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09-01 16:37:15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第1篇

        關鍵詞:森林培育;生態環境;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對于人們日常的生活質量和城市建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們對于經濟的需求,大量利用于自然資源,造成資源的短缺和大氣污染等一系列的問題,嚴重的造成生態平衡的失穩狀態。隨著目前環境問題的不斷涌現,人們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也意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只有合理管理和規劃環境,才能確保生態環境的穩定進步,實現現代化的建設目標。

        1森林培育和生態建設的概念

        1.1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由于關乎人們日常的生活水平,所以對于其建設必須要有一定的水平,通過利用各種措施,實現生態環境的建設,利用生態系統以及水土保持、農林業發展等現代化手段,對于脆弱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和保護工作。增加對于森林苗木的種植,有效地恢復自然生態環境。

        1.2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主要是對于林區苗木種植的管理手段,通過選擇種植地和苗木樹,有效地進行種植和栽培,通過現代化技術合理地觀測和調控樹木生長,控制森林種植的整個環節。

        2生態環境建設所面臨的現狀

        2.1水土流失問題

        由于樹木被砍伐嚴重,在植被覆蓋率很低的地方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現象,我國的生態環境中水土流失就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由于各地區的地質條件和環境不相同,對于水土流失的影響比較大,并且還在日益增長。

        2.2土地荒漠化問題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和部分地區都存在土地荒漠化的問題,這也是生態環境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典型案例,荒漠化的土地沒有充分的水源和土質,植物存活率很低,隨著荒漠化的擴大嚴重影響了環境,并且還容易伴隨沙塵天氣的產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

        2.3耕地資源降低問題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耕地,耕地的資源在不斷減少,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也影響了耕地質量,阻礙了我國農業發展,使我國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態環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擾。

        2.4生物多樣性減少問題

        隨著人們不斷地砍伐和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大減少了全球綠地面積,沒有全面認識環境保護的意識和帶來的危害,嚴重損害了生態系統,生物的種類也在人們的肆意開采中不斷減少。

        3森林培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

        3.1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不斷地加強植樹造林計劃來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這對于保護森林的水土資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樹木根莖的生長,可以有效地降低雨雪或者暴雨洪水現象對于土地的沖擊力度,增強水分的保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3.2防風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過荒漠地區的樹木種植形成森林狀態,可以有效降低風速的力度,改變風向,有效地阻止風沙對于土地的傷害,利用樹葉對于風沙中砂礫的阻擋,降低對于大氣的污染和人類的影響。通過逐漸轉變,將荒漠地變成可以種植的農業用地。

        3.3防災減災,確保農業穩產高產

        森林的培育可以有效地確保樹木的成活率,根據實際的地區需要種植綠地,可以有效地緩解地區周邊的溫度,起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并且隨著苗木的大量種植可以有效地增加森林中空氣的濕度,調節氣候,起到防旱防澇的效果,有助于周邊地區的農作物生長和產量。

        3.4緩解全球溫室效應

        全球現在正在不斷地生成溫室效應,這對于人類的危害很大,林木的種植可以吸收空氣中的CO2,釋放O2,隨著CO2的減少,溫室效應也相應得到改善。目前人們對于森林的保護和種植越來越關注,已經在不斷地加強綠地區域的建設,擴大森林的覆蓋率,根據資料顯示,全球的生態環境通過植樹造林的深入已不斷地優化,對于生態環境的建設至關重要。

        4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對于人類的生活環境影響很大,為了實現現代化的森林建設就需要加強對于森林的培育養護工作。通過森林培育凈化空氣質量,減少水土的流失,為人類的生活提供更舒適、更健康、更安全的自然環境。所以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確保森林苗木的成活率,直接關系著生態環境改善的質量。我們需要結合現代化的發展,設計合理的森林培育計劃,確保計劃的順利開展實施,不斷地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杰.淺析森林培育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J].農技服務,2016(6)

