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3h3f5"></form>
      <noframes id="3h3f5"><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nobr></listing>

      <noframes id="3h3f5">
      <sub id="3h3f5"></sub><sub id="3h3f5"></sub>

      <listing id="3h3f5"><nobr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nobr></listing>
      <address id="3h3f5"></address>
      <address id="3h3f5"><listing id="3h3f5"><menuitem id="3h3f5"></menuitem></listing></address>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學音樂教育課程范文

        時間:2023-10-09 16:07:21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音樂教育課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大學音樂教育課程

        第1篇

        [關鍵詞]優化 三年制 學前教育大專 音樂課程結構

        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與普及,為我們提供廣闊的舞臺,同時也提供了創新的機會,近幾年,許多大專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陸續招收高中起點三年制大專學生,三年制大專有別于三年制中專和五年制大專,它比三年制中專學生的起點要高,比五年制大專的學制要短,許多學校沿襲三年制中?;蛭迥曛拼髮5恼n程設置,必修課的門類多,課時足,幾乎占用學生所有的學習時間,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學習上缺乏自主性,在學習效果上很難體現這一層次學生的特點,使學生缺乏競爭能力。怎樣確保三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大專在學制短、課時少的情況下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與音樂技能,需要我們加速對三年制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改革,合理優化音樂課程結構,通過認真地思考與研究,獲得最科學的依據,真正解決課程改革中的一些問題,推動其音樂課程教學。

        一、我院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音樂課程結構的研究現狀

        2009年以來,我院學前教育系不斷修改人才培養方案,率先對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的課程設置進行了改革,大幅度增加了幼兒園實用的教育類課程和課時,如:幼兒教師與專業發展、幼兒心理發展、幼兒學習與發展、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等,注重學生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他的專業基礎課程的課時相繼減少,音樂課程的課時比2008年前削減了1/3,音樂課程在課時減少的情況下,在課程結構上做了一些調整。

        (一) 整合與調整音樂課程結構

        1、減少了必修課的門類,擴大了選修課的范圍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課程設置主要沿襲五年制學前教育大專的課程設置,必修課程門類繁多,音樂理論課有:音樂基本理論、音樂欣賞、幼兒歌曲創編。音樂技能課有:視唱練耳、聲樂、鋼琴、幼兒歌曲彈唱、幼兒歌曲配彈,課程達八門之多。加上其他課程,占住了學生所有學習時間,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和參與其他活動時間,必修課多,選修課少,課程結構嚴重失調。2009年我校逐步將原有的必修課程綜合為兩門,如:鋼琴與音樂基礎、聲樂與視唱練耳。鋼琴與音樂基礎(內容包含了音樂基礎理論、鋼琴、鋼琴作品賞析和幼兒歌曲配彈)、聲樂基礎(內容包含了視唱練耳、聲樂、聲樂作品賞析和幼兒歌曲演唱),解決了音樂課程門類繁多,相互之間孤立及課程之間重復內容較多的問題。

        2008年以前,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選修課幾乎為零,2009年為了擴大選修課的范圍,逐漸增加了幼兒歌曲創編、音樂欣賞、奧爾夫音樂活動、合唱藝術、聲樂提高班、鋼琴提高班等來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2、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采用的教材與五年制大專、三年制中專為同一教材(幼師中專教材),教學內容陳舊,與當今學前教育的發展不相適應,導致學生技能單一,與幼兒園音樂活動教育嚴重脫節,嚴重制約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2010年編寫了鋼琴實用教材、聲樂補充教材、聲樂綜合、幼兒歌曲彈唱等校本教材,2012年編寫了全國三年制學前教育教師教材《聲樂基礎》、《鋼琴基礎》、《幼兒歌曲彈唱》等教材,并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些教材在內容、體例上力求創新,同時,增加了幼兒題材作品的比例,體現了學前教育專業特點,積極與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教學接軌。

        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實踐教學的比例,每學期舉行兩次聲樂、鋼琴階段性匯報,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如聲樂小組、鋼琴小組、系合唱隊,每年進行一次課外活動匯報演出、音樂技能教學匯報演出;舉辦各種音樂比賽,如“杯”合唱比賽、畢靈杯歌手賽,幼兒歌曲彈唱與表演唱比賽;舉辦各種音樂晚會,如六一晚會、元旦晚會等等,為學生提供藝術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教育實習指導,學生教育實習分游戲實習和總實習,音樂教師分批下園參與學生在實習中音樂游戲與音樂活動教學的指導。

