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3:43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科研事業單位 總產出 增加值 計算方法
我所在的單位是一所以科學研究為主,兼具部分生產功能的科研型事業單位。這種特點使我單位總產出與增加值的計算較為復雜。由于我單位不是工業企業,因此在計算總產出和增加值時不能采用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我單位也不是公益型事業單位,因此事業單位的總產出和增加值的計算方法也不適用。雖然我單位屬于科學研究類服務業行業,但隨著市場化的推進,我單位生產經營的比重在不斷加大,已經占到總產出的五分之一。如何完整、準確的核算我單位的經濟總量,關系到我單位的戰略規劃和長遠發展。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改進,我單位總結出一套將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相結合的總產出與增加值的計算方法,即在核算科研總產出的同時核算工業總產值。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 科研總產出及工業總產值的統計原則
按照國家統計制度的規定,最終形成銷售的產品才可計算工業總產值,因此科研試制產品不核算工業總產值,而納入科研總產出進行核算。
2 總產出的計算方法
總產出是指我單位報告期完成的全部產業活動的總產出,包括科研總產出和工業總產值。
由于我單位既有科研活動又有經營活動,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較大,因此,我單位分別核算科研總產出和工業總產值。即我單位在事業財務報表上對應科研收入、技術收入、財政及上級補貼收入(不含用于離退休人員費用)的產出計算科研總產出和科研增加值,在事業財務報表上對應產品銷售收入的產出計算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
2.1 計算科研總產出
科研總產出是指我單位報告期內的科技活動總成果,核算方法有收入法和支出法兩種。由于我單位的行業性質較為特殊,科研收入的結轉一般都在年終進行,月度沒有實現結算或結算較少,利用收入法計算科研總產出與實際產出不匹配,為了及時反映我單位的月度科研成果,我單位在月度核算總產出時,采用支出法,而在年度則采用收入法核算科研產出。
2.1.1 收入法計算科研總產出
“收入法”是科研事業單位核算科研總產出的基本方法,科研總產出等于科研收入扣除經常性支出的差額,公式如下:
科研總產出=科研收入-科研收入中用于設備購置的費用+技術收入+財政及上級補貼收入(不含用于離退休人員費用)
對于科研事業單位,其科研活動的成果核算,在財務上主要體現在科研收入、技術收入,因此科研收入、技術收入應計入科研總產出;財政補貼收入(扣除用于離退休人員費用)主要用于對人事科研活動人員的補貼,因此也可以將財政補貼收入(扣除用于離退休人員費用)計入科研總產出;科研收入中用于設備購置的費用是非經常性支出,應予以扣除。
2.1.2 支出法計算科研總產出
“支出法”是利用“科研成本”、“技術成本”等成本科目中的實際支出計算科研總產出的一種方法,具體計算如下(表1):
科研總產出=A01+A10+A24+A33+A34+A39+A53 +A62+A66
2.2 計算工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的核算范圍是進入批產階段的產品。計算公式如下:
工業總產值=報告期生產的成品數量×平均銷售單價+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
工業總產值的采集方式是由各部門依據當期生產的實物量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來計算本部門的工業總產值,再由綜合統計匯總出本單位的工業總產值。
2.3 計算總產出
總產出=科研總產出+工業總產值
3 增加值的計算方法
增加值對應科研總產出和工業總產值分別核算科研增加值和工業增加值。增加值的采集內容如上(表2):
3.1 計算科研增加值
科研增加值是指科研活動提供服務活動創造的新增價值。采用分配法計算,公式如下:
科研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
勞動者報酬=B01×科研總產出÷總產出
固定資產折舊=B20×科研總產出÷總產出
生產稅凈額=B22+B23
營業盈余=A62
3.2 計算工業增加值
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應使用生產法計算,計算公式是:
工業增加值(生產法)=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年應交增值稅
由于我單位不是工業企業,無法計算工業中間投入,因此采用分配法計算工業增加值,計算如下:
工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
勞動者報酬=B01×工業總產值÷總產出
固定資產折舊= B20×工業總產值÷總產出
生產稅凈額=B24
營業盈余=A63
3.3 計算增加值
關鍵詞 :增加值 概念 注意事項 近似計算 應用現狀
一、增加值的概念與計算方法
增加值是反映工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總量指標,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一項基礎指標。增加值是指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單位全部工業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生產過程消耗或轉換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后的余額,是單位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和勞動資料(固定資產)新增加的價值。
增加值有兩種計算方法:生產法和收入法。從計算口徑來看,生產法是以產品生產為原則,而收入法側重于產品實現原則。
(一)生產法
用生產法計算增加值,即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產環節消耗的外購物質產品價值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從而得到工業生產活動新增加價值的方法。從概念上說,增值稅是企業所創造的新增價值的一部分,是企業對國家所作的貢獻,屬于增加值范疇,為了確保增加值要素的完整性,并符合國民經濟核算的要求,在按生產法計算時,加上了本期應交增值稅。其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工業總產出(現價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二)收入法
是從收入的角度出發,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到的收入份額計算,其構成項目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
收入法計算相對簡便,指標均可通過直接取數加總而來,故本文不再詳述。
二、增加值核算的注意事項和難點
由增加值的計算方法可知,生產法增加值有三部分構成,核算時的注意事項和難點分別為:
(一)工業總產值
核算工業總產值首先要明確其計算原則,即“工業生產”、“最終產品”和“工廠法”原則。在明確了計算原則的基礎上,要界定好工業總產值包括哪些內容、不包括哪些內容,并掌握構成項目的具體計算方法。核算該指標時要注意不能列入的項目,比如:廢品、本企業外購未進行任何加工即銷售的商品、本企業自制自用的工裝、工具等;難點是構成項目的一些特殊情況,例如:返修產品、發包加工產品、包裝器材等產值的具體核算。
(二)中間投入
增加值計算的關鍵和難點是工業中間投入的確定,工業中間投入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費用和期間費用共五項內容。直接材料一般可以從財務報表――生產成本表中取得,而難點就是制造費用和期間費用的中間消耗,中間消耗可采用“正算法”和“倒算法”獲得。
因中間消耗包括的內容較多,企業常采用“倒算法”,但財務報表項目設計與統計指標口徑并非完全一致,在核算中間投入時,有時需要對原始資料進行再加工,如不能盡列項目常用的其他、管理費用中的稅金等。同時,財務報表一般在次月8日后出來,而統計指標報送時間都在月底,即便是有快報預計數,但也難免會出現中間投入多計或少計的現象。鑒于此,在統計工作實踐中,提出并采用一種工業中間投入乃至增加值的簡便或近似計算方法是有必要的。
(三)本期應交增值稅
財務“本年應交增值稅”中含上期留抵稅額,是跨年度連續累加數;統計需要的是當期發生的應交數額,計算增加值時要根據有關增值稅數據計算出當期數值后使用。
應交增值稅的特別規定為:當本期數據為負數時,按零處理。
三、增加值的近似計算
增加值涉及范圍廣,需要的資料多,企業在統計工作實踐中,為滿足統計報表的及時性要求,可采用“比例法”近似計算報告期增加值。企業在產品結構未發生大的變化、公司盈利平穩等前提下,報告期的增加值可按上期累計增加值占上期累計工業總產值的比例近似計算,待報表出來后,再對該指標進行修正,依此逐月滾動,這種近似計算方法稱之為比例推算法。用“比例法”推算增加值(近似值)的公式如下:
本期增加值(近似值)=上期累計增加值/上期累計工業總產值×本期工業總產值
增加值指標的近似計算,盡管從理論上講與規定的方法可能會有一些出入,但從統計學角度來看,這種誤差當屬允許范圍之內的,再則,比例推算法在統計學中也是被經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增加值近似計算法的出發點是提供一種簡便快捷的計算方法,以便解決企業統計報表的時效性,其立足點仍然是建立在增加值的基本概念及其計算原則基礎之上的,從而保證了運用這一計算方法所得數據的基本準確性。因此,在統計實踐中,此方法不失為一種可以被采用的可行辦法。
四、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應用現狀
目前,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指標的應用一般僅停留在簡單的指標增減變動分析上,尚未真正上升到服務于企業的經營決策層面。
