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7 06:10:40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思想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講的人道不是以人類為中心,而是與天道相統一的。所以,儒家又重視天,重視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和諧,因而包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本文著重論述儒家的生態思想,以期對今天建立新的生態觀有所啟迪。
1“與天地參”的人道論
先秦的道家講“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兰业摹疤烊撕弦弧弊罱K合于自然之道。儒家也講“天人合一”,其出發點在于人,為了人,但是,人又是天地之中的人,必須遵循天地自然規律,與自然相互和諧,這就是“與天地參”。
《禮記》中的《中庸》為戰國初儒家思孟學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說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边@段論述旨在闡釋天地自然萬物之本性與人之本性的一致,表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這里所謂的“贊天地之化育”,就是要依照自然規律以助天地之變化;至于“與天地參”,朱熹注曰:“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币簿褪钦f,人遵循天地自然規律則可以與天地和諧并立,這就是“與天地參”;“參”,即為天、地、人三者并立和諧?!吨杏埂愤€說:“仲尼祖述堯舜,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边@里的“律天時、襲水土”,就是遵循天地自然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與天地參”。
儒家“與天地參”的思想在戰國末期的荀子那里有了進一步的說明?!盾髯?天論》說:“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痹谲髯涌磥?自然界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人不可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和愿望強加于自然界,但是,人可以按照自然規律而“有其治”,這就是“能參”,也就是天、地、人三者各行其職,和諧共處。
儒家的“與天地參”在《易傳》那里得到充分的發揮,形成了天、地、人三者統一的“三才之道”?!兑讉鳌肥菓饑┢谌寮覍Α兑捉洝返脑忈??!兑讉?乾?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薄兑讉?系辭上傳》說:“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闭J為圣人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與天地、日月、四時“合”,與天地萬物和諧一致?!兑讉?系辭下傳》還在詮釋《易經》卦象的六爻時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彼^“三才”,就是天、地、人;在卦象的六爻中,上兩爻為天道,下兩爻為地道,中間兩爻為人道;“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兑讉?說卦傳》還進一步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薄兑讉鳌氛J為,在《易經》卦象的中,天道的陰與陽、地道的柔與剛和人道的仁與義都統一于六爻的卦象之中,天道、地道與人道是相互統一的。
2陰陽五行的結構論
先秦的陰陽家講陰陽五行,儒家也講陰陽五行??鬃拥牡茏釉釉浽谂c學生討論天圓地方的宇宙結構問題時,提出天地自然的陰陽五行結構。據《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所載,曾子說:“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庩栔畾飧鞅M其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ト肆⑽弩w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之樂以導民氣,合五味之調已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貴賤?!?/p>
孔子之后的思孟學派較為明確地講陰陽五行。荀子在所撰《荀子?非十二子》中曾指責子思、孟軻“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關于思孟講陰陽五行,郭沫若先生還有過詳盡的論證。當今學者李學勤先生也認為,思孟在《五行》中所言“五行”仁、義、禮、智、圣,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聯系。漢代大儒鄭玄在注《禮記?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時說:“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痹卩嵭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與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密切相關的。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講陰陽五行與陰陽家有一定的關系?!稘h書?藝文志》在論及陰陽家時說:“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比欢?儒家經典《尚書?堯典》中也有“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說法。這兩段敘述如出一轍,很能說明《堯典》與陰陽家的密切關系。而且,《堯典》中的其它部分還明顯有五行說的跡象,其中講到五典、五端、五禮、五玉、五器、五品、五教、五刑、五服、五流、五宅等等。雖然《堯典》沒有直接講金、木、水、火、土“五行”,但是,與《堯典》同屬《尚書》的《洪范》則是闡釋古代五行說的重要文獻?!逗榉丁氛f:“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边@段論述幾乎成了古代五行說的經典表述。關于《堯典》和《洪范》,郭沫若先生認為,它們都是戰國時的儒者所依托,并且就是思孟這一派人。無論《堯典》和《洪范》最初是否屬于思孟學派的作品,但畢竟在后來成為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可見儒家與五行說的密切關系。
最能反映儒家陰陽五行自然觀的,當屬《禮記?月令》?!对铝睢份^為完整地建構了儒家的陰陽五行自然觀。在《月令》中,按照五行,有相應的五季、五日、五帝、五神、五蟲、五音、五數、五味、五臭、五祀、五祭、五居、五色、五食、五德等等,并且一一相互對應,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框架??梢哉砹斜砣缦?