        第2篇

        關鍵詞:森林培育;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要求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即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良性循環、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由于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和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加強森林培育,建設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1森林培育

        森林是人類必不可缺的自然資源,森林培育是保護利用森林資源的重要方式,從科學的含義來講,森林培育是通過種植大量樹木,形成規模效應,借助樹木和森林能夠將太陽能和其它物質進行生物能量轉化,從而為人類生產大量所需的食物、工業原料、生物能源等資源的過程,與此同時能夠創造并保護人類和各類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森林培育過程中,能夠給人類帶來木材、林副產品,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帶來生態效益,還能夠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更多就業崗位產生社會效益。

        2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是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礎條件,也是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協調發展的基礎。目前,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基本方針。因此這要求我們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倡導生態農業建設,致力于將我國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社會。目前我國正面臨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水旱災害頻發、霧霾、沙塵暴等各種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它們已經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居民的各類生產生活活動,極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3森林培育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

        生態環境建設總是離不開植樹造林,通過森林培育實現生態環境友好發展。森林中的各類植物、動物在生態環境中的物質生產、能量儲備以及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就是森林的價值體現。森林具有復雜的結構、廣闊的分布和空間占有量大的特點,因此它能夠深刻影響生態環境建設。

        3.1森林是天然的空氣凈化器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對煤礦、石油等礦產資源的使用量劇增,由于缺乏有效的環保措施,或礦物燃料的使用不當,使得空氣造成巨大污染??諝庵袏A雜的煙灰、粉塵、有害氣體若是被人體吸入,將嚴重危害人類呼吸系統,嚴重的可能致癌甚至威脅生命安全。近年來的霧霾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業污染形成的廢氣、微小顆粒造成的。森林中的生物就能夠有效的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比如植物的葉子葉片面積大,利用葉片上的褶皺和絨毛即分泌的粘性油脂和汁液能夠攔截微小顆粒的移動,對其有明顯的過濾和附著作用。同時森林中的各種樹木也能夠利用旺盛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夠有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3.2森林能夠調節氣候,減緩溫室效應

        森林可謂是一個天然的氧氣制造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人們在一呼一吸之中需要大量的氧氣同時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并且在人類各類工業活動中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熱氣,這些物質在燃燒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旦大氣中蘊含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超出自然可承受范圍就會導致溫室效應的形成。溫室效應會帶來全球氣溫升高,進而產生暴雨、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問題,對人類威脅極大。森林中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就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并且這種吸收能力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強得多。全球氣溫得到良好控制,減緩溫室效應的同時也增加空氣濕度,調節了氣候。

        3.3森林有助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且分布區域廣,受災面積大,尤其是地形復雜的山嶺山丘地區。森林培育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一項重要措施。森林植物的樹枝樹葉在枯萎落地之后經過微生物的分解會在土壤中形成一層較厚的腐質層,就像是一塊海綿,擁有強大的吸水作用,能夠吸收雨水、減緩水流速度,起到削弱洪峰的作用。同時繁茂的植物又能夠截留雨水,減緩雨水對地表的沖擊力,保持水土。另外,處于地底下的植物龐大根系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它們能夠緊緊地抓住土壤,減少土壤隨雨水的流失。因此,植樹造林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

        3.4森林能夠防風固沙,抑制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我國沙塵暴、土地沙漠化十分嚴重的地區。沙塵暴嚴重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土地沙漠化則侵占我國大量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森林在遏制沙塵暴過程中起著一道屏障的作用。森林作為一條天然的防護帶,能夠降低風速、改變風向,其根系可以加固土壤,進而可以緩解沙塵暴肆虐。沙塵暴得到控制一定程度上也緩解土地沙漠化,減少我國耕地、草地、林地的損失。

        3.5森林是一個龐大的生物系統,有助于保護生態多樣性

        生態環境建設離不開整個生物群體的參與。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世界上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但也有不少物種正瀕臨滅絕。森林培育能夠為這些瀕臨滅絕的珍惜動植物建立一個適合它們的棲息地,這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白成斌.淺析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J].農林科研,2016(6).