(一)核算現狀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不難發現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存在三種計算方法,即日常核算的生產法、一般不被采用的收入法和國資委年終考核用的“收入法”。
國資委對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的考核方法――“收入法”為財務決算體系中的計算方法,兩種收入法的結構是相同的,即由“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四部分組成,但具體構成還是有差異的,同時,有科研項目的企業在用生產法和收入法核算時剔除了科研項目,而國資委的考核方法卻包括了科研項目人員的薪酬和設備折舊。
增加值日常核算和考核方法的不統一,一方面會動搖增加值指標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重要性地位,另一方面還會影響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準確性,所以,統一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日常核算方法和國資委考核方法的一致性已迫在眉睫。
(二)考核與監管
收入、利潤、資本保值增值率等財務指標多年來都是國有企業負責人績效考評體系中的重要指標,但增加值指標一直未曾單獨出現,僅在近幾年被日益重視的勞動生產率中涉及,故該指標仍未引起企業負責人或經營者的充分重視。同時,增加值不像財會體系的收入、利潤等績效指標年度須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審計并出具獨立的審計意見,因此,增加值的核算及管理處于缺乏監督的現狀。
(三)改進與發展
隨著企業多元化的發展,要充分發揮增加值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作用,需要對工業總產值、增加值等統計指標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明確指標核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多元化企業勞動生產率指標核算的具體口徑;集團型企業實行一級核算和二級核算如何對內部企業的增加值進行監控、考核;工業企業計算增加值時各項指標科研項目如何剔除等。
為及時、準確的反映國民經濟指標GDP,需要專業機構出具一系列參考文獻,例如財務系統的會計準則,以便指導統計人員的日常工作。倘若我們能像挖掘近兩年國資委積極推廣的“經濟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簡稱“EVA”)的潛力一樣研究“增加值”,使其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經營者的業績考核等方面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預計其應用范圍還將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1] 劉林,《中航工業統計實務與基礎》.
[2] 機械工業部,《機械工業企業增加值計算方法指南(試行)》.
[3] 滕采模,《最新工業統計實用手冊》.
將在資料來源、計算方法、行業分類等多方面發生變化
國家統計局目前正在制定2006年后的非經濟普查年度的年度和季度GDP核算方案,這兩個方案都將與首次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相銜接。新方案的制定目標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要求,進一步提高我國GDP核算的透明度。
2006年之后的年度GDP核算將采用94個行業分類,這個分類,與經濟普查年度的GDP核算的行業分類相同,基本上是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大類。2006年之后的季度GDP核算將采用19個行業,這是現行國民經濟分類中的門類,是一個新的情況。我們現在正在制定2006年后的非經濟普查年度的季度GDP核算方案。并將著手制定非經濟普查年度的年度GDP核算方案,這兩個方案都將與首次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相銜接。
2005年12月20日,國家統計局了利用經濟普查資料計算的全國GDP的初步結果,利用經濟普查資料計算的2004年GDP比利用常規統計資料計算的GDP增大2.3萬億元,提高了16.8%,這一結果一度成為眾人關注焦點。其實,這一數據差異,原因在于GDP核算各方面的變化。具體來說,與常規年度GDP核算相比,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包括資料來源的變化、計算方法的變化、核算范圍的變化、分類的變化、某些具體問題處理方法的變化,等等。其中,資料來源的變化是最重要的變化,它對GDP數據影響最大,占GDP總量變化的90%左右。
國家統計局正在制定中的2006年后的非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將采用經濟普查年度的這些新核算內容。
具體說,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有五大新變化。
資料來源的變化
第一個是企業財務統計資料。常規性統計資料來源中也有一些比較好的企業財務統計資料,比如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也就是所有的國有工業企業和年產品銷售收入在500萬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有比較好的財務統計資料。資質以內的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餐飲業企業,有比較好的財務統計資料。限額以上批發企業、限額以上零售企業和限額以上餐飲企業的標準不同,一般都是根據銷售額、營業收入和從業人員的情況確定的。這些財務統計資料與這次經濟普查資料差別不是很大。差別大的一個是限額以下的批發零售餐飲業企業,常規性統計不包括這些企業的財務統計資料,這些企業的增加值主要利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資料進行推算,這導致批發零售餐飲業增加值增加的比例比較大;還有資質以外的建筑業企業,常規性統計也不包括財務統計資料,這部分增加值主要利用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中的建安工程投資額進行推算;再就是大量的其他類型服務業企業,比如計算機服務、商務服務、租賃服務、信息傳輸服務、居民服務等等,特別是其中的私營企業部分,財務統計資料很少,其經營活動創造的增加值往往是利用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和營業稅來推算的。
第二個是個體經營戶資料。這次經濟普查設置了一張個體經營戶經營情況調查表。利用這張表對14個行業的個體經營戶的經營情況進行了調查。平時,這部分活動創造的增加值主要是利用工商管理資料推算的。問題是一些個體經營戶沒有經過工商登記,因而被遺漏了。這次經濟普查對個體經營戶,包括沒有經過工商管理登記的個體經營戶的經營活動進行了調查,為相應經濟活動的增加值核算提供了依據。
第三個是與企業主業活動不同的附屬產業活動單位資料。比如說工業企業可能包括一些從事其他類型活動的附屬產業活動單位。常規性統計就這類活動所提供的資料非常有限,它們所創造的增加值往往被遺漏。這次經濟普查針對產業活動單位設置了調查表,為相應經濟活動的增加值核算提供了依據。
計算方法的變化
計算方法的變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資料來源的變化引起的計算方法的變化。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針對經濟普查就上述企業、個體經營戶和附屬產業活動單位提供的財務統計資料,設計了相應的計算方法,改變了利用相關資料推算的辦法。第二個方面,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同時采用了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能夠同時提供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GDP數據。常規年度GDP核算雖然也采用了這三種方法,但并不是就每一個行業都同時計算出生產法和收入法增加值。工業和農業增加值的計算采用生產法,其他行業增加值的計算采用收入法,因此并不能同時提供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GDP數據。
核算范圍的變化
這方面的變化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把以前由于缺少資料而被忽略的某些經濟活動,利用經濟普查資料納入了GDP的核算范圍,例如把與企業主業活動不同的附屬產業活動單位從事的經濟活動納入了GDP的核算范圍。另一方面是利用經濟普查以外的資料來源把以前沒有納入GDP核算范圍的某些經濟活動納入了GDP的核算范圍。例如,居民自有住房出租服務,過去沒有計入GDP,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利用住戶調查資料把這部分活動計入GDP了。再如家政服務,包括家教、保姆服務,也利用住戶調查資料計入GDP了。
某些具體問題處理方法的變化
在常規年度的GDP核算中,某些具體問題的處理方法與國際標準存在差異。過去我們也想修訂這些處理方法,采用國際標準推薦的方法。但是方法的改變往往影響到數據的歷史可比性。在不能對歷史數據進行修訂的情況下,改變方法就很困難。比如,某些處理方法的變化要影響到一些行業增加值比重的變化。以金融業為例。過去有的學者問我,中國的金融業增加值比重不低,這是為什么呢?我說,中國金融業增加值的計算口徑與國際標準不同,導致金融業增加值的比重較高。多年前,我們就想改變這種口徑,采用國際通用的處理方法。但是一旦改變口徑,金融業增加值的比重就會下降一大塊,不對歷史數據進行調整,就不好解釋,不容易為有關部門和社會所接受。而歷史數據的修訂,得有適當的機會,否則,大家不認可。尤其在中國,歷史數據修訂過于頻繁話,會招致眾多的批評,甚至懷疑或猜測。