《禮記?月令》的陰陽五行說
日帝神蟲音數味臭祀祭居色食德
春甲乙太皡句芒鱗角八酸羶戶脾青陽青麥與羊木
夏丙丁炎帝祝融羽徵七苦焦灶肺明堂赤菽與雞火
中央戊己黃帝后土倮宮五甘香中溜心大廟黃稷與牛土
秋庚辛少皡蓐收毛商九辛腥門肝總章白麻與犬金
冬壬癸顓頊玄冥介羽六咸朽行腎玄堂黑黍與彘水
儒家的陰陽五行說在漢代儒家董仲舒那里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有許多篇章論及陰陽五行說?!洞呵锓甭?官制象天》說:“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也?!倍偈嬲J為,宇宙的基本要素有“十端”,自然之物是從十端而來,歸附于十端。在這基礎上,他提出了系統的陰陽五行說?!洞呵锓甭?五行相生》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痹诙偈婵磥?首先是天地之氣的結合進而分出陰陽。其次是陰陽交互運行形成四時?!洞呵锓甭?陰陽出入上下》說:“春,出陽而入陰;秋,出陰而入陽;夏,右陽而左陰;冬,右陰而左陽”;陰陽“相遇北方,合而為一,謂之曰至”,為冬至;“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陰陽“相遇南方,合而為一,謂之曰至”,為夏至;“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此外,董仲舒還進一步提出五行與四時相配?!洞呵锓甭?五行順逆》說:“木者,春”;“火者,夏”;“土者,夏中”;“金者,秋”;“水者,冬”?!洞呵锓甭?五行相生》還提出五行“比相生”,即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秋繁露?五行相勝》提出五行“間相勝”,即金勝木,水勝火,木勝土,火勝金,土勝水。
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說體現了自然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思想,而儒家對于這一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董仲舒的陰陽五行體系,實際上成為后來陰陽五行說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
3“仁民愛物”的倫理學
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然而,“仁”除了講“愛人”,還要進一步推廣出去,講“愛物”?!墩撜Z?述而》講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睹献?盡心上》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倍偈嫠洞呵锓甭?仁義法》也說:“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張載則進一步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因此,儒家的“仁”也包括愛自然、愛動物植物?!洞蟠鞫Y記?衛將軍文子》記孔子說:“開蟄不殺當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恕當仁也?!薄洞蟠鞫Y記?易本命》則說:“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好填溪塞谷,則神龜不出焉?!?/p>
然而,儒家對待具體的自然事物,不是簡單的不殺生?!抖Y記?祭義》記載說:“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薄抖Y記?王制》又說:“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獺祭魚然后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后田獵,鳩化為鷹然后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币簿褪钦f,要根據動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進行砍伐和田獵?!抖Y記?月令》中也有較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孟春之月)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獵置罘羅網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孟夏之月)毋起土功,毋發大眾,毋伐大樹”;“(季夏之月)入山行木,毋有斬伐”。
儒家根據動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進行砍伐和田獵的思想,從倫理學的角度看,是對儒家“仁”的思想的推廣;同時,從發展農業經濟的角度看,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
4“以時禁發”的生態觀
儒家講道德,但不是不講經濟。據《論語?子路》中記述,孔子到衛國,“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庇直热?據《論語?顏淵》記述,“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憋@然,要“富之”,要“足食”,在當時就是要發展農業。據《論語?學而》所載,孔子還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褪且蟀傩瞻凑辙r時進行農業生產。孟子對于發展農業生產有較多的論述。據《孟子?梁惠王上》所載,孟子曾經對梁惠王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边@里的“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要求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荀子的生態思想也十分特出,尤其是在如何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
荀子對自然資源以及人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他在《荀子?富國》中曾經說過:“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然后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然后葷菜百疏以澤量;然后六畜禽獸一而剸車;黿鼉魚鱉鰍鳣以時別,一而成群;然后飛鳥、鳧雁若煙海;然后昆蟲萬物生其間,可以相食養者不可勝數也。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避髯诱J為,天地之間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認為,只有通過“善治”,也就是要運用科技知識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實現豐衣足食的狀況。至于如何“善治”,《荀子?王制》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薄盾髯?王制》還認為,有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還必須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這就是“山林澤梁以時禁發”。這里的“發”,就是開發利用;“禁”,就是保護;“以時禁發”,就是要根據自然規律,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自然資源“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使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
為此,荀子提出要設立專門負責管理自然資源開發的官員,他在《荀子?王制》中說:“修火憲,養山林藪澤草木魚鱉百索,以時禁發,使國家足用而財物不屈,虞師之事也?!避髯又鲝垙膰艺矫媲袑嵄WC“以時禁發”,這在當時是很有見地的。
由此可見,儒家要求人們遵循自然規律,強調人“與天地參”,與自然相和諧,認為自然界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有機整體,并且提出“仁民愛物”的生態倫理觀和“以時禁發”的合理利用與開發自然資源的思想,都充分反映了儒家具有豐富的生態思想。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儒家的這些思想對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上海:上海書店,1987.20.
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17—119.
李學勤.帛書五行與尚書洪范[J].學術月刊,1986(11).