        (二)音樂課程結構調整后帶來的利與弊

        從2009年開始,從課程的設置、課程結構的調整上有了大的改革,顯而易見,利大于弊,但通過幾年的教學實驗,還有一些不夠合理,不成熟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

        1、重視音樂綜合教學,忽視音樂學科的科學規律

        音樂綜合教學是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音樂課程的一個必然趨勢,怎樣綜合應符合音樂學科規律,如將音樂基礎理論與鋼琴綜合、視唱練耳與聲樂綜合,較難找到兩門學科的結合點,音樂理論知識割裂的七零八亂,缺乏系統性,更難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教學內容的增多,視唱練耳教學受到限制,音準節奏的基礎訓練難以得到保證,學生的音樂素質低下,給音樂技能的教學帶來不利因素。因此,音樂課程如何綜合應深入進行科學論證。

        合理安排課程的學程與學時,如視唱練耳學時較少,幼兒歌曲彈唱、幼兒歌曲賞析與創編安排的時間偏后,學程太短,學生能力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提高,更難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2、重視綜合課教學形式,忽視教學效果

        2010年,隨著音樂課程改革,音樂課程實施了綜合性教學,而綜合課程的結構和內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面臨音樂綜合課無教材、多學科知識的合理整合、構建綜合課程整體性的知識基礎、構建綜合課的教學模式、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及教師缺乏對知識與能力的整合等種種問題,急需我們做新的課題研究。有的教師綜合課程混同于分科課程教學,不同的學科知識仍處在零散狀態,沒有找到很好的結合點,多種學科知識的綜合成為不同學科的拼盤,而不是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因此,較難達到預期目標。

        3、重視音樂技能課程,忽視音樂基礎課程

        目前,我院在三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大專音樂課程必修課中開設了兩門音樂綜合課,聲樂與視唱練耳、鋼琴與音樂理論,學期成績整合為兩門成績,其中音樂理論與視唱練耳都只占30%,在教學中教師重視鋼琴、聲樂技能的教學,削弱了音樂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嚴重缺乏音樂基礎理論,音樂素質低下,造成學生學習的后勁不足,音樂技能的學習缺乏上升空間,也使音樂教學舉步維艱,學生對技能學習的不自信,阻礙了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

        二、進一步優化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音樂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課程內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間合乎規律的組織形式。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合理的課程結構指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合理,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合理,各課程之間銜接有序,使學生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與訓練,獲得學前教育教師必備的音樂知識與能力。

        我院在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音樂課程結構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也進行近四年的教學實驗,獲得了一些成功經驗。怎樣使它更具合理性、科學性,使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能獲得良好地音樂素養、音樂技能和教學技能, 為學生畢業后在幼兒園音樂教育領域做好充分的準備。 我認為應該在音樂課程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合理調整和優化音樂課程結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構建音樂綜合教學的內容體系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1、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合理調整音樂課程結構

        課程體系與結構的構建與優化、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組,無不依據培養目標而確定。課程結構是落實學前教育大專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具體體現,明確專業培養目標,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前教育專業素養,從而獲得從事幼兒教學的能力和幼兒教育研究能力, 盡快地建立具有學前教育專業特色的音樂課程體系,使音樂課程結構更加完善。

        音樂課程設置的調整,是對課程結構優化的具體措施,課程設置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是學校培養目標的集中體現。在考慮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音樂課程設置,應以音樂在整個學前教育中的定位為出發點,為學前教育培養合格的幼教師資,學前教育教師應具有一定的音樂專業知識、音樂技能、音樂素質、藝術實踐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因此,有必要對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音樂課程設置進行研究,形成一套更科學的、更合理的、具有師范特點的音樂課程體系。

        2、進一步優化音樂課程結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首先,要精選必修課,突出專業特性。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對象是幼兒教師,專業必修課應突出”幼兒教育“這一特點,在課程設置上必須和“幼兒教育”相關的課程,體現它的實用性。如聲樂、鋼琴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音樂技能,而幼兒歌曲彈唱、幼兒歌曲配彈更為重要,它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因此,應重視實用性強的課程,加大這些課程比例,將部分的專業課程進行有機整合,這樣將課程內容融會貫通,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有利于知識的連貫性和綜合性,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

