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2:11
序論:在您撰寫打印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3D打印技術是數字化時代的重要產物,又被稱為“添加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技術,它是以三維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創新性地將信息、材料、生物、控制等技術融合滲透到一起,能以自身逐層添加打印的制造方式完美地實現各種材料的結合。3D打印技術自開發以來得到不斷地發展,迅速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設計、建筑、軍事、航天、醫療等不同領域,并取得一系列實質性的突破。3D打印技術相較于傳統的大型增材制造設備來說,更加注重體現設備的小型化、智能化和個性化。3D打印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能夠在0.01mm的單層厚度上實現600dpi的精確分辨率,。并且適用于該技術的材料豐富,比如以生物細胞為材料,能夠打印出器官、骨骼;以金屬為材料,能夠打印出機械零件;以沙子為材料,能夠打印出建筑物;以玻璃為材料,能夠打印出玻璃制品等。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2年年底,著名的3D打印成型公司Stratasys的產品已經發展為能支持123種不同材料進行3D打印,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這一數字將不斷地被刷新。同時,在打印速度上,3D打印技術能實現垂直25.4mm/h以上。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智能制造的逐漸深入發展與成熟,將會有更多新的信息技術、控制技術、材料技術等不斷地投入應用,3D打印技術也會在此基礎上被進一步推向更為廣闊的領域。
二、3D打印技術在產品造型設計中的應用
近年來,3D打印技術在產品造型設計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并且突破了以往單純的常規幾何形態,開始以更具創新性、類似于自然形態的精美造型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獨特的制造方式和時代意義賦予我們的生活空間新的活力。比如在人們熟悉的服裝領域中,著名的荷蘭時裝設計師IrisvanHerpen與Materialise在2013年初的巴黎時裝展上合作制造的3D打印時裝,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盛宴,風靡一時。此外,2011年Materialise公司提供以14K金和純銀為原材料的3D打印服務,更是為珠寶制造業帶來巨大革新。由比利時公司MGX設計的分形桌子,設計師以數學特征中的自相似性為設計原理,以自然界中的分形生長為模型創造了這一作品,其成就是傳統制造方式無法企及的。以現代裝飾中的燈飾為例,2012年設計師宋波紋協同格物工作室,創新性地推出3D打印作品“十二水燈”,燈具快速成型材料為尼龍,其創作靈感來源于宋代畫家馬遠的水畫名作“十二水圖”。在該造型設計中,設計師完美地將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與傳統思想中“格物致知”的觀念進行融合,通過探究事物的發展規律,尋找智慧的源頭。作品利用現代先進的制造技術向人們呈現出耳目一新的作品,并通過這種形式完成對文化的傳承。所以,可以說,3D打印技術讓產品的造型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讓產品的個性化特色更為突出。與傳統機器生產和手工制造相比,3D打印技術突破了以往制造過程中受眾多造型、材料和設備的限制,這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其對產品造型的制造更加接近設計本來的要求,同時與產品造型設計隨著時代、科技和人文藝術的發展而革新的歷史使命相符。3D打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開拓了設計師的想象思維,即使是外觀再復雜的產品都能通過3D打印技術進行制造,并能保證與設計的渾然一體。這就促使設計師將關注力放在產品形態創意和功能創新上,不斷實現超越。并且,隨著產品造型設計的多元化,設計師開始重視體現產品的美學屬性,將時尚化、個性化因素融入到產品造型的藝術化表現方式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著消費者對產品造型審美觀的變化。
三、3D打印技術在產品造型設計中的問題和展望