        第3篇

        就我國的情況而言,長期以來都將林業作為一個創造經濟效益的部門,忽視了森林對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森林是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保證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的關鍵。但是,一些部門為了獲得經濟效益,過度采伐樹木,使我國原本就十分、短缺的森林資源更加緊張,而且,由于森林面積減少,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缺乏健全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保障體系我國目前的森林資源和自然環境面臨緊張局勢是由于缺乏健全的保障體系。首先,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新林木缺乏養護措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其次,缺乏對林業建設的激勵和補償機制,群眾的造林積極性不高。

        2開展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

        2.1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保證生態平衡的客觀要求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環境和高耗能為代價,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同時,森林可以起到凈化空氣、調節溫度和濕度的作用,還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聲和保持生物的多樣性。經過測定,每100米樹木就防護林就可以降低30%的汽車噪聲;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地球上有8萬種植物供人食用。因此,做好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對保證生態平衡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保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的關鍵。做好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3森林是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橋梁

        3.1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可以保證自然環境的健康,也可以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就我國的情況而言,長時間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在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破壞了森林資源,引發了很多環境問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做好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不僅可以保證自然環境的健康,也可以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

        3.2森林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森林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對農田、濕地和草原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森林可以維護這些系統的穩定和質量。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利用農業和林業相結合的發展方式,既保證了糧食、生物能源的供應,又避免了土壤的退化,實現了雙贏。

        3.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人口、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是世界范圍內的重要課題,經濟的發展直接決定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缺少經濟支撐,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就無從談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可以說要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保證生態環境的健康穩定。

        4結語

        第4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發展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一、前言

        隨著全球生態問題的不斷涌現,生態保護的呼聲日益高漲,要想順應這一形勢的要求,有效保護生態,必須對生態破壞狀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而生態環境監測是全面掌握生態狀況的唯一途徑,其體系的建立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手段。

        生態環境監測簡稱生態監測,國內的學者提出,生態環境監測是采用生態學的各種方法和手段,從不同角度對各類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時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過監測生態系統的條件、變化、對環境壓力的反映及其趨勢而獲得[1]。

        固原市位于寧夏南部,是我國北方生態脆弱帶的組成部分。建設其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完善生態監測網絡,研究黃土高原生態系統,為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二、建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重要性

        2.1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在生態環境惡化的固原市,建立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系統,是科學的改善生態環境,使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固原市生態環境遭受過重創,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不但使得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也加劇了貧困問題,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極大地壓力,嚴重地制約著區域經濟、社會、資源、人口的穩定協調發展。因此,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是寧夏南部山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

        2.2研究水源保護林工程技術

        固原市水資源十分緊缺。據統計,固原市特大旱災百年來急劇上升,從19世紀末16年1次上升到20世紀10年1次,由過去3年l小旱,變為3年1中旱,小旱年年有,不少河流基本干涸,地下水不斷減少。缺水給固原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障礙,為此固原市采取了許多措施提高對水的利用,農業采用集雨、集水、打井、打窖、修水庫、百井扶貧等生命工程;林業在整地環節上采取“漏斗式”、“88542”方式整地等[2]。這些都是一些應急措施,從根本上還是緩解不了旱情,因此,只有通過生態環境建設,用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作技術支撐,擴大水源涵養林面積,提高境內水源保護林工程技術水平。

        2.3維持區域生物多樣性

        固原市境內有國家級六盤山森林自然保護區、云霧山長芒草自然保護區,自治區級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黨家岔(震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等,形成了森林野生動植物、草原生態系統、地質遺跡、地震遺跡、濕地類型較全面的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格局。

        六盤山自然保護區是寧夏水資源最豐富和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云霧山屬干草原類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黃土高原長芒草草原保留面積最大的典型地段。因此,通過生態環境監測的準確數據,科學合理的指導實施大六盤該區域生態經濟建設,切實保護區域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維持和豐富生物多樣性是十分必要的。