        其次,要增加音樂選修課門類,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通過增加大量選修課和課外活動,讓學生有充分的選擇余地,發展學生的個性,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突出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研究能力與活動能力,還應當相繼開設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專業選修課和音樂專題講座,如:幼兒音樂發展的專題講座、幼兒歌唱訓練的專題講座、童聲合唱訓練的專題講座等,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開闊學生音樂文化視野,建立以多元化價值觀為基礎的音樂課程體系。

        第三,要強化藝術實踐,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實踐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環節,聲樂、鋼琴技能課應加入一定比重的藝術實踐,通過舞臺表演、課外活動、音樂技能教學匯報和各類音樂技能比賽,為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舞臺,培養學生舞臺表演經驗,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有足夠的實踐創新能力,而教育實踐創新能力取決于他在學習期間參加的各種藝術實踐活動的多少,藝術實踐活動應充分地利用高校的教學資源,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學科與非學科學生之間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一些班級合唱比賽、班級音樂技能匯報、班級畢業匯報等,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在練習中發揮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組織、溝通能力。

        加強實踐環節,應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藝術和社會實踐,增加藝術實踐與教育實踐的時間,多為學生提供實踐、觀摩、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多接觸幼兒園有關音樂教育教學的課程內容。

        第四,構建音樂綜合課程的教學模式,立足學前教育發展前沿,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找到音樂綜合課程各學科知識的結合點,合理取舍和有機整合各學科內容,講究內容的實用性,改掉過去”繁、難、偏、舊、全”的課程內容,增加大量的幼兒題材的作品,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特點,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幼教人才。

        參考文獻

        [1]黃鷹 《地方高校音樂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新思考》《中國音樂》2010年第2期;

        [2]王鶄:《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反思與構建》《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3]徐春艷 《高校音樂教育學科課程體系與內容優化》《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六期;

        [4]劉妍玲、邵奇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探討》《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7年12月

        第2篇

        作者簡介:卿揚(1974― ),男,四川宜賓人,上海大學直屬黨總支書記,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音樂美學、大眾文藝理論等。

        一、國內類似課程推行情況

        據目前國內調研情況看,從我國目前音樂素質教育的總體狀態分析,在開展實施面向所有大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的高校中,將音樂會作為一種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的基本形式,是極其罕見的。但近年我國個別高校不僅逐漸具備開展高水平普及性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表演團隊等基本條件,而且愿意把音樂會形式融入針對普通大學生甚至社會公眾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中。2012年“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第二批上線的“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便是一例,它很快成為網友評論參與程度較高的12門課程之一。何平教授還有意識地總結了自己建設課程的一些經驗,認為在內容上要注重學生的需求,有理論、有歷史、有欣賞;形式上要有可聽性、親切感、現場感;教學上不照本宣科。

        另一個典型的實踐便是2014年上海大學音樂學院推出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該課程從表演、講解、錄制三大課程團隊建設到改革選課模式,為學生提供“菜單式”音樂會系列備選課程,賦予了學生充分的學習主動權。一則將音樂會變為一種課程形式,不僅能教育課堂現場的學生和觀眾,而且可以錄制下來成為社會共享資源。二則既有的實踐也為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創新模式的探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上海市乃至全國其他高校沒有這樣做,一則可能是沒有這個理念,二則可能是沒有這個能力。就后者而言,實施該課程的教育改革難度極大,至少需要三個教學團隊相互配合:①比較專業的音樂表演團隊;②較高水平的主講團隊;③前期策劃、課程錄音錄像和后期制作等課程后勤保障團隊。

        二、音樂會課程的主要目的

        (1)核心概念。①所謂“音樂素質”,是指學生個體可以進行一般音樂鑒賞或音樂實踐的內在能力。這種能力一般處于可以進一步升華為音樂專業技能的萌芽狀態,在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維方式中凸顯藝術素養的精神關照,對學生個體獨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有著潛在的催化作用。因此,針對普通大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主要表現出注重培育學生人文精神和藝術氣質的特點。②所謂“音樂素質教育”,是普通高校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以教學實踐活動為主體和主導的教育行為的總和。它不僅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現代教育融合藝術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有效形式,在藝術教育中傳遞濃厚的人文關懷。③所謂“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是普通高校實現音樂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立足“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尋求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提高課程實踐的有效性為重點、音樂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互補為導向的課程模式,集中探索音樂會作為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的條件和作用。

