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26
序論:在您撰寫插秧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項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高效集成技術,經過3年的發展,在機械、育秧、栽插、田間管理等農藝配套技術方面已經初步成熟?,F將**地區單季晚稻機械化插秧技術介紹如下。
一、機械化插秧育秧技術
1.1育秧硬盤準備。育秧塑料硬盤內尺寸為58cm×28cm,按常規粳稻大田用300只/hm2、雜交粳稻用225只/hm2進行準備。
1.2秧田準備。按秧田∶大田=1∶100的比例確定秧田面積。選擇排灌和交通便利、高爽、無沙石田塊,提早10d耕整秧田,按秧板寬1.6m、溝寬0.4m(溝泥先不起)放好樣,秧板必須平整,育秧硬盤排放2排,沿溝邊空0.2m。
1.3種子準備。常規粳稻選用秀水09、秀水128等,雜交粳稻選用秀優5號、嘉樂優2號等。常規稻大田用種量45.0~52.5kg/hm2,雜交粳稻大田用種量15.0~22.5kg/hm2。播前曬種1~2d,用18%稻種清浸種48h后,用清水沖洗后催芽,一般要求根的長度為谷種的1/3,芽長為谷種的1/4即可。
1.4播種準備
1.4.1擺盤。秧板兩頭中點拉好繩子作基準,在繩子兩側各橫向擺放1行秧盤,秧盤寬約1.2m,擺好后用手輕按一下,使之平整接觸泥土,秧盤之間注意不留縫隙。
1.4.2鋪土。用土取自秧溝,在秧溝里將未爛盡的稻草或稻茬移去,在鋪土時撿出小石塊,鋪好后用木片或泥隔抹平秧盤,厚度2cm,鋪土后應沉淀半天,不能直接播種,以防悶種。
1.4.3秧田基肥。有2種施用方法:一是結合耕整秧田,施入45%復合肥225kg/hm2、尿素225kg/hm2;二是秧板定好后,按45%復合肥150kg/hm2、尿素150kg/hm2的標準施到秧溝里,然后用腳踩踏均勻。
1.5播種
常規粳稻每秧盤播芽谷190~200g(折干谷150~160g),雜交粳稻每秧盤播芽谷90~100g(折干谷70~80g),每次稱好20個秧盤的種子放在簸箕里,用手工均勻地播在20個秧盤中,雜交粳稻稱好15個均勻播種。播種后用木板輕輕壓一下種子,使著床良好。提倡拌種,將浸種后的稻種在催芽晾干后,用35%春花(丁硫克百威)6g拌種1kg,邊加藥劑邊翻動稻種,直到所有種子表面均勻附著藥劑為止,晾放20~30min后播種,可以防治灰飛虱和稻薊馬(在選擇藥劑及濃度時要慎重)。
1.6秧田管理。機插秧苗的基本要求,一是根系盤結,形成毯狀秧塊,四角垂直方正,不缺邊,不缺角;二是秧齡適中,一般單季晚稻適宜秧齡15~20d,掌握葉齡3.5~4.0葉,苗高15cm左右(不超過20cm);三是秧苗個體健壯,無病蟲害。
1.6.1水漿管理。秧苗二葉一心期以前,溝中灌水平秧板下,保持秧板濕潤,秧盤中泥土不發白,促進秧苗扎根豎芽;二葉一心期后間隙灌水,遇暴雨、施肥要灌水護苗;移栽前3~5d排干溝水,以便起苗、煉苗。
1.6.2施肥。一葉一心至二葉期,早施斷奶肥,移栽前5d施好起身肥,施用尿素112.5kg/hm2(每次施肥時,灌水護苗,防止肥害)。
1.6.3防病蟲害。播種時做到用藥劑拌種,秧苗期主要防好灰稻虱、稻薊馬,并做到帶藥下田。
二、機械化插秧大田耕整
機械化插秧采用小苗移栽,對大田的耕整和基肥的施用要求相對較高,提前10d打草甘膦除草,提前7d打第1遍,提前2~3d結合施基肥打好第2遍,要求田塊平整無殘茬,高低差不超過3cm,耕好后沉淀1~2d再插秧,插種時保持水層1~3cm。
三、機械化插秧大田管理
3.1適時移栽。5月底播種,6月15~20日移栽,面積大,可分批播種。栽插規格:常規粳稻行株距30cm×12~14cm,栽插27~30萬穴/hm2,基本苗60~90萬株/hm2,雜交粳稻行株距30cm×18cm,栽插16.5~19.5萬穴/hm2,基本苗45萬株/hm2左右。:
3.2科學施肥。做到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施,一般要求基肥施腐熟有機肥7.50~11.25t/hm2,冬閑田施入磷肥375kg/hm2、春花茬田磷肥可不施,鉀肥施112.5kg/hm2左右,氮肥用量折尿素約450kg/hm2。在施用方法上采取“平穩促進法”,基肥30%(打底135kg/hm2),苗肥25%(112.5kg/hm2)、分蘗肥25%(112.5kg/hm2),穗肥20%(90kg/hm2),各地根據田腳作相應調整。因機插秧苗小根少,緩苗期較長,前期氮肥不可過量,一般栽后7d施苗肥,栽后15d施促蘗肥,8月初施穗肥。
關鍵詞:水稻插秧機;選擇;安裝調試;田間作業技術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深入人心,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特別是在購機補貼政策的激勵下,廣大農民加大了對購置農業機械的投入,農業機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是制約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其中水稻機插技術又是關鍵中的關鍵。