為了保持歷史數據的可比性,國家統計局將以經濟普查數據為依據,對歷史數據進行修訂,所以數據的歷史可比性就不成問題了。因此,我們決定利用經濟普查的機會,對常規年度GDP核算所采用的一些與國際標準不同的特殊的處理方法進行修訂。比如說居民自有住房折舊的計算,在常規年度GDP核算中,居民自有住房是按照歷史成本價格估價的,這次是按照居民自有住房的當期市場價格進行估價,然后再計算折舊。還有一個方面的變化是關于計算機軟件處理方法的變化。1993年SNA規定把計算機軟件支出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而1968年SNA規定把計算機軟件支出作為中間投入處理。作為資本形成處理和作為中間投入處理差異是比較大的。因為作為資本形成處理的話,中間投入就減少,增加值就增加了。困難在于我們其實是拿不到各個單位關于計算機軟件支出的資料,通過這次經濟普查能夠取得計算機軟件企業收入的資料,用收入代替支出來計算關于計算機軟件的固定資本形成數據。
分類的變化
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的第五個方面的變化是分類的變化,包括GDP生產核算的產業部門分類的變化和GDP使用核算的支出項目分類的變化。常規年度GDP生產核算把產業部門劃分為26個類別,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把產業部門細化為94個類別,基本上采用了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大類。GDP使用核算的支出項目分類的變化主要是利用居民住戶調查中的消費支出項目細化居民消費分類,利用國際收支平衡表資料細化貨物和服務進口和出口分類。
正是由于上述核算五大新變化,才使得利用經濟普查資料計算的2004年GDP總量增加了2.3萬億元,提高了16.8%。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加2.13萬億元,占GDP總量增加的92.6%。還有一個變化就是結構的變化。最突出的就是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原來是31.9%,現在是40.7%。
關鍵詞:GDP核算 經濟普查 資料來源變化
一、資料來源發生變化
2004年,中國開展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此次經濟普查涉及到的經濟活動非常廣泛,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一切經濟活動均在普查范圍。通過這種方式,完善了全國和地區GDP核算的參考資料。相比以前的常規性統計資料,此次經濟普查資料有很多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財務統計資料
在以往常規性統計資料中,較好的企業財務統計資料也是存在的,像以下幾種企業: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和資質以上的建筑業企業等,其財務統計資料都較好,2013年的年報數據直接與經濟普查資料相一致。與經濟普查資料的差別比較大的是一些批發零售餐飲業企業(限額以下),這類批發零售餐飲企業的統計資料是不包括在常規性統計之內的。對這類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資料,據此可以進行企業增加值的推算,這也是批發零售餐飲業的增加值增加比例相對較大的一個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常規性統計中,資質以外的建筑業企業也是被排除在外的,其增加值像餐飲零售企業一樣,也有自己獨有的推算方式。
在此次經濟普查中,對于在普查范圍之列的企業,具有詳細的財務狀況調查表或者是經營狀況調查表,這在某種程度上,方便了企業的增值核算,為其提供了詳盡的參考資料。
(二)個體經營戶資料
此次經濟普查中,還包含一張個體經營戶經營情況調查表,通過調查表的設置和填寫,國家相關部門及時掌握和了解了個體經營戶的經營狀況。在個體經營戶全面普查的基礎上,抽取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戶作為樣本進行深度調查,據以推算個體經營戶的相關經濟數據。以往推算此類活動的增加值較為困難,工商管理資料是最重要的推算依據。在此過程中,就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那些沒有經過工商登記的個體經營戶會被漏掉。但在此次經濟普查中,無論個體經商戶是否經過工商管理登記,都會被列入普查之列。
(三)附屬產業活動的資料
這里所說的附屬產業活動資料是一個狹義上的范疇,和企業主業活動一致的附屬產業活動資料是不在此列的。其主要是指一些工業企業中所包含的從事其它活動的附屬產業活動單位。在常規性統計中,并不能為此類活動提供足夠豐富的資料,致使此類活動創造出的增加值也經常被漏掉。此次經濟普查活動對GDP核算是非常有利的。
(四)第三次經濟普查范圍的不同之處
第三次經濟普查與前兩次經濟普查相比,不同之處是將第一產業法人單位及產業活動單位列入普查對象,進行普查登記。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三次經濟普查的目的是為查實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狀況。本次普查將一產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單位歸入第三產業進行普查登記。近年來,我市第一產業法人單位及農業合作社等組織日益增多,特別是在蔬菜生產、種苗種植及畜禽養殖方面尤為突出。通過這次經濟普查,準確摸清第一產業法人單位及產業活動單位個數、資產、收入等經營情況,更好地指導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計算方法發生的變化
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的變化非常大,計算方法的變化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其具體變化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由于資料來源的變化所引發的,我們知道,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對于在普查范圍內的企業和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詳細的調查資料,且此類活動的增加值的計算方法也已經非常完善,這就使得通過相關資料來推算增加值的方式發生了變更;二是在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中,生產法以及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核算方式被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有效提供了三種核算方式的GDP數據。
在常規年度GDP核算中,這三種方式也會被采用,但一些行業卻很難將生產法和收入法增加值同時推算出來。例如,在推算工業和農業增加值的時候,采用的是生產法,至于推算其它行業的增加值,被廣泛采用的是收入法。在這種情況下,想同時提供生產法以及收入法和支出法的GDP數據幾乎是不可能的。
三、核算范圍發生變化
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中,另一項比較重要的變化是GDP核算范圍。GDP核算范圍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以往因為相關資料的缺失,致使一些經濟活動被忽略。如今,這部分經濟活動均被納入GDP的核算范疇之內了;通過經濟普查范圍以外的資料,一些以往未包含在GDP核算中的經濟活動也被囊括在GDP核算之列。例如家政和保姆服務,通過住戶調查資料,均被包含在了GDP核算范圍內。同時三次產業劃分發生變化,第三次經濟普查后,第一產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產業中的開采輔助活動和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劃入第三產業。
四、部分具體問題處理方法發生變化
常規年度GDP核算過程中,相關人員發現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方法不夠妥當,且與國際標準有差距。國家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也曾致力于通過國際標準推薦的方式來修訂,但這種方法會使數據的歷史可比性受到較大的影響。由此,改變修訂方法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處理方法的變化必然會對經濟活動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產生影響。
修訂歷史數據很可能引發諸多猜疑和批判。因此,歷史數據的修訂一定要謹慎,不可隨意修訂,更不能頻繁修訂。為使歷史數據更具可比性,國家相關部門在經濟普查數據的基礎之上修訂了歷史數據。
通過經濟普查, 國家統計局對常規年度GDP核算采用了一些專門的處理方法,主要針對金融業增加值的計算口徑進行了修訂,在以往的計算口徑中,居民儲蓄利息是重要的參考因素,修訂之后,居民儲蓄利息被作為創造該部分價值的行業的增加值。同時,國家統計局也對居民自有住房折舊的計算方法進行了修訂,不再按照歷史成本價格進行估價,而是以當期市場價格為依據。除此之外,國家統計局還對計算機軟件支出的處理方式進行了修訂。通過常規年度GDP核算方式,各單位計算機軟件支出的資料很難獲取。在此次經濟普查中,獲取了計算機軟件企業的收入的詳細資料,這為通過收入代替支出來大體推算出計算機軟件的固定資本形成數據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以上變化嚴重影響著GDP數據,其中資料來源的變化對GDP數據所產生的影響是最大的。
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中其他屬于增加值部分的核算。企業會計資料中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包括很多具體的費用項目,在增加值核算時,不同的費用屬性不同,有的屬于中間投入,有的屬于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或營業盈余。由于經濟普查資料沒有對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作詳細的劃分,因此,根據2012年全國投入產出調查的分行業比例進行分解推算。