關鍵詞:儒家;生態思想;生態倫理
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講的人道不是以人類為中心,而是與天道相統一的。所以,儒家又重視天,重視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和諧,因而包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本文著重論述儒家的生態思想,以期對今天建立新的生態觀有所啟迪。
1“與天地參”的人道論
先秦的道家講“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兰业摹疤烊撕弦弧弊罱K合于自然之道。儒家也講“天人合一”,其出發點在于人,為了人,但是,人又是天地之中的人,必須遵循天地自然規律,與自然相互和諧,這就是“與天地參”。
《禮記》中的《中庸》為戰國初儒家思孟學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說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边@段論述旨在闡釋天地自然萬物之本性與人之本性的一致,表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這里所謂的“贊天地之化育”,就是要依照自然規律以助天地之變化;至于“與天地參”,朱熹注曰:“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盵1]也就是說,人遵循天地自然規律則可以與天地和諧并立,這就是“與天地參”;“參”,即為天、地、人三者并立和諧?!吨杏埂愤€說:“仲尼祖述堯舜,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边@里的“律天時、襲水土”,就是遵循天地自然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與天地參”。
儒家“與天地參”的思想在戰國末期的荀子那里有了進一步的說明?!盾髯?#8226;天論》說:“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痹谲髯涌磥?,自然界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人不可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和愿望強加于自然界,但是,人可以按照自然規律而“有其治”,這就是“能參”,也就是天、地、人三者各行其職,和諧共處。
儒家的“與天地參”在《易傳》那里得到充分的發揮,形成了天、地、人三者統一的“三才之道”?!兑讉鳌肥菓饑┢谌寮覍Α兑捉洝返脑忈??!兑讉?#8226;乾•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薄兑讉?#8226;系辭上傳》說:“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闭J為圣人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與天地、日月、四時“合”,與天地萬物和諧一致?!兑讉?#8226;系辭下傳》還在詮釋《易經》卦象的六爻時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彼^“三才”,就是天、地、人;在卦象的六爻中,上兩爻為天道,下兩爻為地道,中間兩爻為人道;“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兑讉?#8226;說卦傳》還進一步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薄兑讉鳌氛J為,在《易經》卦象的中,天道的陰與陽、地道的柔與剛和人道的仁與義都統一于六爻的卦象之中,天道、地道與人道是相互統一的。
2陰陽五行的結構論
先秦的陰陽家講陰陽五行,儒家也講陰陽五行??鬃拥牡茏釉釉浽谂c學生討論天圓地方的宇宙結構問題時,提出天地自然的陰陽五行結構。據《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所載,曾子說:“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庩栔畾飧鞅M其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ト肆⑽弩w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之樂以導民氣,合五味之調已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貴賤?!?/p>
孔子之后的思孟學派較為明確地講陰陽五行。荀子在所撰《荀子•非十二子》中曾指責子思、孟軻“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關于思孟講陰陽五行,郭沫若先生還有過詳盡的論證。[2]當今學者李學勤先生也認為,思孟在《五行》中所言“五行”仁、義、禮、智、圣,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聯系。[3]漢代大儒鄭玄在注《禮記•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時說:“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盵4]在鄭玄看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與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密切相關的。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講陰陽五行與陰陽家有一定的關系?!稘h書•藝文志》在論及陰陽家時說:“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比欢?,儒家經典《尚書•堯典》中也有“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說法。這兩段敘述如出一轍,很能說明《堯典》與陰陽家的密切關系。而且,《堯典》中的其它部分還明顯有五行說的跡象,其中講到五典、五端、五禮、五玉、五器、五品、五教、五刑、五服、五流、五宅等等。雖然《堯典》沒有直接講金、木、水、火、土“五行”,但是,與《堯典》同屬《尚書》的《洪范》則是闡釋古代五行說的重要文獻?!逗榉丁氛f:“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边@段論述幾乎成了古代五行說的經典表述。關于《堯典》和《洪范》,郭沫若先生認為,它們都是戰國時的儒者所依托,并且就是思孟這一派人。[5]無論《堯典》和《洪范》最初是否屬于思孟學派的作品,但畢竟在后來成為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可見儒家與五行說的密切關系。
最能反映儒家陰陽五行自然觀的,當屬《禮記•月令》?!对铝睢份^為完整地建構了儒家的陰陽五行自然觀。在《月令》中,按照五行,有相應的五季、五日、五帝、五神、五蟲、五音、五數、五味、五臭、五祀、五祭、五居、五色、五食、五德等等,并且一一相互對應,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框架??梢哉砹斜砣缦拢?/p>
《禮記•月令》的陰陽五行說
日帝神蟲音數味臭祀祭居色食德
春甲乙太皡句芒鱗角八酸羶戶脾青陽青麥與羊木
夏丙丁炎帝祝融羽徵七苦焦灶肺明堂赤菽與雞火
中央戊己黃帝后土倮宮五甘香中霤心大廟黃稷與牛土
秋庚辛少皡蓐收毛商九辛腥門肝總章白麻與犬金
冬壬癸顓頊玄冥介羽六咸朽行腎玄堂黑黍與彘水
儒家的陰陽五行說在漢代儒家董仲舒那里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有許多篇章論及陰陽五行說?!洞呵锓甭?#8226;官制象天》說:“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也?!倍偈嬲J為,宇宙的基本要素有“十端”,自然之物是從十端而來,歸附于十端。在這基礎上,他提出了系統的陰陽五行說?!洞呵锓甭?#8226;五行相生》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痹诙偈婵磥?,首先是天地之氣的結合進而分出陰陽。其次是陰陽交互運行形成四時?!洞呵锓甭?#8226;陰陽出入上下》說:“春,出陽而入陰;秋,出陰而入陽;夏,右陽而左陰;冬,右陰而左陽”;陰陽“相遇北方,合而為一,謂之曰至”,為冬至;“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陰陽“相遇南方,合而為一,謂之曰至”,為夏至;“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此外,董仲舒還進一步提出五行與四時相配?!洞呵锓甭?#8226;五行順逆》說:“木者,春”;“火者,夏”;“土者,夏中”;“金者,秋”;“水者,冬”?!洞呵锓甭?#8226;五行相生》還提出五行“比相生”,即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秋繁露•五行相勝》提出五行“間相勝”,即金勝木,水勝火,木勝土,火勝金,土勝水。
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說體現了自然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思想,而儒家對于這一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董仲舒的陰陽五行體系,實際上成為后來陰陽五行說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
3“仁民愛物”的倫理學
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然而,“仁”除了講“愛人”,還要進一步推廣出去,講“愛物”?!墩撜Z•述而》講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睹献?#8226;盡心上》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倍偈嫠洞呵锓甭?#8226;仁義法》也說:“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張載則進一步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6]。