為此,國家在推行購機補貼政策中,各地將插秧機補貼率放在最高位次,安徽省補貼額度已連續幾年在50%以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機的積極性?;羯娇h插秧機從無到有,至2010年5月,已達到200余臺。實踐證明,水稻生產機械化是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普及和推廣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是農機管理部門的職責,學習和掌握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是農民機手的迫切要求。
一、水稻插秧機的選擇
目前在霍山縣推廣的插秧機,按操作方式來分,有步行手扶式插秧機和方向盤式即乘座式插秧機;按插秧速度來分,有普通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按插秧機栽插行數來分,步行手扶式插秧機有2、4、6行,乘座式插秧機有4、5、6、8、10行等。如東洋PF455S和南通2Z-455型為步行手扶式普通插秧機,東洋P600和久保田SPU-68C型為乘座式高速插秧機。東洋PF455S型插秧機作業行數為4行,它具有價格低廉(價格為1.7萬元/臺),結構簡單,輕巧,整機重170kg,操作靈便,使用安全可靠,作業效率一般為1666.67m2/h。東洋P600型插秧機作業行數為6行,其科技含量高,與步行手扶式插秧機相比,具有舒適、效率高的優勢,作業效率一般為3333.35m2/h。但機器較笨重,整機重550kg,且價格偏高(價格為9萬元/臺)?,F在插秧機技術比較成熟,適合目前農村自然和經濟條件,適應水稻栽插的農藝要求。但該技術對育秧技術標準化程度要求高,對插前大田耕整地要求嚴,對機手操作使用插秧機技術要求過硬。因此,農機手在選購插秧機時,應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水稻作業面積、插秧機的作業效率以及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等,全面考慮確定選購步行手扶式插秧機還是乘座式高速插秧機。
二、插秧機的安裝調試(以PF455S型插秧機為例)
2.1整機安裝
插秧機的基本構造由發動機、傳動系統(變速箱)、行走機構(轉向離合器、驅動輪)液壓仿形系統、操縱和調節機構、取秧量調節機構、移箱器等組成。出廠時,將這些部件包裝運到各地,購機戶應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按插秧機說明書的要求進行安裝。
2.2安裝要求
安裝技術要求、安裝質量直接影響插秧機的工作質量。因此,安裝后應達到以下技術要求:一是各運動件安裝后,轉動應靈活,無碰撞、卡阻現象,對運動件應加注油。二是操縱手柄(桿)轉動靈敏,轉向離合器轉向自如,發動機油門操縱機構應輕便,并能準確控制發動機轉速。三是所有緊固的地方,都應按規定擰緊。離合器分離徹底,結合平穩。四是各傳動部件,不允許有漏油現象,工作運轉應正常。五是各間隙調整正確。如秧針與導軌插口側面的標準間隙為1.3~1.7mm,秧針和苗箱側面的標準間隙為1.5~2.5mm。
1.1水稻插秧育秧技術要求較高
一是想要使用機械插秧,需要一塊標準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要均勻分布;二是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壯,并且無病蟲害,滿足水稻高產的要求。由于我國大多數農戶家庭均采用家庭勞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導致農戶更加偏好傳統的插秧技術,機械化的插秧技術成本較高,對于收入較低的農戶家庭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就導致機械插秧技術不能夠在水稻插秧技術推廣中得到良好的運用。
1.2機械插秧的技術限制
機械插秧所選擇的秧苗一般是帶土移栽,秧苗的年齡在15~20天,葉齡在3.5~4葉齡之內,秧苗的高度在12~17厘米。若地里的水越深,秧苗就不會露頭,就不能夠使用機械進行插秧。在插秧的過程中,也可能受到天氣的影響,在秧苗的插秧季節無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導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而機械并不能夠采用大秧苗進行插秧,這樣插秧機就成為了擺設。
1.3水稻農田中的灌溉水利設施落后
在大多數的水稻農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統比較落后,不能夠做到自如地供水和排水,使得農田水深得不到有效控制,這就為插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1.4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較低
由于農村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農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較慢。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數人還是比較傾向于傳統的插秧模式,且沒有辦法去創新和改進,改良水稻的種植環境。這就在客觀上阻礙了水稻插秧技術在農村的推廣與落實。
2解決水稻插秧難以推廣的有效措施
2.1加快土地流轉的進程