五、GDP數據發生的變化
第一次經濟普查后,對1993年至2003年的GDP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按修訂后的GDP數據計算,1979-2004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6%,比原核算數提高了0.2個百分點。第二次經濟普查后,對2008年GDP數據進行修訂,修訂后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上修4.4%,三次產業比例由初步核算的11.3:8:46:40.1,修訂為10.7:47.5:41.8。第三次經濟普查后,對2013年GDP數據進行修訂,修訂后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上修為3.4%,三次產業結構也有所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初步核算的10.0:43.9:46.1,修訂為9.4:43.7:46.9。
在新的國家GDP數據中,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與省級GDP原有的匯總數據相比,明顯要低出很多,但在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上,則又比省級GDP原有的匯總數據高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妄下結論,武斷的認為新的國家GDP數據和省級GDP的原有匯總數據相近。整體上講,在開展經濟普查之后,經濟普查年度的GDP總量是有所增加的。
綜上所述,在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也會發生相應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多方面,例如資料來源、計算方法、核算范圍等等,都會發生變化。在諸多變化中資料來源的變化對GDP的影響是最大的,它直接關乎到GDP總量、結構以及速度的變化。為此,國家統計局一定要謹慎對待,同時相關人員也應充分認識到年度GDP核算的重要性,其對于國家的宏觀經濟分析,以及相關規劃和決策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核算過程中一定的要認真、謹慎,保證所得數據的精準性。
參考文獻:
[1] 武順學.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方式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4(9)
關鍵詞:貿易總額;貿易差額;增加值統計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前言
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經常會遇到通關統計認為我國長期處于貿易順差的狀態,所以一些發達國家依次為依據,為限制我國經濟發展,通過各種方式抑制我國產品出口。但通過研究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原有通關統計核算方式存在錯誤,因此,有必要引進一種新型統計方式,提高國際貿易平衡真實性,只要這樣才能有效減少錯誤率,將最真實的情況展示給世人。
一、貿易總額與貿易差額的增加值統計與通關統計比較
增加值統計與通關統計的比較方式有很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計算貿易總額。用通關統計獲得中國貿易總額就是將總出口額與總進口額加在一起,而在增加值統計中,中國的貿易總額則為國內增加值出口與國外增加值進口的綜合。通過研究可以發現,這兩種統計方法的區別在于處理對折增加值的方式。我國在出口增加值產品時主要涉及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產品出口自國家的最終消費,另一方面是將本國出口產品當做中間產品,主要用于出口對象生產。對于后者來說多被應用到國外生產,然后原來由中國出口的產品再次返回中國,這樣就出現了增加值折返,進而在通關統計中就出現了多次計算增加值的情況,我國真實貿易總額也在這種情況下無端被提升[1]。
第二,計算貿易順差。在通關統計中,中國的貿易順差是總出口額與總進口額的差,而在增加值統計中,中國的貿易順差則是國內增加值出口額與國外增加值進口額的差。由于兩種統計計算方式不同,也就導致兩者的計算存在一定差異:1.在中國出口產品將其他國家產品作為中間投入品,且其價值高于其他國家向中國出口產品并將中國產品作為中間產品的價值時,通關統計貿易順差就要比增加值統計貿易順差高很多;2,如果當前情況與第1點情況相反,通關統計所得的貿易順差就會比增加值統計貿易順差小很多;第三,在兩者相同的情況下,通關統計貿易順差的結果將與增加值統計貿易順差結果相同[2]。
二、兩種估算方法的差異
要了解通關統計與增加值統計兩種估算方法的數據差異,需要應用到投入產出表,由于投入產出表每5年公布一次,所以,只能對2008年與2013年投入產出情況用于通關統計與增加值統計分析中國貿易總額與貿易差額。由于2008年與2013年之間我國各個貿易部門的進出口貿易情況都發生了變化,所以,國內外增加值率也出現了變化,通過研究發現,在2008年我國外加增加值為16%,到2013年已經上升到了19%,國內增加值折返比重也有所上升。如在我國,國外增加值比重較高的行業為制造業,制造業的國外增加值比重基本處于26.3%左右,據統計,將近四分之二的增加值并不是在中國創造的[3]。
在利用通關統計與增加值統計兩種估算方法計算我國貿易總額與貿易順差可以發現,兩者間存在一定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在通關統計方法中,我國在2008年的貿易總額為86542億元,而利用增加值統計方法計算得知,2008年我國的貿易總額僅為75623億元,同樣的問題還存在2013年的貿易總額上,兩種不同計算方法所獲得的貿易差額在2013年高達35632億元。第二,利用通關統計方法與增加值統計方法計算我國貿易順差也存在一定差異,如在2008年利用通關統計方法計算我國貿易順差為22521億元,而在增加值統計方法下我國貿易順差僅為21354億元,在2013年也是如此,兩者的貿易順差差距高達6534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在通關統計方法將折返價值多次計算,所以,這樣一來就導致我國實際貿易順差逐漸提升,并在五年內不斷攀升,一些發達國家也將通關統計方法作為唯一依據,進而認為我國長期處于貿易順差狀態,損害了這些國家的自身利益,這也是他們為何打壓我國的關鍵因素所在。
由于兩種估算方法的不同,使得我國各個行業的差異也在不斷拉大,以制造業為例,增加值統計與通關統計所帶來的差異由高到低為:辦公設備制造、計算機制造、紡織業、服裝業等。但如果均用增加值統計方法計算,可以發現這些行業之間的差距并不大。因此,在貿易總額與貿易差額計算中應盡量采用增加值統計,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問題的出現。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之所以會出現國際上會認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我國存在貿易順差,主要是由于所采用的統計方式不正確,這樣就導致貿易總額與貿易差額都要比發達國家高很多,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將不存在折返價值的增加值統計法作為貿易計算方法,以便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
參考文獻:
[1]鄧軍.所見非所得:增加值貿易統計下的中國對外貿易特征[J].世界經濟研究,2014,01:35-40+88.
關鍵詞:國內生產總值;基本概念;基本分類;資料來源;計算方法
作者簡介:許憲春,男,國家統計局高級統計師,從事統計理論和實務研究。
中圖分類號:F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4)02-0066-16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主要指標之一,在宏觀經濟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廣泛使用。本文重點總結和歸納中國現行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基本分類、主要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目的在于讓廣大讀者了解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基本情況,以便準確把握和正確使用這一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基本方法
GDP核算包括現價核算和不變價核算?,F價核算就是按當期價格計算,不變價核算就是剔除現價核算中所包含的價格變化因素,實現不同時期GDP的可比性。相應地,GDP核算的基本方法也包括現價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不變價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現價核算的基本方法
GDP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價值形式,指的是各個生產單位,或者各個行業生產的產品價值扣除生產這些產品時投入的除固定資產之外的產品價值。第二種是收入形式,主要指的是對投入生產活動的各種要素的收入回報。首先是對投入生產活動的勞動要素的回報,表現為勞動者報酬;其次是對投入生產活動的固定資產要素的回報,表現為固定資產折舊;再次是對投入生產活動的其他要素的回報,表現為營業盈余;此外是因從事生產活動繳納的稅和補貼,表現為生產稅和生產補貼,兩者間的差額為生產稅凈額。第三種是產品形式,包括消費品、投資品和進出口產品,表現為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GDP的上述三種表現形式分別通過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來核算。
1. 生產法