因此,儒家的“仁”也包括愛自然、愛動物植物?!洞蟠鞫Y記•衛將軍文子》記孔子說:“開蟄不殺當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恕當仁也?!薄洞蟠鞫Y記•易本命》則說:“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好填溪塞谷,則神龜不出焉?!?/p>
然而,儒家對待具體的自然事物,不是簡單的不殺生?!抖Y記•祭義》記載說:“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薄抖Y記•王制》又說:“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獺祭魚然后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后田獵,鳩化為鷹然后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币簿褪钦f,要根據動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進行砍伐和田獵?!抖Y記•月令》中也有較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孟春之月)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獵置罘羅網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孟夏之月)毋起土功,毋發大眾,毋伐大樹”;“(季夏之月)入山行木,毋有斬伐”。
儒家根據動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進行砍伐和田獵的思想,從倫理學的角度看,是對儒家“仁”的思想的推廣;同時,從發展農業經濟的角度看,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
4“以時禁發”的生態觀
儒家講道德,但不是不講經濟。據《論語•子路》中記述,孔子到衛國,“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庇直热?,據《論語•顏淵》記述,“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憋@然,要“富之”,要“足食”,在當時就是要發展農業。據《論語•學而》所載,孔子還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褪且蟀傩瞻凑辙r時進行農業生產。孟子對于發展農業生產有較多的論述。據《孟子•梁惠王上》所載,孟子曾經對梁惠王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边@里的“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要求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荀子的生態思想也十分特出,尤其是在如何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
荀子對自然資源以及人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他在《荀子•富國》中曾經說過:“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然后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然后葷菜百疏以澤量;然后六畜禽獸一而剸車;黿鼉魚鱉鰍鳣以時別,一而成群;然后飛鳥、鳧雁若煙海;然后昆蟲萬物生其間,可以相食養者不可勝數也。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避髯诱J為,天地之間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認為,只有通過“善治”,也就是要運用科技知識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實現豐衣足食的狀況。至于如何“善治”,《荀子•王制》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薄盾髯?#8226;王制》還認為,有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還必須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這就是“山林澤梁以時禁發”。這里的“發”,就是開發利用;“禁”,就是保護;“以時禁發”,就是要根據自然規律,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自然資源“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使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
為此,荀子提出要設立專門負責管理自然資源開發的官員,他在《荀子•王制》中說:“修火憲,養山林藪澤草木魚鱉百索,以時禁發,使國家足用而財物不屈,虞師之事也?!避髯又鲝垙膰艺矫媲袑嵄WC“以時禁發”,這在當時是很有見地的。
由此可見,儒家要求人們遵循自然規律,強調人“與天地參”,與自然相和諧,認為自然界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有機整體,并且提出“仁民愛物”的生態倫理觀和“以時禁發”的合理利用與開發自然資源的思想,都充分反映了儒家具有豐富的生態思想。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儒家的這些思想對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上海:上海書店,1987.20.
[2][5]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17—119.
[3]李學勤.帛書五行與尚書洪范[J].學術月刊,1986(11).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主要體現為人對自然的征服和自然對人的制約。要想保持二者之間的良好態勢,就必須使之趨于和諧?!抖Y記·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淮南子·天文訓》認為“陰陽和合而萬物生”??梢?,兩漢時人并不是把天、地、人三者孤立起來考慮,而是把其看作一個相互聯系、和諧、平衡運動的大整體,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倡導天人和諧?!疤焐f物,以地養之,圣人成之。功德參合,而道術生焉?!盵3](《道基》)
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內在和諧?!侗窘浻枴废蛲爸恋轮馈钡纳鷳B狀況是:“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敘,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當此之時,玄玄至碭而運照,鳳麟至,蓍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而朱草生,機械詐偽莫藏于心?!焙靡环鷳B和諧完美的理想化景象。
碩儒董仲舒更是在其專著《春秋繁露》中借對遠古三皇五帝太平盛世的描述,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社會藍圖:
五帝三皇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憤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疾(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發銜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鷙蟲不觸。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四夷傳譯而朝,民情至樸而不文。[4](《王道》)
將以上引文與孔子講的大同社會相比較,孔子的“大同”社會只講“人”而不講“天”,董仲舒則不只講“人”,且特別突出了“天”。他說:“何為本?日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盵4](《立元神》)它們分工合作,和諧關系不能破壞,否則就會有災異產生。這事實上就回答了天、地、人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固有規律的問題??梢哉f,董仲舒的理想社會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且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智慧,是天、地、人三者的和諧,可以稱之為“理想生態社會”[5]。
另外,成書于兩漢時期的醫書《黃帝內經》也從人與自然的角度論述人體與四時變化、地理水土的聯系,認為四季氣候變化是否正常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鹅`樞·歲露論》指出:“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币虼?,季節性發病、時令性流行病都和氣候的變化緊密相連。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說得更為直接:“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盵6]
在人與自然統一、和諧體系中,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具有決定性影響。漢初賈誼認為,自然界是運動不已的,而且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六理”:“六理……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固為所生者法也?!盵7](《道德說》)《淮南子·主術訓》總結前人經驗說:“禹決江疏河,以為天下興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墾草,以為百姓力農,然不能使禾冬生。豈其人事不至哉?其勢不可也。夫推而不可為之勢,而不修道理之數,雖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睂Υ?,東漢思想家王充也指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盵8](《明雩》)要真正實現天下的和諧統一,人必須順應自然,并遵循其規律。