就目前而言,雖然3D打印技術在產品設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是從整體上來說,3D打印技術在產品造型設計領域中的普及力度仍然比較弱。這可能是因為3D打印技術本身受自身打印機性能、打印材料、打印成本、打印精度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而不能得到全面的普及和應用,因此也就無法促使對3D打印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和創新。另外,現階段,3D打印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服裝、家具及相關家居用品等形態比較小的產品造型設計中,還沒有廣泛應用到較大型的產品設計上。并且一些產品在空間界面上的打印要求3D打印機和相關材料都必須有較高的質量,這樣才能充分滿足其在制造過程中來自各方面的要求。盡管如此,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數字化的持續創新,未來3D打印技術必然與計算機技術、云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實現產品設計成果的資料共享。與此同時,國家和相關部門將會更加重視設計師的設計產權知識、消費者權益責任保障、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問題,為3D技術在產品設計領域的更深層次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因此,在未來,3D打印技術也會在此基礎上被進一步推向更為廣闊的領域,直接影響著設計師的設計思路,不斷突破傳統的生產和制造方式,改變整個世界的面貌。
四、結語
(一)3D打印拓展了設計人員的想象空間
在后工業時代,每個人都是設計師,傳統的設計師不再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設計,而是扮演設計組織者的角色,組織有效的設計平臺。3D打印是由計算機通過三維軟件進行模型建造,并以STL的文件格式傳輸至3D打印機,3D打印機識別到片層截面,并完成文件輸出。截面是由多個三角形面來模擬所設計的物品的表面形態,三角形面越小,物體打印的越精細。此外,VRML、WRL也是經常被使用的輸入文件格式。設計師能夠專注于產品形態創意和功能創新,即所謂“設計即生產”。設計師對產品形態的創作將更加揮灑自如,這是傳統產品設計、手板模型制作等流程難以企及的。
(二)3D打印縮短了產品設計到成型的周期
當前,消費者對新奇產品的需要和渴望遠遠大于過去,3D打印等數碼技術可以幫助廠家應對消費者瞬息萬變的口味,設計師可以通過互聯網這個開源平臺進行設計,注重利基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進入產品和經營的長尾時代。3D打印更適合一些小規模制造,尤其是高端定制產品,比如零部件制造。雖然當前打印制造材料仍然以塑料為主,但金屬材料肯定會在未來被運用到3D打印中來??梢灶A見,該技術將會在未來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三)3D打印節省產品設計研發的成本
市場需要產品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換代,但新產品生產出來后,若沒有銷路,則得不償失。開發一副模具要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而利用3D打印技術,可以把產品先開發出來,如果該產品符合技術要求和市場需求,再進行模具開發,并進行進一步批量生產。此外,3D打印技術和傳統模具制造技術可以實現相互補充,而未來的制造領域中,3D打印機可完成30%的產品,而70%由模具制完成。在產品設計方面,3D打印產品不需要昂貴的模具實現生產注塑,其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僅為傳統方式的1/10,還降低了企業因開模不當造成的不必要損失和風險;3D打印可以制造曲面更復雜、造型更豐富的產品,可以為客戶定制個性化產品,實現“即想即得”;3D打印產品也可以遠程傳輸文件并異地打印,減少運輸費用。3D打印的出現意義在于我們能夠制造自己的產品供其他人進行消費,人們的設計創造才能被盡情釋放,能夠滿足高層次的需要。
二、結語
