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29:36
序論:在您撰寫兒科醫學課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兒科學屬于臨床醫學二級學科,研究對象包括新生兒、嬰幼兒、青春期的兒童。圍繞兒科學的教學宗旨“保障兒童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結合現代職教理念,從四個方面改革教學內容:首先,根據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性和影響因素,不斷提高小兒體格、智力、適應性、綜合素質;其次,根據小兒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理論技術,最大能力的降低兒童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兒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兒科知識的宣傳,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篩查、免疫接種、兒童膳食營養、兒科保健知識的普及等;最后,對小兒疾病的康復可能性及具體康復治療方案進行研究,盡最大可能幫助疾患小兒提高他們的日常生活質量,乃至恢復健康。為此,本次課改主要進行以下五個方面教學內容的增加、合并或刪減。(1)根據兒科學發展趨勢和對疾病的臨床研究,將“風濕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課計劃和教學課件上進行整合,統一為“免疫性疾病”。這一章內容整合后重新進行分節,包括小兒免疫系統發育特點、免疫缺陷病、風濕熱、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節內容。(2)根據我國兒童感染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的現狀,增加了麻疹、水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與結核病、寄生蟲病,三部分內容整合為“感染性(傳染性)疾病”。這一章內容整合后重新進行分節,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兒童結核病、寄生蟲病,共六節內容。(3)根據人們對健康兒童保健意識的增強,對這章內容的講解進行拓展,增加課時量[2]。例如,增加兒童日常膳食營養素的攝入量部分內容;配方奶粉兒童每日攝入奶量的計算;嬰兒撫觸;嬰兒主被動操等。(4)將新生兒窒息的復蘇方案進行修訂和更新,以更好的適應當今臨床實際和應用;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兒敗血癥,因此將新生兒敗血癥的教學內容在原有基礎上補充完整,增加敗血癥的診斷指標,使新生兒疾病的講解更加完善。(5)為適應基層助理醫師的執業能力范疇及其實用性,刪掉了兒童急性白血病、兒童急性壞死性小腸炎、兒童癲癇等內容的講解。將節省出的課時添加到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尤其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適應醫學教學模式的改變,弱化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提倡人體整體化,以適應整體化醫學的理念。堅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則,滿足“三個需要”。注重教材的整體優化,處理好不同內容的聯系與銜接。
2進行學情分析更新教學方法
分析我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結構,來源包括三個部分:(1)高職大專(理科)生,這部分學生具有較好的中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具備學習臨床醫學的基本條件;(2)高職大專(文科)生只具有中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初步知識,學習醫學基礎知識有一定的差距;(3)單招生在中專階段已經學過生理學和生物化學,部分學生已具有學習臨床醫學的基礎,但知識相對偏少,實踐技能有待提高。針對這樣的學情,顯然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和達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筆者教學團隊從以下三個方面更新教學方法,適應學情。(1)以兒童對健康的需求為中心,改革教學方法。兒科醫護工作人員對小兒的健康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不斷地提高兒童體格、智力發育、社會適應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理論教學外應不斷的給學生滲透“責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兒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和諧狀態[3]。(2)任務驅動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角色扮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要求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從醫學學生的角色轉變為準醫療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兒不能自訴病史,年齡又偏小,缺乏明確的定位癥狀和體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作為兒科醫護工作者,臨床診斷時務必詳細詢問家長小兒病史,并嚴密觀察病情發展,必要時結合實驗室檢查等。課堂上學生科角色扮演為疾病防治的執行者、兒童保健知識的宣傳者、兒童營養膳食的指導者、患兒代言者、患兒知心者等多重角色。(3)CBS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討論的學習。即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以案例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講述新課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將學生分組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在實際案例分析中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CBS教學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動態性,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針對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論知識的傳統考核法。按照本課程的授課計劃和教學目標,教研室內進行輪流說課,統一每章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節講授完畢時,結合近年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醫師考試,應附有相應的目標檢測習題,包括A型、B型、C型單項選擇題、X型多項選擇題、簡答題等;學期末時,以閉卷考試的形式,考察學生對兒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這部分考核占期末總成績的50%。(2)CBS教學考核方法。這種考核方法是本次課改的特色和核心。將每個教學班的學生按照4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并指定小組長。由組長抽取教師之前準備好的相關案例,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小組調研,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激烈討論、結合課本理論知識形成案例小結,最終以實驗報告的形式上交,教師進行點評打分。這種考核方式可在學期初、期中、期末各進行一次,每個案例10分。這部分考核占期末總成績的30%。(3)實踐操作技能考核[4]。實驗操作技能考評包括現場操作考核和實驗報告考核兩種形式。由教師根據課程標準,選定考試范圍及操作要求,同時在固定時間內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動手訓練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荚嚂r教師將考題編號分組由學生自己抽簽,學生根據考題內容獨立完成操作,考試完畢進行評委現場打分。對于復雜實驗(例如新生兒心肺復蘇),也可將學生分成小組,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機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全面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教師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認真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進行現場打分。這部分考核占期末總成績的20%。