        生態環境問題已是全球性問題,所確定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應與國內國際生態監測工作發展銜接[3]。固原市位于黃河中下游黃土高原地區和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區,其生態環境好壞也影響著鄰近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就要求其在保護過程中要依據生態經濟原則,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如果生態環境建設只求改良當地生態環境而忽略周邊地區的環境,那么這一區域的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茖W有效的生態環境建設需要有足夠、長期、連續、準確、有效的基礎數據和基礎資料做支撐,因此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2.4科學建立綠色GDP核算及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目前,環境質量指標已列入各地政府考核,通過對當地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長期定位研究,深入了解其對生態環境的功能作用和動態變化趨勢,可以確定影響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各類森林的量與質的閾值,有效監控環境生態工程的實施。評價建設中的生態經濟工程。通過量化評估,為建立綠色GDP核算、生態經濟科學補償制度,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以及生態建設工程等的投入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5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

        寧夏回族自治區大多數回族主要聚居在固原市。固原市的回族人口比例48%,有的縣已超過70%。近20年,固原市發生嚴重旱災7次,平均3年一遇。山大溝深,靠“天”吃飯,“十年九旱、春夏連旱、靠天吃飯”是這里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這樣的惡劣自然條件下還生存著180萬人口。雖然固原市實施的扶貧開發工程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自然環境的生態功能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得這一地區在災年的返貧率特別高,扶貧難度很大,一直困擾著各級政府。因而固原市不能與寧夏整體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同步,形成了很大的區域發展差距。

        通過生態環境監測的準確數據,科學合理的指導實施固原區域生態經濟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利于落實國家民族政策和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團結與社會的穩定。

        三、結論

        建設固原市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是研究該地區生態系統發生、發展和演替規律的必然手段,對于開展山區天然森林生態系統、天然草原生態系統、人工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的類型、結構、功能和空間垂直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學術價值。也是對我國西部典型生態脆弱區的開發活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具有普遍的支持作用和示范意義。因此,建設固原市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張建輝,吳忠勇,王文杰,等.生態監測指標選擇一般過程探討[J].中國環境監測,1996,12(4):3-5.

        [2]劉平,曹文洪.彭陽縣南山生態經濟流域治理模式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2(10):3-4.

        第5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城市發展;重要性

        前 言:優雅舒適的城市生態環境是人們生活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進步發達的表現。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因此,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對整個城市系統的管理和運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維護城市生態環境,符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夠創造一個友好的、和諧的、良性的發展環境。城市生態環境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包括物理及生物環境,像日照、空氣、溫度、河流、土地、植被等;人工環境包括市政基礎服務設施,如建筑、街道交通、水、電、園林綠化等。

        1.城市生態環境的現狀

        我國現階段各大城市生態環境的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大氣污染加劇,酸雨、霧霾等問題多多

        我國大氣污染主要是燃煤與汽車尾氣造成,集中在城市和工礦區,近年來一直呈直線上升趨勢,我國許多大中型大城市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入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列,尤其是酸雨和霧霾問題,已經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許多地方的污染指數已經爆表。由于工業上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酸雨危害日趨嚴重,通過對城市降水的監測,我國的酸雨區面積約國土面積的30%以上,其中以西南華南地區最為嚴重,已對動植物生態和建筑物構嚴重危害。

        1.2城市垃圾污染嚴重

        到目前城市垃圾總量已占全球垃圾總量的九成以上,成為當今全球的公害,城市垃圾主要包括工業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大量的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堆積在城市郊區和河流荒灘上,這對土地資源和其他資源是一種浪費,更造成了環境的第二次污染。

        1.3城市沉降

        水資源的嚴重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地下水超采的直接后果是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地面下沉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并容易誘發各種人為的災害,如近期新聞報道的四川、西安等大城市的地面沉降,造成房屋的整體塌陷,嚴重危機市民人身安全。

