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07:26:37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五年級語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五年級關于數學小論文【一】我對兩位數乘兩位數有一定的看法。其中,并非都需要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有許多種,我先說出其中的五種。第一種,個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數字相同。第二種,十位數相加等于10,個位數字相同。第三種,十位、個位相加既不不等于10既,也不相同,沒有任何規律。第四種,個位相加等于10,但是十位數字不相同。第五種,十位相加等于10,但是個位數字不相同。第六種當然,我并非知道所有種類,但是也略知皮毛,至少是可以寫出前三中的簡便方法來的。
我列幾題來看:第一題,8684=多少。86和84個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數字相同,是第一種情況??梢赃@樣計算:8+1=9,89=72,末尾46=24,89的結果是積的百位和千位,46的結果是積的十位和個位。這題的積是7224。第二題,3452,屬于第三種,可以將它乘法變加法,三步完成,第一步,24=8,個位相乘,積的末尾為8。第二步用45+32=26,交叉相乘加起來,寫6進2。第三步,十位相乘35=15,15加進的2,等于17,這題的積是1768。第三題,6848,屬于第二種,十位數相加等于10,個位數字相同。用64=24,24+8=32,積的千位和百位是3和2。最后末尾相乘,88=64,十位和個位是6和4,這題的積是3264。
當然還有一種指算法。我就不多說了,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戳宋业姆椒?,你們覺得是我的好,還是數學報上老土的方法好。
五年級關于數學小論文【二】今天,媽媽要去買燈泡。到了超市,發現超市里有兩種燈泡:一種是節能燈泡,一種是普通燈泡。節能燈泡雖然開200小時只需要用一度電,比普通燈泡一度電多用170個小時,但是它一個要5元,;普通燈泡一個只要1元,比節能燈泡便宜4元,但是它30個小時就要用一度電。
媽媽問我:考考你,如果我要買一個燈泡回家,買哪種的燈泡最劃算?
我思索了一會兒,不慌不忙地說:可以這樣算:
51=5305=150(小時)200小時150小時
還可以這樣算:
51=52005=40(小時)30小時40小時
由這幾步可得出結論,節能燈泡省錢。
媽媽又問我:很好。再想想看,還有沒有別的辦法來算?
我又想了一會兒,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可以用我這學期才學的百分數來算:
5/200100=0.025100=2.5
1/301000.033100=3.3
3.32.5
或者這樣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節能燈泡便宜。。
我和媽媽買了比較劃算的節能燈泡回去了。
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處處有數學這個道理。
五年級關于數學小論文【三】生活處處有數學,今天我來到超市,驗證了這一真理。通過比較,我還發現有的東西套裝賣比單個買更貴一點。
我來到有火腿腸的架子上,貨架上擺著一包一包的火腿腸,同樣品牌,同樣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買一包一包的呢,還是買一根一根的?我猶豫了。突然,我的腦子一轉,有了,只要比較一下,哪一種合算就買哪一種。于是我開始算起來:零賣的如果買10根,每根4角,共是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錢,所以套裝比散裝更貴。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語文;綜合性;教學資源;主題
為了充分發揮綜合性教學方法在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并將其融入語文教學設計當中,還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價值,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得到啟發,從而提高其教學效果。小學語文知識是在六年級進行系統性的復習,所以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小學升初中的關鍵時期在于五年級階段,基礎學科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就是語文,教師需要注重綜合性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尤其是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的今天,教師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完善,從而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一、對教學資源進行充分利用
通常情況下,除了課內教學資源之外,教師還應該注重課外教學資源的利用,而課內教學資源是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所主要利用的資源,很多教師對課外教學資源的價值和重要性不夠重視,進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所以,如何在小學五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綜合性教學成為教師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教師不僅要正確認識課內教學資源的教學價值,還要注重課外教學資源的利用,相輔相成,將二者充分融合到教學過程中,使其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不僅要對其傳統教學觀念進行轉變,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還要注重真實課堂教學情境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地對教材知識進行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通過課外趣味活動的組織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這樣既能夠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內容進行鞏固,又能夠促進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比如,在開展《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對地震及其危害的資料進行收集,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自己對地震的認識和感受表述出來,這樣既有助于學生掌握課外教學資源的應用,又能夠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教材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描述的災難下的父子情感。
