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30:26
序論:在您撰寫中西結合的文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室內設計;中西方風格;文化結合;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物質富裕的同時,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上,確切的說是藝術品味的追求,這些可以從居住的家庭室內裝修及裝修設計等方面體現出來,也就是室內設計的風格。室內設計中,融入西方元素,實現中西合璧,也是較常見的設計方式。
一、室內設計的概念
建筑學中對“室內設計”的定義是,對建筑內部空間進行功能、技術、藝術的綜合設計。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生產或生活)、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技術手段和造型藝術、人體工程學等知識,創造舒適、優美的室內環境,以滿足使用和審美需求。室內設計的主要內容為室內設計和空間組合,室內表面藝術處理,以及室內家具、燈具、陳設的造型和布置等。
這是建筑學中的定義,其實可以理解為廣義的定義。因為,室內設計從設計的角度分析,設計要與時俱進,也就是俗話說的“跟潮流”。設計是一個動態概念,是在不斷的發展,也在不斷的更新。室內設計內在行為和概念,其實是一種藝術,一種室現實內涵與歷史生成的藝術體現。特別是在文化信息交流迅速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結合,這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設計藝術演變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我國室內設計的發展現狀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室內設計起步較晚。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建筑行業設計技術,在人類的很早時期就已初見端倪,但由于諸多的原因,并沒有形成一套系統性、整體性、完整性的理論體系。隨著環境保護日趨提上日程,室內設計的核心理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暗吞?、環?!钡痊F代化的設計理念,體現出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密切關系。
室內設計一開始并未單列出來,它是屬于建筑領域的范疇。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成了一種潮流,生活環境受室內設計理念、設計水平的影響,有了更高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室內設計這一行業,也逐漸脫離了建筑的范疇,演變成了自己獨有的一派。室內設計制度,也在逐漸的規范、健全、完善,從設計制度、設計操作,逐漸與國際縮小差距,并實現真正意上的接軌。
三、室內設計中中西方文化結合現狀
縱觀我國的建筑歷史,其文化根源深遠,但是室內設計概念的真正形成,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國的室內設計發展歷程極為坎坷,最初,國人追求的是西方文化室內設計理念,后來,演變成民族特色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結合,再到現在的“低碳,環?!?。室內設計呈現出了多樣化特點,有多元性,有復合性,有民族性,也有藝術性等多種呈現形成特點。
(一)室內設計中西文化結合起因
早在明、清時期,很多建筑的主旋律都是中西方文化元素融合。在那一時期,歐洲的傳教士、對中國的派出留學生,甚至后來的侵略者進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近代的華人出國留學人數增多,學習西方,結合中方文化等,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厚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建筑設計的理念,建筑設計的風格,還有建筑的室內設計上。
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有的甚至產生了崇拜,國內的設計者們對歐式風格,也表現的越來越陶醉。這種深遠的影響在今天也可以找到蹤跡,如北方城市的一些歐式建筑,還有一些室內的歐式設計等都說明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室內設計影響是深遠的。
(二)中西方文化結合的特點
中國明、清時期的華麗繁褥,意大利的洛可可獨特的不對稱美,這是不謀而合的,原因是中西方在這點上有相同的審美情趣,但是這種風格的相似,是源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歷史背景。這在中西方文化的結合特點上更能體現出來。
1.多元化的呈現方式。中國的室內設計,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基本是參照著西方的設計風格完成的,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人們的生活品質追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個性與潮流的追求越來越大。因此,我國的室內設計的風格,不能僅僅停留在參照或者照搬西方設計風格,而是在其中符合時宜的加入了多民族化元素,其結果就順利成章的形成了多元化室內設計風格,這種多元化為一體的設計風格,在未來的發展上會滲入更多的民族特色,有中方的,有西方的,這種多元化的設計風格正好滿足了人們個性與潮流的追求愿望。
2.中西文化結合的差異性。從西方建筑設計的發展歷史來看,中世紀的建筑風格影響是深遠的,因為至今西方的建筑設計中透露著中世紀的古典元素。這種影響同樣在中國近現代的室內設計中存在。其實,最初在中國的設計中出現的中世紀元素都是最原始的形式。最后隨著演變和發展才有了今天中西結合,但是又有差異性,這主要體現在設計的材料和工藝,還有設計的形式和空間緯度方面。例如,門窗的設計樣式、地面的圖案裝飾、建筑結構的還有家具制作、擺放等多方面的差異與共存。門窗有原來傳統的四方形逐漸發展到帶有尖角、棱角搭配的中式特別風格。地面的圖案裝飾設計是由西方的大理石與具有中方傳統吉祥紋圖案結合??臻g情感上的表達,也逐漸趨于穩定與平衡??臻g布局上多見對稱形式,家具的制作、擺放,也多為對稱。另外,界面的裝飾上也體現著西方中世紀的元素。中國的傳統室內設計是對室內各個界面的修飾,是平面化的,空間意識弱或者無空間意識。例如,彩色玻璃的鑲嵌畫、馬塞克壁畫和鑲嵌畫等這些都走進了中國的近代室內設計中。