4小結與展望
關鍵詞:臨床醫學兒科學說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2-0028-02
說課是在教師對教學大綱、教學目的、課堂設計非常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向教學同仁及專家系統地闡述本學科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然后由各同仁及專家點評,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種新型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活動,不僅僅是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有利于青年教師快速成長[1,2]。近年來我校舉行了多次說課比賽,收獲頗豐,本文以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臨床專業課程——兒科學為例,剖析高職高專臨床專業學生的特點及兒科學教學知識結構的特點,針對學生和學科的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構思,將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學情分析、教學實施、教學質量保障措施、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1課程設置
1.1課程定位
兒科學是一門研究兒童生長發育、衛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醫學科學,既是臨床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必修課程。該課程開設于大二的第二個學期,是在解剖、病理、生理、診斷學等基礎上來學習的課程。旨在讓學生熟練掌握兒科疾病的診治能力,為兒科醫療事業單位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2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兒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從而具備對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及診治能力,對兒科危急重癥處理和轉診能力,開展小兒生長發育宣傳,兒童保健指導及健康管理能力,為學生今后全面開展基層社區衛生服務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為基層醫療崗位輸送具有治病救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技能型人才。
1.3課程考核
在設計教學考核方式時應多元化,整個考核過程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進行全面考核。分為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技能操作和期末考試四個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包含出勤、小組討論學習、翻轉課堂、課前提問及作業等)占總評成績的10%;期中考試(題型多樣化、形式多樣化)占20%;實踐考試(案例分析、技能操作)占30%;期末考試(理論閉卷)占總評成績的40%。
2教學內容
2.1課程設計理念
本課程設計的理念是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以德智體美勞為本,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為宗旨。教學內容上以“必須、實用”為原則,注重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突發應變能力。教學方法多樣化,充分利用多媒體、現代信息化教學技術等輔助教學,靈活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重視實訓課、臨床見習課的學習。
2.2教材的選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和學的重要依據[3]。本課程選用的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出版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教材,由黃華、崔明辰主編。該教材針對臨床專業編寫,緊貼臨床,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及內容的新穎性,構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重難點突出,符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
2.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本課程以兒科學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原則為重難點;疾病的輔助檢查及鑒別診斷為本課程熟悉的內容;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生理及預防為了解的內容。針對重難點,我們采用微課、游戲、圖片、結合生活案例等進行講解。
2.4教學資源
參考教材為王衛平主編的兒科學,申昆玲主編的兒科學等教輔教材。建設兒科學合格課程、精品在線課程,常見兒科病案整理、試題庫等教學資源,更新完善對分易、超星學習通等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資料。
3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三年制大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首先他們經過高考磨礪后,學習態度非常端正,經過大學一年級基礎醫學知識的學習,對醫學有一定的了解,學生為00后,好奇心較強,喜歡新鮮事物,邏輯思維較強,大部分學生喜歡游戲,喜歡創新冒險,但自主學習能力及積極性差,自我控制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欠佳,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實踐能力強,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教師應靈活教學,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更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教學實施
4.1組織教學
課前注意觀察學生注意力及情緒。
4.2導入新課
以一則新聞報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本次課程的主題,引發學生思考。
4.3講授新課
采用講述法、多媒體輔助、幽默風趣的故事進行講解。
4.4鞏固新課和歸納總結
以典型案例,小組合作形式,就本次課程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將重難點采用聯想記憶法、口訣法、對比法等進行梳理記憶。
4.5布置作業
作業為宣傳畫制作、超星學習通單元檢測題、拍視頻等。
5教學質量保障措施
5.1師資隊伍
擔任該課程的授課教師皆為雙師型教師,兼職教師為中級以上職稱,專職教師為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結構合理,為保證教學質量,對于青年教師,采用“傳幫帶”形式,即有經驗的老教師指導幫助新教師,定期開展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定期參加教師培訓,進修學習等,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專職教師需要到醫院參加臨床鍛煉,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出現。
5.2教師考核
教師定期考核,包括同行評級、督導評價、專家評價、進修培訓考核、學生評價、崗位鍛煉考核等,針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及業務水平進行評價。
5.3教學條件
校內實驗實訓室,學院附屬醫院及校企合作單位等提供教學設施,便于開展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利于學生見習、實習,充分拓展學生的臨床思維,為學生順利進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6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目前課程建設、校企合作、教學資源等方面尚處在嘗試階段,有待進一步完善?,F今是信息化時代,我們將不斷努力,探索適合時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出一批批新時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尤潔,王翠,宋飛飛,等.《藥物分析》課程說課設計[J].山東化工,2019,48(04):178-180.
[2] 杜鵑,李艷.《外科護理學》課程說課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233-234.