        (2)課程目標?!耙魳匪刭|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目標主要有兩個:①探索實現課程目標與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目標一致的有效途徑。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創新模式應該是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探索課程創新模式即應以學生為本。構建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創新模式的第一步是發現那些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能力、效率等方面的具體方法;其次才是從這些方法中提煉既能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又符合現代社會“立德樹人”要求的開展音樂素質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模式。②構建兼具上海市地域特點和市屬普通高校特色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模式。提高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的方式,是從具體的教學環境和文化氛圍中生長出來的,音樂素質教育也是如此。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作為普通高校實現音樂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想具備持久的生命力,就應當立足于上海大學自身的特色,依托上海市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資源,建構可推廣的課程創新模式。

        三、音樂會課程實施的情況

        (1)課程團隊的建設與管理。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公共音樂藝術欣賞課程,無論是教學計劃的制訂,還是課程安排的具體實施,都不可能由哪一位甚至某一類專業教師獨立完成,需要建立優秀的團隊密切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從課程分工上來看,有表演團隊、講解團隊、錄制團隊。從成員來源上看,有校內人員、校外人員,或專業教師、專業學生。選擇表演人員,嚴格而不苛刻,有分別地對待。本校專業教師和專業學生是表演團隊的基本力量,校外人員是補充力量。為了盡可能充分利用本校資源,適當放寬條件,具有準專業以上演奏水準的非音樂專業學生,也可以加入課堂教學表演團隊。講解人員一般由音樂理論功底扎實和教學能力過硬的教師擔當。校內講解教師事先進行統一培訓,相互探討、相互交流,明確講解的內容和方式。外請專業教師,由教改負責人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表明課程設置的緣由和意義、希望講授的內容等。上海大學音樂學院本次課程改革外請教師雖然風格各異,但其所授內容以及上課的方式基本符合課程的預設,有的外請專業教師水平很高,上課的把握尺度和效果超過了預期。錄制團隊,主要負責策劃及錄音錄像和后期制作等課程后勤保障與技術支持。

        (2)課程內容的設計與實施。雖然一場音樂會可以包含音樂藝術的多項內容,但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與單一的音樂藝術教學不同。如“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專門就交響音樂進行教學,它只是把交響音樂表演引入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的現場體驗感,其教學重點還是在于向學生傳授系統的音樂知識。而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卻不僅是這樣,它是要借用音樂會的形式,在音樂會上展示專業的講解,試圖以“短平快”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某類音樂知識的強烈興趣,引導其自覺地在課外進行深度學習。具體說來:①以學帶教,“選”“學”并舉。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給予了學生方面很大的主動權,我們的音樂會場次、數量遠多于一個學生需要選修的數量。這不僅意味著學生的選擇余地很大,而且即便其他場次沒有選擇修讀,也可“免費”旁聽。②寓教于樂,“演”“說”結合。課程把專業表演和專業講解有機結合起來,讓廣大師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體會音樂帶給人們的美好與快樂,讓觀眾不僅僅理解表象的音樂旋律,還能深入理解構成旋律的內在音樂元素與結構。③通過高標準的團隊協作,在教學中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該課程從本質上講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使得形式更加容易讓人接受,其教學質量的源頭在于講解與表演團隊,而這兩個團隊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④創新選課及預約方式。每學期在學校選課系統中選課(每學期限選1000名學生左右),選課成功后即有選擇參加音樂會的資格;從音樂學院網站“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預告中了解一學期中5場音樂會的具體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某場音樂會進行網上預約(每場限約300名學生),網上顯示預約成功后即可在觀摩音樂會時考勤;在音樂會演出前,必須使用本人學生證在考卡機上考勤。⑤學生成績的考核與評定。音樂會系列音樂素質教育課程設定的目標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考試不可能采取嚴苛的閉卷考試形式,也不采用開卷考試考知識點的形式,而是讓學生書寫聽課感想與總結,讓他們從總結與回顧中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其逐步發現自己的興趣點。

