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5:31:40
序論:在您撰寫基礎教育評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政府職能的轉變黨的“十八”大提出: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胺招驼睦砟睢辈粩嘣谖覈玫匠珜Ш蛯嵺`。公共性越來越成為描述現代政府活動基本性質和行為歸宿的一個重要分析工具[1]。公眾開始打破單向被動接受政策的局面,積極參與政策決策?!霸谡毮苻D變的過程中,要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確立教育督導的法律地位是建立健全教育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的行政管理體制的重要舉措?!币环矫?,決策者需要通過教育政策評估反饋的信息掌握政策的投入、產出、效果與績效,來決定政策應該被終止還是強化,以確保教育政策的質量和預期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建立專業的權威機構來驗證其教育政策的成效來應答公眾“問責”的同時,還必須關注公眾的滿意度、傾聽公共聲音,以保證整個國家的教育利益最大限度地得到實現。因此,構建一個引入公眾參與的教育政策評估體系成為政府重塑形象的一種現實選擇。2.地方分級管理誘發教育質量危機我國“在國家宏觀指導下,初步建立起了基礎教育主要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h級政府在上級教育法律政策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文化傳統來對上級政策進行“再制定”并加以執行。因此,縣一級就成為一定責任義務下,相對獨立的利益集團。由于地方分級管理被賦予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必然使不同的縣域秉持不同的基礎教育政策的標準和要求,使得基礎教育政策的落實水平參差不齊,容易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并加劇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因此,為了克服地方分級管理對上級教育政策執行和教育質量的潛在威脅,保證教育利益的最大化實現,維持國家的“統一空間”,建立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已經勢在必行。3.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之吁求當前我國教育行政管理的“金字塔”模式,使我國的教育決策帶有強烈的集權色彩。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層層執行,造成了“部門保護主義”,教育政策評估成為政策決策過程的“黑箱”,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教育政策評估體系?,F有政策評估指標也多為嘗試性研究,更鮮有微觀上對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及其測量的思想方法體系的研究。因此,需要構建一個科學完善的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立足縣域差異,為各地區的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工作的開展和改革提供統一的思想和方法??h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作為縣級政府對上級教育政策的“再制定”、執行和績效的度量,一方面,能為縣級政府教育績效樹立明確的衡量標準,監測并評估縣級政府執行教育政策的努力程度,檢驗縣級教育資源的配置與效率,界定教育政策職責,通過逐步建立問責機制,以謀求高質量的教育政策為價值導向,調動縣級政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并強化其組織成員的責任意識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評估,使縣級政府發現不足,逐步縮小縣域間政策績效的差異,進一步決定和分配各項教育政策的資源的分配順序和比例,以滿足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育公平在微觀層面上的實現。
二、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的層級與核心
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應該基于完整的理論模型。模型的建構必須明確其遴選評估指標并厘清各指標之間的關系,使指標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作為評估工作開展的前提。對于縣域基礎教育政策的構建,評估指標體系的遴選與層級歸類是基礎,更是重點。1.構建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的梯階層次結構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縣域基礎教育政策的價值標準、具體內容和產出績效出發,結合縣域基礎教育政策執行的現狀,本研究設計了63個評估指標項。在此基礎上,采用專家評議的方法對指標進行了優選。通過專家問卷的統計,最終建構了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本研究構建的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由三級指標構成,其中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13個,三級指標37個,其遞階層次結構如圖1所示。2.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的核心內容為了保證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的相互獨立性、價值導向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可從縣域基礎教育政策的內容層面、價值層面與目標層面展開。其中,縣域基礎教育政策的內容層面可以分為教育質量政策、教育體制政策、教育經費政策、教師政策;由于在縣域層面上,教育體制政策因受國家教育方針的直接支配,彈性空間很小,很難體現縣域的政策空間,所以可以不列入評估范疇,主要從其他三方面評估。教育政策的價值層面主要從教育公平加以評估。目標層面則為滿意度的測定。因此,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聚焦在五個方面(一級指標),即教育經費政策、教育質量政策、教師政策、教育公平和教育滿意度。(1)教育經費政策教育經費政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誰出錢、出多少錢、為什么出錢”的問題,是為保證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而制定的籌措、分配和使用教育經費的政策?!读x務教育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高于財政性收入的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各級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薄读x務教育法》為教育經費政策的評估提供了法律依據。政府對于教育經費的投入能夠直接反映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并衡量縣域內公眾享有教育服務的水平。就教育經費的支出與分配而言,就是要協調好教育基本建設費和教育事業費之間的關系。投入足夠的教育經費并進行合理支出與分配,教育事業發展才能夠得到基本的物質保障。(2)教師政策教師政策是開發教師人力資源的重要手段,旨在解決如何建設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的教師隊伍的問題,并試圖處理好對教師的高要求和給教師以優厚待遇的關系問題。教師政策主要包括:教師要求政策、教師待遇政策、教師管理政策[2]。