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中醫學護理范文

        時間:2023-10-02 09:01:23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學護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醫學護理

        第1篇

        (1)外科學總論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據中醫學知識來治療的

        例如:麻醉方面,歷史上曾有華佗使用中藥湯劑麻沸散進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腫散、魚石脂軟膏、芙蓉膏、黃金散和玉露散等藥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消退腫脹;燒傷病人的護理方面,Ⅰ°燒傷使用京萬紅軟膏治療,II°燒傷使用濕潤燒傷膏和麻油紗布包扎治療;毒蛇咬傷使用季德勝蛇藥治療;腫瘤治療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醫的扶正祛邪、通經活絡、化瘀散結、清熱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學分論中與中醫學有關的內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遙散和小金丹等中藥治療

        腸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針刺雙側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瘡治療使用馬應龍痔瘡膏,苦參湯坐浴;膽石癥治療使用消炎利膽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藥物;膽道蛔蟲病使用烏梅湯驅蟲;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使用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尿石癥使用金錢草顆粒利尿驅石;骨科病人護理涉及中醫骨傷學知識;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采用中醫推拿、按摩、理療等方法。

        (3)皮膚病和性病病人護理也涉及許多中醫學知識

        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就提出治療濕疹采用“浸瘡,黃連粉主之”的治療之法;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可以使用中藥雷公藤;系統性紅斑狼瘡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藥治療,還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療;色素性皮膚?。ㄈ绨遵帮L)使用中藥丹桃沖劑配合黃芪口服液治療;銀屑病可以使用一些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癢方劑(黃連解毒湯和五味消毒飲)治療。

        2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的優勢

        2.1培養護生人文素養

        中醫作為國粹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一脈相承。中醫的諸多理念就是從我國古代哲學中衍生而來的,譬如陰陽五行理論、相生相克學說、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等。故《素問》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也。”指出學習中醫者須通曉天文、地理和醫道等。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滲透中醫學知識,進而溫習中醫歷史,講敘如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中醫名家的故事,無疑對提高護生人文素養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可彌補醫學院校人文氣息薄弱的缺陷。

        2.2促進護生身心健康,為護生人生導航

        我校護生絕大多數是女生,在教學中講授一些中醫學知識,可以教會護生預防和治療感冒、腹痛、痛經等常見病,督促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抵抗力。在講授西醫知識的同時穿插一些古代中醫名家的經歷和治病救人的事跡,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有吸引力。

        2.3培養護生嚴謹的醫學態度,樹立整體護理理念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整體觀念,這與現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謀而合。在外科護理學課堂上講授古代中醫名家嚴謹的工作作風,對于培養護生認真的醫學態度具有積極作用?,F代護理注重整體護理,以實施護理程序為方法,恢復健康為目標,為病人提供計劃性、連續性、系統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會、文化綜合因素的優質護理。中西醫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符合整體護理要求,對于促進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醫在數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疾病和護養病人的經驗,并且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歷來講究醫護不分家,強調“三分治,七分養”,這也符合整體護理觀念。

        3外科護理學教學中中醫學知識的滲透方法

        3.1邀請中醫護理學教師參與集體備課

        教師集體備課是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教師集體研讀教學大綱和教材、分析學情、制訂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動。邀請中醫護理學教師參與外科護理學教研室的集體備課,讓其從中醫角度闡述外科疾病治療方法,而外科護理學教師也提出建議,希望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注入外科疾病中醫治療方法的講解。這樣的備課別出心裁,使教師受益匪淺。

        3.2鼓勵學生參加繼續教育學院的中醫職業技能培訓

        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開展了諸如中醫按摩、中醫針灸和中醫推拿等項目的職業培訓,并且可以授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和級別認定證書。應動員和支持護生參加這些培訓,使護生醫學技能多樣化,成為擁有一本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多本職業技能證書的人才,而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護理中得到應用,如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等。

        3.3改革外科護理學教材,適當增加中醫治療和護理內容

        目前,我校高職護理專業使用的外科護理學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護理學》(2版),該教材實用性強,內容翔實,但缺點是對中醫治療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紹較少??稍?ldquo;骨科病人的護理”章節適當增加中醫骨傷科治療方法,讓護生了解中醫治療骨傷的方法;對腫瘤病人的中醫護理方法只用一句話帶過,沒有詳細講解中醫治療腫瘤的方法和藥物,護生普遍希望能適當增加這部分內容。因此,可在適當的時候編寫校本教材,增加中醫治療外科疾病的內容,從而適應新形勢下復合型護理人才需求。