減少人力成本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一些類似機和火電等行業使用一些重型的機械以及高端的精密機械裝備進行工作,這些精密的儀器和設備等在制造的過程中都會使用到很多的材料,并且還需要經過特別復雜的工序。像是一些類似于切割焊接等的制造過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來完成工程,這對于工人的技術的要求也非常高,另外這也對于員工的人身安全影響極大,對企業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消耗。但是,3D打印技術能夠實現一些操作過程的無縫連接,實現無縫連接能夠使得大數目的螺絲螺帽在生產過程中的大部分流程成為多余,3D打印技術還能夠使得結構之間的的相對穩定性能和連接的強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跟傳統的制造技術相比,3D打印的原理能夠使用增加材料的方法來制造出更為復雜的形式的產品,這對于我國的制造業來說大有裨益。因此,3D打印技術能夠對我國的制造業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減少更多的人力成本。
二、增加創新機制
3D打印技術屬于一種能夠使用電腦來輔助技術來完成的一系列的數字性的切片,并且能夠使用這些切片的相關信息來傳送到打印機上面,之后再進行多層次的加工并且成形,簡而言之就是把一些連續性的薄型的層面進行堆疊,一直到一個固態的物體能夠成型。換而言之,3D打印技術和普通的打印機的相關工作原理非常相似,在和電腦進行連接之后,使用電腦進行控制將需要打印的材料來進行層層疊加,最后的環節是將計算機上面的藍圖變成為需要最后成型的實際物體。3D打印技術作為新興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很可能能夠從本質上改變很多的產品的生產的組織方式,更加吸引關注的是傳統型的大規模產品生產的相關優勢出現的削弱的情況,甚至是消失。這給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個體的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并且能夠使用集中方式的生產規模來朝向分布式的生產方式前進。傳統的制造業因為資金的問題使得一些創新項目很難順利展開,嚴重阻礙制造業的發展。但是,目前很多中小企業可以使用3D打印技術來創新本企業的生產,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新的機會。
三、緩解產能過剩
近十幾年來,在計算機功能的迅速提高、電腦設計軟件的不斷出新,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提高和互聯網的推動下,3D打印技術迅速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其經濟優勢充分顯示出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有利于實現綠色經濟目標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下,人們先生產所需要的零件,然后用這些零件進行組裝來生產物品,然而3D打印技術能夠使生產的物品的各部分一體化成型,不需要組裝,與傳統的生產方式相比,節省了運輸費用和勞動力資源,環境污染也隨之減少,有利于實現綠色生產。除此之外,3D打印技術還降低了廢棄物的排放,據統計,傳統的加工制造業中,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金屬原材料被丟棄在車間里,而3D打印機技術將金屬制造業的浪費大大降低。隨著3D打印機技術水平的提高“凈成型”制造將成為未來更加環保的生產方式。
1.2在變換產品樣式或者生產復雜產品時不增加生產成本在傳統的制造方式下,如果生產的產品越復雜,就會需要更多的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制造的難度增加,導致生產成本越高。然而,在利用3D打印技術的方式下制造一個復雜精美的產品與制造一個簡單的方塊所消耗的時間、生產成本以及技能方面一樣,只不過是需要設計不同的模型和新的材料罷了。
2.3D打印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2.13D打印技術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幾年來,3D打印技術迅速發展,很多國家已經加入到3D打印技術的應用與研發中來,幾乎遍及所有領域,已經成為模具、現代模型和零件制造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國防軍工、生物制藥、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家電、教學研究等領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3D打印技術必將成為各個領域大批量生產的主要模式。