在教師要求政策中,教師工作時數主要是從數量方面加以考核,高一級學歷教師占比、各級名師占比、名班主任占比是評價教師整體質量的重要指標,而年度接受培訓的教師比例、教師教育科研活動參與率和參加公開課教師人數是評價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對于教師待遇政策,主要針對“五險一金”落實情況和教師工資水平作出考評。就教師管理政策而言,師生比是教職工人數與學生人數之比,是衡量教育人力資源效益的通用指標;城市教師向農村流動率和農村教師的流失率是衡量優質師資均衡配置的重要指標。(3)教育質量政策教育質量政策是要解決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問題。國家對于學生培養的質量標準已作出基本規定,并提出實現這些標準的路徑和要求,對于縣域教育質量政策的評估是從素質教育實施情況、課程政策以及教育發展三方面進行的。將素質教育的實施情況作為教育質量政策評估的指標之一,能夠進一步端正教育的指導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通過規范教育教學行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4)教育公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和教育改革永恒的價值追求。教育政策所體現的公平是指某項教育政策的執行導致的與該項政策有關的資源、利益及成本分配的公平程度。教育政策的公平性有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之分。水平公平體現在縣域層面上是指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即同一縣域內的人要享受同樣的待遇,可通過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兩個方面加以評估。垂直公平則指,對于不同階段、不同需要的人的要求應該是多元的,越是貧困和處境不利的兒童或地區,越應該給予政策的支持,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社會利益博弈的結果。(5)教育滿意度隨著“服務型政府的理念”不斷在我國得到倡導和實踐,公眾開始打破單向接受政策的局面,參與到政策決策中來。政府需要在建立專業的權威機構來驗證其教育政策的成效來應答公眾“問責”的同時,還必須關注公眾的滿意度、傾聽公眾聲音,以保證整個國家教育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因此,構建一個引入公眾參與的教育政策評估體系成為政府重塑形象的一種必然選擇,是公共行政民主理念的必然趨勢,也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題中之意。
三、評估指標體系的分析結構模型
1.評估指標體系的權重確定層次分析法(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是一種多準則決策辦法,既包含定量分析,又涵蓋定性分析,能夠將系統、復雜的思維數學化,將人們的主觀判斷定量化,有效地測度決策者的判斷。AHP法首先把問題層次化、條理化,按照系統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將問題分解成不同層次,構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實踐中,我們運用AHP確定了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權重集,具體步驟如下:(1)建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判斷矩陣表示針對上一層次元素,本層次與之有關元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判斷矩陣是層次分析法的特色,也是進行各要素相對重要度計算的重要依據,對于每一層級的n個指標,需要建立一個n×n的判斷矩陣,將第i行的指標相對于第j行的指標進行比較,得到aij。判斷矩陣中的aij是專家根據直覺判斷、經驗、專業知識、資料數據經過反復研究加以確定的。專家在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要素重要度判斷的過程中,要保持思維的一致性。矩陣中的aij應滿足:aii=1,aji=1/aij,aij=aik/ajk(i,j,k=1,2,…n)。在層次分析法中,要使以主觀判斷為主的定性分析定量化,關鍵在于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來確定任意兩個方案對于同一準則的相對優越程度。一般對單一準則來說,兩個方案進行比較總能判斷出優劣。判斷矩陣中指標的數據可經由地方教育統計年鑒、調研數據、政府工作報告或綜合權衡相關領域的專家意見得出。為此,本研究組建了8人專家團隊開展調查,專家的學科背景以教育政策、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評價等為主。專家組成員引用數字1~9及其倒數作為標度,對不同情況的評比給出數量標度,逐層對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比較分析,構造了綜合判斷矩陣。(2)判斷矩陣的求解及一致性檢驗求比較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將特征向量歸一化后即為某一層有關元素對上一層相關元素的權重值,研究采用MATLAB軟件對綜合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進行了求解,特征向量ω的值即為該指標的權重。2.評估指標體系的賦分值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后,讓評估人員根據搜集的信息對各項指標進行評分,即要實施分層次的評分。由于評估對象是具體的實際的政策過程和政策結果,各項評分也都只和該具體政策的應然狀態相比較,而不與政策評估體系的其他方面相干擾。因此,評估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無論權重大小,滿分是相同的。通常每個指標的評分采用百分制,定性分析的臨界分值為60分,那么評估人員應在定性判斷的基礎上對具體政策在各項指標方面完成的滿意度進行量化評分。
四、構建縣域基礎教育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的原則
>> 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及評估標準的探討 國內外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概覽 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江蘇的先行探索 縣域內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構想 美國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評估策略研究 香港地區基礎教育質量評估對我國內地的啟示 學習科學的評價技術,推進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 湖南188所學校參加國家基礎教育質量抽樣監測 品重慶做法探湖南特色基礎教育質量監測 我省2013年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有序開展 省政府教育督導團認真開展2012年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 貴州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 實施工作獲教育部表彰 推進教育內涵發展 提高基礎教育質量 深入推進項目實施引領區域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與均衡發展 新西蘭如何提高基礎教育質量:考察與思考 深化教學改革 提高基礎教育質量 基礎教育質量政策變遷路徑成因分析 創新師資培訓模式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國際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策略觀察 加強學校管理,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4-12-05.