四、中西文化結合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西方文化的本土轉化
室內設計中,中西文化結合的過程也是東西方文化碰撞和糅合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注重設計的原創性、多樣性、文化性,還有重要的實用性。要綜合運用建筑學、設計學、美學等各文化元素的特點,將西方文化的經驗和結晶轉化為本土的藝術風格。室內設計從建筑學中獨立出來,發展成了一門獨立學科。它承擔著多方的責任。因為室內設計理念無論是西方的,還是本土的,都是為了延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享受模式,是從專業的機能設計、技術設計向藝術方向轉化。這一過程中,融合著設計的至高理念,也結合著中西的文化,注重著陸于實用性,生根于本土。
(二)中方文化的合理糅合
未來室內設計理念和風格的發展中,中西文文化結合的生長點會更高。隨著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密切復雜,中西文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這也促使西方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按捺不住的熱情,出現了鮮為少有的中國熱。對中國的好奇,對中國的歷史的探索熱情,促使了西方對中國這個異國情調關注,馬可波羅的“中國遍地是黃金”,都是對古典中國的興趣體現。中國的特色服飾、特色設計等多種的特色風格吸引了西方人的眼球,實現了他們一睹為快的強烈愿望,中西文化的結合和交流將成為主流,這種具有歷時性的文化基礎,奠定了西方建筑文化、文明的藝術新時代,巧妙的借助東方的先進文明,結合自身的交流融合,最終超越了自我。這種西方崇尚中國風的理念和狂熱,也必然會刺激中國的室內設計者們的靈感,促使風格迥異的設計理念向著綠色設計、中國實用式設計的方向轉變,這就對中西文化結合的結合點、生長點提出了更高的要去。
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轉型期,國際之間競爭與合作交流也日趨突出,中國的室內設計理念逐漸得到世界認可和發展。中西方文化的結合是經過多種文化思潮的融合、消解,并將最終體現在室內設計風格之中。這也是社會文化大繁榮背景下,人們的文化素養、生活品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方海著.現代家具設計中的“中國主義”[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張國剛、吳莉葦著.中西文化關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林永匡著.民國居住文化通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4]張永和.非常建筑[[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賴德霖著.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一、《推手》和《喜宴》的相關背景
《推手》是李安導演的第一部作品,于1992年拍攝。該片一經上映,驚艷四座,好評不斷,并且在臺灣金馬獎上獲得了八項提名,同時還摘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的桂冠。而拍攝于1993年的《喜宴》,則將李安導演真正地推向了世界舞臺。該片榮獲諸多獎項,如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金球獎等?!锻剖帧泛汀断惭纭窞槔畎矊а蓦娪俺鴩H化方向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李安的電影中,文化沖突是其標志性的特色,文化身份的多樣化,使他的電影充滿了多元文化的影子,中西方文化成為其影片里別具一格的審美對象。在《推手》和《喜宴》兩部影片中,李安通過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家庭情節來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展示,以家庭成員來表現中外兩種文化的沖突,以及二者日漸走向融合的經過,將文化的沖突和融合置于一個家庭的進展之中,將深厚的文化內涵淋漓盡致的展現給觀眾。身為一名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華人導演,李安如何將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展現的恰到好處,并且被中外觀眾所認可,這些都值得深思。
二、 從電影《推手》看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推手》以一個中外結合的家庭作為故事的背景,講述了美國兒媳和中國父親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文化和觀念方面發生的沖突。影片以二者不同的生活習慣拉開序幕,在打太極拳的中國父親老朱,神情專注、動作輕盈而緩慢,而另一個鏡頭中的美國兒媳瑪莎正快速地敲擊著電腦鍵盤,兩個畫面一動一靜,體現出兩種文化的不同。中午,瑪莎以餅干和水果沙拉作為午飯,而父親老朱吃的是米飯和炒菜,典型的中國餐。飯后,美國兒媳習慣于練習西洋拳和跑步,而中國父親則喜歡靜坐和練習中國書法。待在客廳里的中國父親和坐在書房的美國兒媳之間,有一道堅實的墻壁,兩人在近乎封閉的兩個空間里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這也是一種暗示,暗示了兩人之間的隔閡以及中外文化的間的沖突。[1]父親老朱在氣定神閑的練習書法,而美國兒媳卻在一旁生悶氣,認為父親打擾到自己寫作。中國文化中超然淡泊的人生態度,在這次中外文化的較量中占據優勢。隨著故事的發展,文化的不同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得雙方的矛盾日益增加,終于在一次全家聚餐的時候爆發出來。父親的自信淡然在一瞬間轟然倒塌,強烈的滄桑感和漂泊感侵襲而來。在這個時候,陳太太的出現,使父親的精神重新振作起來,兩人同處異國,感同身受,成為彼此的精神依靠。然而當父親偶然獲悉和陳太太的相處是兒子設計的,而目的是為了甩開父親這個累贅時,老朱心灰意冷,選擇了離家出走,以保住最后的尊嚴。在中國餐館打工時,因為和流氓起了沖突,父親大打出手。警察的出現及對事件的處理,將中外文化的沖突完全呈現了出來。此時,父親也意識到自己打破的不是外國的社會秩序,而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理解的均衡,也就是說自己一生的處世原則被徹底粉碎,“煉神還虛不容易啊”這句臺詞道盡了父親的無奈和悲涼。