3D打印技術與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緊密結合,必將衍生出新的商業經營模式或者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3D打印技術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提供很多就業崗位,有利于擴大就業范圍和創業范圍,能夠充分地利用和發揮人力資源,有效地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2.23D打印技術有利于提供有效供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生活上的物質需求也越來越高,導致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出現嚴重過剩的問題,消費者也買不到自己想要的產品,產品市場出現了供求矛盾,這種供不應求造成了稀缺資源的浪費。3D打印技術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供求矛盾,因為它可以按照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設計和制造產品,有利于實現市場供求平衡的狀態,可以有效地提供給消費者獨特的商品,有利于實現稀缺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
2.33D打印技術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3D打印技術在生產復雜產品時不增加生產成本,有利于實現產品市場的供求平衡,而且其具有一種獨特的優勢,有利于化解在傳統生產制造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性難題。如技術研發成本的計算、復雜形狀的設計以及排放垃圾的技術等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在3D打印技術下,可以依靠其高端的技術實現三大產業的現代化,優化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的產業結構,實現三大產業的均衡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由“減材”生產轉向“增材”生產,有利于減少稀缺資源的浪費,減少排放垃圾,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人口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3結語
目前的3D打印技術可以很大幅度的節約成本,并且還具有傳統建筑所不具有的綠色、低碳和環保等優勢。目前的3D打印技術不再需要數量非常龐大的建筑工程隊伍,從很大程度上節約了勞動成本和提升了施工生產效率。而且現在的3D打印技術可以解決其他方式很難解決的高成本曲線建筑造型打印,并且其打印的強度更高,質量更加輕的混凝土建筑物。但是就目前的3D打印技術的發展現狀來看,還不能夠完成大體積的建筑物打印,而只能夠通過打印構件來進行拼裝,因此3D打印技術還無法在高層建筑中進行打印,如果要打印出幾十層的建筑物,那么就需要設計出更加龐大的打印機,并且還要解決打印結構的強度問題。
二、3D打印技術在土木工程應用中的展望
首先,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將會比現在的種類多出許多,應用的也將更為廣泛,例如膠凝材料,未來可能將樹脂材料、特種水泥材料,甚至是鎂質膠凝材料作為其主要材料,此外,對于粗細的要求將會更加嚴格,以滿足3D打印的實際需求,也有可能使用破碎工藝制造出現在沒有的材料,并且外加劑也將會產生較大的改變,材料運用的不用將在混凝土中的作用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為了能夠滿足3D打印需求,混凝土不僅需要在空氣中快速的凝結,而且其還應該具備優秀的流變性,骨料的粒徑將進一步的縮小,粒徑也更加趨于圓形,并且由于新型外加劑的使用,使得其能夠完美的解決各層間的結合問題。其次,混凝土在配合比的設計上,可能還需要一些新的成熟的理論支撐,這是由于3D打印使用到的混凝土與傳統混凝土有很大的差別,新的混凝土的各項性能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已經不是傳統的水灰比、砂率等能夠左右的,由于其性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硬化能力、收縮能力等,目前的混凝土相關強度理論、水化理論等都無法應用到新的混凝土中。為了進一步的獲得更耐久、更高強度、更完美的拌合物性能,需要從新的角度去進行實踐,再得到新的理論,然后再不斷的完善理論,找出新的配合比設計方法,并建立起相關的計算模型、硬化模型、壽命模型等。最后,由于3D打印機將會隨機不間斷進行工作,混凝土生產持續性上也會隨著3D打印的全過程不斷運轉。因此整個工程施工將會在一個周期或者是一次性完成,那么這就給攪拌系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得整個攪拌工作能夠在攪拌運輸車上完成。