要將土地集中在比較優秀的種糧大戶中去。過去,為了提高糧食的生產率,國家推行了,將土地落實到每家每戶,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而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國日益增加的農業需求,這種生產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只有將土地集中到農業大戶中,對土地進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夠有利于水稻插秧技術的發展,這樣才有利于機械化農業生產模式的進一步推進。
2.2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統
進一步推廣水稻插秧技術,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對我國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進行改造,使農田實現有效灌溉和排水。推廣的技術人員還要根據實際的農業生產需求,對農田實行隨時灌溉隨時排水,為水稻的種植和生產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技術條件,滿足農戶對插秧的要求,進一步推廣機械插秧技術。
2.3加強水稻插秧技術的宣傳與培訓
想要進一步推廣水稻插秧技術,就要加大新技術的宣傳力度,還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只有農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農民配合推廣的積極主動性也會隨之提高,水稻插秧技術也將會得到更好的推廣。推廣人員還要加強農民插秧技術的培訓,尤其是機械插秧技術,讓農民群眾主動的改造水稻的種植環境,為機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條件。
3結語
論文摘要介紹了水稻機插育秧的特點,并重點闡述了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技術、機插作業技術,以期為水稻機械化插秧提供參考。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栽培技術和插秧機操作技術。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近幾年來,我們結合武寧縣氣候環境、地理條件,擬定多項技術方案,反復育秧,多次試驗、比較,初步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水稻機械化插育秧的主要技術要點。
1水稻機插育秧技術
機插育秧是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與常規育秧方式相比,機插育秧的顯著特點是播種密度大,標準化要求高。必須把握好5關:一是營養土配備消毒關,二是精耕細作秧田關,三是品種種子選擇關,四是精量播種關,五是秧水肥田管理關。把握3個原則:一是田平水淺栽插原則,二是適時栽插原則,三是合理密植原則。機插秧苗須達到2個基本要求,一是秧塊標準,秧苗分布均勻,根系盤結,形如毯狀,提起不散,能適合機械栽插;二是秧苗個體健壯,青秀均勻整齊,苗挺葉綠,無病蟲害,能滿足高產要求。常用的機插育秧方式有軟盤育秧、雙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濕分為濕潤育秧和旱育秧。選擇育秧方式應根椐當地水源條件而定。在水源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軟盤濕潤育秧操作簡便可行,且用工少,生產成本低,質量有保證,適宜大面積推廣。
1.1軟盤育秧
1.1.1準備工作。秧田應選擇避風向陽、土壤肥沃、排灌分開、運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園。按照秧田面積與機插大田面積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備軟盤300~375片/hm2。準備寬2m的農用薄膜63m/hm2,長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為過篩的營養細土(菜園土)1500kg/hm2。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穩產的大穗型品種。大田一般需備足雜交早稻種子22.5kg/hm2(常規稻30kg/hm2)。種子應經過精選,以保證出芽率。并用藥劑浸種預防病蟲害;稻種吸足水分的標準是:谷殼透明,可見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斷而無響聲。催芽標準為:手工播種根芽長度不超過2mm,機械播種“破胸露白”即可。
1.1.2精細播種。軟盤育秧按播種方式可分為手工播種和機械播種,手工播種方法簡便通用。手工播種的作業流程:床土準備碎土拌肥過篩堆悶熟化;曬種發芽試驗選種藥劑浸種催芽精做秧板;鋪放空盤裝盤土灑水播種蓋土封膜揭膜煉苗肥水管理起盤移栽。