兩漢皇帝對月令極其重視,在詔令中頻繁強調要遵守月令,順應天時。如西漢成帝曾下詔:“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陰陽,薄而小之,所奏請多違時政。傳以不知,周行天下,而欲望陰陽和調,豈不謬哉!其務順四時月令?!盵9](《成帝紀》)東漢安帝元初六年(119年)詔曰:“《月令》仲春‘養幼小,存諸孤’,季春‘賜貧窮,賑乏絕,省婦使,表貞女’,所以順陽氣,崇生長也?!盵10](《安帝紀》)順應天時隱含了對自然法則的遵守,體現了人們對天、地、人大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共生共存辯證關系的樸素認識和把握。正如馮天瑜先生所說:“不能違拗自然規律,是中國古代哲人的一貫思想?!盵11](p6)
但是,人類在自然面前并非無能為力。兩漢思想家在強調遵循自然及其規律的同時,又十分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如《淮南子》說:“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盵12](《修務訓》)
簡而言之,兩漢時期的生態和諧思想實際包含三層意思:其一,天人一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其二,天人共生共榮,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和諧共存;其三,遵循自然規律,法則自然。
二生態倫理思想
先秦時期,不少思想家已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提出了部分的生態倫理規范,蘊涵著樸素、直觀的生態倫理思想,但他們仍處于不自覺的狀態,甚至帶有迷信的色彩。如《詩經·周頌》中有“懷柔百神,及河喬岳”的說法,意為善待百神、河川、山脈。在孔子心目中,堯、舜是法天而行的圣人,“唯天為大,唯堯則之”[13](《泰伯》)。這就肯定了人與自然可以統一,即“天人一體”,也從中透露出孔子對天即自然界有著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崇敬與熱愛,因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兩漢時期獨尊儒術,以經治國,儒家“天人合一”的系統自然觀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同。人們把自然當作朋友,甚至是當作父母兄弟看待,主張對生態環境要有正確的倫理觀,尊重各種生命權利,善待各種生命體。賈誼將統治者是否能把自己的德澤及于禽魚作為衡量其是否堅持以民為本的重要標準。他說:“文王之澤下被禽獸,洽于魚鱉,咸若攸樂,而況士民乎?”[7](《君道》)從以民為本的基點出發,論述古代圣王能夠德澤及于禽獸,這固然是為了宣揚圣王“仁德”之厚,但也未嘗不包含維護生態平衡的意義在內。他在《禮》中還說:“湯見祝網者置四面,……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其憚害物也如是?!辟Z誼明確指出湯的網開三面是“憚害物”?!拔铩?,指的就是自然界的生物。
西漢劉向的《說苑》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山水比德說:“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綽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貞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盵14](《雜言》)在這里,自然的一切特征都和仁人、智者的精神品質具有了類似性、對應性,都被賦予了豐富的倫理道德的意蘊。人比德于自然,在他們眼中,萬物都具有人格的意蘊,人與自然互溶互滲。
《淮南子·精神訓》將人的器官及其功能比附天地四時等自然現象:“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六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膽為云,肺為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逼鋾短煳挠枴?、《時則訓》、《地形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顯然,這種機械的比附是不科學的,但是認為人的肌體來源于大自然,人本身也是一種自然現象的存在,是自然萬物中的一類而已,這和天神造人的神學是不同的,有著重要的生態倫理意義。
董仲舒思想體系的核心和基礎是“天人合一”。為論證“天人合一”,董仲舒借鑒了《淮南子》天人比附的觀點,提出了“人副天數”說。董仲舒認為,人的倫理來之于自然,所以應對自然講倫理。他認為“天”即人,人即“天”的化身?!盀樯荒転槿?,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盵4](《為人者天》)在他看來,天地是以自身為模型創造了人。人一身有366小節,是副天一年的日數,有12大節,是副天一年的月數,人內有五臟,是副天地之五行,外有四肢,是副天地運行之四時,人之眼睛乍視乍暝,是副天之晝夜之交替,正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4](《陰陽義》)??傊?,天是放大了的人,人是縮小了的天,天和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似性。
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中,他通過分析人的命運和天地相連的關系,提出了“行有倫理副天地”的天地倫理觀。他說:“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于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行有倫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膚著身,與人俱生,比而偶之弁合?!倍偈嬉笕说男袨閭惱硪c天地相副,并明確地將儒家的倫理視野推廣到天地之間,即認為道德倫理不僅存在于人際之間,也存在于人與天地生態系統之間,而且這種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系與人類同時存在、同時發生,必須引起人類的高度重視。他強調:“是故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盵4](《深察名號》)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天、地、人以及萬物密切相連,但它們的地位并不均等。董仲舒說:“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疚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疚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盵4](《人副天數》)在天地的精華所生成的萬物之中,沒有比人類更高貴的,因為唯獨人類能施行仁義。這樣,人類就應當超然萬物之上,代表萬物與天地共行仁義。在這里,董仲舒突出了天人關系中人的主體地位,意在賦予人類對于自然界的責任感,強化人類的“超物”意識,以與天地共施仁義道德。也就是說,人具有優越性,他能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對待他人及其他動物,是道德的主動者和人,“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4](《天地陰陽》)。因此,人類應當以一種自強不息的陽剛氣魄“制天命而用之”。但是,人并不能把自己看作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宰,不能以自然為仆人。相反,人應視天地為父母,視所有生命都與自己的精神相通,人與天地的關系應是融洽無間的。在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人們應自覺維持生態平衡,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
原始道教的《太平經》進一步提出“天父地母”的概念。這一概念不僅僅是一種比喻,更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看,《太平經》的“天父地母”概念體現了天、地、人互相和諧共同生養萬物的理念?!短浇洝氛J為,自然萬物是天、地、人共同產生出來的:“夫天地中和凡三氣,內相與共為一家,治生,共養萬物。天者主生,稱父;地者主養,稱母;人者主治理之,稱子。父當主教化以時節,母主隨父所為養之,子者生受命于父,見養食于母。為子乃當敬事其父而愛其母?!盵15](《起土出書訣》)這里強調“天父地母”以及由此所化生的“人子”共同生養萬物觀念,實際上反映了天、地、人共為一家的生態倫理思想?!疤旄傅啬浮备拍钸€意味著天地自然界與人屬于同類而應當受到像父母那樣的尊重,而不可傷害。在《太平經》看來,“天父地母”化生人,并養育了人,所以,人應當報答天地的養育之恩,要像孝敬父母那樣,尊重天地自然,“不失天地之心意,助四時生,助五行成,不敢毀當生之物”[15](《善仁人自貴年在壽曹訣》)。
[關鍵詞]兩漢時期;生態思想;生態和諧;生態倫理;生態保護
[摘要]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尊重自然規律、珍愛生命、倡導天人和諧的生態觀念源遠流長;而兩漢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總結定型的關鍵階段。兩漢時期的生態思想不僅倡導生態和諧和生態保護,而且更為鮮明的是強化生態倫理。生態和諧、生態倫理和生態保護思想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這正是兩漢時期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點。