生產法是就每一行業計算出它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各種產品的價值(稱為總產出)和生產這些產品時投入的產品價值(稱為中間投入);然后通過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得到每一行業的生產法增加值;最后,匯總各個行業生產法增加值,得到生產法GDP。其中,中間投入不包括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生產法GDP = ∑生產法增加值
= ∑(總產出 - 中間投入)
其中,總產出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價值,中間投入指在生產這些貨物和服務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
2. 收入法
收入法是就每一行業計算其投入生產活動的各種要素的回報,即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然后匯總這些收入回報得到每一行業的收入法增加值;最后匯總每一行業收入法增加值,得到收入法GDP。用公式表示就是:
收入法GDP = ∑收入法增加值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固定資產折舊 + 營業盈余)
其中,勞動者報酬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全部報酬,包括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療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等。
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去生產補貼后的差額。生產稅指生產單位因從事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繳納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費。生產補貼指生產單位因從事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從政府獲得的單方面轉移,被視為負的生產稅,包括政策性補貼、價格補貼等。
固定資產折舊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規定的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或按國民經濟核算統一規定的折舊率虛擬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損耗價值和轉移價值。
營業盈余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后的余額,主要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獲得的利潤。
3. 支出法
支出法就是先分別計算三大需求,即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然后匯總得到支出法GDP。在GDP核算中,消費需求稱為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投資需求稱為資本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凈出口需求稱為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等于貨物和服務出口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的差額。用公式表示就是:
支出法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 +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居民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
其中,居民消費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例如食品、服裝、交通、教育、醫療支出等等。居民消費支出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的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是住戶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得到的貨物和服務,其中的實物報酬包括行政事業單位職工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藥費。二是住戶自己生產自己消費的貨物和服務,例如農戶自己生產自己消費的農林牧漁業產品。其中的服務指的是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和付酬家庭雇員提供的家庭和個人服務,例如保姆提供的照顧小孩和伺候老人的服務。三是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務和保險機構提供的保險服務。居民消費支出不包括住戶購買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這種支出包括在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
政府消費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服務、國防服務、公共安全服務、教育服務、科技服務等等,這類服務由政府財政出錢,全社會或社會的某一部分成員所共同享受。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的是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固定資產減去處置的固定資產的價值總額。固定資產是生產活動生產出來的資產,不包括土地等自然資源。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有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無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有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一定時期內建造的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物價值,機器設備的購置減處置價值,土地改良價值,新增役、種、奶、毛、娛樂用牲畜價值和新增經濟林木價值;無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獲得減處置價值。
存貨增加指的是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存貨實物量變動的市場價值,即期末價值減期初價值的差額,再扣除當期由于價格變動而產生的持有收益或損失。存貨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正值表示存貨價值比期初上升,負值表示存貨價值比期初下降。存貨增加包括農業企業的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存貨增加,工業企業的原材料、產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貨增加,建筑企業的建筑材料的存貨增加,批發零售企業和交通運輸企業的流轉存貨增加,等等。
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指的是貨物和服務出口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的差額。出口包括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
(二)不變價核算的基本方法
不變價GDP核算也包括三種基本方法:價格指數縮減法、物量指數外推法和直接基年價值法。
1. 價格指數縮減法
價格指數縮減法,簡稱縮減法,就是利用有關價格指數去剔除現價GDP構成指標中所包含的價格變化因素,得出不變價GDP的相應構成指標。縮減法包括雙縮法和單縮法。雙縮法主要適用于生產法增加值,即分別利用現價總產出和現價中間投入除以相應的價格指數,得出不變價總產出和不變價中間投入,用不變價總產出減去不變價中間投入,得到不變價增加值。單縮法既適用于生產法增加值,也適用于收入法增加值和支出法GDP的構成指標,這種方法是利用現價增加值(包括現價生產法增加值和現價收入法增加值)直接除以相應價格指數,得出不變價增加值,或者利用現價支出法GDP構成指標直接除以有關價格指數,得出不變價支出法GDP構成指標。
2. 物量指數外推法
物量指數外推法,簡稱外推法,就是利用有關物量指數外推基年GDP的構成指標,得出報告期不變價GDP的相應構成指標。這種方法也剔除了報告期現價GDP構成指標中所包含的價格變化因素。外推法包括雙外推法和單外推法。雙外推法主要適用于生產法增加值,即分別利用基年總產出和基年中間投入乘以相應的物量指數,得出報告期不變價總產出和不變價中間投入,用不變價總產出減去不變價中間投入,得到報告期不變價增加值。單外推法既適用于生產法增加值,也適用于收入法增加值和支出法GDP的構成指標,這種方法是利用基期增加值(包括生產法增加值和收入法增加值)直接乘以相應物量指數,得出報告期不變價增加值,或者利用基期支出法GDP構成指標直接乘以相應物量指數,得出報告期不變價支出法GDP構成指標。
3. 直接基年價值法
直接基年價值法,也稱固定價格法,就是把產品價格固定在某一年(稱為基年)或基年的某一時點,用報告期的數量乘以基年的固定價格,得到報告期不變價GDP的相應構成指標。
二、國內生產總值的基本分類
(一)產業部門分類