1.1.3苗期管理。①播種至出苗期。主要是保溫濕,快出芽,促齊苗。膜內溫度保持在30~32℃,如超過35℃,應揭開兩頭通風降溫以防高溫灼苗。如遇連續陰雨天,每隔2~3d,選中午揭開膜的兩頭通風1次,床土水分一定要充足,若床土發白,必須補足水分,保濕全苗。但要避免雨水淹沒秧床,造成悶種爛芽。②一葉期??販乜貪瘢劳介L。膜內溫度控制在25℃以內,超過25℃應兩頭揭膜通風降溫。③二葉期。膜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揭膜煉苗,干燥促根。揭膜應在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④三葉期。應注意保溫防寒,除陰雨天外,實行日揭膜夜蓋膜的方法,當最低氣溫穩定在15℃時方可拆棚,并要求床土濕潤不發白,含水以透氣。移栽前3~5d控水,保持床土干燥,以利機插。⑤噴施送嫁藥(肥)。
1.1.4栽前準備。①施好出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進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應視苗色而定。②適時控水煉苗。栽前通過控水,促進秧苗老健,增強秧苗抗逆性。③帶藥移栽。機插秧苗由于苗小,個體較嫩,栽后易遭受病蟲危害,在栽前1~2d要噴藥預防,堅持帶藥移栽。④起運移栽。起盤后小心卷起盤內秧塊,疊放于運秧車,堆放層數一般2~3層為宜,運至田頭應隨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隨起隨運隨插,嚴防烈日傷苗。
1.2雙膜育秧
1.2.1作業流程。地膜打孔鋪放孔膜,精做秧板鋪撒床土,床土準備破碎拌肥過篩洇足底水均勻播種覆土覆膜蓋草揭膜煉苗肥水管理切塊移栽。
1.2.2準備工作。①雙膜準備。一般大田需備足幅寬1.5m的地膜63m/hm2;幅寬2.0m的農膜63m/hm2。②地膜打孔。孔距一般2cm×3cm,孔徑為0.2~0.3cm。打孔孔徑不宜過大或過小,孔徑過大造成大量秧根下扎,增加起秧難度;孔徑過小,透氣性差,易造成爛秧。③秧池準備。秧池田與機插秧大田比例為1∶100。秧池田的秧板寬為1.4m。秧溝規格及秧板質量標準與軟盤育秧要求相同。
2機插大田技術
2.1大田耕整
①田塊平整,高低不過寸。②田面整潔,無雜殘物。③田
面上細下粗,細而不糊;上爛下實,表土硬軟適中,插秧作業時不陷機、不壅泥;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結,水清不渾濁。④耕整時,不宜用深耕機械作業,以防耕作層過深。
2.2大田施肥
根據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結合旋耕作業施用適量有機肥和速效化學肥料。氮肥量一般掌握在稻田總氮量的20%。在缺磷鉀土壤中應適量增施磷鉀肥。
2.3泥漿沉淀化除封殺
化除封殺是機插秧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大田耕整后須經一段時間沉實。沉實時間的長短應根據土質情況而定。砂質土需沉實1d左右,壤土一般需沉實1~2d,黏土一般需沉實3d左右。
3機插作業技術
插秧機按操作方式可分為手扶步進式與乘坐式,我縣丘陵山區適宜以手扶步進式為主;按插秧速度可分為普通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行距30cm,不可調,株距3檔可調,深度、取秧量可調。其主要特點:一是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可以量化調節。二是具有液壓仿形系統,可以提高水田作業的穩定性。三是機電一體化程度高,操作靈活自如。四是作業效率高,省工節本增效。
3.1插秧機調試
插秧前須對插秧機作1次全面檢查調試,以確保插秧機能夠正常工作。要按照農藝要求確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數,調節好相應的株距和取秧量。以保證大田適宜的基本苗。
3.2插秧機道路行走
插秧機前往作業區進行道路行走程序:一是發動機起動后,應達到熱機狀態。二是將苗箱置在機體的中間位置上。三是將變速桿撥到“行駛”位置上。四是將液壓操作手柄往下撥到“上升”位置,然后把液壓操作手柄撥到“固定”位置。五是將發動機油門處于低速轉動狀態。六是將主離合器手柄慢慢拉到“連接”位置,插秧機即可行走。
3.3插秧機田間行走
(1)田間行走方法。方法1:插第1行時首先在田埂周圍留有4行寬的余地。方法2:第1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他3邊留有4行、8行寬的余地。
(2)插秧機的轉向換行。插秧機到田頭轉向換行采取步驟:一是將插秧機離合器撥至“斷開”位置,降低發動機轉速,將液壓手柄撥至“上升”位置,使機體上升,將劃印桿收回。二是將手柄往上稍稍抬起并用手捏需旋轉方向一側的轉向離合器手柄,插秧機即慢慢開始輕松轉向,以便進行下一個行程插秧作業。
(3)劃印器的使用。插秧機在行走時,劃印器在大田表土上會劃出一直線痕跡;插秧機轉彎后,應將發動機上的中間標桿對準劃印器劃出的直線,以保持插秧機的直線行駛。
(4)側對行器的使用。插秧機轉彎后,應將側對行器對準上一個行程已插秧的秧苗行,以使插秧機每次行走時有均勻的行距。
3.4插秧機停止作業
作業結束需要停機時,首先將油門撥至“低”的位置,使發動機轉速下降;然后將發動機開關撥至“OFF”位置,發動機可立即熄火,插秧機停止作業。
參考文獻
[1]劉云,杜茶英.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要點[J].南方農機,2006(3):32-33.