在這部電影中,“推手”的場面出現很多次,展現出一種淡然平靜的心態,也是父親的一種心理期望,想要在繁雜的世界里為心靈找到一片純凈的棲息之地。但是父親期望的平和卻無法實現,整日深處西方文化之中,眼睜睜的看著傳統家庭模式的消解,卻無力阻擋。[2]在電影的最后,父親選擇搬到中國城獨居,在那里,再次邂逅陳太太,他們聊天的背景是美國的國旗,示意著他們還是深處西方文化之下,老人的身后是屬于子孫后代的世界,而自己身上的傳統文化難以傳承下去。而父親和陳太太站在陽光之下的場景,或許暗示了他們雖然身處西方文化之下,但可以組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庭,兩人相互依靠,彼此撫慰漂泊的心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融合本就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兩種文化產生沖突時,懷疑和接受都是必經過程,但是這并非妥協,而是一種超越文化意義的包容。
三、 從電影《喜宴》看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喜宴》以傳統中國家庭遭遇同性戀作為故事發展的引線,呈現中外文化從沖突走向融合的過程。在電影中,父親和兒子形象對比鮮明。父親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象征了中國文化中不可忤逆的父權力量。整部電影中,父親出現的場景并不多,但是整個事件的發展卻全捏在父親手中,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傳統倫理的壓迫感,不管是在臺北,還是在紐約,父親的精神影子充斥在任何地方。臺北的電話、美國的相親,這些事件里都展露出父親的權威?!皟鹤印钡男蜗蠛透赣H相對立,代表了西方文化和觀念。生活在西方文化環境下,生活理念不同,崇尚自由。父親和兒子兩個形象在影片中都具有深層涵義,價值觀的差異和生活習慣的不同,使他們沖突不斷,而造成這種沖突的原因,正是他們各自身處的文化大環境的不同。如此一來,中外文化的沖突就在這個家庭中父親和兒子的矛盾中一次次展現出來,并且愈演愈烈。盡管電影只是選取了一個家庭作為故事來敘述,但是際上是對中外兩種不同文化的較量的展示。
在電影中,兒子偉同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兒子必須承擔起為家族延續香火的重責。因此,父親和母親對偉同期以重望,期待兒子能夠將家族的根延續下去。但是,在西方開發的文化環境中生活的偉同,性取向卻恰恰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在中國傳統文化倫理理念中,特別看中家族子孫后代的繁衍,而兒子偉同的性取向打碎了父母親的期望。所以,兩種不同的文化觀念有產生了矛盾和沖突,一發不可收拾。兒子追求自由平等,而父親更看重中國傳統文化。兒子渴望自由和解放,并且尊重個人的隱私生活;父親為了延續家族香火,可以選擇放棄感情和幸福,甚至通過父權來干涉兒子的私生活。整部電影由此鋪展而來,將中外文化沖突的細節展露無遺。
父母的身上,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比如旗袍、書法和喜宴。特別是喜宴,一直貫穿在影片始終。于偉同而言,為了避開父母的壓力,和薇薇假結婚是個不錯的辦法,可以緩和家庭矛盾。因為是假的,所以他選擇一切簡單進行,只做登記和宣誓。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偉同長期生活在國外,思想早已被西化,就算是真的結了婚,也不會固守于傳統的風俗習慣。但是就偉同的父母而言,結婚就應該舉辦喜宴,而且是很自然的事情,喜宴的舉辦就會象征婚姻被世俗所認可,會受到大家的祝福,也預示著婚姻美滿幸福。在電影的鏡頭中,拗不過父母的偉同,還是和薇薇舉辦了喜宴。這場喜宴熱鬧而隆重,在曼哈頓的一座現代化大樓里舉行,大廳的布置極具民族化。雖然參加婚禮的大多數都是中國人,但鏡頭時不時閃過幾個西方面孔,這就提醒觀眾,盡管這場喜宴極具民族意味,但始終是在外舉行,外場觀眾都是外國人。[3]他們用西方的眼光看著這群舉辦喜宴的中國人,感到非常驚訝。一場喜宴,將中國文化中的家庭倫理觀和西方文化中崇尚自由的家庭倫理觀之間的矛盾充分的展現出來。
電影并不是單純的展現中外文化的沖突,李安導演巧妙地將兩種文化間的沖突逐漸化解,使二者得以融合。在《喜宴》中,其實父親早就知道兒子偉同的性取向,卻一直閉口不言。他將原本打算送給薇薇的禮金,送給了過生日的賽門。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父親以另一種形式接受了偉同的選擇,但是為了維持所謂的家庭顏面而不愿意公開。面對現實,父親選擇了妥協,這種妥協無可奈何,卻也是一種為尋求新的平衡的處世態度。仿佛父親有一只無形的手,一邊像個局外人般觀看事態發展和人物的悲喜,而另一邊卻又站在幕后,將整個事態的發展牢牢的握在手中。電影中有一個場景,父親和賽門一起坐在風中,神情無助,身上原本威嚴的光環早已消失不見,眼睛里也看不見往日的自信,在西方文化的大環境下,他只是和賽門平等的一個個體。電影的結尾意味深長,全家人一起回顧婚禮相冊,父親仿佛重新籠罩上了過往威嚴的光環,他的臉上泛起笑容,但是當看到偉同、賽門和薇薇三個人的合影時,整個人仿佛怔住了一般,有一瞬間的失神。照片將父親重新拉回了現實,臉上的笑容不再,起身就要道別,將最初對薇薇說過的謝謝照顧偉同的話在這一次說給了賽門,轉身對薇薇說了句“高家會謝謝你”,這句話意味深長。電影的最后一個場景,是父親站在安檢口,對著西方人的質疑,將手臂高高的聚過頭頂,動作十分夸張。電影在這里結束,發人深省。雖然最終的結果父親比較滿意,但是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還是有一定的退讓,而兒子偉同則重新組成一個特殊的家庭模式,以妥協于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從某種角度來看,父親和兒子達成了共識,而兩者所象征的文化也找到了交融的平衡點,即中外文化得以融合。
結語
《推手》和《喜宴》兩部影片,將中外文化從沖突走下融合的過程展現的淋漓盡致。而電影的成功也離不開李安導演深厚的中外文化內涵,以及包容對待兩種文化的態度。這兩部電影意義深遠,旨在告知觀眾,在全世界多重文化共同發展中,我們不但要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還應當適度的接受其他文化,不但可以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同時還能使自身的文化特色得到保護,進而打破中外文化的沖突,逐漸走向融合,從而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彤.跨文化視角下東西方文化融合與沖突――以電影《推手》為例[J].采寫編,2016(1):200-201.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 中西醫結合