[5][7]網易教育. 荷蘭的孩子如何考大學[EB/OL]., 2012-06-29.
[8]Lubbe,M.vander.Pupil Monitoring System for Primary Education[C]. Baku:The 33th IAEA Annual Conference,2007.
[9]漢克?A?莫蘭德斯. 荷蘭初等教育監測與評估系統[J].考試研究,2011(06):03-12.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分值
考核要素及評分標準
A1良好育人環境營造(30分)
B1依法辦學(6分)
1
C1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0.5分;深入實施素質教育0.5分
2
C2發展規劃。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符合校情、科學合理,自主對標國內外名優學校,按照規劃發展路徑、推進步驟穩步實施1分;年度計劃落實到位1分
3
C3制度建設。學?!墩鲁獭坊谛G?、科學合理,教職工認可度高1分;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1分,實現學校管理與教學信息化0.5分;有效發揮激勵作用,執行落實到位0.5分
B2校園文化(4分)
2
C4辦學思想體系。校長具有較高的教育科學理論水平,具有先進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體系完善,特色彰顯,內涵解讀充分1分;師生有效內化并形成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1分
2
C5文化建設。學校環境整潔美觀,校園文化獨特、鮮明1分;校園內講普通話,使用規范字1分
B3課程建設(18分)
2
C6課程體系。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體系完善、內容豐富1分;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學生參與面達100%1分
4
C7課堂教學。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文化,形成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可推廣性強2分;積極開發區域優質學習資源1分;教師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1分
2
C8教學常規?!拔屙椆芾怼钡冉虒W常規制度完善,過程管理落實,成為師生自覺行為2分
10
C9教學研究。教科研制度健全,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校本研修機制1分;學校自主申報各級科研課題,每年舉行專題研討會1分;課改科研成果(獨立)突出,市一等獎,省二等獎以上4分;校長有獨立或領銜出版的論文、專著4分
B4合作開放(2分)
1
C10交流合作。與川內外優質學校結成友好學校,定期開展研學活動0.5分;形成有特色的研學課程0.5分
1
C11互訪學習。每年開展師生互訪活動,教師互訪人數不少于3%,時間不少于1周1分
A2引領教師專業發展(20分)
B5發展規劃(3分)
3
C12隊伍發展規劃。學校中長期教師培養規劃科學合理、有效落實1分;教師個人專業成長規劃特色化,教師素質普遍得到提高1分;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的教師達10%以上,并享有較高知名度1分
B6師德師風(2分)
2
C13行為師表。學校師德教育內容體系構建科學完整1分,教師具有現代教育思想,遵循教育規律,為人師表,愛崗敬業1分
B7專業成長(7分)
2
C14學習型團隊建設。建設學習型團隊,激勵機制有效引導教師學習提升、團隊發展1分;各類教研團隊積極活躍,形成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1分;
5
C15名優教師。建立骨干教師層級培養模式,各級名優教師達20%2分;教師獲得榮譽表彰市級0.3分,省級0.5分,國家級0.8分,累計不超過3分
B8成果成效(8分)
3
C16學科教師“大比武”。區縣級0.1,市級0.3分,累計不超過3分
5
C17課題論文。堅持科研興校,積極開展課題研究,人人參與,人人提高2分;課題、論文區縣級0.1,市級0.3分,省級0.5分,國家級0.8分,累計不超過3分
A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0分)
B9品德發展水平(4分)
1
C18理想信念。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認同、社會責任、集體意識、人生理想認知度高,表現良好1分
1
C19公民素養。學生珍愛生命、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團結友善、樂于助人,表現良好1分
1
C20價格品質。學生自尊自信、自律自強、尊重他人、樂觀向上,表現良好1分
1
C21行為習慣。學生文明禮貌、勤儉節約、熱愛勞動、愛護環境,表現良好1分
B10學業發展水平(12分)
2
C22知識與技能。學生積極投入課程學習,求知欲旺盛1分;系統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勤于動口、動手、動腦,達到各學科能力目標1分
8
C23學業質量。學生學業水平與綜合素養監測機制健全,落實過程性評價,積極推進“雙減”工作,學生無過重課業負擔2分;小學:學業質量監測綜合結果達標6分。初中:全科合格率和一次合格率達80%以上6分,80%以下75%以上4分,75%以下60%以上3分,60%以下不得分
2
C24實踐創新能力。學生會獨立思考、合作學習、批判質疑、鉆研探究,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分;關注現實生活、參與社會實踐愿望強烈并有一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分
B11身心發展水平(4分)
2
C25身體素質。學生體質監測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分
2
C26心理健康。重視心理素質培養,心理咨詢活動開設良好1分;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進取,樂觀開朗,尊重并理解他人,能正確評價并約束自己的行為1分
B12興趣特長養成(10分)
3
C27課后服務。學校課后服務符合“5+2”“1+X”要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興趣社團活動、素質教育活動,并納入課程管理體系2分
7
C28成果成效。學生興趣愛好濃厚,個性特長得到明顯發展,學生獲獎市級0.3分,省級0.5分,國家級0.8分,最高不超過7分
A4提升辦學效益(20分)
B13示范引領(2分)
2
C29學區制管理改革。學校優質資源輻射、影響區域內外學校1分;開展區縣級及以上專題現場會,有效帶動兄弟學校發展,效果明顯、反映良好1分
B14辦學水平(8分)
4
C30特色創建。圍繞辦學思想,特色辦學體系完善,特色建設成效顯著1分;學校獲得市級及以上表彰,區縣級0.1,市級0.3分,省級0.5分,國家級0.8分,最高不超過3分
4
C31辦學成效。教育綜合質量連續3年在縣域年度綜合考核中保持領先2分;辦學成果凸顯學校特色,在國家主流媒體、核心期刊進行宣傳報道,并得到專業領域高度認可2分
B15滿意度評價(10分)
5
C32行業評價。學生、教師對學校教育工作滿意或基本滿意,滿意率≥90%5分,≥85%4分,≥80%3分,<80%不得分
(一)國家復興和教育發展的需要
總書記在黨的十報告中進一步重申:“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盵2]