關鍵詞:高職臨床醫學兒科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130-02
圍繞我國醫學??平逃娜瞬排囵B目標,為適應我國醫學高等專科教育改革和基層衛生工作改革發展的需要,更好適應21世紀社會進步和衛生事業發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職高專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秲嚎茖W》教學也應遵循“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崗位”的基本原則[1],重視“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學要求為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和學生就業與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兒科學是研究小兒時期生長、發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綜合性醫學學科。其特點是:兒童個體身體素質差異、性別差異、年齡月齡差異非常大,無論是健康狀態的評估還是疾病狀態的臨床診斷都不好采用同一單一的評價標準;其次是兒童對疾病造成的損傷、內環境穩態破壞后的恢復能力較強;再次是兒童自身防護能力較弱,容易發生意外傷害等,因此我們應該特別注重小兒疾病的預防、保健和干預。由于小兒身體各項機能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兒科學的教學任務通過理論和實踐降低小兒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強兒童體質和提高兒童保健[1]。兒科學的宗旨就是“保障兒童健康,提高生命質量”?;谶@樣的目標結合高職教育理念,該文對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三個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
1根據職教理念調整教學內容
兒科學屬于臨床醫學二級學科,研究對象包括新生兒、嬰幼兒、青春期的兒童。圍繞兒科學的教學宗旨“保障兒童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結合現代職教理念,從四個方面改革教學內容:首先,根據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性和影響因素,不斷提高小兒體格、智力、適應性、綜合素質;其次,根據小兒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理論技術,最大能力的降低兒童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兒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兒科知識的宣傳,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篩查、免疫接種、兒童膳食營養、兒科保健知識的普及等;最后,對小兒疾病的康復可能性及具體康復治療方案進行研究,盡最大可能幫助疾患小兒提高他們的日常生活質量,乃至恢復健康。為此,本次課改主要進行以下五個方面教學內容的增加、合并或刪減。
(1)根據兒科學發展趨勢和對疾病的臨床研究,將“風濕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課計劃和教學課件上進行整合,統一為“免疫性疾病”。這一章內容整合后重新進行分節,包括小兒免疫系統發育特點、免疫缺陷病、風濕熱、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節內容。
(2)根據我國兒童感染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的現狀,增加了麻疹、水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與結核病、寄生蟲病,三部分內容整合為“感染性(傳染性)疾病”。這一章內容整合后重新進行分節,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兒童結核病、寄生蟲病,共六節內容。
(3)根據人們對健康兒童保健意識的增強,對這章內容的講解進行拓展,增加課時量[2]。例如,增加兒童日常膳食營養素的攝入量部分內容;配方奶粉兒童每日攝入奶量的計算;嬰兒撫觸;嬰兒主被動操等。
(4)將新生兒窒息的復蘇方案進行修訂和更新,以更好的適應當今臨床實際和應用;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兒敗血癥,因此將新生兒敗血癥的教學內容在原有基礎上補充完整,增加敗血癥的診斷指標,使新生兒疾病的講解更加完善。
(5)為適應基層助理醫師的執業能力范疇及其實用性,刪掉了兒童急性白血病、兒童急性壞死性小腸炎、兒童癲癇等內容的講解。將節省出的課時添加到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尤其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適應醫學教學模式的改變,弱化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提倡人體整體化,以適應整體化醫學的理念。堅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則,滿足“三個需要”。注重教材的整體優化,處理好不同內容的聯系與銜接。
2進行學情分析更新教學方法
分析我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結構,來源包括三個部分:(1)高職大專(理科)生,這部分學生具有較好的中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具備學習臨床醫學的基本條件;(2)高職大專(文科)生只具有中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初步知識,學習醫學基礎知識有一定的差距;(3)單招生在中專階段已經學過生理學和生物化學,部分學生已具有學習臨床醫學的基礎,但知識相對偏少,實踐技能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學情,顯然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和達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筆者教學團隊從以下三個方面更新教學方法,適應學情。
(1)以兒童對健康的需求為中心,改革教學方法。兒科醫護工作人員對小兒的健康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不斷地提高兒童體格、智力發育、社會適應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理論教學外應不斷的給學生滲透“責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兒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和諧狀態[3]。
(2)任務驅動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角色扮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要求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從醫學學生的角色轉變為準醫療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兒不能自訴病史,年齡又偏小,缺乏明確的定位癥狀和體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作為兒科醫護工作者,臨床診斷時務必詳細詢問家長小兒病史,并嚴密觀察病情發展,必要時結合實驗室檢查等。課堂上學生科角色扮演為疾病防治的執行者、兒童保健知識的宣傳者、兒童營養膳食的指導者、患兒代言者、患兒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討論的學習。即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以案例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講述新課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將學生分組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在實際案例分析中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CBS教學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動態性,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針對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論知識的傳統考核法。按照本課程的授課計劃和教學目標,教研室內進行輪流說課,統一每章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節講授完畢時,結合近年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醫師考試,應附有相應的目標檢測習題,包括A型、B型、C型單項選擇題、X型多項選擇題、簡答題等;學期末時,以閉卷考試的形式,考察學生對兒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這部分考核占期末總成績的50%。
(2)CBS教學考核方法。這種考核方法是本次課改的特色和核心。將每個教學班的學生按照4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并指定小組長。由組長抽取教師之前準備好的相關案例,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小組調研,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激烈討論、結合課本理論知識形成案例小結,最終以實驗報告的形式上交,教師進行點評打分。這種考核方式可在學期初、期中、期末各進行一次,每個案例10分。這部分考核占期末總成績的30%。
(3)實踐操作技能考核[4]。實驗操作技能考評包括現場操作考核和實驗報告考核兩種形式。由教師根據課程標準,選定考試范圍及操作要求,同時在固定時間內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動手訓練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荚嚂r教師將考題編號分組由學生自己抽簽,學生根據考題內容獨立完成操作,考試完畢進行評委現場打分。對于復雜實驗(例如新生兒心肺復蘇),也可將學生分成小組,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機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全面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教師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認真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進行現場打分。這部分考核占期末總成績的20%。
4小結與展望
我國醫學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兒科學方面也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作為未來的兒科醫務工作者,在繼承前人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更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發展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知識含量,提升自身實踐水平,更要不斷創新為兒科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該文通過分析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課程培養目標,分析兒科學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任務,結合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提出《兒科學》課程改革的三點建議,即根據職教理念調整教學內容;進行學情分析更新教學方法;針對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隨著臨床醫學研究的進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兒科學不斷向更深入的層次分化,兒科學的任務就是要不斷探究兒科醫學的理論、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盡最大可能降低小兒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強小兒體質,提高小兒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兒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兒童健康與保健、新生兒醫學將是兒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學科。兒科醫務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遠,為了適應崗位需求,兒科學也將會發展為總體醫學和全科醫學,以適應我國廣發基層地區醫療和衛生保健的需要。
作者:余歡
參考文獻
[1] 于潔.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 孫曉靜,張欽祥.淺談高職高專學校開設“健康與保健”課的重要意義[J].雞西大學學報,2006,6(2):14-15.