        4結語

        第2篇

        關鍵詞:醫學護理;臨床應用;地位;作用

        目前,對醫學護理工作的研究還局限在國內,而國內學者也大多著重于表面分析之上,同時受到我國文化背景的制約,醫學護理也還停留在發展階段,相關的研究和國外相比有一定的距離,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醫學護理很難在國內臨床當中發揮很大作用。接下來就為大家詳細探討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當中的作用和地位,關注臨床治療水平如何進一步提高。

        1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

        1.1醫學護理是醫學治療的重要環節

        中醫認為人體康健主要依靠“三分治,七分養”,明示了護理在恢復人體正常功能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但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醫學護理并不是盲目地,要確??茖W合理性,才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當然,治療和護理并非完全獨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貫通,只有將科學的護理模式滲透在醫學治療的過程中,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縮減治療時間,同時提高治療的質量,此外醫護人員溫和的態度以及寬慰的言語還可以照顧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緩解不良情緒,讓患者更加主動配合醫生的治療??茖W的醫學護理還要求護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應急能力,在緊急關頭可以和醫生一起進行治療工作,一直保持理性思維。而在患者的恢復階段,醫學護理則占據主導地位,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其他因素選取最恰當的護理方法,為病患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由此可見,科學的護理是患者健康的根本保證,可以讓臨床治療處于高效運行狀態。

        1.2醫學護理的質量影響臨床治療的質量

        事實上,醫學護理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站在宏觀的角度思考問題,掌握專業的技術知識,同時具備良好的醫學道德品質。當今社會醫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醫學護理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多的變革,傳統的簡單臨床干預已經不能夠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因此醫學護理人員要堅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各項信息資源并通過不斷地實踐掌握更多保健技能,同時提升自身的疾病診斷能力,這樣即使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從容應對,有效輔助醫生治療工作的開展。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要注重自身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有著最新醫療成果的敏銳觸角,促進我國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

        2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的作用

        2.1醫學護理與臨床診斷

        一般情況下,許多患者的病情是錯綜復雜的,這一方面需要醫生正確診斷和治療,另一方面還需要護理人員落實各項具體的治療措施?;颊呓佑|時間最長的便是護理人員,他們對于患者的病情變化也就更加關注,醫學治療效果的提升僅僅依賴于醫護人員的日常觀察記錄,便于醫務人員更好地評估患者情況,為制定接下來的治療方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護理過程中,面對緊急情況護理人員也可以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先做出判斷,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風險。現如今,醫學護理直接影響醫學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第3篇

        [關鍵詞] 護理;中醫;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3(b)-102-02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開設《中醫學基礎》的目標是讓業已形成現代醫學觀念的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了解中醫學的基本特點,熟悉不同醫學體系對生命的認知差異,進而拓寬學生的臨床視野,優化思維方式,豐富診療手段。然而,對于中醫知識的困惑和無所適從,使這門課的教學目標很難實現。如何讓背景知識極度匱乏的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學有所得,進而能學以致用,是富有挑戰性的一個問題。將學生的專業特點、情趣愛好、思維方式與中醫學的學科特點有機結合,能夠提高這門課的授課效率。

        1 引經據典,教學生熟悉中醫文化

        中醫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承載這門自然學科的精髓。對傳統文化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這無形中提高了學習的門檻。加之以往主修的現代醫學注重實證,想要完全理解人文因素濃厚的祖國傳統醫學實非易事。作為一門獨具特色的生命科學,中醫學只有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壤之中,才會根深葉茂,本固枝榮[1]。有鑒于此,指導學生熟悉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成為貫穿《中醫學基礎》教學的一條重要線索。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刻意將中醫學的發展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授醫史的時候,介紹歷朝歷代的名醫,并特別指出其中一些大醫多有棄文從醫的經歷或是德藝雙馨,他們在文學和醫學兩個領域都能獨領。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記載了數十種藥物的形態、性味、功用以及栽種方法;被后世尊稱為“藥王”的唐人孫思邈年少得志,官居顯位,后中隱于市,潛心醫藥,留下傳世之著《千金方》;南宋愛國主義大詩人陸游,早年立志光復中土,仕途失意后,轉而研修岐黃之術,著書立說闡發中醫理論,并身攜藥袋深入病家為人治病。再如,學生們對“陰陽八卦”和“相生相克”等表述有濃厚的興趣。筆者就在介紹相關章節的時候穿針引線、深入淺出,將文化與現象聯系起來。同學們知道抽簽的時候抽到下下簽不好,但不清楚什么才算是下下簽。筆者就借用八卦之中“否卦”的卦象拋磚引玉,結合陰陽學說之陰陽互根互用理論對其闡釋。筆者還時常引用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詩詞或文學典故片段,讓大家在“玩文弄字”的同時,體味詩詞文化中所體現的樸素的醫學思想。比如,在解釋“春之主氣是風”的時候,以“吹面不寒楊柳風”來印證春天是一個多風的季節;在說明“思傷脾”的時候,引用“為伊消得人憔悴”證明過度的思慮對脾胃功能帶來的影響。用范進中舉的故事來說明“喜傷心、喜則氣緩”,用林黛玉的結局來說明“悲傷肺,悲則氣消”。在講授過程中,筆者努力引導學生暫時擯棄習得的西醫思維方式。通過講授鮮活、有趣的傳統文化內容,在同學們頭腦中建構中醫的思想理論。