Keywords:WesternandEasternHanDynasties;eco-thought;eco-harmony;eco-ethic;eco-protection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thoughthaslongbeenattachinggreatimportancetotheecologicalideaswhichmaintaintorespectthelawsofnature,cherishlivesandadvocate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WesternandEasternHanDynastieshavebeenacrucialtimewhentheChineseancientecologicalthoughtbegantotakeshape.Thetwodynastiesnotonlyadvocatedtheeco-harmonyandeco-protectionbutalsotheeco-ethic.Thesethreewerethoughttobeintegratedandnevertobedeparted,whichremainsthecharacteristicsoftheecologicalthoughtintheWesternandEasternHanDynasties.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尊重自然規律、珍愛生命、倡導天人和諧的生態觀念源遠流長;而兩漢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總結定型的關鍵階段。顧后有益于瞻前,研究總結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兩漢時期的生態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生態認識與實踐將會產生積極的借鑒作用,可以使我們更加明智地面向未來。然而,目前對中國古代特別是兩漢時期的生態思想進行探討的文章尚不多見①。
兩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期。然而,與經濟發展相伴而行的卻是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和惡化:土地濫墾,“伐木而樹谷,燔萊而播粟”[1](《通有》);毀林嚴重,平原地區的天然森林資源已趨枯竭。尤其在一些農業開發較早、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已經明顯感到了木材的匱乏。如《鹽鐵論》中有關于梁、宋等地缺乏木材的記載。由于生態的破壞,環境質量下降,水、旱、蝗和疾疫等災害發生十分頻繁,兩漢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災害多發期。據統計,自漢高帝元年(前206年)至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425年間,共有242個年份發生了災害,發生各種自然災害420年次(災害發生的次數以年計算),平均1.01年發生1次,可謂無年不災[2]。
1.1“道生萬物,道法自然”的生態自然發展觀
“道”是老子自然哲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其整個思想體系的主要源泉。在老子的《道德經》中,“道”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并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但同時,“道”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之間最理想、最和諧的發展狀態,是人與自然向本真和天性的復歸。
1.1.1道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一”,“一”是宇宙萬物原始混沌狀態。“一”產生“二”,“二”是哲學上陰陽,或說天與地。“二”產生“三”,“三”是陰陽相合而形成的和氣,盡管這里對其“一”“二”“三”的具體解讀各有說辭。但是,我們在這一段濃縮的言語中可以清晰地體會到老子是在向人們表達一個“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過程與其有規可循的道理。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等句子中也均是想充分地表達出其“道生萬物”和有“道”可循的基本觀點。因此,可見,對于老子而言“道”乃“萬物之母”“天下之源”。
1.1.2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四法”之蘊意,可謂是妙義紛呈,博大精深。“人法地”是指:君主、民眾均要效法大地,按照大地的規律和法則進行活動。“地法天”:大地要效法上天,日月星辰、斗轉星移、風霜雨雪、春夏秋冬地運行和輪回。“天法道”:天不可違背于道,道,乃德全覆。“道法自然”:道所效法的就是其自我本身,自然而然。所以,這句話從整體上可以理解為在告誡我們:無論是人類自身社會還是自然界,我們都不要刻意地去改變其發展和運行的規律,相反,使他們順其自身的進化軌跡,自然而然的發展。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七章曰:“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等篇章均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最好引證。
1.2“萬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態社會進步觀
“萬物自化,少私寡欲”是老子生態倫理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原則,也是老子自然哲學觀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統一。老子在《道德經》中的多處詩句均是在向世人描述他的“天道無為,萬物自化,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理想社會,他主張社會、經濟的發展應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們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1.2.1萬物自化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指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該句話意指:天地陰陽之氣相調和、相統一,就會降甘露滋養萬物,盡管民眾們沒有命令它,但結果甘露卻是自然均勻地分布。從老子這簡短的一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地萬物之間是在不斷地實現自我進化、自我完善的過程,而在過程當中,他們之間又是相互和諧、相互統一的。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也提到:“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等篇章都是在表達著天下萬物的自化過程及在自化中人們過著幸福、安逸的和諧生活,從而進一步勾勒和描繪出老子其“萬物自化”的理想國。
1.2.2少私寡欲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在告誡人們:虛名與生命哪個重要?身體與榮華富貴哪個重要?損失財務和丟掉性命哪個損失更大?人們不要過分地追逐功名利祿,過分地貪得無厭。相反,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哲學道理,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會越多,要不斷地培養自己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生活情操?!兜赖陆洝返谌乱矊懙溃?ldquo;知足者福”;第四十六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等語句也表達出了老子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守道存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
1.3“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的生態和諧統一觀
在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中蘊藏著豐厚的“天人合一,物我為一”和諧觀念。“合一”“得一”“為一”的哲學思想是萬事萬物和諧統一、共生共榮的生存機制。
1.3.1天人合一
在《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老子指出:“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道”主宰著天、地、神、谷,乃至于萬物、侯王,如果能“得道”便一切和諧。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老子的主張:“道”可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統一的基本理念。
1.3.2物我為一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這種將王,即將人與萬物放在平等地位的基礎上來討論人與自然之關系,可謂是對人與自然,物與我之間關系的一個和諧的界定與統一。綜上所述,“道生萬物,道法自然”的生態自然發展觀、“萬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態社會進步觀和“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的生態和諧統一觀,共同構成了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與此同時,老子的這些生態倫理思想又對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具有著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對我國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有著極其巨大的時代價值。