兒科學是研究小兒時期生長、發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綜合性醫學學科。其特點是:兒童個體身體素質差異、性別差異、年齡月齡差異非常大,無論是健康狀態的評估還是疾病狀態的臨床診斷都不好采用同一單一的評價標準;其次是兒童對疾病造成的損傷、內環境穩態破壞后的恢復能力較強;再次是兒童自身防護能力較弱,容易發生意外傷害等,因此我們應該特別注重小兒疾病的預防、保健和干預。由于小兒身體各項機能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兒科學的教學任務通過理論和實踐降低小兒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強兒童體質和提高兒童保健[1]。兒科學的宗旨就是“保障兒童健康,提高生命質量”?;谶@樣的目標結合高職教育理念,該文對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三個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
1根據職教理念調整教學內容
兒科學屬于臨床醫學二級學科,研究對象包括新生兒、嬰幼兒、青春期的兒童。圍繞兒科學的教學宗旨“保障兒童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結合現代職教理念,從四個方面改革教學內容:首先,根據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性和影響因素,不斷提高小兒體格、智力、適應性、綜合素質;其次,根據小兒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理論技術,最大能力的降低兒童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兒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兒科知識的宣傳,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篩查、免疫接種、兒童膳食營養、兒科保健知識的普及等;最后,對小兒疾病的康復可能性及具體康復治療方案進行研究,盡最大可能幫助疾患小兒提高他們的日常生活質量,乃至恢復健康。為此,本次課改主要進行以下五個方面教學內容的增加、合并或刪減。
(1)根據兒科學發展趨勢和對疾病的臨床研究,將“風濕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課計劃和教學課件上進行整合,統一為“免疫性疾病”。這一章內容整合后重新進行分節,包括小兒免疫系統發育特點、免疫缺陷病、風濕熱、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節內容。
(2)根據我國兒童感染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的現狀,增加了麻疹、水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與結核病、寄生蟲病,三部分內容整合為“感染性(傳染性)疾病”。這一章內容整合后重新進行分節,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兒童結核病、寄生蟲病,共六節內容。
(3)根據人們對健康兒童保健意識的增強,對這章內容的講解進行拓展,增加課時量[2]。例如,增加兒童日常膳食營養素的攝入量部分內容;配方奶粉兒童每日攝入奶量的計算;嬰兒撫觸;嬰兒主被動操等。
(4)將新生兒窒息的復蘇方案進行修訂和更新,以更好的適應當今臨床實際和應用;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兒敗血癥,因此將新生兒敗血癥的教學內容在原有基礎上補充完整,增加敗血癥的診斷指標,使新生兒疾病的講解更加完善。
(5)為適應基層助理醫師的執業能力范疇及其實用性,刪掉了兒童急性白血病、兒童急性壞死性小腸炎、兒童癲癇等內容的講解。將節省出的課時添加到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尤其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適應醫學教學模式的改變,弱化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提倡人體整體化,以適應整體化醫學的理念。堅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則,滿足“三個需要”。注重教材的整體優化,處理好不同內容的聯系與銜接。
2進行學情分析更新教學方法
分析我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結構,來源包括三個部分:(1)高職大專(理科)生,這部分學生具有較好的中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具備學習臨床醫學的基本條件;(2)高職大專(文科)生只具有中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初步知識,學習醫學基礎知識有一定的差距;(3)單招生在中專階段已經學過生理學和生物化學,部分學生已具有學習臨床醫學的基礎,但知識相對偏少,實踐技能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學情,顯然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和達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筆者教學團隊從以下三個方面更新教學方法,適應學情。
(1)以兒童對健康的需求為中心,改革教學方法。兒科醫護工作人員對小兒的健康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不斷地提高兒童體格、智力發育、社會適應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理論教學外應不斷的給學生滲透“責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兒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和諧狀態[3]。
(2)任務驅動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角色扮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要求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從醫學學生的角色轉變為準醫療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兒不能自訴病史,年齡又偏小,缺乏明確的定位癥狀和體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作為兒科醫護工作者,臨床診斷時務必詳細詢問家長小兒病史,并嚴密觀察病情發展,必要時結合實驗室檢查等。課堂上學生科角色扮演為疾病防治的執行者、兒童保健知識的宣傳者、兒童營養膳食的指導者、患兒代言者、患兒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討論的學習。即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以案例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講述新課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將學生分組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在實際案例分析中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CBS教學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動態性,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針對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論知識的傳統考核法。按照本課程的授課計劃和教學目標,教研室內進行輪流說課,統一每章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節講授完畢時,結合近年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醫師考試,應附有相應的目標檢測習題,包括A型、B型、C型單項選擇題、X型多項選擇題、簡答題等;學期末時,以閉卷考試的形式,考察學生對兒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這部分考核占期末總成績的50%。