【Abstract】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 system, both would have is interaction and mutual toleranc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progress, we how to walk road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paper on the author expounded some points of view.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先有文化土壤,而后有文化現象,不同的文化土壤產生不同的文化現象,所以不同的文化對各類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影響。我們在這里就簡要的談一下東西方文化對中、西醫學的影響,以及如何走好,中、西方醫學結合之路。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也就是說了解了道教也就是從根源上把握了中國的本質和根源。而中醫學是古老的中國人在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漸發展和產生的,中國人常講:“中國古代是巫醫不分”。也就是說中醫來源于巫術。我個人認為:“中醫屬于哲學范疇,在我學習中醫之前,我認為中醫是用理論看病,學習中醫后認為,中醫是在理論指導下,采用方藥治病”。
我覺得中醫一些的理論體系來源于道家的重陽學說,我們知道道家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呂洞賓,道家北五祖之一,又稱為呂純陽,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道家比較重視人體的陽氣,也就是陽主陰從,沒有陽氣的推動和蒸騰作用,人體內的陰性物質也不能產生就如青藏高原的冰川在太陽的照射下,融化成雪水,流成長江、黃河一樣。但是我們道家有消極的一面就是傳播差,有點自顧自的感覺,不講究普傳。因此傳播面積窄,同理中醫藥,西方一些國家還是不能接受。
我認為:“西方文化的根柢在基督教”。整個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思想作為統治思想而存在,那時哲學處在神學奴婢的地位。那時的經院哲學就是在為基督教會服務。整個西方醫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響,雖然說西方醫學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生化的基礎之上,屬于工程學的范疇,但是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卻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響比較大。例如圣經里曾經講:“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可同負一軛” 。義和不義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什么相和呢?信的和不信的有什么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我覺得西方思想很難接受不同的事物,不能中庸的對待事物,不能去求大同存小異。同理西方醫學一進入中國的國門開始就在否定中醫,認為是中醫是迷信的東西,一些學習西醫學的人直到今天還在閉著眼睛高喊中醫是偽科學、取締中醫。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無知者,則無畏”。西方產生的事物就有基督教的一些特點,圣經有句話講的好:“圣靈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必得到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立亞,直到地基,做我主的見證?!被浇讨v究傳播,世界上六十幾億人有三分之一信奉基督教,而西醫學也一樣,講究傳播、講究宣傳,全世界形成了以西方醫學為主體的醫學體系。
我們中醫前輩則抱著什么樣的態度來看待西醫呢?抵制者有之,漠然對處之者有之,而提倡中西醫結合者也大有人在,這種觀念也符合了中國古代的儒家和道家觀點:“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異?!狈鸾虖挠《葌魅?、基督教從西方傳入中國之初,沒有被消滅而是能在中國生根發芽和傳播,佛教甚至成為中國古代三大主體文化之一,這不能不說與中國文化的巨大的包容力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洋節;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192-02
一、洋節盛行的現狀
不知從何時開始,圣誕節等洋節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并日趨流行。每當圣誕節來臨,電視、電臺、報刊、網絡被各種各樣的圣誕信息充斥著;人們樂此不疲地轉發著各種表達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誕快樂。平安夜里,當教堂的鐘聲敲響時,年輕人如潮水般蜂擁至大街上、廣場上,聚眾狂歡;教堂里一片嬉鬧聲取代了原本應有的肅穆,圣誕變得似乎和宗教無關。
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情節,愚人節等洋節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追捧,可他們對這些承載著西方文化的洋節卻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慶祝,但是卻一味盲從。
針對洋節在青年群體中盛行的現狀,寇福明曾對某高校20-25歲本科在讀生做過調查,結果如下圖[1]:
98%以上的熱衷于過情人節和節圣誕節,87%的有過愚人節的習慣,7%的人有過感恩節和母親節的習慣,其它的節日,如:萬圣節,過的人幾乎沒有。93%的人認為他們逐漸淡化了對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節日慶祝氣氛,但他們依然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慶祝這些節日??梢娧蠊澮呀浿饾u走入中國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
二、洋節盛行的原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傳統節日。作為各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中記錄下的自己民族生存、發展和變革中最有意義的日子,盡管它們起源不一,涵義不同,人們慶祝的儀式和活動也各式各樣,但都體現和傳承著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價值觀。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的洋節均體現出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社會變遷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農事有關,并依據自然節氣的變化或民間傳說而設定,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春節等。受中國文化兩千五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影響,這些節日都與倫理息息相關,反映出尊重先賢、孝敬父母、全家團圓的特點,折射出重倫理、守孝悌的傳統價值觀,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點。
西方的洋節多起源于宗教儀式或祭祀活動,如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這些節日多具有人文的內涵,主題鮮明,很適合表達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公眾性,很適于人民的情感表達情感宣泄,有較強的娛樂性?!保?]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為基礎的西方節日與反映農事的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更注重社會性與人文關懷,它以娛樂、狂歡為特點,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下的中國人尋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內在需求,因而洋節在中國的土壤上能夠大行其道。洋節中的母親節、父親節符合中國傳統的敬重長輩、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誕節、情人節中的狂歡”、“浪漫”則契合中國人的喜慶、團圓的精神內核。正是有了這些能使中國人情感上產生共鳴的東西,洋節才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進而形成一種流行文化潮。[3]
(二)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
文化的滲透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西方強勢強文化伴隨著政治、經濟的入侵;借助廣泛的載體,如:英語、麥當勞、迪斯尼、微軟、好萊塢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進行滲透。正是這種強勢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尷尬,這也是圣誕節等洋節越來越多受到中國青年人熱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體對洋節的盛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創造最大價值的節日經濟,商家和媒體聯手對各種洋節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鋪天蓋地的廣告不斷被投放在報刊、雜志、互聯網、電視等多種媒體中,將消費洋節等信息強制灌輸到都市人的神經中,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據洋節的特點裝扮賣場,以營造出異域節日的氣氛,給喜歡新奇的人們創造出歡樂購物的環境。洋節就是這樣在商家與傳媒的共謀下逐漸為國人們所接受,并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4]
三、洋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碰撞
現在的“90后”習慣于過圣誕節,都知道圣誕老人,也會唱“JingleBells”;而鮮少有人知道過春節時要祭灶、掃塵、貼對聯、送門神;也不知道元宵節要、放花燈、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節得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這些傳統的節日和習俗在“90后”看來是蒼白的,沒有質感的。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過圣誕節的現狀,2006,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發出聯名倡議書抵制圣誕節,并號召“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
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二)西方節日的融合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西歷)元旦”、“五一”這些舶來品也早已融入國人的節日單中,被人們所廣為接受。在元旦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親朋好友互致問候以慶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節則是勞動者通過頑強不屈的斗爭為自己爭取到了合法權益,代表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今天,當舉國上下與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迎新年鐘聲慶祝元旦時,當與世界各國人們共同慶?!拔逡弧眲趧庸潟r,有誰會提出要慎過這些“洋節”?