(二)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標志,如何培養一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已成為當今世界性課題。培養一名具有基礎科學知識、有創造力、有社會融合力的人才就必須把素質教育真真切切地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上來,完成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型。因此,教育的理念、方法、監測以及評估等均需要改革?!爱斍?,我國教育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有學上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上好學的問題成為突出矛盾;數量和規模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質量和結構的問題成為主要矛盾?!盵3]如何辦好學,怎樣教好學,怎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面臨的重要難題。制定出不但能與中考、高考為標志的傳統評估標準相異,且能滿足社會意志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已迫在眉睫。
(三)與世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及評估標準融合的需要
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已經逐漸由原有的科學性評價體系轉向為科學性與以人為本相結合的趨勢,一些發達國家還專門建立起自己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機構。法國前總理拉法蘭2003年組建了由教育部原評估與預測司司長克勞德德洛為主席的“學校未來全國討論委員會”。國際上也組建了評估機構,制定了相應的評估標準。為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圍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我國應建立自己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
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
從系統監測理論的層面上看,所謂監測是監測主體以一定的標準為依據,對受測客體發出指令引導并糾正其把錯誤的狀態轉回到正常狀態的活動。由此可見,監測的首要目的是糾正錯誤的狀態,它的根本目的是達到系統目標。
(一)明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進行基礎教育監測要以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為依據,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加強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方面的協調發展,提升我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在此指導下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還應堅持以下原則:其一,監測要有法可依。教育質量監測工作要將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和我國基礎教育質量改革標準作為依據。其二,監測要具有科學性?;A教育質量監測在制訂監測標準、開發測量工具、抽取適當樣本、收集數據等過程中要始終秉承科學性的原則。其三,監測要迎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要將監測與社會熱點問題有機地融合,推動全社會形成正確的人才觀念和教育質量觀念,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
(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在教育督導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督導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教育制度,有效的教育督導制度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管理水平好壞的重要指標?;A教育質量監測能將教育督導的針對性有效提高,從而為教育改革服務。通過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能讓我們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控基礎教育的發展情況,方可為教育監督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據,指引其督導方向,更好地發揮教育督導的作用。
(三)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主要因素
首先,監測主體?;A教育是每個人在受教育過程中必須參與的教育,是培養人才、提高整體國民素質的“奠基性”教育,因此,政府是基礎教育質量的主要負責人。我國實行由中央到地方的逐層管理、負責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自然成為了基礎教育質量的責任主體,同時也是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主體。另一方面,我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是由決策、實施、監測三個部分組成。而監測由專有的監測機構執行,由此可見,地方的監測機構是監測過程的根本主體。其次,監測客體。質量是相對于產品而產生的,產品不存在何談質量,質量不存在就不會產生質量監測。所以,有人認為“對于基礎教育而言,產品就是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但其卻忘記了最本質的問題,相對于企業(采購—制造—銷售)的模式可聯想到基礎教育(招生—教育—升學)的模式,可是兩者在第一個部分就有所差異,企業在采購的過程中要付出原料費用,相對而言,學校招生卻需要政府支付教育經費。所以,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教育經費和學生支付的學雜費,他們所支付的是基礎教育服務的費用,因此,政府和學生共同購買的基礎教育服務是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客體。最后,監測內容?;A教育質量監測要考查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狀況,以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學生成長方面,應從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學習成績兩方面進行監測;在教師成熟方面,應從教師綜合素質、應盡義務以及教學成績三方面進行監測;在學校發展方面,應從學校行政管理、課堂教學、校本研究以及質量監管等方面進行監測;在標準制定方面,應從監測指標體系是否合理、具有科學性等方面進行監測。
三、基礎教育質量評估
(一)我國基礎教育質量評估存有弊端