(2)CBS教學考核方法。這種考核方法是本次課改的特色和核心。將每個教學班的學生按照4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并指定小組長。由組長抽取教師之前準備好的相關案例,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小組調研,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激烈討論、結合課本理論知識形成案例小結,最終以實驗報告的形式上交,教師進行點評打分。這種考核方式可在學期初、期中、期末各進行一次,每個案例10分。這部分考核占期末總成績的30%。
(3)實踐操作技能考核[4]。實驗操作技能考評包括現場操作考核和實驗報告考核兩種形式。由教師根據課程標準,選定考試范圍及操作要求,同時在固定時間內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動手訓練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荚嚂r教師將考題編號分組由學生自己抽簽,學生根據考題內容獨立完成操作,考試完畢進行評委現場打分。對于復雜實驗(例如新生兒心肺復蘇),也可將學生分成小組,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機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全面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教師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認真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進行現場打分。這部分考核占期末總成績的20%。
4小結與展望
我國醫學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兒科學方面也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作為未來的兒科醫務工作者,在繼承前人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更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發展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知識含量,提升自身實踐水平,更要不斷創新為兒科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該文通過分析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課程培養目標,分析兒科學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任務,結合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提出《兒科學》課程改革的三點建議,即根據職教理念調整教學內容;進行學情分析更新教學方法;針對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適時更新教學大綱合理安排授課內容
根據五年制中醫學專業本課程學習的目的和要求、學時安排和具體情況,對教學大綱進行了更新,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整合、增減等處理:(1)目前使用的教材為《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九版)·中醫兒科學》,該教材由汪受傳、虞堅爾主編。教材具用很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能充分體現教學大綱的要求,內容適合專業課程體系的要求。(2)一些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為必講內容,如肺炎喘嗽、哮喘病、泄瀉病等。安排學生自學臨床少見病、罕見病如寄生蟲病、胎怯病、硬腫癥。(3)個別疾病雖然常見,但與其他疾病相似或學生較易理解,如咳嗽病、奶麻等,我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論學習。(4)部分學生不易理解、掌握的內容和疾病,如腹瀉病涉及的小兒液體療法、小兒驚風等作為教學中的難點進行講解。(5)“多發性抽搐癥”這一節多年來在兒科及針灸學均有講授,為了避免學科間不必要的重復,節省教學時數,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將此節定為自學內容。通過精簡課程,調整教學內容,減少重復,進一步拓寬了醫學生的專業培養口徑。
2改革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世紀對醫學生的要求不僅是具備廣泛的專業技能、扎實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要求學生具有自學、不斷自我完善的能力及較廣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創新意識。為此,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特點,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1)自主學習:對于教材中要求熟悉和了解的部分章節如便秘病、鵝口瘡等以此種方式要求學生自學,教師采取答疑、總結等方法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等進行解答和歸納總結。2)小組討論。分兩種情況進行。對學生不分專業的給予同一問題進行討論,如“你如何理解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在兒科有何特點?”、“對小兒推拿療法有何認識?”。(2)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方案。如第七章肝系疾病的第三節癲癇,對于中醫專業的學生可提出以下問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并解答:①本病除與暈厥、癔病性發作鑒別外,還可和哪些疾病進行鑒別,其鑒別要點有哪些?②本病治療上有哪些單方驗方?而對于針推專業學生可提出以下問題:①癲癇發作期和緩解期取穴有何異同?②《千金藥方》中的“十三鬼穴”為哪些穴位?3)病例分析。教師結合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給予學生典型病例,各小組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如肺炎喘嗽和咳嗽病通過實際病例的對比,加深學生對疾病診治的理解和區分。4)情景模擬。借助大學實訓室、模擬人系統,模擬兒科常見急癥如高熱驚厥、哮喘持續狀態等,檢驗學生對急重癥處理的能力。
3重視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中醫兒科學作為臨床主干課程建立了本科生臨床導師制度,在學生科室輪轉學習的基礎上,為每位學生配備1—2名臨床教師,對學生技能、臨床思維和職業規范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強化。同時,聘請老中醫工作室成員擔任“中醫學專業優秀本科生個性化培養計劃”臨床導師,并在基礎學習階段就予介人。學生經實訓考核后,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實習教學中采?。喝丝聘嬷粚嶋H講解一學生侍診或獨立操作一出科考試的程序模式。通過實習,帶教老師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有針對性的講解,并利用教學錄像、典型病例討論等方法強化和鍛煉學生的臨床能力,使學生在采集病史、查體、書寫病歷、中醫辨證思維方法及獨立分析處理病人等方面得到提高。