(三)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地區文化間的沖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體化加劇的今天,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東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是必然的趨勢。就節日而言,不同的節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載體,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沒有孰優孰劣的可比性,當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沿著各自的軌道發展時,并沒有沖突和碰撞,一旦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樣,人們有了選擇的余地,價值判斷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吸取和揚棄就不可避免。[5]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應對以洋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從來都是一種需要交流的東西,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義,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終將難擋社會進步的車輪。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盛行認同于“國人接受了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因為研究調查表明,很多年輕人過洋節只是為了趕時髦,并不了解洋節本身的內涵。他們對洋節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這種休閑化、娛樂化的形式。我們應以海納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態度對待各種文化。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洋節的甚囂塵上至少是該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種蔓延。意識形態上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缺乏深厚的傳統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蘊薄弱,在被濃厚的傳載西方文化的洋節所包圍的氛圍中很容易迷失于這種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來文化面前喪失自我。
因此我們迫切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文化。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時下的“國學熱”積極配合,助推中國傳統文化的上升。商家和媒體也更應充分挖掘中國諸多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巨大商機。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的文化走出去,諸如在法國、俄羅斯等國開展的“中國年”等活動就是弘揚我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很好途徑。
在二十一世紀中西文化博弈的今天,我們應以十二五文化綱要為本,抓住國際間交往日益頻繁的契機,提升自己的文化,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漢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在吸取前人及外人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造屬于我們民族文化與時代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使自己的區域文化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共享資源,為創建多元性世界文化,促進人類的全面繁榮,推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寇福明.從洋節盛行看中西文化的融合\[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22(1):108-110.
\[2\]李軍,朱筱新.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1.
【關鍵詞】 中西方節日;文化;習俗;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和習俗
1、文化
長期以來,文化被視為一種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人類知識和行為的總體,被籠統地當作“生活方式”、“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積淀物”、“眾多規范”、“象征性的習慣行為”、“觀念之流”、乃至“藝術、政治、經濟、教育、修養、文學、語言、思維的總和”等(賈,1997:16)。文化學家Kluckholm對文化的概念歸納出一百多種,還把文化界定為“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方式系統”。
由此可見,不同學者對文化的理解不同,由于不同的觀察視角,也就使文化的定義眾說不一。
站在中西文化差異這個角度來說,Goodenough(1957)提出的觀點比較適合此領域的研究。他指出“文化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組成”(Goodenough,1957;賈,1997)。
賈(1997)也指出,在不同的生態或自然環境下,不同的民族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2、習俗
習俗是習慣和風俗,是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簡單地說,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習俗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發展和承襲下來的,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沈,2002)。有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可以明確地說明這一點。問候語中的“你吃飯了嗎?”和“上哪兒去?”這兩個表達方式在中國人看來,這根本沒有什么,只是在中國這個文化環境中一句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語,其中也包含有對對方的關切。但在英美人看來,這是一個大忌,這侵犯了他們的人權。他們比較習慣于問天氣等環境的東西。
3、文化與習俗的關系
習俗是一個十分普通,人們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但它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它的實質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屬于民俗學的范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沈,2002)。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并且文化習俗的類別也很多,如節日習俗、生活習俗、婚喪習俗、競技習俗、宗教習俗等。本文將以中西方的節日習俗來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二、節日文化習俗
1、節日文化習俗
節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深層底蘊,以特定時間、特定地域時空布局,以特定主題為活動內容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文化是我們觀察研究人類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湯,2001)。
2、節日文化習俗的特點
節日文化習俗大都有民族性、民俗性、宗教性、歷史延續性和發展性的特點?,F在節日文化還出現了商業性、國際化的特點。其主題不同、特色各異,大都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
三、中國春節的節日文化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種表達喜慶、祝愿和快樂的古老節日,是世世代代、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共同傾心營造的一種使人向往和期盼的意境。它是一種方式,一種文化,一種習俗,是人與人之間真情的流露。中國人的節日氣氛,最濃重的就是體現在過春節上。
1、春節的傳說
春節剛開始是人們來慶祝莊稼成熟的節日。在農業社會,莊稼成熟一次就完成一個“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生產周期。人們為自己的勞動收獲慶祝一番,歡樂一場,休息一陣,以利再戰。年過完就“一元復始”開始新的一輪耕作。