        1.4噪音污染大,人均綠地少

        城市環境噪聲主要是由運行中的各種行業設備產品噪聲以及人群活動聲向周圍生活環境輻射而產生。我國很多城市都有噪聲污染,人均綠地較前幾年雖然增長了一點,但與國外相比,還是相差甚遠。

        2. 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2.1城市綠化系統建設是城市發展建設的關鍵

        城市綠化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第一生產力,它是在特定的土地范圍內,根據一定的自然、藝術及工程技術規律,運用各種園林要素組成,給予美的思想設計,加以人工措施組合建造,主要供游憩、休息和活動的空間境域。它包括各種公園及風景名勝區,還包括城市街道、廣場等公共綠地。城市園林綠化的功能:具有自凈能力及自動調節能力的城市綠地被稱為"城市之肺",它構成城市生態系統中唯一自然"納污吐新"、具有反饋機制的子系統,是優化環境保證系統穩定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設施。城市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統,在保護和恢復綠色環境,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和改善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方面,起著其它基礎設施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園林綠化是最大的"空氣凈化器",是天然的"除塵器"、"消聲器"、"造氧工廠",它能防風、防火、防震、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市政設施。人的生存離不開新鮮空氣,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城市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成逐漸上升的趨勢。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促進了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

        2.2建筑設計生態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

        建筑是城市人工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設計的生態化是城市生態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建筑設計為著眼點,生態建筑主要表現為: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與遮陽,為改善小氣候采用多種綠化手段,為增強空間適應性采用大跨度輕型結構,水的循環利用,充分利用建筑廢棄物等。為了使建筑生態化,設計中常用的手法有設緩沖層,通過緩沖中廳或邊廳,有效的減少建筑能耗,緩解外界環境不利影響,創造出舒適宜人的內部環境。建筑設計中還應組織好穿堂風,自然通風是建筑設計中重要的綠色手段之一,可以改善室人居環境及室內空氣質量,帶走夏季室內熱空氣。生態建筑還應利用綠色建材,減少對人體的危害。盡量把綠色引入室內,利用室外綠化改善室內小環境。

        3.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應對策略

        3.1加強環保法制社會的建設,增強市民環保意識

        首先各級政府要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把現有法律法規貫徹好,加強執法工作,在全民中開展環保知識的宣傳工作,增加公眾的環保意識,讓大家認識到好的生態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環境污染、生態的破壞給當代及子孫后代帶來的嚴重后果。使企業樹立清潔生產、消費者樹立綠色消費觀。加強法制要不惜一切代價,以犧牲短暫的一時的經濟利益,來換來長期的城市可持續發展,使我們及子孫后代有一個永續利用的生存環境。

        3.2科學合理的進行城市規劃和管理布局

        城市在規劃時應考慮到地形、氣象、水文等對環境的影響,城市工業嚴重污染區一定要布置在下風向,工業布局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的流動規律和河流的自凈能力等,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比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要有前瞻性,促進城市經濟持續發展,運用城市土地價格機制,控制城市規模惡性膨脹,實施制度創新,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

        3.3大力環保產業發展,加強國內外的交流合作

        我國目前環境污染嚴重,需要建設的環境保護工程和基礎設施很多,發展環保產業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政府應該出臺政策來支持環保產業的大發展,讓其成為新世紀的支柱產業。加強國內外交流,吸取教訓,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理念,使我們少走彎路,避免資源浪費、重復建設。

        結 語:生態城市已經成為新時期的城市發展方向,生態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與人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打造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互惠共生與和諧共存,達到環境優美、生態友好的棲息環境。生態城市具有明顯的系統綜合性、和諧高效性、整體聯動性于可持續性的發展特點。資源、環境、經濟、社會與人的發展要實現良性循環,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注意質量的同時兼顧速度。關注個人利益的同時,保證整體利益與社會毅力的延續和協調,生態城市成為國際化城市的必然趨勢。在目前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現實基礎上強調生態環境對城市發展的積極作用及對于提升城市水準的重要性,具有理論、政策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麻巖.可持續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建設[J].理論學習,2003,12:65.