4建立網絡課程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開通中醫兒科學網絡課程,提供中醫兒科學教學大綱、授課教案、實驗指導、練習自測、參考文獻、外文資料及現場教學錄象等,開辟了中醫兒科學的專門網頁,補充和豐富教學手段,網絡教學資源定期予以更新。(1)將相關教學資料上網公布,如教案、教學幻燈片、網絡課件、參考文獻等,以供學生自學或深入學習。(2)編寫了中醫兒科學相關病證的思考題和病案分析題,供學生討論、練習,提高其辨證思維能力和對中醫兒科學理論的進一步理解。公布部分教授上課、査房、講座的錄像,以供學生觀摩學習。開設教師E-mail與學生交流,加大互動力度,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隨時進行解答,并反饋回課堂教學作為討論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網絡溝通,使教學變成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成為課堂問題教學的內容,使教學水平在教與學的互動中不斷提高。
5改革考試評價方式實施教考分離
采用理論課考核形式和臨床實踐成績評定相結合的評估方法。理論考試除在期末考試中采用閉卷考試、機考等形式外,還加強了中醫兒科實習中的臨床操作、診療技能、論文撰寫等考試改革,注意考察學生解決臨床基本問題的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體現課程系統整合后基礎與臨床知識相結合的特點。臨床實踐成績評定分為崗位準入、職業態度考核、出科考試、畢業考試等幾部分,以國家執業醫師考試技能實踐部分標準為藍本,既考察學生的操作熟練度,也注重考察對操作意義的理解,并使用模擬人進行實際的單人考試,保證公平公正。
我國的兒科學教育開始于20世紀中期,有些醫 學院曾設有獨立的兒科學專業,培養了許多優秀的 兒科臨床醫師。后隨著醫學院校專業設置的調整, 至20世紀末,兒科學專業逐漸被取消,而將其歸入 臨床醫療專業0。長期以來,兒科學專業領域在研 究“中國兒科醫師匱乏”的原因時,多將側重點集中 于對整個醫療體制及社會環境的剖析上,而少有對 自身兒科學醫學教育的反思H。
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加拿大渥 太華大學醫學院成立了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 (簡稱“聯合醫學院”。聯合醫學院的教學設置參考 渥太華醫學院,其兒科學教學內容和方式與目前我 國的兒科學教育存在諸多不同。此文,我們就‘‘課程 內容設置的差異”進行討論。
1.對兒科醫師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樹立
我國5年制醫學生本科學習階段《兒科學》大 課和見習課堂教學的課時總數約在80個學時(每個 學時40 mm)。一般會在第一堂課介紹“兒科學”(多 稱為“兒科學緒論”,主要對兒科學的學科內容給予概括介紹,1 ~2個課時),之后便進入專業內容(主要 是基于各種疾?。W習。大課教學和見習教學有相 當部分內容重復講解,例如“腹瀉病之液體療法”,無 論是大課還是見習都會重點講解。
渥太華醫學院的兒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時間約 80 h (沒有專門列出“見習小講課”,但因為教學方法 多樣,實際涵蓋了見習目標)。在課程內容上,更注 重對于兒科醫師眼界( 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 養。 無論是兒科學總論,還是各個分論的教學內容, 處處滲透著“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成為 未來兒童問題專家和領導者”的塑造意識[4。兒科 醫師的責任被定義為并不僅僅拘泥于對某種疾病的 診斷和治療,而是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軀體、心理和 社會)為兒童健康服務。這一教育理念與現代醫學 ‘‘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是相一致的。我們 在這里舉2個例子:①在“兒科學總論”部分,除了傳 統意義上對兒科學的專業內容進行介紹以及闡述兒 童生長發育特點等問題之外,有1 h的課程內容是 “全球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原因及如何預防”(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mortality in the under five age group worldwide),另外1 h的內容是“從社會文化背 景認識兒童的健康權”(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ld rights in community health policies, practices and advocacy work)。目的非常明確,前者幫助兒科醫師以更廣闊 的視野來看待自己未來所承擔的責任,后者幫助學 生理解現有文化背景下兒童健康政策的現狀和兒科 醫師在提高兒童健康權利過程中的引領作用。②在 “新生兒疾病”這個部分,除了講解一些新生兒常見 的疾病之外,有1個小時的課程內容用于講解“全球 及本地圍產期新生兒死亡原因探討” Explore issues related to perina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local) con?text] 。目的是希望兒科醫師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疾 病、疾病譜在全球范圍內的不同及產生這種差異的 深刻背景,并從社會的角度來認識自己的工作。這 樣有助于兒科醫師在實施醫療行為同時,不斷提升 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2.以崇尚“精英”文化的多元化現代社會為背景,培養合格的兒科醫師
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西方醫學教育改革是 適應當時西方社會發展的產物。當時的西方社會, 醫生也常因“態度傲慢,醫療行為不顧及患者利益” 而備受指責。正因為此,在醫學改革后,西方醫學教 育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教學內容0。在渥太華醫學 院教學課程中,這部分內容被稱之為‘‘社會、個人和醫學(society, individual and medicine content, SIM) ”。 舉例而言,在兒科學總論中,有個環節講述“兒童及 其家庭對現有醫療保障體系的理解”(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 and families’ perspectives of being cared for within our health care system),所教授的內容是幫助醫學生理解,不同社會背景的不同個 體對于同一醫療保障體系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 不相同,繼而對于醫生醫療行為的認同度也有很大 差異;而且,會讓醫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醫生的醫療行 為和決定是在社會限定的醫療保障體系內進行的, 醫生個人并不能夠隨心所欲,不恰當的醫學決定會 使原本單純的醫療行為變成一個社會公共事件。這 樣的課堂教學內容,是適應在多元化社會中,醫生與 不同背景社會群體間建立相互理解、相互認同關系 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我們正經歷著二三十年前西方醫 學界相同的困難。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是我國 兒科學教育的特點(也是我國整個醫學院教育的特 點)。究其實質,是將醫生作為技術人員來培養。在 評價醫生時,工作量(如門診量、手術量或文章發表 數量等)和技能水平(如手術難度、文章發表雜志的 級別)是最主要的指標。但是,事實上,隨著社會的 發展,醫生不再是僅僅治療“軀體疾病”,現代社會 中,社會群體對于“心理”和“社會”的關注度,遠遠超 過以往任何一個社會階段。所以,即使所患疾病相 同,不同個體所能接受的醫療決定存在很大差異。 對醫生的培養,從關注‘‘疾病”向關注‘‘患疾病的人” 轉變,是中國社會逐漸向多元化現代社會轉變的 要求。