2老子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評價
老子生態倫理思想不僅對其當時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而且對當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也同樣發揮著巨大的推動意義。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國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巨大的啟迪和現實意義。當前生態環境的種種退化、惡化現狀均和人類的不合理行為有著密切的關聯,人類為了眼前利益,為了一己之私而毫無節制地破壞自然,破壞生態,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殺雞取卵,而這一系列的罪惡舉動最終都會使人類社會自食惡果,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通過學習和掌握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可以幫助我們人類社會盡早地意識到和糾正好自身極端錯誤的不良行為,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的構建中積極地貫徹和踐行生態倫理觀,從而為把我國建設成青山、綠水、藍天的美麗家園而努力奮斗。為了幫助人們走出實現人類社會發展必須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誤區,為了引導人們樹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統一觀,為了實現我國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偉大構想,不僅需要全社會健全生態文明意識,更需要不斷地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吸收、借鑒和傳承,而老子生態倫理思想的偉大發現就是我國生態文明社會最好的傳家瑰寶。綜上所述,老子生態倫理思想的積極作用是可點可圈的,是應不斷地發揚光大且豐富、繼承和發展的科學理論。
3老子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文明是人類社會文化進步與發展的產物,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和。生態文明作為人類遵循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共生共榮、良性循環、和諧發展的重要文化倫理形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盡管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卻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犧牲環境、生態與資源為代價的基礎上產生的。據資料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國GDP年均增長為9.5%,其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環境的透支來實現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間關系問題,而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等偉大生態構想具有巨大的現實啟迪。
3.1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自然信念
在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人類越來越多的社會活動已經開始危及到生態環境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生態問題日益顯現出逐漸惡化的趨勢。1998年全國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難的頻發,無疑不是人類破壞自然,無視自然最終所獲得的有償報復。自然界作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作為人類社會改革與進步的重要力量,以犧牲自然界為代價而謀求進步與發展的社會必將走向衰退和敗落?!兜赖陆洝返谒氖轮赋觯?ldquo;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類作為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生于自然且統一于自然的,其生存與發展是離不開自然的,人類只有從自然界中汲取營養和能量才能維持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因此,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自然信念已刻不容緩,同時,該信念的樹立也有利于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
3.2提高遵循自然界客觀發展規律的生態意識
自然界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物,其自身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有其特定的、不以人類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規律,人類在面對規律時,只能遵循規律,把握規律,利用規律。一旦人類有意或無意地破壞和違背了自然規律,人類社會就會受到應有的懲罰,例如:土地荒漠化、飲用水短缺、海平面上升、霧霾等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就是人類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例證。老子生態倫理思想的基本內容是自然無為,萬物自化。自然,是事物本性自由伸展的狀態;無為,則是順其自然,遵循其客觀規律,不強加妄為的意思。老子認為:“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常”就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老子認為,認識并遵循事物發展規律是聰明的舉動,而不尊重其規律的惘然行為必將會危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這種順應自然界的客觀發展規律,遵循規律的生態意識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構建我國生態文明社會的題中之意。
3.3確立實現人與自然平等發展的文明觀念
中國古代“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與西方自卡迪爾以后的主體性思維一直在某種程度上主宰著近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之關系,他們認為,人作為實踐的主體,自然作為實踐的客體,主體作用于客體,人類可以對自然任其攫取和征服。但是,事實上,他們卻忽視了自然作為一種與人類平等的生物,作為一種有生命的物質,他也會對人們的不宜行為進行有力的回擊?!兜赖陆洝分械谖迨聦懙溃?ldquo;無遺身殃,是謂襲常。”這句話恰恰是在告誡我們:不要強調自我中心主義,不要強調自我的主觀意志,我們應該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人與萬物平等的文明觀念。而在人與自然關系愈加緊張和惡化的今天,人們更應該樹立一種全人類利益高于一切的最高價值取向,樹立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共生共榮的平等觀念,同時,這一取向和觀念的確立也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證。
3.4建立理性消費,綠色消費的價值理念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的需要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了滿足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開始不斷地向自然界進行肆意的索取和開采,而這種無止境的行為也使人與自然之間矛盾關系日趨惡化。追求價格昂貴的奢侈品,追求過分的精神享受等行為活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緊張形勢。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曰:“常德乃足”;在第三十三章:“知足知富”等“知足”與“知止”的人生哲理告誡我們:人生只有擁有常德,才能真正體會到“知足”“常足”的快樂。而如今的我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越來越體會不到消費所給我們帶來的也正是因為我們喪失了“常德”,我們被金錢、被虛榮、被奢靡所迷失了雙眼,迷失了自我。與此同時,這種盲目的、過度的、不理性的消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人類社會對資源的依賴與攫取,最終導致了資源的短缺與破壞,嚴重地阻礙了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促進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榮,建立理性消費,綠色消費的價值理念至關重要。