二、對學科之間的融合進行把握,合理安排綜合性學習內容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語文學科知識的輔助,而任何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也都有助于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知識,所以,教師需要對其他課程與語文課程之間的融合進行準確把握,使學生能夠了解其他學科與語文學科之間的聯系,對自己的綜合性學習目標有所明確。比如,融合音樂、體育、美術、數學等學科知識,可以促使學生在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更具有綜合性,也能夠有助于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需要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引導學生自由開展學習,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機地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從而使其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比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和音樂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出來,引導學生融入教學意境當中,其中所穿插的音樂以及相關學科知識與語文知識的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對綜合性教學主題進行合理選擇
語文綜合性教學需要圍繞主題開展,學生可以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倘若教師無法針對教學內容合理選擇綜合性教學主題,不僅會使其教學活動失去方向,還會使人感覺到零散。對于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教師需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導向對語文活動主題進行選取和設計,這樣才能夠確保活動主題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經驗相貼切。比如,在講解《童年的發現》這一教學內容時,學生會十分踴躍地表達自己的童年發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組織相應的綜合性主題語文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演講的方式講述自己的童年發現,并讓大家評比選出最有趣或者最受大家歡迎的童年發現,這樣學生不僅會以相互交流的方式組織自己的語言,還會準備相應的資料或者物品來展示自己的童年發現。由此可見,合理選擇綜合性教學主題,既能夠使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得到發展和提升,還能夠有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提升,使學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養。
作為小學部的英語老師,下面談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創設學習環境和情景。
一、環境
所謂英語學習環境是指學生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和嘴里說的盡可能是英語。眼睛看到的主要指的是硬環境。讓學生在學習場所、生活場所、玩樂場所都可以看到和學習英語。如:校園內的警示牌、標語牌、宣傳牌,用英漢雙語;玩樂場地的器材名稱用雙語;教室里的課表、班規和其它布置用雙語;食堂內墻壁上的卡通畫和漫畫等的人物對話用雙語;公寓內部設施名稱、名人名言等用雙語,等等。耳朵聽到的和嘴里說的主要指的是軟環境一種語言的學習目的主要是聽得懂說得出,這需要教師的主觀努力,去引導、去營造環境去創造機會。首先,在英語課堂上毫無疑問老師盡量多用英語、少用母語,有人的小學生還聽不懂,但你可以想辦法,一是多采用直觀手段,如實物、圖片等創設語境,二是老師利用眼神、口形、手勢和其它肢體語言幫助學習理解;其次,在課堂外也盡量多用英語,最好是小學部全體師生人手一本《日常英語200句》,大家都學,路上打招呼、各科上下課的問候語、早操課間操的司令都用英語。二是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站播放英語歌曲、英語小故事、小笑話等。三是每個月舉行一次英語競賽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唱歌比賽等。學校的其它大型活動盡量讓學生主持并運用雙語。這些不僅讓學生有機會聽和說,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情景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盡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舉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后的愉快。這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要使小學生能夠在40分鐘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景,做到教學情景化。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是這樣做的:
(一)是運用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模擬表演創設的情境,往往受時空限制無法全部做到,在這種情況下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移植情境,形象生動地再現有關對話的時空,做到聲像結合,圖文并茂,這適合小學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齡特點。教師將學生要學的對話融入其中,會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幫助學生在語言與表達對象之間建立起聯系,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自覺、更有趣的進行英語交際活動。例如:下雨的情景課堂上難以再現,老師預先錄下下雨聲,再用FLASH制作成課件,這樣讓學生先體會下雨時的情景,再跟著課件中的卡通人物學習有關下雨的對話內容,學生會很感興趣。學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覺主動實踐,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在相互評價中體現自我。
(二)是教唱英語歌曲,學講英語小笑話、小故事、還有演話劇、童謠、小詩、繞口令、猜謎等等,形成輕松的學習氣氛。不少小學英語學習內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達,這有助于激發興趣和分散難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融音樂與英語為一體,能幫助學生理解對話,表現情景內容,創設有聲語言環境,使學生自然投入。在唱歌過程中,可以根據歌曲內容進行問答或分角色對話,體現歌曲中的交際情景。英語小笑話和英語小故事不僅老師講,而且要讓學生學會講,讓學生從機械、呆板、單調、緊張的學習環境中解脫出來,消除學習疲勞,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
(三)是設計游戲情景,復習鞏固對話內容。在對話復習教學中設計適合兒童口味的游戲情景,是寓教于樂的好方法,能幫助教師把單調乏味的復習工作變得生動活潑,為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進行語言操練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樂而好學。
例如:在教12個月份和天氣時,我設計了一個“哈哈HAPPY”時,我準備了12個月份的紙條,放在一個盒子里,再準備關于天氣特征的紙條,如hot、cold等放在另一個盒子里。游戲開始時,一名學生從兩個盒子里各抽取張紙條,連起來說一個句子。如果這個句子符合事實,如。其它同學則重復該形容詞:如果句子不符合事實,如其它同學則“哈哈”大笑說。顯得形象、生動、有趣。學生在游戲情景中深入角色、踴躍表演。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這既符合孩子們樂于模仿與好玩的天性,又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還調節了學習節奏。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鍛煉了運用語言的能力。
The classmates, you know USA of deaf blind writer: Helen? Keller? Let me give you say!
海倫凱勒是一個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凱勒生出來的第19個月,美國正流行一種“猩紅熱”的傳染病。不幸,海倫?凱勒19個月時就得上了“猩紅熱”。所以,造成了海倫?凱勒的視力看不見,聽力聽不出。又過了幾年,她的嘴巴不能說了。
Helen Keller is a famous female writer America. Helen? Keller, born nineteenth months, America is a popular "scarlet" infectious disease. Unfortunately, Helen? Keller 19 months on "scarlet fever". So, caused the Helen? Keller's sight unseen, listening not to listen to. For several years, her mouth can't say.
現在海倫?凱勒已成集聾、啞、盲的一個人。漸漸的,她學會了語言,學會了“看書”,你們可能會覺的有點令人不可思議,一個盲人盡然也會像普通人一樣看書?原來她是用手去摸這些字的。當然,她的書上那些字是凹凸不平的。又過了一些日子,海倫?凱勒慢慢地開始和別人有了交流。她們交流是把手放在別人的嘴巴上,利用嘴唇的震動,來分辨你在說些什么。有時,她會把手放在小樹上時,還能偶然感到小鳥在枝頭唱清脆的歌兒。
Now Helen? Keller has become a personal set of deaf, dumb, and blind. Gradually, she learned the language, learn to "read a book", you may feel a little weird, a blind man necessarily will read a book like ordinary people? She had to touch the word. Of course, her book on those words is uneven. And after some days, Helen? Keller slowly and others had communication. They exchange is other people's hands on the mouth, use lip vibration, to distinguish what you said. Sometimes, she put her hand on a small tree, but also occasionally feel birds in the branches singing ringing songs.
連海倫?凱勒這個盲、聾、啞的女作家都會勇敢的面對困難。而我,一個四肢健全的人,面對一點點困難就會退縮,總是叫大人來幫忙,不敢一個人勇敢的去面對。
Even Helen? Keller the blind, deaf, dumb woman writer will face difficulties bravely. And I, an able-bodied people, in the face of a little bit difficult will wince, always ask adults for help, a person dare not brave to face.
近幾年來,數學問題提出日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它被視為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中心[1~3].例如,我國2011年數學課程標準在問題解決的課程目標中強調學生要“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4].數學問題提出的重要性在2000年美國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中也有所提及[5].