1.1育秧技術
1.1.1育秧方式
采用全自動育秧播種機播種,塑料硬盤育秧,秧盤規格:寬28cm,長58cm,厚3cm,每畝大田按30只備足。
1.1.2播種量
選擇高產優質的水稻良種,備足發芽率在90%以上的合格種子,每畝按常規粳稻3.5~4.0kg、雜交粳稻1~1.5kg準備,每盤播量:常規粳稻芽谷每盤150g左右,雜交粳稻芽谷每盤100g左右。
1.1.3營養土
選擇肥沃、無雜物的土壤作硬盤培育機插壯苗用營養土,采用機插專用壯秧劑按每75kg過篩營養土加800g壯秧劑拌勻備用;有條件的可全部采用機插專用基質。1.2秧苗要求秧齡控制在15~18天左右,每平方厘米成苗1.5~2.5株,葉齡3.1~3.8葉,苗高12~17cm,苗基粗度>2.5mm,不定根數≥11條。水稻3葉1心時堅持帶藥移栽。
1.3機械插秧
采用高速插秧機移栽,密度30cm×12cm,每畝苗數1.8萬左右。每穴苗數在3~5株,栽插深度在1~2cm。田塊中缺棵的地方還要加強栽后的補棵工作。
2配套管理措施
2.1水漿管理
移栽時大田保持薄水層,以利于栽插。移栽活棵及時脫水露田換氣,提高根系活力,前期采用淺水灌溉方式,待群體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80%時開始自然斷水落干擱田,多次輕擱,達到擱田標準,而后淺水灌溉,干干濕濕。抽穗后20~25天保持淺水層灌溉,此后繼續采取干濕間歇灌溉法,成熟前一周斷水。
2.2肥料運籌
2.2.1秧田肥料運籌
如使用機插專用壯秧劑的秧盤,一般不需追施任何肥料,如4葉期落黃,可視苗情可適當補氮肥。
2.2.2大田肥料運籌
一般常規粳稻畝產600kg左右稻谷,畝施純氮20kg左右,且基蘗肥∶穗肥一般以6∶4為宜。(1)基肥:在秸稈翻耕前畝施45%復合肥15~20kg,做到先施后耕,隨施隨耕。耙田前,畝施碳銨25kg。(2)分蘗肥:栽后7天內畝施尿素5kg;栽后14天內結合除草劑畝施尿素7.5kg。(3)孕穗肥:倒4葉期,畝施尿素5~8kg或45%復合肥30kg。(4)?;ǚ剩旱?葉畝施尿素5kg。缺鉀田塊結合促花肥可適當增施鉀肥。
2.2.3病蟲害防治
秧苗期注意對稻飛虱的防治;大田期主要做好縱卷葉螟、稻飛虱和水稻紋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水稻穗期注意稻飛虱、螟蟲、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蟲害防治。水稻的統防統治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防治次數、節省成本,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
3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通過近幾年的宣傳培訓和經驗積累,水稻機插秧的技術已基本為廣大農戶掌握。但大面積仍有不少關鍵技術難于落實到位,技術薄弱環節比較突出,相當一部分農戶產量不高,效益不好,制約了機插秧穩產高產潛力的發揮。針對存在的問題,可采取以下措施。
3.1培肥
如果是取菜園地等肥沃土可不培肥,如使用張家港市推廣的機插秧專用壯秧劑,那就不需要培肥,有條件的最好采用機插專用基質。
3.2播種
嚴格控制播量,播種要來回播,保證盤面落籽均勻,防止堆谷和漏谷;最好采用全自動播種機播種。
3.3提高大田基礎水平
(1)大田基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栽插質量的好壞。大田平整度要求是高低不過寸、寸水棵棵到;(2)一般要求整地后待淤泥沉實后開始栽插,粘性土需沉實2天左右,沙性土需1天左右;(3)基肥施用,由于機插秧小苗栽插,前期需肥量小,因此在肥料運籌策略上需將基肥的純N適當下降。
3.4確保栽插密度
目前,插秧機的最大栽插密度為1.8萬穴/畝,如按每穴3~4苗、主莖分蘗2.5~3.0個計算,成穗數可在20萬/畝以上,完全可以實現600kg以上的產量。
3.5適時移栽
張家港市最佳栽插期為6月13~18日,最適秧齡為3.1~3.8葉,此時的株高、根系活力、體內養分積累量等均是最佳,適合機插的要求,栽后的植傷少,醒棵時間短,營養生長期也因此拉長,在各項管理措施到位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在有效分蘗臨界期7月15日前達到夠苗數。
3.6加強水漿管理
在保證薄水層栽插的基礎上,活棵期應采用濕潤灌溉的方法,待移栽后長出第2葉新葉后,建立淺水層,水層控制在苗高的1/3左右,防止淹沒心葉,以增強植株光合能力,加快分蘗的出生。夠苗后,必須采取多次輕擱田的方法,反復2~3次,擱至田邊開小尺的擱田標準就應立即復水,以爭取部分動搖分蘗成穗;擱田后,每次灌2~3cm的薄水層,待水自然落干再擱1天左右,再復灌如上深度的水層,周而復始,直至成熟前7天。
3.7提高肥料運籌水平
實踐證明,通過適當地降低基肥用量,將前期肥料的使用著重于分蘗肥,用量提高到30%,最終對產量提高效果十分明顯,確保在7月15日前達到了夠苗數,苗數穩定在20萬/畝以上,在機插秧的分蘗肥使用上,仍然要掌握前期早施、足量的原則;在穗肥的施用方法上,提倡“一促一保”。據張家港市多年試驗和大面積示范發現,水稻上每畝用1~2包春泉或興欣肥藥混噴后,千粒重可比常規增1~1.5g,產量可增25kg以上。
4結語
關鍵詞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優勢;存在問題;對策;安徽無為