        (3)課程實施的主要階段。①2014年3月―2014年5月,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先期進行了三個月的策劃和調查,初步確定了實施方案。隨后通過表演、講解和錄音錄像三組教師團隊的聯合與協作,音樂學院舉行了三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新型授課活動。課堂效果與方案預期非常吻合,每次課程結束后,音樂學院即安排有工作人員對觀眾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75%的觀眾十分希望將此類音樂會列入選修課程;對于此課程的教學管理方式,805%的觀眾表示認同。②2014年6月―2015年6月,正式實施了22場音樂會課程。每次上課,安排專人統計實際到場人數,包括選課學生和旁聽觀眾。每次課后發放調查問卷,收集學生意見、上課效果等信息。在此過程中,適時結合上海大學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實施,引入了音樂學院創新項目成員參與調研。③其后該課程仍然繼續實施,截至2016年5月,共計順利舉辦34場。

        四、課程實施的特點和成效

        (1)講演并重,風格各異。課程將講課和現場演繹相結合,主講人一邊講解,一邊由演奏者現場演奏相關片段,再進行樂曲的完整演繹。擔任課程主講的老師們講授風格各異:有的嚴謹,專門就某個專業學術知識或演奏技術難點進行較深入的探討;有的平實,講解深入淺出,側重音樂知識的普及;有的幽默風趣,將艱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論難點融于生動的比喻和直觀的現場演示中。

        (2)形式多樣,精彩紛呈。課程涵蓋的音樂知識豐富且平衡,西樂(弦樂、管樂、鍵盤)、聲樂、民樂、舞蹈皆占一定比例,其中包括以本校學生為演出主體的聲樂、器樂綜合音樂會,基本涵蓋了中外各種音樂藝術形式。這些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在吸引觀眾眼球、激發觀眾濃厚興趣的同時,在藝術知識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了由淺入深、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知識點較為平衡。

        第3篇

        關鍵詞:隱性課程 大學階段 音樂素質教育

        課程體系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指的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傳授的學科,即課表中有課程規定的一部分教學活動;隱性課程又類同隱蔽課程(hidden curriculum)、潛在課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課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預期的課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也可以說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我國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對其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一、隱形課程的發生及實施中應把握的要點

        兩種課程類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與特點,其中隱性課程的特點主要有:1.影響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3.是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統一。4.是有意識性與無意識性的辯證統一。5.是非預期性與可預期性的統一。6.隱性課程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

        基于隱性課程的特點,要求在隱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注意四點:1.能夠廣泛地深入學生中間。2.控制一定要是積極向上的活動。3.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保持目標一致。4.具有優化育人環境及氛圍的作用。

        音樂素質教育是大素質教育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類課程的重點內容,也是通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為一種特殊存在,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學習的特性彰顯隱性課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來是音樂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時期,就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把審美和倫理道德聯系在一起??鬃舆€說“移風易俗,莫過于善”,音樂借助有組織的音響運動,表達思想感情、凈化學生的心靈,于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道德水準。因此,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數百年來,德育一直是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音樂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豐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斗志,喚起民眾,其鏗鏘有力的節奏,激勵一代代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發揚祖國優秀燦爛的文化。

        (二)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如今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課題,音樂是時空的藝術、想象的藝術,想象恰是創新思維的源泉??茖W家貝弗里奇說過,“音樂有助于直覺……在感情上音樂帶給的,近似于創造思維活動帶給人的,而適當的音樂能幫助造成適合于創造性思維的情緒?!睈垡蛩固股踔琳f,“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币魳纺芗ぐl人的無窮思維和豐富想象力。學習樂器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手、腦、眼、耳并用,能開發兒童的大腦,使頭腦聰慧,形象思維的發展對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有明顯提高。長期受到音樂啟迪的學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強大的創造力,從而思維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學家認為音樂對促進大腦左右半球均衡發育合理運用,有明顯的協調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觀。人類社會是文化多樣性的社會,我們應培養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學會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建立起國際文化交流的良好溝通。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傳統,還要了解外國優秀文化的精髓,在這種雙向互動中促進學生們思想和諧向上成長。

        三、音樂素質教育中隱形課程開發的條件

        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通過課堂教學能夠達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學生的生活,與其融合,進而形成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因此,關注隱性課程的開發,尤其需要關注音樂素質教育。如何從大學教育中開展起來,筆者認為有以下五點。

        第4篇

        論文關鍵詞:隱性課程 大學階段 音樂素質教育 

         

        課程體系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指的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傳授的學科,即課表中有課程規定的一部分教學活動;隱性課程又類同隱蔽課程(hidden curriculum)、潛在課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課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預期的課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也可以說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我國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對其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一、隱形課程的發生及實施中應把握的要點 