鑒于數學問題提出在數學課程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關于數學問題提出的相關研究.例如,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水平的調查研究表明,中國中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還有待于提高[6~7].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數學問題解決能力關系的調查研究,揭示了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8~10].數學問題提出能力評價的研究認為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可以從提出數學問題的流暢性、變通性和創新性3個方面進行評價[11~21].但是,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評價,從數學問題的流暢性、變通性和創新性3個方面是不全面的,既然數學問題的復雜程度也代表了一個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高低,因此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的復雜性也應是其數學問題提出能力高低的一個評價方面.同時,對于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數學問題提出觀念之間關系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空白.學者Philippou和Nicolaou對于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之間關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啟示[22].他們調查了塞浦路斯五年級和六年級小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自我效能觀念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塞浦路斯小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自我效能觀念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是該研究僅僅調查了學生的自我效能觀念與數學問題提出能力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學生其他的問題提出觀念.例如,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的重要性的認識,對數學問題提出的興趣,以及對數學問題提出的教學形式的認識.同時,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是否能夠被有效測量,將直接影響研究者深入探索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之間的關系.因此,該研究將首先界定數學問題提出和數學問題提出觀念的概念,并構建了一套數學問題提出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該研究調查了沈陽市小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的情況,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數學問題提出是指,新數學問題的提出和已有數學問題的重新闡釋,它可以發生于數學問題解決之前、之中和之后[2].學生在數學問題提出的過程中經歷信息的理解,信息的轉換,信息的編輯,信息的選擇4種心理過程[23].信息的理解發生在學生根據一些數學表達式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之中;信息的轉換發生在學生根據一些數學圖片和表格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信息的編輯發生在沒有限制條件下,學生根據一些數學信息、數學故事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學生根據某一個答案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觀念是個體所持有的主觀認識和理論,它包含所有個體認為是正確的,但是卻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的認識[24].在觀念概念的基礎上,研究者認為數學問題提出的觀念是指學生對于數學問題提出的重要性、興趣,以及數學問題提出學習過程中的信心等的主觀認識與態度.
三、研究方法
1.樣本
調查了沈陽新民市69個五年級小學生和朝陽北票市48個五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數學問題提出觀念的情況.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測試前已經學習了因數與倍數、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梯形的面積、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分數的加減法等相關知識.另外,由于參與調查的學生所使用的數學教材存在少數的數學問題提出的情境,所以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有一定的了解.
2.測試過程
為了避免部分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仍然不清楚,測試前,研究者先講解一個數學問題提出的例題:“服裝店中,一件上衣的價格是60元,一雙鞋的價格是82元,根據已知條件提出數學問題.”如果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時候存在困難,調查者可以給出一個例子:一件上衣和一雙鞋一共多少元?之后引導學生根據該情境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例題講解之后,研究者強調這次測試不是一次真正的考試,其目的是了解他們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水平,因此考試的時候不要緊張.在測試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對題意等不是很理解,教師可以給予必要的提示.數學問題提出測試結束后實施數學問題提出觀念的測試,兩個測試一共用時約50分鐘.
3.測試工具
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測試包括6個算術領域的問題提出測試題(測試題2對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解決策略的運算類型加以限制的目的是考察學生在數學問題提出過程中對信息理解的能力).從問題提出情境的表征方式來看,有圖片、答案、算式、語言描述和表格等.例如,編寫兩個應用題,使其計算方法(列式)都為1.6×8.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問卷包括20個五點李克特觀念問題,涉及學生對于數學問題提出的重要性,數學問題提出學習過程中的信心,以及對于數學問題提出的興趣等.這20個觀念問題從設計方式上分為10個正向問題和10個反向問題.例如,“盡管我很努力地學習,但是我在提出數學問題的時候還是總遇到困難”為反向問題;“我認為能夠從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到很多”為正向問題.