我國基礎教育質量評估自教程改革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果,基本達到了質量監測的標準要求,為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基礎教育質量評估仍存有一些弊端。對待評估的認識有待加深,不能充分理解教育質量評估的目的、意義;對構建基礎教育質量評估仍有懷疑、觀望、遲疑的思想;評估的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基礎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不夠完善,存在僅由職能部門進行統籌、評估、協調,許多負責基礎教育的學校沒有專門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評估內容單調不均衡,小學的質量評估主要在語文、數學等科目上,初高中也僅停留在中、高考等考試科目上,忽視了學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評估方法仍不具有科學性,并且以分數、升學率作為評估依據的現象仍普遍存在;評估方式沒有創新,仍沿用經驗的調研監測對特定學校、特定教師、具體學生的評估。
(二)制定科學的基礎教育質量評估標準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評估策略;指標體系
2012年1月,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了《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Why Rural Matters 2011-2012)報告,通過5個分類指標和25個獨立指標,全面描述并分析了美國50個州的農村教育狀況。這是自2000年以來,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對外正式公布的第6份評估報告,其系統的評估指標體系、科學的評估方法、先進的評估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評估背景
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改進運動是美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結果。盡管多年來美國政府一直致力于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如大規模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資金優先投入政策、農村教師援助項目等,但城鄉教育不均衡至今仍是美國教育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自2000年以來,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連續了5份主題為《為何農村事關重大》的評估報告①,結果顯示:一方面,隨著美國農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的經濟、環境與人口狀況隨之發生了重大改變,農村基礎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另一方面,由于農村教育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及影響因素的多元性,政策制定者難以對農村教育狀況進行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判斷,現有政策很難從根本上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在此背景下,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的第6份農村教育評估報告《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修改完善原有報告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首次加入了縱向指標,加大“結果指標”(政策績效指標和學生學業成就指標)比重,目的是全面描述美國50個州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現狀和效果,揭示各州農村教育所面臨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挑戰,幫助決策者更加科學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方案,提升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1]。相對前5份報告,《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的評估體系更為成熟,研究方法也更為完善。該報告公布后立即引起了美國政府與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也為我們了解美國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問題的政策績效和評估策略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分析藍本。
二、評估策略
(一)指標的改進
《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報告共包括5個分類指標和25個獨立指標。5個分類指標分別是:重要性指標(importance)、學生及家庭多元性指標(student and family diversity)、教育政策成效指標(policy outcomes)、學生學業成績指標(educational outcomes)、縱向指標(longitudinal gauge)。相對于以往的評估報告,新報告的指標體系有了明顯的改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分類指標方面,新加入了一組發展性指標,即“縱向指標”,并以此替代了先前指標體系中的“貧困度指標”。所謂縱向指標,就是強調相關核心指標的歷史發展和變化趨勢,如農村學生人數的歷史發展趨勢以及少數族裔的學生在農村學生人數中所占比例的年度變化趨勢等。從促進改善和發展的角度看,對某個指標進行比較時,將以往的成就水平作為參照系,是一種更為合理的做法。加入縱向指標有利于觀察各項教育指標的動態變化過程和發展趨勢,可以從時間維度上評測教育的發展情況和教育政策的執行效果。
第二,在獨立指標方面,加大了結果性指標的比重,增強評估結果對現實問題的驅動力。比如說,在新報告的“教育政策成效指標”分類指標下的獨立指標就有一個重要的調整改變,即用“州財政收入發放到地方學校的一美元的衡量指數”替代了之前的“州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差距”,減少了用性質單一的描述性指標來衡量政策的成效,而是用一美元的衡量指數將客觀困難指標與主觀政策成效指標結合起來,綜合評價了教育經費政策的績效。再比如,在“學生學業成績指標”中,主要變化是,將之前采用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測評的數學、閱讀的綜合成績,改為國家教育進步評價項目(NAEP)測評的四年級和八年級的數學、閱讀分科成績。其目的是為了避免各州為迎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的要求,降低各自的學業標準,從而造成全國標準不統一的問題。采用NAEP的分科成績就是為了達到全國統一的學業標準,實現具有一定“學術內涵”的評估標準,以此衡量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此外,《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針對其他的指標也進行了諸多改進,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2]
(二)指標的計算與排名
1.獨立指標的計算與排名