        2 觸類旁通,教學生認識中醫現象

        “天人合一”道出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體系基礎上的傳統醫學具有的特點。高深的理論,需要從業者具備不俗的悟性。自古以來,醫家在傳道、授業、解惑的時候都非常重視啟迪學生的智慧。在筆者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特別注重對學生思維潛能的挖掘。中醫研究的對象都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人,研究的范圍包括人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病因病機和防治原則。既然中醫研究的是活體的人,那么就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通過取象比類的方式,讓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掌握艱澀難懂的中醫理論。對于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體驗,學生往往心存疑慮,他們迫切希望從中醫的角度得到合理解釋。利用這一契機,可以在講授過程中巧妙對比和設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深入分析生活經驗中透射出的中醫學原理,引導學生進行推論、發散,從而獲得新知識、新結論。比如,在介紹六致病具有外感性的特點時,學生熟悉病邪從口鼻侵入的起病途徑,對于病邪易從皮毛侵入不得其解。這時,可以提示大家回憶自己的感冒經歷,想想是不是晚上不蓋被子也會感冒,進而找出發病的原因,從而解除學生們的疑惑。再如,火邪致病具有“其性炎上”的特點。聯系平素耳聞目睹的“上火”現象,指出自然界中的火都是向上的,沒有誰看到火是向下的,這也就有了“上火”之說。平時我們感受到的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牙齦腫痛、口臭、吃得多且餓得快,目赤口苦、頭痛眩暈等現象,實際分別是心火上炎、胃火上亢、肝火上炎帶來的后果。又如,在介紹濕邪具有“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的致病特點時,詢問“為什么飯前大量飲水會影響食欲和適量”;在闡述“氣隨津脫”的理論時,提出“為什么中暑的患者在大量出汗后會精神疲憊、四肢倦怠、少氣懶言”。通過生活體會和生命現象的結合,同學們真切感受到中醫現象無處不在,親身體會到中醫學的返璞歸真。

        3 學以致用,教學生用中醫理論指導護理工作

        中醫學是在古代哲學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指導下,形成、發展起來的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傳統醫學[2]。與西醫理論來源于各種實驗不同,中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中醫理論多來源于臨床實踐。前賢謂“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就充分體現出臨床實踐在中醫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3]。中醫是“非常私人化的經驗醫學”。在具備基礎的中醫理論后,這種個體化的醫療模式可以合理地運用到常規護理的各個環節。例如,在對患者進行日常起居護理的時候,可以根據患者的病證特點來安置床位、調試病室光線和溫度。具體地說,寒證、陽虛證患者多畏寒怕風,宜安置在向陽溫暖的病室內,使患者感到舒適;濕盛患者,房間濕度宜低;燥證患者,濕度可略高些;熱證、陽亢的患者,病室光線宜暗;痙證、癲狂證者,應用黑窗簾遮擋。此外,要囑咐患者隨四時寒熱溫涼的氣候變化而增減衣被。春時不可遇天氣轉暖而頓減衣被,夏天不要當風乘涼,秋天不宜大汗淋漓,冬天最好減少室外活動,避免風寒。這些蘊含中醫理論的起居護理,對疾病的預防和康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再如,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中醫學的“七情”理論。俗話說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常人的情感尚易波動,何況身處窘境的患者。對初入院或病情反復的患者,可運用“情志相勝法”等傳統心理干預方式,影響和改善患者的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和信心,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具體地說,醫護人員一定要以誠懇熱情的態度去關心體貼、安慰同情患者的病痛。除自己的語言、態度外,還應重視病室環境和患者周圍的人和事,全面進行照顧。護理人員要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護理。通過開導法的運用,可解除患者不良的情緒,從而使患者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氣機條達,氣血調和,臟腑氣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再如,中醫強調“三分藥,七分養”、“食補勝于藥補”,在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的時候,運用中醫學的食療理論,能縮短病程,提高治療效果。具體地說,根據中醫學的“五味”理論,實熱證的患者,宜食用苦味的藥物;慢性虛損性疾病的患者,宜食用甘味的藥物;多汗、二便失禁的患者宜食用酸味的藥物。另外,在食療或藥療時,中醫還強調“忌口”。例如,黃疸患者忌食油膩;溫病高熱患者忌食辛辣葷腥;脾虛泄瀉患者,忌食生冷瓜果;產后、經期忌食寒涼食品。服用中藥一般忌嗜茶,服參類補品,忌食蘿卜,服蜂蜜忌蔥,食天門冬忌鯉魚,鱔魚忌犬肉等。