社會多元化的同時,對‘‘精英”文化的崇尚是我 們這個社會的另一個特點。所謂“精英”是指出類拔 萃的人。除了出色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外,得體的衣 著裝扮、誠懇具有親和力的言行、豐富的精神世界, 以及對于不同觀點的寬容態度都是一個“精英”應該 具備的職業(professionalism)素質。在渥太華醫學院 的兒科學教學內容中,兒科醫生的著裝、與患者(家 長)談話的姿勢和語調、與醫院同事的溝通方式以及 如何應對患者或同事的不同見解都被列入教學內容 (稱之為“醫師能力培養(physician skill development, PSD) ” 0。經過這樣有目的性、有計劃培訓出來的 兒科醫師,進入社會后才能被主流社會群體所接受、所尊重。但這些內容,在我們傳統的兒科學教育中, 完全是個空白。
3.在不完美的現實社會中,履行兒科醫師的職責
‘‘著名美國小提琴家喬舒亞貝爾扮成街頭藝 人在華盛頓特區的某個車站里演奏。45 min里,貝 爾演奏了多支巴赫的名曲,當時有1 097人經過,但 只有7人停下來聆聽?!边@段在網絡上曾經引起熱議 的視頻也是渥太華醫學院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對這 段視頻,每個人或許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將它作 為醫學生的教學內容,目的是希望醫學生未來能夠 以更加坦然和釋懷的心態面對自己的職業。即使站 在醫生的角度完美無缺,但也會因為身處不完美的 現實生活,而被忽視,甚至被踐踏。
在醫療環境不盡如人意的中國,醫學教育從不 涉及這部分內容。相反,在我們看來醫療環境和人 文素養非常優越的加拿大,這樣的教育卻始終被認 為對醫學生必不可少。當年輕的兒科醫師,感受或 經歷來自社會、病患或者同事、領導的“不公正”反饋 時,容易選擇退出“醫學人生”。這種事件中,最受關 注、承受最多痛苦的是事件主人公個人,但如論及受 害者,整個兒科醫師群體乃至兒科學都應在列。因 為負面訊息的傳播會遠快于正面效應,而且在傳播 中負面效應會不斷擴大。在不完美的現實中,如何 妥協,又如何堅守兒科醫師的職業理想和道德,是遠 比治療疾病更困難的醫學命題。讓醫生從‘‘醫學人 生”開始的那一刻,就面對和思考這個命題,可以幫 助他們在未來工作遭遇“不公正”時,仍以積極的態 度應對。只有這樣的積極應對越來越多,我們的兒 科醫師隊伍才能走上持續增長的通路。
4疾病知識的傳授方法與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相適應
母庸置疑,在科學和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醫學 本身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歸納而言,這 種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醫學知識、技術本 身的更新速度,其次是獲得/傳授醫學知識的途徑的 改變。結合本文的內容,我們僅討論前者。
教科書(各種版本的《兒科學》)是中國所有醫學 院兒科學教育的必備。即使教科書的講述內容已經 不符合目前循證醫學的結論,但仍是老師講課的基 準、學生考試的標準答案。這樣不僅抑制了學生的 學習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循證醫學的思 維模式,更造成了醫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國際上主流 臨床診治方法的脫節。
在渥太華醫學院的兒科學教學中,不采用任何 教科書&],老師只向學生提供文獻(教科書的內容也 只是文獻的一種形式)。學生根據這些文獻的閱讀, 融會貫通疾病相關的各種知識。疾病相關知識的教 授從教科書擴展到文獻,學生不僅需要知道結果,更 需要知道獲得結果的過程。更為關鍵的是,學生需 要通過自己的工作來獲得這些結果與過程。學生的 學習積極性得到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培 養,醫學教學也從“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 而且,在教育層面,推動了傳統的“經驗醫學”向“循 證醫學”理念的轉變,這無疑是培養高質量兒科醫師 的重要環節?。
5 兒科學不等同于兒內科學
準確地說,我國大部分的OL科學》課堂教學和 見習教學僅是兒內科學的課程,所以醫學生的教育 主要集中在兒內科(有些醫學院會給兒外科1 ~2個 學時的課程)。這種培養模式,不利于醫學生全面了 解兒科學內容,也不利于培養“兒科全科醫生”(國外 稱之為“general pediatrician ”)。從某種程度說,我國 基層醫院合格的兒科全科醫生?的匱乏遠甚于三級 甲等醫院兒科各亞專科醫生。沒有勝任的兒科全科 醫生,我國分級診療體系的推進就會成為空談。如 果沒有完善的分級診療體系,必定會影響整個兒科 學專業的健康發展。
在渥太華醫學院中,兒科學的知識傳授,將涵蓋 兒科護理專業、兒科皮膚科專業、兒科眼科專業、兒 科藥理學專業、兒外科專業和兒科五官科專業等所 有與兒童和青少年相關的領域。通過這樣的培養, 醫學生會對兒科學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了解是興趣 的基礎,有了興趣,才會有更多的醫學生關注兒科專 業,進而選擇兒科專業作為未來的職業。對于最終 能夠成為兒科醫師的醫學生而言,全面的兒科學知 識更是他們最終成為優秀兒科醫師的牢固基石。
[關鍵詞]超星學習通;混合式教學;壯醫內兒科學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般B類2020JGB228)
[作者簡介]韋杏(1965—),女(壯族),廣西百色人,廣西中醫藥大學壯醫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壯醫內兒科教學、教學管理、壯醫專業本科生管理研究;張煜(1971—),男,山東人,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中醫藥大學壯醫藥學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脾胃病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34-0302-02[收稿日期]2020-03-03
傳統教學模式以老師為中心,采取“滿堂灌”“填鴨式”、說教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自主意識,自律性不高??菰餆o味的理論課,很難調動學生積極性與興趣。師生交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導致學生不能及時反饋學習情況,老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外,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大班式教育,課堂時間短,學生人數多,老師很難兼顧到所有的學生,個體差異問題和群體教學矛盾難以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得到合理解決,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都不盡人意。