4.評價標準
數學問題提出測試從流暢性、變通性、新穎性和復雜性4個維度評價.流暢性指提出正確數學問題的個數【評價一個數學問題是否為正確的數學問題,首先,評價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是否滿足題意的要求.其次,評價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是否為一個可解的數學問題(一個數學問題不可解是指這個數學問題的數學信息不充分或者和已知條件相矛盾).最后,評價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是否符合生活實際】.對于某一個測試題,學生提出一個正確的數學問題,則得1分,否則得0分.變通性指學生根據某一個問題提出情境提出的兩個數學問題的類型的變化程度,如果兩個數學問題都錯誤,或者其中一個錯誤,或者兩個數學問題都正確且屬于同一個類型,都得0分,如果兩個數學問題都正確且不屬于同一個類型,則得1分.數學問題的類型根據該數學問題的總的語義類型來確定.加減法的語義類型分為變化、合并和比較3種類型,乘除法的語義類型分為等量組的聚集、倍數、矩形和組合[25].例如,“小明帶了100元,買了2條圍巾和1雙手套,剩多少元?”和“買2副手套和1條圍巾共多少元?”,前一個數學問題的語義類型為變化,后一個數學問題的語義類型為合并,所以該生測試題1的變通性維度得1分.新穎性是指學生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比較有新意,具體的評價方法是如果提出的某一類正確的數學問題的個數占所有提出的正確數學問題的個數的百分比小于10%,那么這類數學問題就被評價為新穎性的數學問題.該維度中,數學問題類型的劃分方法與變通性維度中數學問題類型的劃分方法相同.學生提出一個新穎性的數學問題,則得1分,非新穎性的數學問題或者不正確的數學問題為0分.復雜性是指學生提出的正確的數學問題所包含的語義類型的個數.某一個測試題中,學生提出的兩個數學問題中至少有一個數學問題包含兩種語義類型,則得1分,至少有一個包含3種及以上語義類型的數學問題,則得2分,其余為0分(兩個問題中至少一個問題錯誤或者兩個數學問題都正確,但是每個問題僅僅包含一個語義結構).例如,一個學生提出兩個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個動物?”和“草地上有5只母雞和8頭牛,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條腿?”,第二個數學問題包括合并和等量組的聚集兩種語義結構,該生復雜性維度得1分.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測試4個維度的分數重復累計,流暢性和創新性維度的總分各是12分,變通性維度總分是6分,復雜性維度總分是10分(測試題2要求學生根據指定的算式編寫數學問題,因此,評價學生根據該問題情境提出的數學問題的復雜性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測試的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40分.
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問卷中,反向問題反向記分.例如,對于問題“盡管我很努力地學習,但是我在提出數學問題的時候還是總遇到困難”,選項“非常不同意”記5分,選項“不同意”記4分,選項“不知道”記3分,選項“同意”記2分,選項“非常同意”記1分.正向問題正向計分,例如,對于問題“我能夠正確地評價提出的某一個數學問題是否正確”,選項“非常不同意”記1分,選項“不同意”記2分,選項“不知道”記3分,選項“同意”記4分,選項“非常同意”記5分.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問卷的最低分為20分,最高分為100分.
四、研究結果
1.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結果
從測試總體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提出正確的數學問題,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測試的4個維度得分率情況分別為,流暢性:87.5%,變通性:45.7%,創新性:12.3%,復雜性:20.3%.可見,在問題提出的流暢性維度上,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的分數還是較高的.但是,也不乏一些學生提出不符合要求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測試題2中,根據問題的要求,學生需要提出應用題,而有的學生卻提出文字表述題,如:“8個1.6的和是多少?”在測試題4中,根據問題的要求,學生需要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決(可以包含加法或減法)的應用題,而有的學生卻提出:“小明存250元,小麗存300元,小明比小麗少多少?”在測試題5中,學生需要根據情境中隱含的規律提出問題,但有的學生卻提出:“第四天,他用23根火柴搭了幾個正方形?”顯然這個數學問題不符合題中隱含的規律;在測試題6中,有的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一只母雞一天下10個蛋,那么5只母雞一個月30天下多少個蛋?”可見提出的數學問題不符合生活實際.與數學問題提出的流暢性維度相比,學生在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創新性和復雜性維度上的表現不容樂觀.學生傾向于提出和課本類似的、練習中常見的、簡單的數學問題.例如,對于測試題1,類似于“買2雙鞋和1副手套共需多少錢?”的合并問題為36%;類似于“2副手套花多少錢?”的等量組聚集問題為26%.
2.數學問題提出觀念的結果
從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問卷來看,部分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的觀念不容樂觀.例如,對于觀念問題4“盡管我很努力地學習,但是我在提出數學問題的時候還是總遇到困難”中,有38%的學生選擇同意或者非常同意,表明很大一部分學生對學好數學問題提出缺乏一定的信心.對于問題19“我愿意提出和課本上類似的數學問題”,高達62%的學生選擇了同意或非常同意,這可能是學生數學問題提出的創新性較差的一個原因.但是,學生很喜歡數學問題提出的活動.例如,對于觀念問題15“如果數學課堂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數學問題提出活動,那么數學課堂就會變得更加有趣”,90%的學生選擇了同意或者非常同意.