表1是目前我國GDP核算所采用的產業部門(行業)分類。這個分類是依據我國2002年制定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目前的資料來源狀況和GDP的實際應用情況確定的。它采用的是四級分類,第一級分類包括3個類別,即國家統計局2003年制定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但第三產業不包括國際組織。第二級分類包括17個類別,其中除了工業外,均為《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門類。從1994年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就已經取消了工業這一門類,但是,在我國的經濟分析和管理工作中,工業這一類別仍被廣泛使用,所以在GDP的產業部門分類中仍然把工業列為二級分類中的一個主要類別。第三級分類包括58個類別,其中除了工業中的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門類,房地產業中的居民自有住房服務業不屬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類別外,其余類別均為《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大類。第四級分類包括94個類別,其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也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大類分別細化為6、30和3個大類,其余類別與第三級分類一致。
(二)支出項目分類
表2是支出法GDP核算所采用的支出項目分類。其中,一級分類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3個類別。在二級分類中,把最終消費支出劃分為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劃分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把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劃分為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所以二級分類包括6個類別。三級分類把居民消費支出劃分為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和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把貨物和服務出口劃分為貨物出口和服務出口,把貨物和服務進口劃分為貨物進口和服務進口,其余類別與二級分類相同,所以三級分類包括9個類別。四級分類把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劃分為食品類、衣著類等11個類別,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劃分為食品類、衣著類等12個類別,其中除了增加實物消費支出外,其余類別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類別相同;貨物出口劃分為一般貨物出口、加工貨物出口和其他貨物出口3個類別,服務出口劃分為運輸服務出口、旅游服務出口等8個類別;貨物進口和服務進口的細分類分別與貨物出口和服務出口的細分類相同。
三、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核算的主要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GDP生產核算包括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兩者又都包括現價核算和不變價核算?,F價核算就是計算各行業現價增加值,不變價核算就是計算各行業不變價增加值。
年度核算與季度核算對于時效性的要求不同,季度核算的時效性要求高,年度核算的時效性要求相對寬裕,因此,年度核算能夠比季度核算獲得更完整和準確的資料。資料來源的這種區別決定了年度核算與季度核算行業分類詳細程度的不同和具體計算方法的不同。就行業分類來說,目前我國年度GDP生產核算采用的是表1中的四級分類,其中第四級分類為94個行業1,而季度GDP生產核算基本上采用的是表1中的三級分類,其中第三級分類為35個行業2;就現價GDP生產核算的具體計算方法來說,目前我國年度核算采用直接計算法與間接計算法相結合的方法,而季度核算則主要采用間接計算法。本文主要介紹年度GDP生產核算的主要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一)現價核算
年度現價GDP生產核算的主要資料來源包括以下四個組成部分:
一是國家統計局系統的統計調查資料,包括國家統計局系統組織實施的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開發經營業、部分服務業、人口、勞動工資、價格、住戶等統計調查資料。
二是部門統計資料,即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國家統計局與相應部門共同建立的部門統計制度收集的有關服務業統計資料,包括教育部、衛生部、文化部、鐵道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等部門的有關服務業財務統計資料,新聞出版總署全國出版業統計資料等。
三是部門會計決算資料,主要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會計決算資料。
四是部門行政記錄,主要包括財政部、民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總局等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例如財政部財政決算資料、國家稅務總局分行業稅收資料等。
如前所述,年度現價GDP生產核算采用直接計算法與間接計算法相結合的方法。直接計算法就是直接利用生產法或收入法計算行業現價增加值,這種方法要求能夠獲得比較完整的資料來源。如果采用生產法,要求能夠獲得計算生產法增加值的兩個項目,即總產出和中間投入的資料來源;如果采用收入法,要求能夠獲得計算收入法增加值的四個構成項目,即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的資料來源。
間接計算法包括比重推算法、增加值率推算法和相關指標推算法。比重推算法是針對只能獲得一部分比較完整資料來源的行業所采取的計算方法。對于這樣的行業,先采用直接計算法計算出其中一部分增加值,然后利用經濟普查年度這部分增加值占整個行業增加值的比重進行外推,得出整個行業增加值。增加值率推算法是針對只能獲得計算總產出所需要的比較完整的資料來源的行業所采取的計算方法。對于這樣的行業,先計算出總產出,然后利用總產出乘以經濟普查年度增加值率計算出該行業的增加值。相關指標推算法是針對那些資料來源更少的行業所采取的計算方法,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利用相關指標與增加值絕對額之間的比例系數計算行業增加值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相關指標發展速度與增加值發展速度1之間的比例系數計算行業增加值的方法。對于第一種情況,先確定相關指標與增加值絕對額之間的比例系數,然后利用當年相關指標和上述比例系數計算出該行業當年增加值。對于第二種情況,先確定相關指標發展速度與增加值發展速度之間的比例關系,然后利用該行業上年度增加值、相關指標發展速度和上述比例關系計算出該行業增加值。
表3對目前我國年度現價GDP生產核算所采用的主要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進行了簡要概括。
(二)不變價核算
年度不變價GDP生產核算主要利用縮減法或外推法計算各行業不變價增加值。這種方法要求具有與現價GDP生產核算的行業分類相對應的比較詳細的價格指數或物量指數。如果某些行業不具有相應的價格指數或物量指數,需要構造出比較合適的價格指數或物量指數,從而能夠比較合理地剔除相應行業增加值所包含的價格變動因素,實現年度之間行業不變價增加值之間的可比性。
表4對目前我國年度不變價GDP生產核算所采用的計算方法和價格指數及物量指數進行了簡要概括。
四、國內生產總值使用核算的主要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GDP使用核算,即支出法GDP核算,也包括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兩者也都包括現價核算和不變價核算?,F價核算就是計算現價支出法GDP的各構成項目,不變價核算就是計算不變價支出法GDP的各構成項目。
與GDP生產核算一樣,由于對時效性的要求不同,年度核算與季度核算所能獲得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不同,因而年度核算與季度核算支出項目分類的詳細程度不同,具體計算方法也不同。就支出項目分類來說,目前我國年度支出法GDP核算采用的是表2中的四級分類,其中第四級分類為48個支出項目,而季度支出法GDP核算采用的是表2中的三級分類,其中第三級分類為9個支出項目;就現價支出法GDP 核算的具體計算方法來說,目前我國年度核算主要采用直接計算法,而季度核算則主要采用間接計算法。本文主要介紹年度支出法GDP核算的主要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一)現價核算
下面按居民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五個部分闡述年度現價支出法GDP核算的主要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1. 居民消費支出
如前所述,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費支出包括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和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前者主要利用農村住戶調查中的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計算,后者主要利用城鎮住戶調查中的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計算。但是,由于口徑范圍上存在若干方面區別,在計算時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和補充。
農村住戶調查中的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和城鎮住戶調查中的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都包括以下8個大類1: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2
