋求人類以及人類與眾生之間和諧生存方式,實現共生共榮。
綠色發展的困與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成就輝煌。但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嚴重制約了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
如何破解難題,走出困境,實現良性循環,事關改革、發展大局。惟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需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在知行合一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改革,并持之以恒,才能讓世界人民健康地享用和有效地利用生態資源,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快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始終堅持頂層設計。近期,不少城市發生洪澇災害。日常生活中,多地排水管道經常因為各種原因不斷翻修。究竟如何才能減少洪水的發生?如何才能避免管道不斷被翻修等狀況?這需要城市設計規劃者把握6個理念――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發展和保護統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空間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并在該理念指導下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妥善處理生產、生活、生態的關系。
讓每一個棲息地都是文化城。生態文明不僅包含自然生態,還包含人文生態。而城市不僅是居住生息的地方,更是文化容器、新文明的孵化器。若要改變水泥叢林城市發展的噩夢,則首先要構建良好的人文觀念,再通過自然山水的修復,治理體系的構建和創意氛圍的營造,來建設現代生態都市。
全國各地可以把各族不同文化,各地特色文化和有特點、有規模的農村、村寨以文化項目和文化產品的方式或作為硬的指標保存下來,并在建設中保護傳統建筑風貌,挖掘精神文化內涵,甚至可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延承,讓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很好地融合,讓棲息地成為文化城。
多途徑發展。提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實現百年夢的一個短板是全面要脫貧、全面小康。為努力脫貧和實現小康,全國各個省份可以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發展環境生態友好型產業。
……
要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要綠色發展,最終的落腳點都要落在行動上,也就是說,要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上。它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個噱頭,而是實實在在的科學技術的應用與人類生態意識的增強。
它需要企業家通過聯盟廣泛聚合創新資源,提升生態修復技術創新核心競爭力,聚焦山水林田湖等關鍵領域,創新生態修復的投融資,構建生態福祉發展新模式。
它需要政府和宣傳機構大力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積極倡導勤儉節約、低碳綠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公眾的“生態意識”和生態素質提高,并讓其在腦海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生活中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讓綠色生活成為公眾自覺的行為。
它需要政府保證全民在自然保護、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方面可以有平等、公平的機會并能參與其中;它需要大家付出智慧、努力和汗水;它還需要從你我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從貴州做起,從中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