        [2]朱團欽.生態環境建設與城市發展[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11:30-32.

        第6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 森林培育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b)-0136-02

        隨著市場經濟進程的逐步加快,資源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這也給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和限制。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積極開展森林培育,充分發揮森林凈化空氣、減污供氧等功能。該文就從森林培育的意義及重要性入手,深入了解森林培育的重要性,掌握森林培育的有效方法。

        1 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但工業時代初期以環境、資源換取經濟利益的方式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也對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限制,難以滿足人們對木材的需求,不利于森林培育工作的開展。

        1.1 構建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在長期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影響下,人們積極運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手段開展生態林業種植,針對已經退化或是退化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加以治理和改善,以期能夠早日恢復我國壯麗山河。這是我國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建設方針,它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1.2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進行大面積種植樹木,達到擴大森林面積、豐富樹木種類、豐富森林資源的目的,并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能源和原料,構建更加優質的生存環境。森林培育對象有人工林和天然林兩種,而培育內容有苗木培育、種子選擇、森林營造、森林立地以及森林賦予等,森林培育不僅有利于改善環境,增加木材生產量,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它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定向化、集約化發展,全面提升整體生態環境質量。

        2 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影響因素

        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是人們生存的基本要求。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人們對環境的開發利用能力越來越強,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自然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旱災害以及耕地資源減少等自然災害頻發,這就是自然對人類自然環境破壞的大力報復,人們只能反過來向環境投入大量的環境改造資金,不斷減輕自然危害程度。

        2.1 土地荒漠化

        人們所說的土地荒漠化指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地退化,如今我國土地荒漠化較為嚴重,且土地荒漠化面積急劇擴大?;哪娣e在我國土地總面積中所占比例較大,受大風侵蝕的影響荒漠化面積較大。我國至今有4億人口受荒漠化問題的威脅,這極大地降低了土地生產能力,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平衡破壞,易引發沙塵暴。這其中有大風引發的風蝕荒漠化,還包括水蝕、凍融和土壤鹽漬化形式幾種,但是荒漠化僅限于西北地區。

        2.2 土壤破壞嚴重

        目前,我國耕地資源極為有限,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壤鹽漬化和土地生產力不斷下降,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這也極大地影響了耕地質量。我國水土流失的特點為面積逐步擴大、水土流失類型較多、流失問題嚴重,主要包括水力、風力、重力幾種侵蝕類型,這種破壞不僅會影響水質,還降低土壤生產力。

        2.3 水旱災害頻發

        我國水資源極為豐富,水是生命之源,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標準的四分之一。S著水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資源利用率逐漸降低,這造成了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資源的限制會極大地阻礙其他項目的正常開展。同時,受南北地域氣候差異的影響,各地降雨量大有不同,水資源分布極為分散,一般是夏秋季節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東南部降水多西北部降水少,降水地區差異易引發旱災和水災。

        2.4 自然物種種類減少

        自然界中的生物有千百種,各個物種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且各物種之間有著若有若無的聯系。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過度利用、亂砍濫伐現象極為嚴重,前期林業生產經營方式選擇的錯誤,造成了植被數量的急劇減少,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越來越多的生物面臨著消亡殆盡的局勢。眾多生物喪失了森林的保護,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給人們造成了嚴重的困擾。

        3 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生態環境問題是當前世界性的大問題,由于人類一段時間內過于追求經濟發展,大量地向自然索取資源,引發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當前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3.1 防風固沙