        中醫學的價值和生命力源于其本身內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于那種深層次的、對人與生命和自然的尊重[4]。結合學科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必定能使他們能夠在臨床工作中創立一個與醫師、患者良好溝通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賈秀敏.高等中醫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5):416-418.

        [2]李柏.淺談《中醫基礎理論》課的興趣教學[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6):643-644.

        [3]沈玉潔.我國高等中醫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07,4(4):89-91.

        第4篇

        (1)外科學總論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據中醫學知識來治療的,例如:麻醉方面,歷史上曾有華佗使用中藥湯劑麻沸散進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腫散、魚石脂軟膏、芙蓉膏、黃金散和玉露散等藥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消退腫脹;燒傷病人的護理方面,Ⅰ°燒傷使用京萬紅軟膏治療,II°燒傷使用濕潤燒傷膏和麻油紗布包扎治療;毒蛇咬傷使用季德勝蛇藥治療;腫瘤治療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醫的扶正祛邪、通經活絡、化瘀散結、清熱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學分論中與中醫學有關的內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遙散和小金丹等中藥治療;腸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針刺雙側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瘡治療使用馬應龍痔瘡膏,苦參湯坐??;膽石癥治療使用消炎利膽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藥物;膽道蛔蟲病使用烏梅湯驅蟲;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使用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尿石癥使用金錢草顆粒利尿驅石;骨科病人護理涉及中醫骨傷學知識;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采用中醫推拿、按摩、理療等方法。

        (3)皮膚病和性病病人護理也涉及許多中醫學知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就提出治療濕疹采用“浸瘡,黃連粉主之”的治療之法;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可以使用中藥雷公藤;系統性紅斑狼瘡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藥治療,還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療;色素性皮膚?。ㄈ绨遵帮L)使用中藥丹桃沖劑配合黃芪口服液治療;銀屑病可以使用一些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癢方劑(黃連解毒湯和五味消毒飲)治療。

        2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的優勢

        2.1培養護生人文素養

        中醫作為國粹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一脈相承。中醫的諸多理念就是從我國古代哲學中衍生而來的,譬如陰陽五行理論、相生相克學說、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等。故《素問》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也。”指出學習中醫者須通曉天文、地理和醫道等。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滲透中醫學知識,進而溫習中醫歷史,講敘如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中醫名家的故事,無疑對提高護生人文素養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可彌補醫學院校人文氣息薄弱的缺陷。

        2.2促進護生身心健康,為護生人生導航

        我校護生絕大多數是女生,在教學中講授一些中醫學知識,可以教會護生預防和治療感冒、腹痛、痛經等常見病,督促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抵抗力。在講授西醫知識的同時穿插一些古代中醫名家的經歷和治病救人的事跡,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有吸引力。

        2.3培養護生嚴謹的醫學態度,樹立整體護理理念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整體觀念,這與現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謀而合。在外科護理學課堂上講授古代中醫名家嚴謹的工作作風,對于培養護生認真的醫學態度具有積極作用?,F代護理注重整體護理,以實施護理程序為方法,恢復健康為目標,為病人提供計劃性、連續性、系統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會、文化綜合因素的優質護理。中西醫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符合整體護理要求,對于促進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醫在數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疾病和護養病人的經驗,并且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歷來講究醫護不分家,強調“三分治,七分養”,這也符合整體護理觀念。