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與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在口徑范圍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區別:一是居住消費口徑范圍的區別: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的居住消費包括農村居民購買生活用房支出、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的居住消費不包括這些支出;二是醫療保健消費口徑范圍的區別: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的醫療保健消費包括國家財政為農村居民支付的新農合醫療和醫藥費,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的醫療保健消費不包括這些費用;三是關于金融中介服務、保險服務和自有住房服務的區別: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包括居民對金融中介服務、保險服務和自有住房服務的消費,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不包括這些類型服務消費。[1]
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與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在口徑范圍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區別:一是醫療保健消費口徑范圍的區別: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的醫療保健消費包括社?;馂槌擎偩用裰Ц兜尼t療和醫藥費以及行政事業單位職工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藥費,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中的醫療保健消費不包括這些費用;二是關于金融中介服務、保險服務和自有住房服務的區別: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包括城鎮居民對金融中介服務、保險服務和自有住房服務的消費,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不包括這些類型服務消費;三是關于實物消費的區別: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包括城鎮居民的實物消費,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不包括這種類型的消費。[1]
利用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計算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一是對兩者口徑范圍一致的支出項目,例如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直接采用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的相應項目進行計算。二是針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與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口徑范圍上的區別對后者的相應項目進行調整和補充,例如在計算居住類支出時要剔除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居住類支出中的購買生活用房支出、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資;在計算醫療保健類支出時要補充計算國家財政為農村居民支付的新農合醫療和醫藥費;要補充計算農村居民對金融中介服務、保險服務和自有住房服務的消費等。
利用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計算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方法與利用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計算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是一樣的。
2. 政府消費支出
政府消費支出主要依據財政支出資料計算。但是財政支出與政府消費支出在口徑范圍上是不同的,在計算時需要加以區分。
財政支出與政府消費支出在口徑范圍上的區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財政支出包括經常性業務支出、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政府消費支出不包括其中的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二是政府消費支出包括政府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財政支出不包括這部分折舊;三是政府消費支出要剔除政府部門的經營性收入,財政支出不需要剔除這部分收入。這是因為政府消費支出是與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相對應的指標,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價值是利用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本來衡量的。首先,這種成本只與財政支出中的經常性業務支出有關,與財政支出中的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無關;其次,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所消耗的固定資產價值也是這種成本的構成部分;再次,政府部門提供的市場不屬于公共服務,所以在衡量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價值時需要剔除政府部門的經營性收入。所以在利用財政支出資料計算政府消費支出時,首先要區分財政支出中的經常性業務支出,然后再利用政府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和政府部門的經營性收入進行補充和調整。
政府消費支出 = 財政支出中的經常性業務支出 - 政府部門的經營性收入 + 政府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
3.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對投資統計中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進行調整計算出來的。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口徑范圍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一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土地購置費、舊建筑物和舊設備購置費,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不包括這些費用;二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500萬元以下建設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這部分投資;三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商品房銷售增值,即商品房銷售價值與商品房投資成本之間的差額,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這部分價值;四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等無形固定資產支出,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這方面支出。[1][2]
對投資統計中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進行的調整包括口徑范圍方面的調整和數據高估方面的調整??趶椒秶矫娴恼{整就是針對上述口徑范圍方面的區別進行的調整,數據高估方面的調整主要是針對某些地方因制定不切實際的計劃目標并進行政績考核,從而導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而采取的數據調整措施。這方面的調整首先是利用相關資料,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質量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評估情況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調整。
4. 存貨增加
存貨增加按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分別進行計算。每一行業都利用相應行業的統計調查或會計匯總資料提供的期初期末存貨價值資料計算。在計算存貨增加時需要剔除由于核算期內價格變動引
起的持有收益或損失,剔除的方法是,利用核算期有關價格指數將期初存貨價值調整為按期末價格計算的存貨價值,存貨增加等于期末存貨價值減去經價格調整之后的期初存貨價值。
5. 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貨物和服務出口及進口都直接利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相應資料計算,只需要利用當年平均匯率將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按美元計算的貨物和服