        隨著森林植被的大面積栽種,森林植被具有極好的防風固沙的作用,這能夠有效地抑制土地荒漠化的發展。從防風效益的角度來看,防風固沙可通過改變風向和降低風速兩種方法達到減少土地荒漠化面積,防護林帶的培育有利于擴大防風范圍,提升土地栽種森林植被面積,降低風速。對于風沙較大的地區,筆者建議采用防護林帶加護網設置方式,將大風轉變為小風。我國近年來所采用的森林植被在于,有效地降低了大氣渾濁度和降塵量,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之一。

        3.2 水土保持

        對于水土問題較為嚴重的當今社會,人們必須要不斷進行水源涵養,提升水土保持水平,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森林固土吸水的作用。據相關數據統計,植樹造林能夠有效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延緩洪峰,維持水量平衡。

        3.3 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態環境優良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保障。我國是一個生物物種極為豐富的國家,各種種類的生物高達數萬種。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少生物物種受到滅絕的威脅,我國對于這一問題積極采取保護措施,從數量和質量方面不斷進行森林資源恢復,拯救瀕危動植物工作也在展開,相關部門還應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環境保護范圍。

        3.4 提升農業生產產量,減少耕地面積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需求量較大,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對生態平衡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人類對生態環境的不斷開發和利用,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必須要不斷提升土地糧食產量,提升土壤肥力,減少森林砍伐面積,減少自然災害對土地的影響,改善農作物種植水平,實現農業穩定生產。

        4 森林培育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

        針對森林培育工作現狀,我國積極制定了一系列的護林造林經營方針。根據地域氣候、土壤等特點選育良種,合理規劃林業種植結構,開展科學合理的封山育林措施,提高森林涵養能力,做好水土保持,實施多樣化的生物物種保護,不斷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建立有效的生態經濟防護體系。

        森林資源對生態環境影響深遠,通過森林培育來強化生態建設在當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文在概述森林培育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影響生態環境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森林培育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作用進行論述探討,以期對相關研究工作有所啟示。

        5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環境保護已經迫在眉睫。人們需要充分認識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做好長期備戰準備,更好地保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工作及生物多樣性,加強森林培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岳燕杰,劉爾平.森林培育和生態環境建設關系的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0(2):10-12.

        第7篇

        關鍵詞:森林培育;生態環境;建設;發展

        1 森林培育和生態建設的內容

        (1)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主要是利用生態系統理論結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與建設,其主要內容涉及多個領域,例如林業、農業、畜牧業,并通過生物學、物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是科學的生態治理與重建的手段。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主要是對育林過程的全面控制,包括森林立地、樹種選擇、林木種子生產和經營、苗木培育、森林營造、森林生長發育、結構及其調控、森林撫育和改造、森林主伐與更新等環節在內的全過程。

        2 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人類與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生態環境的作用,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徹底,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與破壞造成生態環境惡化面積越來越大,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其主要造成的環境問題有以下幾部分。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一直是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問題,由于在發展時期對森林資源的大肆砍伐及開荒造田造成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人口眾多,因此在許多地區都出現了水土流失的情況,其分布多、面積廣,并且有一定的擴大趨勢,為治理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

        (2)土地荒漠化與沙塵暴。土地荒漠化及沙塵暴的主要成因是森林及植被遭到破壞,土地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而沙塵暴的形成則是土地荒漠化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及沙塵暴會加劇土地退化的速度,并且會致使生態環境惡化的更為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3)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環境是形成完整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前提。我國森林資源多年來不斷的被開發利用,培育速度無法趕上開發速度,造成森林資源逐漸減少,一些氣候較為干旱的地區存在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情況,森林存儲量較少,形成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象。這種掠奪式的開發使森林生物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致使一些生物數量逐漸減少,嚴重時會造成物種的滅絕。

        (4)水旱災害嚴重、水資源短缺。水作為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資源,一直是困擾我國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淡水資源占有量僅僅排在世界第六位,我國人口眾多,再加上環境的惡化問題,水資源已經出現嚴重短缺的現象。由于我國地理環境廣闊,造成降水分布極度不均,致使不同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旱災與澇災。