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智能手機App線上學習成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1]。線上學習是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有效手段,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延展和補充?!皦厌t內兒科學”是壯醫學專業臨床主干課程,也是深入學習和研究壯醫其他臨床學科的一門基礎學科,是壯醫臨床學科中尤為重要的學科[2]?;谀壳霸S多大學生對手機依賴性高的實際情況[3],順應“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的趨勢,將超星學習通App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應用到“壯醫內兒科學”課程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一、基于超星學習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1.課前。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將與本次授課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選擇性地以視頻、課件、PDF、Word等形式推送給學生,學生可以使用超星學習通App進行課前預習,教師通過該App的“任務點”的完成情況來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設置討論區,學生預習遇到疑難點時可發帖討論,老師再根據學生的疑難點來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此外,老師可在課前5~10分鐘設置簽到活動,以保證學生的出勤率。
2.課中。教師可選擇將疑難點的內容配合課前上傳的教學資料進行詳細解答,隨后設置隨堂作業、提問、選人(或搶答)等流程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可展開主題討論、隨堂測試、分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有助于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調整教學進度,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3.課后。教師“每日一題”的作業,以便學生及時復習。教師還可在超星學習通App里的“統計”中了解學生的出勤、活動參與、作業完成情況及測試成績等,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利于實現對學生個性化教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明顯提高[4]。
二、基于超星學習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現以壯醫之“毒病”為例進行詳細論述。
1.課前。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做好課件,整理并上傳教學資源,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向學生根東洋中毒(食物中毒)和藥物中毒的臨床表現、治則和治法、用藥等基本學習資源及對應作業,提出學習目標和任務要求。學生則通過超星學習通的“任務”欄領取并查看學習任務,觀看壯族民間的老壯醫醫治急性根東洋中毒(食物中毒)和藥物中毒的視頻,再通過完成線上作業加強對“毒病”相關知識的學習和鞏固。超星系統自動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統計學生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成績,教師再依據作業成績與預習反饋,明確用藥為“毒病”教學的難點。
2.課中。實施以下三步驟。步驟一:案例導入,明確任務。教師播放“某患者因外出活動而被毒蛇咬傷”的視頻導入學習任務:被毒蛇咬傷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根據相生相克法則,在毒蛇出沒的附近是否可以找到治療的草藥?治療毒蛇咬傷都需要哪些草藥?各種草藥中,哪個作為主藥,哪個作為幫藥?壯醫注重內外兼治,將蛇毒暫時壓制后,如何調理身體直至完全康復?步驟二:知識點撥,原理講授。首先,小組結合預習資料討論,由代表發言講解被毒蛇咬傷后的治療及后期的注意事項。教師總結學生講解的優點和不足,進行針對性點撥。被毒蛇咬傷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停止傷肢活動,在傷口靠近心臟的部位進行結扎,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毒液的擴散速度。一般情況下,在毒蛇出沒的附近都會有解該蛇毒的藥物。治療毒蛇咬傷的藥物主要有七葉一枝花、天南星、夏枯草、金銀花等,壯醫大多以七葉一枝花和天南星作為主藥,這兩種壯藥均有毒性,依據的是“以毒攻毒”的壯醫治療原則;夏枯草和金銀花為幫藥;被毒蛇咬傷后,人體虛弱,氣血虧虛,此時應予以補氣血的藥物內服,如雞血藤、黃花倒水蓮、黃精、人參、何首烏等。最后,學生再次進行隨堂測試,此次成績與課前相比有明顯提高。步驟三:總結評價,拓展思維。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后,各小組成員總結本組與他組的優點和不足,相互溝通,拓展思維。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并對本次教學進行總結[4]。
3.課后。課后教師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討論”欄的功能,引導同學踴躍發言討論與本次教學相關的內容,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興趣上傳一些相關的文獻以及目前治療蛇毒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學質量。
三、討論
本次實驗以廣西中醫藥大學2016級壯醫學1班為實驗對象,將超星學習通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用于“壯醫內兒科學”課程中,總結如下:
(一)優勢
1.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隨時隨地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習自主性。教師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學生動態,答疑解惑,不再受限于課堂時間;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利用空閑時間登錄App隨時隨地學習[5]。
2.利用超星學習通,師生間的教學互動明顯增多。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開展各種活動,如主題討論、分組任務、直播、隨堂測試、課后作業以及建群討論等,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
3.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向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學生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選擇性地學習。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習資源整合上傳至超星學習通的“資料”欄,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有選擇地下載學習,自我調控學習進度。
(二)存在問題
1.教師對在線教學內容的設計還不甚完美,教學結合不夠緊密,使得線上與線下的教學內容有重復,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在線學習沒有必要[6]。
2.本校的網絡設施不夠完善,導致學生在線學習時,偶爾出現網絡堵塞,甚至無法登錄的情況,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無法按時用手機流量觀看學習視頻,這些都對線上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3.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使用手機線上學習時,容易出現刷課、刷題的情況,或是拿起手機后就忘記學習,直接玩起游戲或刷短視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