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有利于突破制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有利于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當前的農業生產效率,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1-2]。當前,正在開展的學習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為加速水稻機插秧的推廣工作,推動無為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解決水稻生產“瓶頸”制約問題,無為縣農機部門在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以示范推廣為先導,做了大量宣傳與技術服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前,水稻是無為縣種植業的大宗產品,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盡管機插秧技術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但機插秧技術推廣面積和插秧機的推廣數量與社會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現將無為縣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的優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總結如下。
1無為縣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的推廣優勢
1.1機插作業市場廣
一是水稻種植面積大。水稻是無為縣種植業面積最大、總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水稻面積逾6萬hm2,占全縣可耕地面積的69.2%,總產量為47萬t,占全縣糧食總量的90%以上,搞好水稻機械化插秧的前景廣闊;二是外出務工人員多。全縣常年有40萬青壯年勞力在外務工,在家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為機械化作業提供了較大的市場。
1.2機插作業效率高,勞動強度低
目前推廣的小型插秧機單日可插秧1.33~1.67hm2,高速插秧機單日可插秧6.00~6.67hm2,作業效率是人工手插的20~90倍。以牛埠鎮一種糧大戶為例,2009年其共栽插水稻33.3hm2,往年33.3hm2水稻請人工栽插,按每天請20人,每人每天栽插666.67m2計算,需要25d才能插完;而采用普通的六行式手扶插秧機,可栽插0.27hm2/h,每天可栽插2hm2左右,只需16d就可插完,極大地提高了秧苗的栽插速度,提高了秧苗的大田適應率,為水稻產量提高奠定了基礎。由于插秧機操作輕便簡單,1~2人就可實現全部操作,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1.3機械插作業效益好,機械技術超于成熟化
目前,購置插秧機可享受50%的購機補貼。2010年,無為縣將插秧機補貼專項列出,專門用于推廣水稻插秧機,切實做到插秧機補貼優先。因此,在享受50%財政購機補貼的情況下,每臺插秧機當年可收回90%以上的投資,有較好的收益。如蜀山鎮一農戶2009年購置2臺井關6行式高速插秧機,除去購置補貼外,只花了9萬余元,當年其共栽插水稻面積逾146.67hm2,共獲近10萬元純利。隨著近幾年來縣農機推廣站的努力,2009年無為縣共建立水稻機插秧推廣示范片(點)15個,全年實現機插秧面積近2000萬hm2,機插秧水稻比普通水稻平均產量增加近450kg/hm2,機插秧技術已逐步得到一些農機戶及當地農民的認可,而一些品牌的插秧機的性能也越來越高,適用于田間作業。
2存在的問題
一是機插秧育秧技術較復雜。從營養土、軟盤的準備,到苗床的整理,再到秧田的田間管理,都具有很強的技術性。相對于傳統的育秧而言,其技術較復雜,不易被農戶接受。二是土地流轉難。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少,單個家庭的責任田塊分布零散,面積較小,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已實行規模經營的,其隨意性大,承包經營合同多是一年一定,承包人對農業機械投入的積極性不高。三是推廣單位的工作經費短缺。目前機插秧推廣工作主要由縣級推廣站承擔,而縣級財政預算只能保證發工資,省、市兩級的補貼全部用在機械上,造成推廣單位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影響了農機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
3對策
3.1強化宣傳,加強示范推廣力度
通過廣泛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能夠充分認識到機插秧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優化結合、有利于農民分工分業、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進程、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加強示范推廣力度,重點解決2個問題:一是建立推廣示范基地,有重點地選擇農機大戶和種糧大戶加入機插秧示范推廣行列,解決人員和機械力量不足的問題。二是農機部門要解決好育秧技術的實用性研究[3]。在結合該地實際的基礎上,選擇推廣適用的機型和適用的機插秧技術。
3.2打造優勢機插秧推廣平臺,建立農機補貼激勵機制