《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系列調查報告的一大亮點就是利用“權威數據”對所涉及的5個分類指標展開全景掃描。所謂“權威數據”,就是指各種渠道的官方統計數據,如美國教育部、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等機構的相關數據。第6份報告對5個分類指標所涉及的25個獨立指標,以州為單位進行1~50范圍內的全國排名,目的是為了顯示在某一個點上各州的農村基礎教育狀況。以“小型學校占農村公立學校比例”指標的評測排名為例,該指標是為了反映農村學校中學生數低于美國所有學校平均學生數(537人)的學校比例,比例越大,排名越高,說明該州在小型學校問題方面面臨的問題就越嚴重,越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
2.分類指標的綜合排名
為了將不同類別的各個獨立指標的評估結果綜合起來,呈現某一類評估指標下各州農村教育的狀況,《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完成同一類指標的5個獨立指標的計算排名后,接著算出此5個獨立指標排名的平均數,然后把得到的平均數以升序方式排列,得出各州在同一類指標評估的全國排名,目的是為了將其呈現在某一條線上,如在“農村學生及其家庭的多元性”這一條線上各州農村教育狀況。排名越高,說明該州農村教育問題在相應方面面臨的困難越大,政策成效就越小,或改善的狀況就越差。以“教育重要性”指標為例,該指標的綜合排名就是在計算了其涵蓋的5個獨立指標排名的平均數后得出的結果。如表2所示,綜合排名越高的州,表明在農村學生人數,小規模學校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就越大,政策改善的情況就越差,就需要投入更大的努力。[3]
3.教育優先度排名
優先度排名,即將5個分類指標的排名數繼續平均,平均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得出各州農村基礎教育的全國綜合排名。目的是為了全方位地呈現在整個面上各州農村教育的狀況。排名越高,說明該州的農村教育狀況越糟糕,就越需要優先考慮。例如,教育重要性和教育政策績效,縱向比較3類指標的優先排名,依照程度高低分為“引起注意”“嚴重”“非常嚴重”“及其嚴重”4個程度?!稙楹无r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把5個分類指標的綜合排名分數平均后,得出最終的教育優先度排名情況,具體如表3所示。[4]
三、評估特點
(一)構建“條件—過程—結果”三位一體的指標體系
如前所述,《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系列評估報告的完成是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從最初的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來看,報告重點描述的是農村基礎教育的條件性指標和過程性指標,這樣就會造成基于條件和過程指標的評估與基于結果的評估相脫離,削弱了評估結果對于問題改善和政策驅動的力度?!稙楹无r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反思之前工作的基礎上,重新審視指標體系的構建,加大了“結果性指標”的比重,將學生學業成績指標和教育政策績效指標作為重要的評估指標,構建了“條件性指標—過程性指標—結果性指標”三位一體的指標體系。換言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構建的是一種新的教育評估范式,其結果性指標既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涉及政策制定者能夠控制且影響成績的結構性因素[5]。這種評估體系的優點是:一方面,改善了以往評估報告只停留于簡單的“數據匯總”和“信息公開”的層面,促使《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系列評估成為信息反饋、政策調整的策略和手段;另一方面,通過加大結果性指標的比重,促使教育質量提升問題成為教育評估的主要內容,并使政府對各州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問責成為可能。
(二)形成“點”“線”“面”三維空間的評估模式
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基金會的農村教育指標體系不僅包括農村教育自身的指標,還包括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指標,表明了該指標體系設計的全面性[6]。與此相應,《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評估策略上形成了一種“點”“線”“面”的模式,即獨立性指標排名、分類指標排名、教育優先度排名三維立體的評估方法。具體的實踐策略是:首先展示25個獨立指標的排名情況,說明各州在不同點上的教育情況;其次呈現5個分類指標的綜合排名,反映各州在某一條線上的農村基礎教育狀況;最后將5個分類指標的排名數繼續平均,在整個面上呈現各州農村教育的狀況。這樣做一方面是能夠全方位體現評估對象的趨勢和特征,避免傳統評估以偏概全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夠更加深刻地反映農村教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依照各州情況的不同展現問題的具體層面和差異性,幫助相關利益主體清晰認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于工作的改進及政策的調整都有所裨益。
(三)體現績效問責和質量改善的評估理念
《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報告的評估指標體系通過三維空間的指標來全面反映美國各州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和產出,評估的目的在于促進農村教育質量提升。對于《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報告的評估,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對信息的解釋和后續的改進、運用,發揮信息對農村教育測評和改進的雙重功能?!稙楹无r村事關重大(2011-2012)》不僅從以數據信息為基礎展現了美國各州農村教育的狀況,而且還對相關的各種數據以及不同州所面臨的不同情況與挑戰進行了詳盡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方向與建議,體現了一種績效問責的先進評估理念。因為如果評估的結果不能導致相關利益主體后續的改善行動,那么為之投入的時間、金錢和努力都是不值得的[7]。作為政府對農村教育質量問責的一個重要環節,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所體現出的先進的績效理念,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注釋:
① 即《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0)》《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3)》《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5)》《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7)》《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9)》。
參考文獻:
[1][2][3][4]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 Why Rural Matters 2011-12[EB/OL]. http:///wrm2011-12/WRM 2011-12.pdf,2012-10-31.