三、結束語
總體而言,意大利對轉基因技術持否定態度。輿論普遍認為,轉基因技術存在環境風險,轉基因產品不利于人類健康,而且與意大利的美食和傳統文化是相悖的。意大利幾個重要的非政府組織(NGOs)和游說組織對意大利公眾持有的轉基因技術觀點產生了很大消極影響。主要的農民聯盟——意大利全國農業種植者協會(Coldiretti),強烈反對轉基因技術;食品零售部門,也不愿意支持轉基因技術政策,認為轉基因是反消費者的;各大區拒絕建立共存規則,一些大區聲明自己是“非轉基因”的。由于缺少共存規則,而且遭到輿論的強烈反對,意大利一些大區、農民聯盟和非政府組織不允許在意大利種植轉基因技術作物。當前,對轉基因產品潛在污染風險的擔心正在意大利全國范同內蔓延。Coldiretti2013年6月的一項調查顯示,76%的意大利人反對轉基因產品,這一比例較2012年增長了14%[210意大利農業部長說,農業承包商和國民都反對轉基因農作物,如果我們種植了轉基因農作物,勢必將嚴重損害農業有關產業,也將使意大利的農業失去同有的性質。
1.1轉基因作物與傳統作物的共存(Coexistence)迄今為止,無論是意大利中央政府還是各大區關于轉基因作物與傳統作物都沒有共存規則方面的法。關于這一主題的立法之爭,在意大利已經持續了7年之久,目前,是各大區負責制定有關共存規則的農業政策。2012年4月,意大利大區委員會(代表意大利的2O個大區和2個自治省)要求農業部援引保護條款,禁止在意大利種植歐盟認可的轉基l六j生物技術作物,這是各大區第二次呼吁農業部傘面暫緩種植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物。第二次請求源于意大利前環境部長克里尼(Clini)的一次訪談。Clini在訪談中,公開支持轉基因生物技術以及歐盟的“選擇性退”提議。歐盟提議,允許各成員同自己決定是否種植歐盟批準的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物。意大利大區請求意大利農業部援引保護條款禁止在意大利使用和銷售轉基因作物,目的是保護意大利的有機作物種植和地理標識。然而,請求中并沒有提供任何新的或另外的科學證據來表明歐盟批準的轉基因作物對人類健康或環境存在的風險,只是表達了各大區和自治省對轉基岡作物的一致反對態度。大請求意大利農業部修訂2003年的224號法令(該法令執行歐盟的18/2001號法令),以使各大區能對共存法規的頒布全面負責。
1.2轉基因種子意大利對傳統土地上偶然出現的轉基因種子持“零容忍”態度。意大利農業部通過登記注冊來管理同家的種子品種,并對傳統土地上偶然出現的轉基因種子負責。2001年4月24日頒布的212號法令使歐盟的98/95號法令正式生效,授權意農業部來管理種子的種植,并確定了對待轉基因種子的總體原則,即要采取一切適當措施來阻止轉基因種子與傳統種子接觸。從技術角度來看,對轉基因技術一64一作物的“容忍度”實際上為0.049%,或者說是可檢測到的最小值。
1.3動物飼料中的低水平存在(LLP)2011年2月,歐盟27個成員圍通過『_所謂的“技術解決方案”,允許在動物飼料中m現少量未經批準的轉基因作物。在經過兩次投票推遲后,形成了一個多數贊成的關于低水平存在(LLP)的新規則。新的LLP政策,意味著歐盟委員會允許在動物飼料中含有不超過0.1%的未經批準的轉基因成分。與以前的“零容忍”做法相比,這是一個重大改變。盡管意大利起初不支持這一“技術解決方案”,不過最終還是投了贊成票,這是為了應對歐盟各成員國進口檢驗方法一致性的要求。
1.4轉基因技術的謹慎釋放意大利通過2003年的334號法令來執行歐盟的18/2001號法令,該法令將轉基因材料的釋放權由意大利衛生部轉到環境部。此外,該法令讓多個部門共同負責新的生物技術事件:生部、勞動部、農業部、經濟發展部、教育部以及跨部門評估委員會(由環境部領導,成員由其他各部委代表組成)。2003年的334號法令還賦予了超越各部委之上的自治能力:當評估發現轉基因作物對人類和動物健康或者環境有新風險時,就可以啟動應急法案,臨時限制或者禁止將其投放市場、使用或銷售,或者禁止在產品中包含該轉基因成分。此外,意大利334號法令還指定環境部對生物技術釋放與傳統的高質量產品的兼容性進行特別關注。意大利生物技術行業認為這一條款與歐盟的立法是相悖的,因為,歐盟的立法對于生物技術作物與傳統產品之間的不兼容性問題不作任何確認。而在意大利,這卻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認為應保護傳統的“高質量”產品,使其免受轉基因生物技術產品的“污染”。