        (5)淡水和濕地生態系統受損。我國淡水資源的含量已經逐漸無法滿足人們用水的需求,目前河流斷流與湖泊干枯使我國淡水資源儲存量急劇減少,直接影響到沿河以河水為主要灌溉水源的綠洲生態系統,河流的斷流不只影響了我國水資源的供應,還影響了航運交通運輸。另外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水資源正在遭受日益嚴重的污染。湖泊和沼澤不但是地表水的天然貯存庫,還因為其巨大的生態功能而被稱為“地球之腎”。我國的湖泊以其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成因復雜而著稱于世。但近幾十年來,我國的湖泊普遍出現了湖面退縮、水位下降、水量減少、湖水咸化甚至干涸消亡等現象。尤其是濕地生態系統受到人類的干擾破壞使得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

        (6)“三廢”及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工業“三廢”不但給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危害而且日益加劇危害著人類的生存環境??諝赓|量下降,農田生產力下降,而且受污染的家副產品直接損壞人類健康。生態環境惡化退化給國民經濟造成損失并阻礙其發展。

        3 森林培育對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

        森林是生態環境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主體,人類的生存環境離不開森林的作用。在生態建設中,森林培育工作的進行是生態建設程度的體現。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21.66%,預計今年將達到23.04%,這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成果,而森林培育在生態建設起到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幾點。

        (1)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是森林資源具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目前我國通過大面積的植樹造林來治理地區水土流失的問題。由于森林對自然界水域流量具有控制的作用,其可以減輕暴雨洪水對水土的沖擊,同時又可以涵養水源,避免干旱季節河流水域的枯竭。

        (2)防風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沙塵暴是土地荒漠化的推手,荒漠化又是沙塵暴形成的原因,這二者之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而在沙塵暴多發地區,培育一片森林可以有效阻止沙塵暴對土地的侵蝕。在沙塵暴多發地區一條森林帶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速,改變風向,森林的枝葉可以阻隔風中的沙礫。大規模的綠化帶不止可以起到降塵的作用,還可以肥土,通過森林的培育可以使土壤在樹木的作用下逐漸恢復養分,從而起到遏制土地荒漠化的作用。

        (3)防災減災,確保農業穩產高產。調節氣候也是森林的一個重要作用,根據調查顯示,在森林地區,其所產生的日夜溫差較小,并且對比附近區域,森林區域冬日溫度要高于其它地區,而在夏日溫度要低于其它區域,可以起到一定的恒溫、防寒、防凍的作用。并且在森林中,由于植物的蒸騰作用,森林空氣濕度要明顯高于無植物區域。因此森林可以有效的調節當地的小氣候,并且起到防旱防澇的作用,使防護區域內農作物可以有良好的生長條件,保證其穩定高產。

        (4)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緩解全球“溫室效應”。在人類活動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面積的培育森林資源可以有效的促進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向空氣中釋放氧氣,緩解溫室壓力。森林是天然的氧氣庫,增加森林的覆蓋面積可以有效的減輕我國現今的環境問題,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含量。據調查顯示,我國近些年來森林儲備量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森林資源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也有所增強,在調節我國空氣質量,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保護物種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在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中,保證生物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我國,大部分的生物都是以森林作為棲息地,并在此繁衍生息。由于森林資源的破壞造成我國一些物種失去家園,面臨著滅絕的危機。目前我國正大力開展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工作,通過對森林的培育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物種可以有一個安全的棲息地,從而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森林是物種最好的保護屏障,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通過對森林的培育,恢復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從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

        4 結束語

        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維系二者之間的平衡,而森林作為生態系統的主體,對其進行培育是生態環境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森林可以有效的調節氣候、改善環境、保證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中重要的自然資源,而通過森林培育也可以有效的推進生態環境的建設,促使我國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林杰.淺析森林培育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J].農技服務,2016,33(6):166.

        [2]尹立新.淺談森林培育在生B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J].大科技,2016(14).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