        3外科護理學教學中中醫學知識的滲透方法

        3.1邀請中醫護理學教師參與集體備課

        教師集體備課是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教師集體研讀教學大綱和教材、分析學情、制訂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動。邀請中醫護理學教師參與外科護理學教研室的集體備課,讓其從中醫角度闡述外科疾病治療方法,而外科護理學教師也提出建議,希望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注入外科疾病中醫治療方法的講解。這樣的備課別出心裁,使教師受益匪淺。

        3.2鼓勵學生參加繼續教育學院的中醫職業技能培訓

        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開展了諸如中醫按摩、中醫針灸和中醫推拿等項目的職業培訓,并且可以授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和級別認定證書。應動員和支持護生參加這些培訓,使護生醫學技能多樣化,成為擁有一本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多本職業技能證書的人才,而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護理中得到應用,如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等。

        3.3改革外科護理學教材,適當增加中醫治療和護理內容

        目前,我校高職護理專業使用的外科護理學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護理學》(2版),該教材實用性強,內容翔實,但缺點是對中醫治療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紹較少??稍?ldquo;骨科病人的護理”章節適當增加中醫骨傷科治療方法,讓護生了解中醫治療骨傷的方法;對腫瘤病人的中醫護理方法只用一句話帶過,沒有詳細講解中醫治療腫瘤的方法和藥物,護生普遍希望能適當增加這部分內容。因此,可在適當的時候編寫校本教材,增加中醫治療外科疾病的內容,從而適應新形勢下復合型護理人才需求。

        4結語

        第5篇

        現代護理是以服務對象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以科學的護理程序方法進行護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準及學識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人群對護理專業的要求也相應提高。而中醫學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疾病和護養病人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其基本特點則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特別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因而,其基本理論同樣是護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因此,我們在掌握現代護理觀的基礎上,更好的發揮中醫護理特色的優勢,更好地將現代的護理觀與中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創建具有中醫特色的整體護理觀。

        一、中醫護理的程序

        現代護理的核心是護理程序,包括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5 個步驟,這是臨床護理中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

        1、護理評估:護理評估就是收集資料,目的是為正確列出護理診斷提供依據,其準確性直接影響護理計劃的可靠性,因此十分重要。

        2、確定及排列護理診斷:護理診斷是關于個人、家庭或社區對實際存在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反應的一種臨床判斷。

        3、制訂合理的護理目標:護理目標是護士為解決患者護理問題所期望得到的結果,需要與患者合作才能實現。制定目標是為了指導護理工作和護理評價效果。

        4、書寫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一份完整的護理計劃常能體現一名護士的素質。包括正確的護理診斷、明確的護理目標、詳細具體的護理措施及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效果評價。

        5、效果評價:效果評價是通過實施護理措施后,評價護理目標是否實現,如目標實現,說明護理診斷正確,護理目標合理,護理措施到位。

        二、 中醫護理的內容和特點

        (一)情志護理? 祖國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等精神活動。適度的精神活動是身心健康的標志,過度或不良的精神活動則是導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所謂情志護理是七情所致疾病的護理。《內經》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悲恐?!闭?、和調的情志,可使臟腑之氣舒暢條達,繼而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情志異常,就會導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繼而傷及內臟。例如:“喜”本來是一種良性的情緒變化,然而“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胺哆M中舉”就是一絕妙的例子。史料記載:范進由于多年未能中舉,被家人瞧不起,當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如愿以償時,由于過喜而傷心,突然患了狂躁型的精神病。范進的家人在醫生的授意下以恐嚇的方法刺激范進,范進受到了驚嚇,抑制了亢奮的情緒,又恢復了正常的心神功能。另外,中醫在情志護理方面,還強調用五音(宮、商、角、徵、羽)入五臟(肝、心、脾、肺、腎)的方法,來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相當于現代的音樂療法。情志護理的重要方法是調攝精神,疏肝解郁,情志舒暢。要使患者保持情緒安定,不要暴喜暴怒,以免引起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要精神寧靜、樂觀、豁達,應做到節制,學會控制感情,避免情緒波動,護理人員要區別不同情況,做好勸導安慰工作,讓患者解除思想負擔,排除各種因素的干擾,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使臟腑氣血功能旺盛,使疾病早日痊愈。

        (二)飲食調護和指導用藥

        1、飲食調護?