3.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之間的關系
皮爾遜相關分析表明,首先,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0.21,P=0.02);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創新性與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0.27,P=0.00).其次,對于數學問題提出的4個評價維度,創新性分別和變通性(=0.29,P=0.00)和復雜性(=0.40,P=0.00)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研究中只計算了數學問題提出的變通性,復雜性和創新性之間的相關性,而沒有把正確性包含在內,因為變通性、復雜性和創新性3個維度是以正確性為基礎的,即,只有正確的數學問題才能評價其變通性、復雜性和創新性).最后,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觀念能夠從很大程度上預測他們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R=0.21,F=5.47,p=0.02).
五、討論
通過該研究,可以得出,學生傾向于提出一些常規性的、熟悉的數學問題,而不擅長提出創新性、復雜性的數學問題.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教師把培養問題提出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落實在各學段的課堂教學之中.
首先,教師不僅要提供豐富多彩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欲望,鼓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同時也要教給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一些方法,在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給予一些幫助.例如,在學生提不出數學問題的時候給學生提供一些例子,在學生總是提出類似的數學問題的時候,提供學生從另外的角度提問的例子,鼓勵學生對提出的數學問題進行評價與反思.此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來促進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提高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于各類考試對數學教學的影響作用,即在考試中增加一些數學問題提出的測試題.當然,在考試中,增加什么形式的數學問題提出的測試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其次,既然數學問題提出觀念和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因此要重視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觀念的培養,要讓學生認識到,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同等重要.提出一個好的數學問題也是聰明程度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同時,要更多地鼓勵學生,樹立學好數學問題提出的信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
想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具備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首先要做的是教師自身應當具備“育人”的意識,對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規律以及相關特點有一定的掌握;其次,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對課堂教學藝術有一定的掌握,并保證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和諧、民主的關系,這樣有利于讓學生的學習氛圍變得更加的輕松、愉快,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會更加坦誠的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交流。
1、在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方面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1.1重視加強閱讀教學中文本的朗讀和感受
現代閱讀觀對于閱讀教學的理解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是這個對話的中心,而文本的意義在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自行發現文本中的重要意義,并將其有效的構建起來,所以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提高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重視文本朗讀,因為朗讀可以將學生自主閱讀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1.2重視加強閱讀教學中文本的閱讀和體驗
目前小學語文課文中,文章大多都來自于名家名篇,語言華麗、情感豐富,就連說明文也寫得非常生動有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想要讓學生感同身受,就一定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首先要重視加強表情感染;小學生情感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增加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這樣可以有效的感染、激發學生情感;其次要重視加強語言感染;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要是使用慷慨激昂的聲調去閱讀文章,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情感;最后要重視加強畫面渲染和實物演示;世界萬物豐富多彩,教師利用圖像引導學生進入到自然世界、童話世界中去,可以讓學生心靈和情感上面產生共鳴,進而激發出學生的閱讀情感,除此之外,教師將生活中的實物拿到課堂上供給學生觀察,也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情感。
2、在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方面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口語交際主要指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課本素材中將作文題目提煉出來以后,就可以讓學生決定接下來的課堂流程,教師從旁做出適當引導即可,所以在口語交際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朋友的身份為學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并且要注意語氣的轉變,例如: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可以將語氣“你應該怎么樣……”轉變成“你覺得怎么樣”,這樣有利于為學生創建非常輕松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情感、態度的表達。
3、在語文教學中的漢字教學方面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語文課程的相關標準要求一、二年級的學生在漢字學習過程中,做到認識1600左右數量的漢字,可以寫出800左右數量的漢字,要求五、六年級的學生在漢字學習過程中,做到認識3000左右數量的漢字,可以寫出2500左右數量的漢字,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漢字教學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些漢字,然后在合理的借鑒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方法,使五年級的學生可以更快的熟悉這些生字。例如:一年級語文教師在開展“鋤禾”這節課教學的時候,可以使用識字與詩文理解相融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去了解生字和詩文意思,這樣可以取得字出圖像、圖出情感、情感升溫的理想效果,在進行生字鞏固的時候,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出這個字的意思和用處,五年級的教師可以引用一年級這種識字教學方法,這樣不管是哪個年級的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都可以將情感融入進去,切實的了解字的含義。
4、在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教學方面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4.1根據目前的作文教學情況進行需求改革