【關鍵詞】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服務水平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成果顯著,九年義務教育基本得到普及,學生入學機會大大增加,區域之間差異不斷縮小,教育越來越趨向于公平。但是,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廣大群眾對基礎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政府提供的基礎教育服務不一定能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正確認識我國基礎教育服務的現狀,并且在此基礎上做出改進的努力,才能是政府所提供的基礎教育服務滿足社會需求。
一、指標體系
(一)投入指標
本文中以公共財政支出規模作為投入指標。公共財政支出規模是指各級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安排的財政支出的數量。本文中以各個城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占各自GDP的比重來表示公共財政支出規模。公共財政支出規??梢杂脕矸从痴畬嶋H上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社會經濟生活的程度,能夠幫助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會資源。
(二)產出指標
基礎教育服務內涵極大,包括了對基礎教育的財政支出,公共基礎教育資源的時空配置,教育環境的建設等等,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簡單易懂性,本文選取每萬中學生擁有專任教師數、每萬小學生擁有專任教師數作為基礎教育的二級指標。師資力量是表現基礎教育水平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如果每萬學生擁有的專任教師數多,則說明基礎教育教師資源相對充足。
表1基本教育服務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計算方法投入
指標公共財政
支出規模公共財政支出規模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生產總值產出
指標基礎教育每萬中學生擁有專任教師(人)
每萬小學生擁有專任教師(人)中學專任教師數/中學在校生總數
中學專任教師數/中學在校生總數二、數據說明及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以我國35個大中城市為研究對象,原始數據均來源于2014年各個城市統計年鑒、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5》、《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14》等官方數據。本文所利用的軟件為DEAP2.1。
(二)研究方法
數據包絡分析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以相對效率為基礎的,用以評價具有相同類型的多投入、多產出的決策單元是否有效的一種非參數統計方法。該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每個被評估的單位作為一個決策單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這些DMU構成被評估群體,通過對投入和產出比率的分析,以DMU的各個投入和產出指標的權重為變量進行評價運算,確定有效的生產前沿面,并且根據各個DMU與有效生產前沿面之間的距離狀況,確定DMU是否是DEA有效的。
應用DEA方法進行對基礎教育服務水平進行評價,就是評價各個城市之間的相對效率,而要具體判斷出每個城市的效率,則需要構造具有一定經濟含義的度量指標,識別出表現最好的生產單元,并且構造出有效前沿面。
在DEA模型中,有“產出導向”和“投入導向”兩種模型?!爱a出既定”是指產出不減少,“投入既定”是指投入不增加。在本文中,測量各個城市的基礎教育服務水平,從表現出來的形式上來看,是想知道在既定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情況下,各項指標所表現出來的效率的高低。如果效率高,那說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產出效果好,基礎教育服務水平高,否則基礎教育服務水平低。所以本文將選擇產出導向的DEA模型。
假設有n個DMUj(j=1,2,…,n),而且每個DMU有m項相同的投入以得到同樣的s種產出,則
投入向量為:
Xj=(x1j,x2j,…,xmj)T,j=1,2,…,n(2.1)
產出向量為:
Yj=(y1j,y2j,…,ysj)T(2.2)
即每個DMU都有m種輸入和s種輸出。
基于以上的假設基礎,本文將建立基于產出的BCC模型如下:
Maxφ0
s.t.nj=1λjxij+s-i≤xi0,i=1,2,…,m
nj=1λjyrj-s+r≥φ0yr0,r=1,2,…,s
nj=1λj=1
λj≥0,j=1,2,…,n
s-i≥0,s+r≥0(2.3)
xij表示第j個DMU在第i種輸入的投入量;
yij表示第j個DMU在第i種輸入的產出量;
λj為權重系數;
若φ*0
若φ*0=1,但存在某松弛變量不為0,則稱DMU0為弱DEA有效;
若φ*0=1,且所有松弛變量都為0,則稱DMU0為DEA有效;
三、測算結果及原因分析
基礎教育服務效率測算結果
綜合
效率純技術
效率規模
效率規模
收益綜合
效率純技術
效率規模
效率規模
收益北京111-青島0.7000.8930.784drs天津0.7630.960.796drs鄭州0.5690.6920.822drs石家莊0.6050.8590.704drs武漢0.8190.9160.894drs太原0.6790.8730.778drs長沙0.5510.6650.829drs呼和浩特0.5610.7190.781drs廣州0.6170.7980.773drs沈陽0.6870.8780.782drs深圳0.5960.7990.746drs大連0.7130.8690.821drs南寧0.4960.710.698drs長春0.780.9870.791drs???.710.7260.978drs哈爾濱0.82510.825drs重慶0.5560.7790.714drs上海0.7410.920.806drs成都0.6430.770.835drs南京0.8010.9630.832drs貴陽0.6190.6940.892drs杭州0.6930.8840.784drs昆明0.5560.7780.714drs寧波0.6640.8030.827drs西安0.610.7440.819drs合肥0.6340.8980.705drs蘭州0.6350.9540.665drs福州0.6440.7550.853drs西寧0.58210.582irs廈門0.5850.7890.741drsy川0.4990.6990.714drs南昌0.510.6230.819drs烏魯