以有一定規模的農機大戶、種田大戶、農機服務組織為依托,打造優勢機插秧推廣平臺,鼓勵農機人員領辦、興辦機插秧服務組織。如以現有的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為引領,帶動周邊農民逐步加入合作組織,以實現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同時,著重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促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普及,提高水稻生產效率,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升無為縣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和在農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以機插秧技術為主要對象,制定具有長效性、連續性、穩定性的農機補貼政策,并要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傳、早兌現。同時,對采用水稻機插的農機戶和種糧戶進行專項補貼,以提高農民使用機插秧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外,在安排購買機械補貼的同時,適當考慮推廣單位的工作經費,以落實好服務工作,增強農機服務體系的后勁。
3.3積極開展各項服務,加快機插秧作業管理一體化進程
一是開展扎實的機插秧技術培訓。培訓中實行四結合:理論培訓與機械實踐操作相結合;理論培訓與田間育秧管理措施相結合;機插秧苗素質與插秧機性能相結合;技術研究與技術推廣成本相結合。二是開展全過程指導服務[4]。從秧池田規劃、機插面積落實,到育秧材料準備等全程介入;從插秧機維修,到秧苗培育、機插及插后管理等全面介入,有條件的地方對大田的病蟲害防治、肥水管理可實行承包服務。通過服務,一方面提高農田科學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增加推廣部門的經濟收入,以此推動機械化插秧工作良性循環。同時通過機械化插秧一體化服務,促進土地流轉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土地資源和技術要素規模經營,進一步提高機械化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實現節本增效,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機插秧技術的發展增添后勁。
4參考文獻
[1]張軍,徐明桃.水稻機插秧技術在宣州區推廣應用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22):76-77.
[2]王小莉,陳光明.淺析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工作中的難點及對策[J].江蘇農機化,2008(6):13-14.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插秧;軟盤育秧;雙膜育秧;機插作業技術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栽培技術和插秧機操作技術。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近幾年來,我們結合武寧縣氣候環境、地理條件,擬定多項技術方案,反復育秧,多次試驗、比較,初步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水稻機械化插育秧的主要技術要點。
1水稻機插育秧技術
機插育秧是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與常規育秧方式相比,機插育秧的顯著特點是播種密度大,標準化要求高。必須把握好5關:一是營養土配備消毒關,二是精耕細作秧田關,三是品種種子選擇關,四是精量播種關,五是秧水肥田管理關。把握3個原則:一是田平水淺栽插原則,二是適時栽插原則,三是合理密植原則。機插秧苗須達到2個基本要求,一是秧塊標準,秧苗分布均勻,根系盤結,形如毯狀,提起不散,能適合機械栽插;二是秧苗個體健壯,青秀均勻整齊,苗挺葉綠,無病蟲害,能滿足高產要求。常用的機插育秧方式有軟盤育秧、雙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濕分為濕潤育秧和旱育秧。選擇育秧方式應根椐當地水源條件而定。在水源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軟盤濕潤育秧操作簡便可行,且用工少,生產成本低,質量有保證,適宜大面積推廣。
1.1軟盤育秧
1.1.1準備工作。秧田應選擇避風向陽、土壤肥沃、排灌分開、運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園。按照秧田面積與機插大田面積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備軟盤300~375片/hm2。準備寬2m的農用薄膜63m/hm2,長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為過篩的營養細土(菜園土)1500kg/hm2。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穩產的大穗型品種。大田一般需備足雜交早稻種子22.5kg/hm2(常規稻30kg/hm2)。種子應經過精選,以保證出芽率。并用藥劑浸種預防病蟲害;稻種吸足水分的標準是:谷殼透明,可見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斷而無響聲。催芽標準為:手工播種根芽長度不超過2mm,機械播種“破胸露白”即可。
1.1.2精細播種。軟盤育秧按播種方式可分為手工播種和機械播種,手工播種方法簡便通用。手工播種的作業流程:床土準備碎土拌肥過篩堆悶熟化;曬種發芽試驗選種藥劑浸種催芽精做秧板;鋪放空盤裝盤土灑水播種蓋土封膜揭膜煉苗肥水管理起盤移栽。