很多小學生都難以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寫出來的作文也缺少激情、感情、感染力,導致學生的作文不能將真實的自己很好的展現出來,再加上教師不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與學生之間產生情感隔閡,使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在作文中表達出來,這樣會讓學生的文章缺乏個性,所以一定要根據這種情況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情感溝通,鼓勵他們積極表達情感、態度、價值觀。
4.2重視加強情感的融入
教師想要讓學生的作文中具有豐富的情感,就一定要對學生的情感狀態有一定的了解,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互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情感更加豐富,態度、價值觀更加明確,首先要重視情境的創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寫作情境,這樣有利于擴展學生的寫作空間,以自主作文課的形式促進學生勇于展現自己、表達情感;其次要重視題材的擴寬,將作文素材與生活進行緊密的結合,讓學生回歸到生活中去,這種熟悉的習作內容,更有利于學生觀察和表達;最后要重視生活閱讀量的積累,這樣有利于增強情感、精神方面的交流。
結束語
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方面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果沒有情感,那么無法找到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教育行業在開展教學的時候,除了追求教學效率,還要重視加強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語文作為情感表達的主要學科,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各個方面加強情感的融入,加強學生情感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王天明;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J.發現:教育版 2016.05
關鍵詞:任務分析理論;語文閱讀;作用;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促進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任務分析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任務分析理論促使教師教學目標的明確性,能夠確保教師切實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的閱讀教學提供理論依據,解決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一、任務分析理論在閱讀教學中起到的作用
任務分析理論在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確保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的合理性,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理論基礎,確保學生閱讀教學的科學化。其次,為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行為提供指導,該項理論改變了教師的傳統教學方法,其中蘊含了優秀語文閱讀教師的經驗,促進了教學方法的優化。最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科特點,合理選擇閱讀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確保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防止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二、任務分析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分析學生特點,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任務分析理論的第一步,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處于小學階段高年級的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日益增強,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將閱讀教學融入語文學習中來,需要將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課文預習時間,讓學生對閱讀內容有直觀性的了解。教師為了防止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課堂討論時間,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對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輕聲地讀出文章內容,要求學生大膽地闡述自己閱讀的感受。
(二)分析教材內容,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任務分析理論的第二步,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在提出問題之前,需要對文章進行深入的閱讀,及時提出對文章的質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不良的閱讀習慣,要及時進行糾正。在閱讀教學初期,要求學生先閱讀一段或者兩段,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需要深入分析閱讀材料內容,提前做好問題的預設,將問題下發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使學生在閱讀時更加有針對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問}回答的準確率。教師對于問題回答正確的學生應該給予一定的獎勵,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例如,在蘇教版《哲學家的最后一課》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給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1)采用什么方法進行除草,結果怎樣?(2)去年雜草叢生,今年卻長滿莊稼的原因是什么?在講課前提前針對閱讀內容,給學生設置問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三)分析閱讀情況,強化學生朗誦感悟
任務分析理論的第三步,主要強調將小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將培養學生的預感和文字駕馭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進行朗誦,通過學生的朗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展現自我搭建平臺。學生可以運用范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和領讀等形式開展語文閱讀活動,將范讀和領讀作為閱讀活動的主體,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更多的生字,提高語文閱讀素養,促使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語文閱讀中的較長句子,強化學生的朗誦感悟能力,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四)分析寫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作品
任務分析理論的第四步,要求學生具備理解作品的能力。每個閱讀材料中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為了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學生閱讀時,會給學生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使學生在大腦中對作品形成一定的印象,帶著自己的理解進行作品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任務分析理論,對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對任務分析理論的四個步驟進行闡述,幫助學生切實把握閱讀教學內容,提高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質量。因此,需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力推廣任務分析理論教學法,為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