        飲食在現代護理觀中占有重要地位,“食治勝于藥治,藥補不如食補”,飲食調理得當,可達到補氣養血,強身健體的作用,同時增強機體抗御疾病的能力。人體一切生理活動都以后天水谷精微的滋養作為物質基礎,而水谷精微的化身,又依賴飲食的攝入?!帮嬍呈Ч潯笔菍е录膊“l生的又一重要因素,既病之后飲食的調攝又影響著疾病的轉歸。所以,飲食調護是中醫護理的側重點。在護理過程中,根據“藥食同源”的理論,開發出多種食療,可達到祛病健身、延緩衰老、調節免疫機制等多種功能。根據辨證結果,指導選擇飲食,做到病食相宜,藥食相輔,寒溫相適,這樣就可提高療效,促進病體康復。反之如果病食相違,藥食相忤,寒溫失當,氣味過偏,則影響疾病痊愈,甚或招致病情惡化。疾病有寒熱虛實表里的不同,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區別,護理不同疾病的病人,應注意合理的飲食調理,如對手術前后病人,應忌辛辣刺激之品,如姜、蔥、蒜、煙、酒等。瓜果、涼拌菜、涼面適應于熱證病人,脾胃虛寒者忌食;久病脾虛病人應忌食油脂和油炸、炙烤類食物,因味厚膩滯不易消化;對長期臥床大便秘結病人,應食核桃仁、芝麻、柏子仁、香蕉、蜂蜜等。所以,飲食護理是中醫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不同疾病,根據證候,辨證分析,進行相應的飲食指導。我們在護理工作中,必須注意觀察,了解病人的飲食情況,對病人家屬送來的飯菜,也應細心檢查,如發現不符合飲食護理要求的,應禁止食用,并向家屬說明飲食與疾病的關系,要求他們配合做好飲食護理工作。

        2、指導用藥?

        傳統的中藥治療是根據藥物所具有的若干特性所決定的,所謂的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生的反應。辛、甘、酸、苦、咸是中藥所具有的五味,味道不同,作用各異。升降沉浮是藥物作用于人體后的四種不同趨向、性能。中藥這種特性就要求我們在護理工作中既要注意中藥的“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又要注意藥物的服用時間及方法。給藥時間與人體時間節律同步協調:在服藥時間上,滋補藥宜在飯后服;驅蟲藥和瀉下藥大多在空腹時服用;健胃藥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宜在飯后服;治瘧藥宜在發作前1~2 h服;安眠藥則應在睡前服;發汗藥以每日午前服用為好;催吐藥宜在清晨服。在中藥的服藥時間上,中醫有豐富的內涵,護理人員要善于學習、總結以探索最佳的給藥時間。服藥方法因病情、劑型不同各異:治療寒證疾病藥宜熱服、溫服;治療熱證疾病藥宜涼服。對于解表發汗藥要偏熱服以助汗出;清熱涼血、止血劑宜涼服;散劑、粉劑可用溫開水沖服或膠囊裝好吞服;膏劑用溫開水沖服;危重患者要少量多次頻服;昏迷、小兒、食管手術等不能口服時可采取鼻飼給藥等。

        3 、預防為主的思想

        中醫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如果等到疾病有了癥狀,病情加重或惡化了才去治療,那就象“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一樣, “不亦晚乎”?中醫護理切合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方面的需要,因此獲得了人們的喜愛。在人類追求返樸歸真、盡享天年的今天,中醫護理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中醫護理技術操作

        中醫護理有一套異于現代護理學獨特的技術與方法,是西醫操作不可替代的。運用于臨床,具有簡單、操作方便、適用范圍廣、療效快、經濟適用、百姓易接受的特點。諸如針灸術、推拿術、拔罐術、刮痧術、貼藥術、冷凍術、熏洗術、坐藥術、吹藥術等以及太極拳、五禽戲等保健活動。近年來發明的中藥離子導入術、超聲霧化吸入術、中藥保留灌腸術等既豐富了中醫護理技術的內容,又擴大了護理的范圍,使中醫護理學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其中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的一大發明和創舉,通過對人體體表的刺激,進行整體調節,療效明顯,適用范圍廣泛。在西方發達國家,針灸已被逐步納入醫療體系中,成為現代治療學的重要內容。

        四、中醫護理的整體觀與系統化整體護理內涵融合

        1、系統化整體護理? 系統化整體護理是一種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的現代護理模式,它強調以病人為中心,對病人進行身體的、心理的、社會環境的全面護理。整體護理是現代護理發展的趨勢。田婉珍等認為以病人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的系統化整體護理與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念有著天然的聯系,如果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實施于臨床,將對中醫護理起到促進作用。