務出口及進口轉換成按人民幣計算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及進口。
(二)不變價核算
年度不變價支出法GDP核算主要是利用縮減法和外推法計算支出法GDP的各構成項目。這種方法要求具有與現價支出法GDP的各構成項目相對應的比較詳細的價格指數或物量指數。如果某些構成項目不具有相應的價格指數或物量指數,需要構造出比較合適的價格指數和物量指數,從而能夠比較合理地剔除相應構成項目所包含的價格變動因素,實現年度之間不變價構成項目之間的可比性。表5對目前我國年度不變價支出法GDP核算所采用的價格指數和物量指數進行了簡要概括。
國際上通用的全面反映最終需求的指標是支出法GDP,反映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的指標分別是支出法GDP中的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其中,反映居民消費需求、政府消費需求和固定資本投資需求的指標分別是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由于習慣上的原因和數據獲得方面的原因,在需求分析中,人們經常利用有關統計指標代替相應的最終需求指標,比較普遍的情況是,利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或者城鄉住戶調查中的居民消費支出代替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費支出,利用財政支出替代政府消費支出,利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替代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利用海關統計的貿易差額替代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但是,上述這些對應指標,無論是在定義、口徑范圍上,還是在數據表現上都存在明顯的不同,在需求分析中需要加以注意。由于上述對應指標確實存在相關性,因此在走勢分析中利用有關統計指標代替相應的需求指標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但是由于這些有關統計指標不是支出法GDP的構成部分,因此在需求結構分析和貢獻率分析方面是不能夠代替相應的需求指標的。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道路運輸業;增加值;實現與計算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道路運輸業作為一個較為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因此它必須通過實現物質資料的空間轉移,提升原來產品的價值,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道路運輸業的增加值,而這個增加值也是組成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能夠真實反映我國的交通運輸行業對社會提供的價值總量的重要指標。
1道路運輸業增加值的概念
道路運輸是指我國從事各類道路運輸生產活動的所有的常駐單位的聚合體,包括了汽車、拖拉機以及其他類型的機動車輛,而其增加值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通過貨幣這種形式所表現出的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也就是道路運輸業各產業活動單位為我國社會經濟活動所提供的運輸服務以及最終貨物的價值總量,這個價值總量不但能反映出道路運輸業的產業規模以及產出水平和生產力結構,同時通過它能準確的分析出國民經濟和道路運輸的關系,從而考核道路運輸行業的經濟效益。
在我國國民經濟產業部門的劃分要求以及國民經濟體系的核算標準下,道路運輸業增加值的核算范圍應是包含一切的單位活動的。第一,從產業部門劃分的性質要求方面來看,這些活動應該包含貨物空間位移以及從事旅客的活動兩大類,那么實際上道路運輸業增加值就是等于道路貨物運輸的增加值和道路旅客運輸的增加值之和的。第二,從事道路運輸生產活動的單位主要包括各類運輸企業以及社會上國有的運輸單位和私有的運輸個體,那么又可以將道路運輸業增加值劃分為運輸企業增加值、社會單位增加值以及個體運輸增加值三大類,而其值就是等于這三類運輸增加值之和的。
2道路運輸業增加值的實現
通過旅客以及貨物的空間位移的方式,道路運輸業增加值就實現了原有服務和產品的價值提升,在整個的交通運輸系統中這個“價值流”是無限循環的,產品和價值和服務的價值都得到了增加。在交通運輸系統這個大的層面上,這種“價值流”實際上就是指與交通運輸活動有直接關系的價值活動以及國民經濟價值運輸系統的本質,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種“價值流”是對整個交通運輸系統的本質抽象。
道路運輸系統的價值流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是一個整體并且連續的過程,如果只是追求了某一個節點或是某一個步驟的功能的優化工作,這樣做是根本不可能提高整個供應鏈系統的使用效率的,而我們應該做的是實現各個環節價值的不斷提升,那么也就是提高了系統的整體價值,從而達到共存多贏的局面。
3道路運輸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
3.1生產法。
所謂的生產法就是指一類從生產的角度計算道路運輸業增加值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時,用道路運輸業的總體產出減去道路運輸業的中間投入也就是道路運輸業的增加值了,它應為運輸行業的經營總體收入扣除因運輸生產以及與運輸生產有關的支出費用的值,其具體的計算公式應為道路運輸業增加值=道路運輸業的總體產出-道路運輸業的中間投入。因此我們就要確定道路運輸的總體產出和道路運輸業的中間投入這兩個值:所謂的總體產出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道路通過運輸生產活動對旅客所提供的服務價值以及對貨物的附加價值的貨幣表現,計算這個總產出時應是以生產者的價格來計算的;而所謂的道路運輸業的中間投入則是指核算工作進行的時間范圍內所進行的因貨物運輸生產所衍生出的外購物質產品以及服務價值,也就是支付給其他部門的一切費用,如水電費用、運輸費用、郵電費用、廣告費用、外購材料費用、外購燃料費用、金融服務費用、外購動力費用以及技術轉讓費用等等。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作為一次性的使用的物質產品和勞務,中間投入是不包括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的。
3.2收入法。
收入法我們也把它叫做分配法,采用這種方法時就不是從生產的角度了,而是從各生產要素所有者所獲得收入的角度出發,將運輸勞務過程中的發生的一切要素項目相加,如工資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稅金費用以及利潤費用等,這樣所得到的結果就是道路運輸業的增加值。作為一種從運輸業的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出發而得出的道路運輸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一般情況下,其都是由以下四個部分所組成的:勞動者的報酬、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生產水凈額以及經營盈余,而其具體的計算公式則為:道路運輸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生產水凈額+經營盈余。而要想準確的得出道路運輸業增加值,那么就要分別計算得出這四個部分的值:(1)勞動者報酬就是指運輸單位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支付給勞動者的報酬,其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首先是貨幣工資,主要包括了運輸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獎金、補助等貨幣純收入;其次是實物工資,主要指運輸單位以低于成本價的方式提供給勞動者的服務和物品;最后是社會保險,如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人身保險、待業保險以及家庭保險等。(2)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就是指在核算期間內因各種生產活動而對固定資產所消耗的價值,固定資產從采購到最后的報廢,一直都是存在于生產過程中的,它的價值補償應為因使用磨損而計入產品成本的折舊收入。(3)生產稅凈額就是指生產稅減去生產補貼的差值,因一切生產活動和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各種稅金和附加費都是屬于生產水的范圍內的,對于道路運輸業來說,生產稅主要包括營業稅金和附加增值稅、養路費用、水電費用以及因管理而產生的一切稅等。(4)經營盈余。經營盈余的范圍是很廣的,其主要是指在道路運輸業的整體產出中減去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生產稅凈額以及中間投入的剩余部分,而為了盡可能的減少工作量,計算經營盈余時,可以利用第一種方法生產法所計算出來的道路運輸業增加值,用其減去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費用以及生產稅凈額就可以得出了,另外也可以通過會計報表中的相關科目計算得出,實際計算時可以依據員工的福利獎金等科目加以調整并計算得出,但是采用此方法時,必須保證相關會計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否則計算的結果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
參考文獻
[1]雷寧.我國道路運輸業市場結構及經營運作研究[J].河北交通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