關于春節的來歷,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是這樣說的:在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動物,每年冬天它都會下山去破壞農莊、搶奪食物,有時還會危及到村民的生命。鄉親們很害怕“年”,所以用鞭炮來嚇唬它?!澳辍闭娴乇粐樧吡?。以后村民們每年都要紀念這個日子,從而就有了現在的年。當然現在的年已失去原來的意義,它已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節日,是人們家人團聚,共度美好時刻的節日。
2、中國人的“?!弊?/p>
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的大門上都貼著“?!弊只蛘呤亲85膶β?。有時我們還會看到一些倒著貼的大紅福字,表示福到了。中國人過年,也有一點迷信色彩,以前最受歡迎的是門神和財神。門神請來貼在大門之外,為的是替自己把守門戶,使得“大鬼小鬼進不來!”請財神的目的更明確:“招財進寶”!但是近年來中國人過年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供神祭祖,但是在農村和一些城市的商鋪這種情況還是有的。
3、節日的色彩
紅色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傳統的喜慶色彩。因此,在春節期間,隨處可見到紅福字,紅燈籠,紅花,紅旗等。人們也非常喜歡這種喜慶的色彩,一般都會穿色彩鮮艷的衣服。
【關鍵詞】英美文化習慣 高中 英語教學 結合
語言學家拉多曾說:“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學好語言?!辈欢梦幕哪J胶蜏蕜t,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因次,高中英語教學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加強英美文化習慣的灌輸是非常重要的。
一、英美文化對高中教學的重要性
學習一門外語,廣義上來說,就是學習哪個國家的文化,一方面是其文化知識,另一方面是以文化為載體的語言知識。高中英語學習,英美文化習慣和高中英語語言知識,兩者同樣重要。因此,高中英語學習必須要盡量多的學習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比如,過去中國人見面常常用“吃了嗎?”打招呼,那是因為在中國長期以來吃飯是人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但是如果這樣與英美人打招呼,他們會以為這是在請他吃飯。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向學生講授語言中蘊藏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僅可以有效克服傳統英語教學內容的缺陷,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運用和掌握語言的能力。
二、英美文化對高中教學的作用
學習英語不能不注意中國和西方的差異文化,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常常發現毫無惡意的語言會使對方驚訝或憤怒,簡單的一句話會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則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如果了解了這些不同的英美文化背景,就不會產生這些誤會了。
英美文化除了對口語教學及交際至關重要外,對英語教學中的其他內容,如聽力、閱讀及翻譯寫作也有影響。在英語聽力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在聽力訓練上花費的工夫不少,但成果卻不如人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英美文化了解太少。如與英美文化有關的材料,即使內容簡單,有時也只是聽明白了字面意思不能了解真正的內涵。
英美文化在英語閱讀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在英語學習中同樣也會給閱讀理解帶來困難。最常見的就是一些典故和名人名句。中國人的典故多出自《論語》、《孟子》、唐宋詩詞、四大名著及民間傳說等等。而英美人用典故也多源于文學名著、民間傳說及《圣經》、莎士比亞、名人演講等等。
翻譯及寫作能力同樣離不開英美文化知識。比如,漢語中常說“像老黃牛一樣勤勤懇懇”,“氣壯如?!?而英語則說“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用“馬”代替了“?!?。原因是中國人向來用牛耕地勞作,而早期的英國人卻用馬來耕作,牛和馬在生產過程中分別成為中國人和英國人的好幫手。由此可見,若想確切得學好翻譯及寫作,必須了解雙方的文化知識。
三、英美文化習慣和高中英語教學的結合
在高中英語具體教學中,由于歷來對于英美文化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造成了學生雖然在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分數,掌握了基本的語言知識,卻不能真正流暢地運用這一語言,不能用英語深入、靈活、得體和有效地進行交際。如何改進這一狀況,下面方法可以試一試: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英美文化的興趣
學習語言是為了很好得使用它,語言運用不僅要準確,而且要得體,要能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正確地使用。外語學習者如果有一種使用目的語言進行交際的興趣和需要,就會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就能更主動地學習。英美文化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也有助于調動教師授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激發起教師教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在英語教學時,教師可以貫穿引導學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與母語進行對比,使學生自覺意識到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
(二)加強教師對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
教師對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滲透應該貫穿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各門課程中,做到隨時遇到隨時教授。新課標實施后,教材在編寫上有了很大的改革,每一單元都有英、美等國家的文化背景介紹,并且在考試題目方面也有所增加。這樣,學生學習英、美等國文化背景知識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同時了解中西方文化,然后才能在教學中隨時把各方面的知識以適當的方式教給學生,使學生在不同的場合下正確得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順利地進行交際,真正掌握英語。
(三)引導學生閱讀體裁不同、風格各異的文章。
對于我國學生來說能夠出國留學親身體驗異國文化畢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閱讀就成了一條重要的了解文化背景的途徑。中國經濟信息的快速發展,閱讀信息交流渠道極為方便。在教學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國外教材,在自編教材的練習中多使用真實材料,以便向學生提供廣泛的語言和文化素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在閱讀文學作品、報刊文章時,引導學生留心和積累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知識。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外籍教師
當前學校都配有先進的語言實驗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電腦、電影、電視等直觀教具了解英美文化。另外,從學習外語的角度來講,與講本族語的人接觸十分必要。因此,可充分利用外籍教師,通過與外教課上、課下的接觸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異。
四、小結
綜上所述,英美文化習慣是在英、美國家產生并延續下來的特定的歷史文化,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英語教學和學習意義重大,教師在授課的同時應隨時滲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和風俗習慣,這樣學生才能夠學到一門純正的外語。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積極主動地進行英美文化教學,那么通過教學雙方的共同努力,就可以學生和教學結果產生雙重效應,使英美文化習慣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賀然.英美文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 .陜西教育,2005(01).