1.1.3苗期管理。①播種至出苗期。主要是保溫濕,快出芽,促齊苗。膜內溫度保持在30~32℃,如超過35℃,應揭開兩頭通風降溫以防高溫灼苗。如遇連續陰雨天,每隔2~3d,選中午揭開膜的兩頭通風1次,床土水分一定要充足,若床土發白,必須補足水分,保濕全苗。但要避免雨水淹沒秧床,造成悶種爛芽。②一葉期??販乜貪瘢劳介L。膜內溫度控制在25℃以內,超過25℃應兩頭揭膜通風降溫。③二葉期。膜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揭膜煉苗,干燥促根。揭膜應在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④三葉期。應注意保溫防寒,除陰雨天外,實行日揭膜夜蓋膜的方法,當最低氣溫穩定在15℃時方可拆棚,并要求床土濕潤不發白,含水以透氣。移栽前3~5d控水,保持床土干燥,以利機插。⑤噴施送嫁藥(肥)。
1.1.4栽前準備。①施好出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進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應視苗色而定。②適時控水煉苗。栽前通過控水,促進秧苗老健,增強秧苗抗逆性。③帶藥移栽。機插秧苗由于苗小,個體較嫩,栽后易遭受病蟲危害,在栽前1~2d要噴藥預防,堅持帶藥移栽。④起運移栽。起盤后小心卷起盤內秧塊,疊放于運秧車,堆放層數一般2~3層為宜,運至田頭應隨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隨起隨運隨插,嚴防烈日傷苗。
1.2雙膜育秧
1.2.1作業流程。地膜打孔鋪放孔膜,精做秧板鋪撒床土,床土準備破碎拌肥過篩洇足底水均勻播種覆土覆膜蓋草揭膜煉苗肥水管理切塊移栽。
1.2.2準備工作。①雙膜準備。一般大田需備足幅寬1.5m的地膜63m/hm2;幅寬2.0m的農膜63m/hm2。②地膜打孔??拙嘁话?cm×3cm,孔徑為0.2~0.3cm。打孔孔徑不宜過大或過小,孔徑過大造成大量秧根下扎,增加起秧難度;孔徑過小,透氣性差,易造成爛秧。③秧池準備。秧池田與機插秧大田比例為1∶100。秧池田的秧板寬為1.4m。秧溝規格及秧板質量標準與軟盤育秧要求相同。
2機插大田技術
2.1大田耕整
①田塊平整,高低不過寸。②田面整潔,無雜殘物。③田
面上細下粗,細而不糊;上爛下實,表土硬軟適中,插秧作業時不陷機、不壅泥;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結,水清不渾濁。④耕整時,不宜用深耕機械作業,以防耕作層過深。
2.2大田施肥
根據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結合旋耕作業施用適量有機肥和速效化學肥料。氮肥量一般掌握在稻田總氮量的20%。在缺磷鉀土壤中應適量增施磷鉀肥。
2.3泥漿沉淀化除封殺
化除封殺是機插秧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大田耕整后須經一段時間沉實。沉實時間的長短應根據土質情況而定。砂質土需沉實1d左右,壤土一般需沉實1~2d,黏土一般需沉實3d左右。
3機插作業技術
插秧機按操作方式可分為手扶步進式與乘坐式,我縣丘陵山區適宜以手扶步進式為主;按插秧速度可分為普通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行距30cm,不可調,株距3檔可調,深度、取秧量可調。其主要特點:一是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可以量化調節。二是具有液壓仿形系統,可以提高水田作業的穩定性。三是機電一體化程度高,操作靈活自如。四是作業效率高,省工節本增效。
3.1插秧機調試
插秧前須對插秧機作1次全面檢查調試,以確保插秧機能夠正常工作。要按照農藝要求確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數,調節好相應的株距和取秧量。以保證大田適宜的基本苗。
3.2插秧機道路行走
插秧機前往作業區進行道路行走程序:一是發動機起動后,應達到熱機狀態。二是將苗箱置在機體的中間位置上。三是將變速桿撥到“行駛”位置上。四是將液壓操作手柄往下撥到“上升”位置,然后把液壓操作手柄撥到“固定”位置。五是將發動機油門處于低速轉動狀態。六是將主離合器手柄慢慢拉到“連接”位置,插秧機即可行走。
3.3插秧機田間行走
(1)田間行走方法。方法1:插第1行時首先在田埂周圍留有4行寬的余地。方法2:第1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他3邊留有4行、8行寬的余地。
(2)插秧機的轉向換行。插秧機到田頭轉向換行采取步驟:一是將插秧機離合器撥至“斷開”位置,降低發動機轉速,將液壓手柄撥至“上升”位置,使機體上升,將劃印桿收回。二是將手柄往上稍稍抬起并用手捏需旋轉方向一側的轉向離合器手柄,插秧機即慢慢開始輕松轉向,以便進行下一個行程插秧作業。
(3)劃印器的使用。插秧機在行走時,劃印器在大田表土上會劃出一直線痕跡;插秧機轉彎后,應將發動機上的中間標桿對準劃印器劃出的直線,以保持插秧機的直線行駛。
(4)側對行器的使用。插秧機轉彎后,應將側對行器對準上一個行程已插秧的秧苗行,以使插秧機每次行走時有均勻的行距。
3.4插秧機停止作業
作業結束需要停機時,首先將油門撥至“低”的位置,使發動機轉速下降;然后將發動機開關撥至“OFF”位置,發動機可立即熄火,插秧機停止作業。
參考文獻
[1]劉云,杜茶英.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要點[J].南方農機,2006(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