木齊0.5580.7440.751drs濟南0.6060.870.697drs0.6520.8290.787基礎教育指標測算結果折線圖(按照綜合效率從高到低排序)
通過對我國35個大中城市2014年基礎教育服務的投入與產出效率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目前這35個城市的基礎教育服務并未達到最優水平,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服務的力度。具體來說:
(一)從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基礎教育服務的綜合效率平均值為0.652,表明這35個城市的基礎教育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在所有城市中,只有北京的基礎教育綜合效率達到最優水平(DEA有效),說明北京的基礎教育水平處于前沿面上。在所有城市中,有20個城市的綜合效率值在0.6以上,說明這20個城市的基礎教育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余15個城市基礎教育水平不高或者低下,需要更加注重在提高這些城市的基礎教育水平上做出努力。
(二)整體上來說,技術和規模對基礎教育的水平都有一定影響,但是規模是影響基礎教育整體水平更加主要的因素。
從純技術效率方面來看,有兩個城市的技術效率值達到1,它們是北京和哈爾濱。這35個城市在基礎教育方面的整體純技術水平的平均效率值已經達到0.829,有91.43%(32個)的城市的地區的基礎教育的是沒有達到最優的純技術效率的。各地區的純技術效率得分差異不是特別大,各個城市純技術效率得分都在0.6以上,得分0.8以上的城市有18個。
從規模效率來看,所評估35個城市的總體規模效率平均水平達到0.787,這說明各個城市如果能夠達到最優的生產規模,那么平均可以減少21.3%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整體的規模效率比較好,但是達到規模有效的城市實際上只有北京一個城市。在這些城市中絕大多數(33個)城市呈現出規模報酬遞減的規律,這說明為了達到目前的基礎教育水平,絕大多數城市承受了比較大的支出壓力。只有西寧呈現出規模報酬遞增的規律,說明對西寧的基礎教育投入仍然有上升的空間。
四、政策建議
根據對35個大中城市基礎教育服務水平測算結果的得分析,本文認為可以在提高基礎教育服務水平方面做出以下努力。
(一)選擇合適的基礎教育服務提供模式。由于北京處于效率前沿面,則可以借鑒北京市在基礎教育方面成功的經驗,運用到各個城市當中,也可以借鑒美國的。
(二)加大科學技術在提供基礎教育過程中的使用強度,提高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三)政府應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將更多的財政資源朝基礎教育服務水平相對落后的城市傾斜。
參考文獻:
[1]王瑩.財政公平視角下的基礎教育服務均等化分析[J].教育與經濟,2007(2):46
一、實驗工作評估的目的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是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正常有序進行的重要環節。評估的目的在于全面評估縣(市)區及學校各項工作的進展,及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為實驗工作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依據,使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通過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評估,對課程改革的理念、措施和方法,以及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和教材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二、實驗工作評估的依據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依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一系列課程改革的文件為依據,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實驗工作的要求進行。
三、實驗工作評估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評估以縣(市)區、鐵路及直屬學校作為評估對象和分析單位,進行整體評估;評估內容涉及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各個主要方面。
2、階段性。課程改革實驗是一個較長周期的研究工作,實驗的不同階段有不同性質的重點。評估將根據實驗的進展情況,分別對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每一階段的結果都將是實驗工作整體評價的組成部分。
3、可操作性。每一階段的實驗工作都要按實驗方案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進行。評估時,根據實驗的總目標與每一階段的任務,分解成若干項可操作的評估指標,使實施者和評估者都了解評估的標準,以期促進實驗工作的良性發展。
四、實驗工作評估的內容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采取整體設計,分段實行,既重視對結果的評估,又重視對過程的評估。依據我市實施方案提出的任務的要求,從實施的準備、實施、結果等幾個階段,分別對縣(市)區、鐵路及市直學校的組織者、教師和學生,乃至社會各界分別進行考察,進而對實驗工作做出整體的綜合判斷。具體的評估范圍和內容同見附表。
五、實驗工作評估的方法
1、統一設計,分步實施。按實施的總體目標,統一設計實驗評估方案,規定對實驗的各個階段和不同的參與者進行不同形式的評估。評估隨著實施的進展,分階段實施。一般至少要為起動、過程和初步結果三個階段進行評估,根據進展情況進行專題評估等。
2、集中管理,分片落實。實驗工作的評估由市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統一組織,分為縣(市)區和市直學校進行評估。
3、自我評估與專家評估相結合。每次評估先由實驗單位自我評估,再由專家組進行評估。
六、實驗工作評估的實施
課程改革評估工作組由市專家工作組成員組成。按階段和專題等對實驗過程進行評估。
1、實驗的準備與啟動階段的評估。重點評估實施方案、實驗條件和實驗啟動情況。在實驗初期進行,一般可安排在實驗啟動后的1個月之內進行。
2、實驗的常規與觀念評估。重點評估實驗是否走上正軌,相關人員的觀念是否發生轉變。一般在實驗進行3個月至6個月之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