        兩種課程類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與特點,其中隱性課程的特點主要有:1.影響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3.是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統一。4.是有意識性與無意識性的辯證統一。5.是非預期性與可預期性的統一。6.隱性課程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 

        基于隱性課程的特點,要求在隱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注意四點:1.能夠廣泛地深入學生中間。2.控制一定要是積極向上的活動。3.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保持目標一致。4.具有優化育人環境及氛圍的作用。 

        音樂素質教育是大素質教育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類課程的重點內容,也是通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為一種特殊存在,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學習的特性彰顯隱性課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來是音樂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時期,就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把審美和倫理道德聯系在一起??鬃舆€說“移風易俗,莫過于善”,音樂借助有組織的音響運動,表達思想感情、凈化學生的心靈,于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道德水準。因此,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數百年來,德育一直是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音樂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豐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斗志,喚起民眾,其鏗鏘有力的節奏,激勵一代代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發揚祖國優秀燦爛的文化。 

        (二)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如今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課題,音樂是時空的藝術、想象的藝術,想象恰是創新思維的源泉??茖W家貝弗里奇說過,“音樂有助于直覺……在感情上音樂帶給的,近似于創造思維活動帶給人的,而適當的音樂能幫助造成適合于創造性思維的情緒?!睈垡蛩固股踔琳f,“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币魳纺芗ぐl人的無窮思維和豐富想象力。學習樂器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手、腦、眼、耳并用,能開發兒童的大腦,使頭腦聰慧,形象思維的發展對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有明顯提高。長期受到音樂啟迪的學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強大的創造力,從而思維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學家認為音樂對促進大腦左右半球均衡發育合理運用,有明顯的協調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觀。人類社會是文化多樣性的社會,我們應培養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學會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建立起國際文化交流的良好溝通。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傳統,還要了解外國優秀文化的精髓,在這種雙向互動中促進學生們思想和諧向上成長。 

         

        三、音樂素質教育中隱形課程開發的條件 

        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通過課堂教學能夠達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學生的生活,與其融合,進而形成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因此,關注隱性課程的開發,尤其需要關注音樂素質教育。如何從大學教育中開展起來,筆者認為有以下五點。 

        (一)校方應當提供良好的環境。良好的環境包括硬件和軟件條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術室、舞蹈室、鋼琴室、音樂室等公共設施,為學生提供開展活動的場所;軟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樂氛圍,鼓勵學生們創新和開展活動。 

        (二)鼓勵學生發展音樂社團活動。如創辦吉他協會、合唱團、大學生管弦樂隊、音樂小報等。這些活動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活潑的性格,帶著舒暢的心情投入學習,學習效果更為明顯。 

        (三)定期舉辦藝術節及大型節日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藝術節,尤其是自發排演節目。充分利用大型節日或紀念日,通過義演、大型舞蹈助興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愛國熱忱融入進去,加強道德實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舉辦音樂文化講座。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音樂素質文化講座,尤其是名家的講座。為當代大學生提供與眾多人文社科專家面對面的機會,聆聽名家的聲音,引發對社會的思考,感受學校濃厚而獨特的“大學”氣息。 

        第5篇

         

        關鍵詞:隱性課程 大學階段 音樂素質教育

        課程體系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指的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傳授的學科,即課表中有課程規定的一部分教學活動;隱性課程又類同隱蔽課程(hidden curriculum)、潛在課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課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預期的課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也可以說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我國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對其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一、隱形課程的發生及實施中應把握的要點

        兩種課程類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與特點,其中隱性課程的特點主要有:1.影響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3.是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統一。4.是有意識性與無意識性的辯證統一。5.是非預期性與可預期性的統一。6.隱性課程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

        基于隱性課程的特點,要求在隱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注意四點:1.能夠廣泛地深入學生中間。2.控制一定要是積極向上的活動。3.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保持目標一致。4.具有優化育人環境及氛圍的作用。

        音樂素質教育是大素質教育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類課程的重點內容,也是通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為一種特殊存在,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學習的特性彰顯隱性課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來是音樂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時期,就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把審美和倫理道德聯系在一起??鬃舆€說“移風易俗,莫過于善”,音樂借助有組織的音響運動,表達思想感情、凈化學生的心靈,于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道德水準。因此,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數百年來,德育一直是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音樂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豐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斗志,喚起民眾,其鏗鏘有力的節奏,激勵一代代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發揚祖國優秀燦爛的文化。