1.5田間試驗和轉基因作物研究意大利是歐洲最先進行轉基因作物實驗的國家之一。因此,許多公共和私人研究項日都是與各種作物有關的,如,橄欖油、葡萄、櫻桃和草莓等,國家級此類研究項目就達250多個。然而,隨著有關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物及作物實驗政治辯論的逐漸惡化,意大利對轉基因作物研究和培育的承諾也大大減弱,對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公共和私人研究資助也被逐漸縮減到零,目前,在意大利沒有進行轉基因作物田問試驗。2001年,意大利農業部頒布法令,禁止進行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試驗。然而,隨后意大利不得不重新審視歐盟關于向環境中謹慎釋放轉基因作物的18/2001號法令。2005年,意大利農業部進一步頒布法令,要求評估轉基因作物實驗種植的風險,并要求各大區找出那些已經進行了轉基因作物田間試驗的作物和地點。鑒于這項法令,一些大區在2008年批準對9種作物(柑橘、獼猴桃、草莓、櫻桃、玉米、橄欖、茄子、西紅柿和葡萄)進行轉基因作物田間實驗。盡管如此,農業部卻從未實施一項法令來對試驗場所進行授權,因為沒有制定共存規則。此外,許多大區和省宣稱自己是“非轉基因”的,這進一步阻礙了開展新研究和種植的范圍。
1.6可追溯性和標簽法規的實施2004年4月,意大利實施了可追溯性和標簽法規。然而,從那時起,零售食品幾乎都沒有被貼上轉基因產品標簽,因為食品零售部門不愿意支持那些可能被認為是反消費者的生物技術政策。2011年,綠色和平組織將矛頭指向一家生產種子油的公司,因為發現該公司在超市銷售的某些產品標識中含有轉基因大豆生產的油。該組織呼吁消費者抵制這種產品,并在購買產品之前仔細閱讀標簽。然而,這未必意味著在意大利沒有轉基因食品消費。在經過多年的否認之后,大多數媒體甚至反生物技術團體都意識到,意大利最典型的保護原產地名稱(PDO)的產品,包括帕馬森乳酪、格拉納帕達諾奶酪以及帕爾馬火腿,都來自于被密集喂食了轉基因豆粕的動物。意大利是大豆和豆粕的凈進口國,而這又是動物飼料的主要成分。據業內統計,意大利進口的豆粕中,80%~90%是轉基因的,主要從阿根廷和巴西進口。
1.7轉基因生物技術產品的市場接受情況在意大利,幾個有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NGOs)和游說團體出頭反對在意大利國內發展轉基因生物技術,這對政治家和消費者產生了強烈影響。幾個主要的農民組織在支持轉基因生物技術方面產生了分歧:意大利全國農業種植者協會(Coldiretti)和意大利農民聯合會(CIA)對轉基因生物技術一直持強烈反對態度;而意大利農業聯合會(Confagricoltura)則強調,意大利農業部門需要進行創新和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并呼吁找到更為合理的方法??磥?,意大利必須在基因革命、“意大利制造”以及作為一個領先的有機作物生產國之間尋求平衡。至于食品零售部門,意大利生物技術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和輿論的強烈反對大大影響了連鎖超市的營銷策略,這使得一些品牌一貫將自己標注為“非轉基因”產品。歐盟2010年的一份生物技術報告(Eurobarometer)顯示,意大利人并未看到轉基因食品的好處,相反,認為轉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甚至是有害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支持發展轉基因食品的意大利人通常所占比例較低(只占20%)。此外,公眾對用于食品生產的動物克隆持強烈保留態度,意大利人看不到這門科學帶來的好處。輿論普遍認為,不應鼓勵食品生產中的動物克隆。
2意大利做法對我國的啟示
2.1歐盟對轉基因技術所持態度歐盟對轉基因技術一直持保守態度。轉基因作物要在歐盟國家種植或上市,需要經過一系列嚴格審批程序,并對市場上的轉基因產品實施溯源管理和強制標識制度。一旦獲得批準,相關轉基因作物或產品將獲得為期10年的授權有效期。到期后,如想延期,歐洲食品安全局將展開新一輪的安全風險評估。目前,歐盟只批準了兩種可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分別是美國孟山都公司的MON810玉米和德國巴斯夫公司的Amflora土豆。盡管獲得了歐盟的批準,但歐盟的多個成員國仍禁種轉基因作物。當前,禁種轉基因作物的國家有9個,除意大利外,其他還包括奧地利、法國、德國、匈牙利、盧森堡、希臘、保加利亞和波蘭“。