        第6篇

        1.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中醫”難學,大概是“中醫”人都有體會的,比如“陰陽五行”、“經絡腧穴”、“陰陽失調”等等,尤其對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們來說,確有難度。如何讓學生們聽得懂,學以致用?筆者以為,應淡化“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夠用即可;強化“中醫護理基礎知識”直入“辨證施護綱領”。整體觀、動態平衡觀以及對立統一觀是中醫護理理論的優勢,而養護統一、寓護于養是中醫護理的優勢。中醫護理重視養生保健的整體觀,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和積累,形成了“天人合一、形神統一、動靜結合”為主的養生保健理論。中醫護理教育可以此為突破口,設置幾個專題,或者說幾個模塊,根據“藥食同源”的理論,辨證施食(食療、食禁、食補),強調藥膳對防病、保健、強身及調節免疫機制等功能。針對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中醫養生保健法,可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這是西醫護理無法替代的。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同時,修訂部分章節,簡化“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強化“辨證施護綱領”,突出“養生保健理論”,并且改變傳統的教材順序,調整教法,揚長避短,找出亮點,突出優勢。

        2.加強實踐,弘揚特色

        中醫護理通過長時間的實踐,已總結出一套從理論到臨床的辯證施護方法和具有中醫特色的操作技術,許多中醫護理技術在群眾中廣為流傳。靈活多樣和豐富多彩的治療手段是中醫護理的特色,除藥物、針灸療法外,還有推拿、拔罐、敷貼、刮痧、熏洗等中醫護理技法,以及貼藥法、敷藥法、坐藥法、中藥保留灌腸法、中藥離子導入法、超聲霧化法、穴位注射療法等給藥方法,適用范圍非常廣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簡單、操作方便、見效快的特點。這些方法在臨床上廣泛運用,且都是西醫護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筆者認為,必須從課程標準入手,修改“理”“實”比,加大實踐課的學時,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技能訓練,規范操作,反復練習,人人過關,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經驗總結,從而加深對中醫知識的理解,以及提高中醫護理水平和技能。有特色的護理操作技術還可以提高中醫護理在臨床護理上的地位,當然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解除痛苦。因此,應加強中醫護理技術的操作練習,使中醫護理教學更具特色和實用性。

        3.雙師教學,理實一體

        中醫是傳統醫學,過去的教學形式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現在大多都是醫學院校,教師教學生,以一帶幾十,所以操作技能的練習效果不盡理想。要解決此類問題,首先,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中醫護理教師隊伍,要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特別是豐富的臨床經驗,同時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中醫護理教學人才,這是中醫護理教育發展的關鍵。作為高職護理專業的中醫護理學的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素質提高,不但要加強中醫理論的鉆研,特別要加強操作技能的提高,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先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學質量,“雙師教學’是必要條件。其次,應在教學中實施“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理實一體化”,即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理論教學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合為一體,專業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練習合為一體,讓學生有計劃地按照教師確定的課題和學習要求,進行專門的理論結合實踐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融于一體進行組合教學,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加強學生護理操作技能的培養。

        筆者在中醫護理“針灸學”的教學中,即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對學生傳授“針灸”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模型上練習扎針,之后在真人身上扎針,教師自扎,學生互扎等等,使學生既有理性認識,也有感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對“針灸學”的學習興趣,‘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可以使中醫護理學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4.教研結合,互相促進

        中醫學歷史悠久,但古代中醫治病醫護、醫藥不分家?,F代中醫護理獨立出來以后,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醫護理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中醫護理學正處在起步階段,而中醫護理的科研更是一個薄弱環節。過去中醫的教學都是師徒傳承,老中醫們雖然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對于中醫護理科研該如何開展?如何選題?如何研究等等都比較迷茫。筆者在《中醫護理學》課程的教學中也曾遇到不少的困難,中醫理論難懂,學生有畏難情緒。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怎樣改變教學方法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把教學與科研結合在一起,從教學過程中找科研命題,在科研過程中提高教學水平,相互提高、相互促進,如此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推動中醫護理學術水平上新的臺階。