        (二)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如今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課題,音樂是時空的藝術、想象的藝術,想象恰是創新思維的源泉??茖W家貝弗里奇說過,“音樂有助于直覺……在感情上音樂帶給的,近似于創造思維活動帶給人的,而適當的音樂能幫助造成適合于創造性思維的情緒?!睈垡蛩固股踔琳f,“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币魳纺芗ぐl人的無窮思維和豐富想象力。學習樂器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手、腦、眼、耳并用,能開發兒童的大腦,使頭腦聰慧,形象思維的發展對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有明顯提高。長期受到音樂啟迪的學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強大的創造力,從而思維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學家認為音樂對促進大腦左右半球均衡發育合理運用,有明顯的協調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觀。人類社會是文化多樣性的社會,我們應培養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學會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建立起國際文化交流的良好溝通。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傳統,還要了解外國優秀文化的精髓,在這種雙向互動中促進學生們思想和諧向上成長。

        三、音樂素質教育中隱形課程開發的條件

        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通過課堂教學能夠達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學生的生活,與其融合,進而形成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因此,關注隱性課程的開發,尤其需要關注音樂素質教育。如何從大學教育中開展起來,筆者認為有以下五點。

        第6篇

        關鍵詞:隱性課程 大學階段 音樂素質教育

        課程體系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指的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傳授的學科,即課表中有課程規定的一部分教學活動;隱性課程又類同隱蔽課程(hidden curriculum)、潛在課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課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預期的課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也可以說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我國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對其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一、隱形課程的發生及實施中應把握的要點

        兩種課程類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與特點,其中隱性課程的特點主要有:1.影響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3.是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統一。4.是有意識性與無意識性的辯證統一。5.是非預期性與可預期性的統一。6.隱性課程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

        基于隱性課程的特點,要求在隱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注意四點:1.能夠廣泛地深入學生中間。2.控制一定要是積極向上的活動。3.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保持目標一致。4.具有優化育人環境及氛圍的作用。

        音樂素質教育是大素質教育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類課程的重點內容,也是通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為一種特殊存在,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學習的特性彰顯隱性課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來是音樂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時期,就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把審美和倫理道德聯系在一起??鬃舆€說“移風易俗,莫過于善”,音樂借助有組織的音響運動,表達思想感情、凈化學生的心靈,于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道德水準。因此,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數百年來,德育一直是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音樂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豐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斗志,喚起民眾,其鏗鏘有力的節奏,激勵一代代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發揚祖國優秀燦爛的文化。

        (二)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如今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課題,音樂是時空的藝術、想象的藝術,想象恰是創新思維的源泉??茖W家貝弗里奇說過,“音樂有助于直覺……在感情上音樂帶給的,近似于創造思維活動帶給人的,而適當的音樂能幫助造成適合于創造性思維的情緒?!睈垡蛩固股踔琳f,“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币魳纺芗ぐl人的無窮思維和豐富想象力。學習樂器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手、腦、眼、耳并用,能開發兒童的大腦,使頭腦聰慧,形象思維的發展對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有明顯提高。長期受到音樂啟迪的學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強大的創造力,從而思維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學家認為音樂對促進大腦左右半球均衡發育合理運用,有明顯的協調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觀。人類社會是文化多樣性的社會,我們應培養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學會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建立起國際文化交流的良好溝通。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傳統,還要了解外國優秀文化的精髓,在這種雙向互動中促進學生們思想和諧向上成長。

        三、音樂素質教育中隱形課程開發的條件

        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通過課堂教學能夠達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學生的生活,與其融合,進而形成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因此,關注隱性課程的開發,尤其需要關注音樂素質教育。如何從大學教育中開展起來,筆者認為有以下五點。

        (一)校方應當提供良好的環境。良好的環境包括硬件和軟件條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術室、舞蹈室、鋼琴室、音樂室等公共設施,為學生提供開展活動的場所;軟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樂氛圍,鼓勵學生們創新和開展活動。

        (二)鼓勵學生發展音樂社團活動。如創辦吉他協會、合唱團、大學生管弦樂隊、音樂小報等。這些活動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活潑的性格,帶著舒暢的心情投入學習,學習效果更為明顯。