2.2我國對轉基因技術所持態度國內關于轉基因技術的利害之爭已經持續多年。一個突出的案例是2012年的“黃金大米”試驗。,曾經引發長達3個多月之久的輿論風暴。此外,農業部在2013年6月批準3種巴西轉基因大豆進口,再一次將轉基因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轉基因技術到底是好還是壞?當前國際上尚沒有一個權威解釋。支持者認為,轉基因技術必將帶來新的生物產業革命;反對者則認為,轉基因技術可能禍及子孫。在我國,目前轉基因技術被視同無害。根據環境化學專家、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的解釋,“因為在現有的科學試驗條件下,沒有結論能證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一定有危害,但也不能證明一定無害,所以視同無害?!北M管爭議不斷,但轉基因技術在我國市場上的發展卻并不慢。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2013年3月的《2012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中國是全球轉基因作物最主要的種植國之一,排在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之后,種植的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木瓜、西紅柿、甜椒等。報告指,2012年,全球有28個國家的1730萬農戶種植了1.7億公頃轉基因作物,還有59個國家和地區進口轉基因產品“”。
堅持音樂藝術院校一對一授課為主要教學形式。教師要根據每學期對每個學生的授課計劃,依據學生的不同程度,不同個性,因人而異,有針對性的講授不同的教學內容。一對一教學便于老師的指導演示,也便于對學生錯誤的糾正,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的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使其演奏水平和技藝得以提高。適當增加小組課和集體大課。使學生們的專業水平彼此相互溝通,同專業的學生在一起會有共同語言,因為每個學生在專業上都各有閃光點,通過相互觀摩,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達到激勵自己,相互促進,提高專業的目的。充分考慮打擊樂專業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注重“多示范,少講解”,尤其是老師掌握和擅長的一些高難技巧,更應毫無保留的反復演示,讓學生一目了然,簡單易懂,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們提供舞臺,增加演示實踐課,讓學生們積累的學習成果能夠得到釋放和展示。鼓勵同學們敢于登臺,敢于創新,敢于表現自己。通過讓學生們多展示,多比賽,多交流,從而證明自己,體驗成功,提高自信。鼓勵畢業班同學舉辦個人打擊樂畢業音樂會,這樣可以很好的將學生大學所學到的內容進行展演匯報,鍛煉學生的舞臺表演力。觀眾的掌聲可以造就他們的成就感、成功感和自豪感??傊?,多種教學形式的有機結合和綜合運用,必將會給音樂藝術院校的打擊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
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是提高打擊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
(一)出版音樂藝術院校自己的打擊樂教材
目前國內一些音樂院校沒有統一的教材,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打擊樂的教學質量。而我們自己編寫的打擊樂教材,它一定是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了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又符合國內音樂藝術院校的實際。
(二)重視打擊樂的基礎訓練
無論是小軍鼓、爵士鼓還是馬林巴,都要強調具有過硬的演奏基本功。老師要嚴要求,循序漸進,做到演奏方法科學規范。充分利用好每一條練習,使基本功練的扎實有效。
(三)重視音樂素養
樂理、視唱、練耳是每一位學音樂的同學應具備的音樂素質。一個學習音樂的人如果不學好音樂素養,他就無法深入理解音樂的內涵,從而更加準確的去表現音樂。尤其是現代打擊樂的爵士鼓,由于自身沒有旋律,對聽音、視唱接觸的少,就更應該督促學生提早重視音樂素養的培養。
(四)引導學生參加
交響樂團和電聲樂隊的排練通過樂隊的合作配合,提高打擊樂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及樂隊成員間的相互融合能力和演奏能力。享受打擊樂帶給學生的快樂,提高練功激情。還可組織以打擊樂為主題的協作練習等教學活動,發揮學生各自所長。如:打擊樂獨奏、合奏、為主唱伴奏、重奏等不同類型,以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
(五)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