關鍵詞:群眾文化 社會功能 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作為一種歷史過程貫穿著整個人類文明史;作為一種文化結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作為一種生活內容涉及到人類的所有生活方式。本文試圖從文化現象層面對群眾文化進行社會功能分析,從文化建設角度探討其文化價值。
一、群眾文化的概念
群眾文化是一個廣義、不確定的概念,又是內涵非常豐富的社會范疇。
(一)文化現象方面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能夠適應群眾文化。除了自身職業意外,人們會主動去參與一些活動,娛樂自己的同時,也達到了開發自己的目的。社會由人、自然環境、文化組成,群眾文化是最多人類參與的文化類別,所以也是最重要的。群眾文化涉及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內容。對于時代、民族、地域來說,群眾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二)文化建設方面
群眾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類別,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特色,是我國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事業、文化活動、文化管理方法與內容和最重要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在文化建設領域中,它與精英文化同步,與文化建設產業和民族的民間文化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二、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一)社會功能
文化是國家為了滿足人類生活各種需求的風俗和工具。如果我們認為某種文化要素是正確的,那么它一定是活動的,并且能夠發揮有效作用的。文化要素的動態性質要求人類一定要對文化的功能進行探究。群眾文化的重要內容包括群眾文化活動,活動是指藝術活動和游戲,人們需要通過活動的方式來減少生活上的壓力,從而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其他生活工作中。然而群眾文化的功能遠不僅如此,下面具體分析群眾文化的功能。
1.娛樂與交流功能。隨著經濟穩定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水平得到了提高,與此同時社會競爭也日益增強,人們的生活開始變得忙碌,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缺少了很多的業余時間。很多人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去學習專業技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日漸減少,群眾的娛樂生活變得乏味無趣,幸福感也在忙碌中逐漸減少。物質生活無法帶給人們真正的幸福感,我們需要充實我們的文化生活,就要多與人溝通交流,多參與娛樂活動。
群眾文化對于藝術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屬于集體活動。如今社會,同樣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們可以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獲得更多的快樂。無論處于什么年代,人們都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
2.儀式與團結功能。中國是禮儀大國,從一個人出生、婚禮、壽宴到去世都有相關的儀式。人類的生活中存在著各種禮儀的類型,各個地區的禮儀規矩也存在差異,但都會根據當地的習俗舉行相關的儀式。群眾文化活動將會在儀式中有所體現,人類通過參加儀式使得人生經歷變得豐富,儀式的參與者都是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的團隊,通過這樣的儀式,能夠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3.符號與象征功能。群眾文化最能反映民族文化和當地風俗。當今社會,人類非常重視文化給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影響。群眾文化作為一個城市的標志,能直接體現一個城市的生活氛圍。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擁有一個良好的形象呢?城市只有從群眾文化入手才能給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為了城市能夠更好的發展,需要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在保留優秀群眾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二)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是文化建設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樣具備重要的文化價值。
1.群眾文化和主導文化。主導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態,作為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對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社會的主導文化需要能夠支配文化、領導文化并且發揮主導文化的領導作用。我們應該以鞏固和維護社會共同思想為基礎,用文化的手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
2.群眾文化和文化產業。文化建設是由文化產業建設和文化事業建設組成的。文化產業是以營利為主的,文化事業大部分是由國家提供以公益目的為主。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有文化市場的存在,而文化市場則依靠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消費能力和對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水平也在提高。對于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勢必有所改善,消費能力也一定會有所提高,因此文化產業的市場會不斷擴大,當沒辦法產生最好決策問題時,就會采取民主決策。
3.群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作為文化的根源,群眾文化是以精英文化為基礎的。在文化建設工作中要對群眾文化和精英文化進行區分,群眾文化、精英文化建設都具有普遍性和提高性。精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擁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并且具備很強的層次感。群眾文化、精英文化具有不同的針對對象、主體和內容。群眾文化針對普通的廣大群眾,而精英文化只針對極少數的知識分子。精英文化的發展前提條件是群眾文化,所以精英文化是在吸取群眾文化的精華內容展開指導工作的。處理好群眾文化和精英文化兩者的關系,充分展現群眾文化所具有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