        (三)定期舉辦藝術節及大型節日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藝術節,尤其是自發排演節目。充分利用大型節日或紀念日,通過義演、大型舞蹈助興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愛國熱忱融入進去,加強道德實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舉辦音樂文化講座。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音樂素質文化講座,尤其是名家的講座。為當代大學生提供與眾多人文社科專家面對面的機會,聆聽名家的聲音,引發對社會的思考,感受學校濃厚而獨特的“大學”氣息。

        (五)多渠道提供知識途徑。包括:1.豐富的圖書館資料。面對新時代渴求知識和全面發展的校園學子, 圖書館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校圖書館是學校文獻資料的中心,在現代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圖書館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對于音樂素質教育也尤為重要。因此,圖書館應該保證音樂資料的相對充足。2.校園網上資源。在網絡日益發展的今天,校園網頁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之一,保證學生能查到所需的知識是校園知識系統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部分。

        隱性課程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定義,學術界對此也有很多的歧義,根源主要是隱性課程的不確定性和不可計劃性。沃倫斯將隱性課程的研究歸納為三個層次:1.師生互動、教師結構、教育制度的組織模式等學校教育的結構;2.價值的學習、社會化、階級結構的維持等作用于學校的進程;3.從課程實施的偶然的、無意識的副產品到包含在教育里的歷史的社會的功能中的各種結果的種種“意圖性”或“隱蔽性”。這意味著隱性課程的研究從潛移默化變為強調有意圖的安排。因此,在實際教學實施中,要把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大方向銜接起來,進而組成協調的課程體系。

        (注:本文為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金項目成果。)

        參考文獻:

        [1]任友群.隱性課程的國際研究及其教育社會學意義[J].上海教育,2001(22).

        [2]靳玉樂.教學論叢書――潛在課程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

         

        關鍵詞:隱性課程 大學階段 音樂素質教育

        課程體系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指的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傳授的學科,即課表中有課程規定的一部分教學活動;隱性課程又類同隱蔽課程(hidden curriculum)、潛在課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課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預期的課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也可以說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我國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對其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一、隱形課程的發生及實施中應把握的要點

        兩種課程類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與特點,其中隱性課程的特點主要有:1.影響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3.是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統一。4.是有意識性與無意識性的辯證統一。5.是非預期性與可預期性的統一。6.隱性課程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

        基于隱性課程的特點,要求在隱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注意四點:1.能夠廣泛地深入學生中間。2.控制一定要是積極向上的活動。3.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保持目標一致。4.具有優化育人環境及氛圍的作用。

        音樂素質教育是大素質教育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類課程的重點內容,也是通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為一種特殊存在,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學習的特性彰顯隱性課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來是音樂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時期,就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把審美和倫理道德聯系在一起??鬃舆€說“移風易俗,莫過于善”,音樂借助有組織的音響運動,表達思想感情、凈化學生的心靈,于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道德水準。因此,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數百年來,德育一直是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音樂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豐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斗志,喚起民眾,其鏗鏘有力的節奏,激勵一代代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發揚祖國優秀燦爛的文化。

        (二)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如今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課題,音樂是時空的藝術、想象的藝術,想象恰是創新思維的源泉??茖W家貝弗里奇說過,“音樂有助于直覺……在感情上音樂帶給的,近似于創造思維活動帶給人的,而適當的音樂能幫助造成適合于創造性思維的情緒?!睈垡蛩固股踔琳f,“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币魳纺芗ぐl人的無窮思維和豐富想象力。學習樂器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手、腦、眼、耳并用,能開發兒童的大腦,使頭腦聰慧,形象思維的發展對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有明顯提高。長期受到音樂啟迪的學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強大的創造力,從而思維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學家認為音樂對促進大腦左右半球均衡發育合理運用,有明顯的協調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觀。人類社會是文化多樣性的社會,我們應培養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學會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建立起國際文化交流的良好溝通。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傳統,還要了解外國優秀文化的精髓,在這種雙向互動中促進學生們思想和諧向上成長。

        三、音樂素質教育中隱形課程開發的條件

        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通過課堂教學能夠達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學生的生活,與其融合,進而形成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因此,關注隱性課程的開發,尤其需要關注音樂素質教育。如何從大學教育中開展起來,筆者認為有以下五點。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