        比如說,膝關節置換術在我國西醫臨床上廣泛開展,但術后康復是漫長的過程,而中醫推拿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有較好的療效,可以減輕疼痛,消除腫脹,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動,加快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近期康復。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在“推拿療法”的教學過程中,直接引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如何進行推拿”這個問題,何種推拿手法能取得較好效果?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推拿療法”的興趣;同時認真探討中醫推拿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的作用機理,并開展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近期康復優勢的研究。如此一來,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啟發了教師自己開展科研的思路。這正是寓科研于教學之中,寓教學于科研之中,教研結合,齊頭并進。

        第7篇

        1.中醫護理在現代醫學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養生、疾病的預防、治療疾病用藥的副作用愈來愈重視。而祖國醫學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疾病和護養病人的經驗,在這些方面有獨到之處,從古到今重視整體觀念、天人合一、治未病的思想,許多中藥經研究能調節人體免疫系統,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有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例如中醫針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穴等護理具有現代護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目前社區護理正在蓬勃發展,眾多老年人迫切要求了解傳統的中醫護理知識。許多傳染性疾病正在危害人類健康,例如甲流、手足口等疾病,這些傳染性疾病重在預防,而中藥在這些方面發揮了較為明顯的優勢。因此,中醫護理在現代醫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為人類疾病的預防及護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課程設置的體會

        一般本科護理專業培養的目標是能在各級醫院、基層、農村醫療單位從事臨床護理及預防保健、社區護理等工作。而中醫是我們國家的瑰寶,在疾病的臨床治療、護理、預防保健、社區護理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現代高等醫學教育培養出的護理人才,應該在掌握現代護理觀的基礎上,掌握最基本的中醫護理知識,更好地將現代的護理觀與中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以滿足社會對中醫的渴望,適應當前社會醫學的形勢。然而目前很多醫學院校本科護理專業將中醫護理學設置為考查課、選修課、甚至不開設這門課程,那么培養出的護理專業的學生連最基本的中國傳統醫學知識都不懂,或者了解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該專業的學生知識結構的缺乏或缺陷,就很難適應目前社會醫學的形勢。建議醫學院校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本專業師資狀況水平,逐步開設這門課程,并逐步將中醫護理學列為選修課、考查課、考試課課程體系。

        3.中醫護理學教學體會

        3.1 加強中醫傳統治療與護理方法的教學與實踐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預防保健及社區護理是學生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的一方面,同時也是用人單位看重的重要知識領域。然而在預防保健及社區護理方面,中醫傳統治療及護理方法例如針灸、推拿、刮痧等,療效較好,較西醫預防及治療無明顯的副作用,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社區的喜歡,已經成為康復保健治療的重要部分。鑒于此醫療護理人員就需要掌握中西醫結合的知識理論體系,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在課程中就應突出對中醫傳統治療與護理方法的學習,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并且加大針灸、推拿、刮痧等方法的實踐力度,可以到實習醫院進行見習觀摩。

        3.2 開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即PBL教學,是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诒究粕季S能力較好,反應較為敏捷,自學能力較強的特點,可以將中醫內科疾病的護理采取此方法的教學。具體是提前選出病案,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將病案及討論的問題告訴學生,讓學生進行自我收集資料。幾天之后進行病案分析與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患者病因病性、辨證分型、邪正盛衰、治療的原則,從而提出該病人護理對策、健康指導等內容,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對問題進行補充或糾正。

        3.3 提到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  大多西醫院校將中醫護理學設在西醫基礎醫學之后,學生學習了解剖學、生理學等實證科學之后,將會不適應中醫的思維模式,認為中醫難學、較為枯燥乏味、甚至認為中醫是唯心的,缺乏科學性,對中醫的學習缺乏興趣。鑒于以上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教學方法的得當及靈活性。一方面例如在導論章節強調中醫存在的必要性,中醫及西醫在治療疾病上的區別及各具的特長,陰陽學說的科學性、甚至國外醫學專家潛心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的現狀,還可適當介紹現代中醫、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成果,來激發對未知領域探索的好奇心以及自發的對中醫產生熱愛,讓學生了解中醫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增強民族自豪感及對祖國醫學的認同感。一方面在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上要下功夫,多穿插圖片,視頻等進行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例如在陰陽學說章節加入陰陽太極圖,五行學說章節插入現實生活中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四診章節中插入不同病人的舌苔、面容以及脈象的圖片,中藥插入講中藥的彩色圖譜,方劑插入方劑中每一味中藥的圖片,以上這樣就更加簡單、直觀的容易被學生所掌握與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在中醫護理整個教學環節中,最好將西醫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