3.5深入貫徹和落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生態文明是符合人類發展要求、解決生態問題、促進和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遵循自然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發展等規律,尊重自然、人和社會的辯證和諧統一,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致力于構建三者間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存環境,是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提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也就是說,是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馬克思的自然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人們的社會生產也只能在自然中進行。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以實物、燃料、衣著的形式或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現出來”。自然的力量是無盡的,自然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為人類提供生活必需品。自然不僅僅為人類提供物質保障,“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而“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是辯證統一的,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自然界。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生態思想表明,自然和人、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這在社會實踐中就要求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同時合乎自然、合乎規律,堅持統籌人、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樣的發展就是科學發展??梢?,馬克思生態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實際上,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的人與自然辯證統一、在勞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的生態思想,主張采用統籌兼顧的方法運用自然規律,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保證生態文明的順利進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只有時刻堅持以馬克思生態思想作指導,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基礎處理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始終堅持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辯證統一,才能保證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受到自然發展規律的懲罰,社會經濟發展將會遭到嚴重的影響。
(二)真正確立自然、人和社會辯證統一的生態理念
正確生態理念的確立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為了保證自然、人和社會辯證統一生態理念的形成,必須從思想上破除人類中心主義,轉變社會發展觀念,正確認識物質經濟利益及其追求和社會及人的發展的關系,克服物質經濟利益至上、社會實踐唯物質經濟利益是從的錯誤思想,自覺堅持以馬克思生態思想作指導,自覺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斷增強生態環保意識,樹立解決生態問題和建設生態文明的信心,為建設生態文明準備思想前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從表面上看是解決生態問題的現實道路、必然要求和結果,從根本上看則是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生態思想的內在要求和意蘊。換言之,正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為我國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為我國生態文明實踐指明了重要路徑
生態文明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前提是尊重和保護護自然,目標是引導人們走向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宗旨是保證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從而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馬克思生態思想為達到此目標指明了實踐路徑。實踐溝通、連接了人與自然,是人和自然聯系的基礎,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通過實踐勞動自然界才能成為人類及其社會生存發展的現實基礎,才能“為人所用”。馬克思認為:“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活動本身對人說來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勞動,勞動是其生存的手段。只有在具有社會性的勞動中自在的自然才能被創造成為人化自然,從而才能與人類統一起來。同時,“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所以,在實踐勞動中也只有在實踐勞動中人、社會和自然才能達到和諧統一。
(一)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加強生態法治建設
落實和踐行馬克思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中,將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設相統一。一方面為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完善社會主義法治。以社會制度和法治為基礎,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生態責任政府,建立自上而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監督系統,從社會制度層面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運用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法治不斷調節社會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有序進行。另一方面,建立全民參與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確保每個公民都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同時建立自下而上的生態監督體系,保證每個公民都可以行使自己保護生態環境的權利,監督各級政府機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督促他們更加透明、高效的解決各種生態問題。只有政府和人們兩個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保證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二)堅持在實踐中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
關鍵詞:體育生態思想;緣起;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在十會議之后被提升到國家“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高度,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同時,融入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轉型的開始。永續發展的目的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需要體育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而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呼喚體育生態環境的支持。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體育生態思想的發展也是我們所應重視的時代背景和不能回避的問題。一直以來,理論界對體育生態思想的研究總體略顯不足,多呈零散和問題式的研究,而從歷史發展的層面對體育生態梳理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梳理體育生態思想的歷史發展脈絡,對指導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就顯得意義重大。
1遠古時代———體育生態思想的孕育
在遠古時代,人類祖先不僅經常要跋山涉水去尋找食物來維持生命的存在,還要為抗御自然的侵襲而跋涉遷徙,在渴求生存的生活中,要想法設法地投石擲棍去殺傷獵物,玩命奔跑的去追捕野獸,甚至為防止被野獸傷害而不得不與野獸進行生命的格斗??梢?,像走、跑、跳、投、爬、近身格斗以及游泳等肢體運動,都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為求生存而必需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到了遠古時代的后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因財產和奴隸掠奪而發生的沖突日益頻繁,人類認識到必須要進一步改善生產工具和狩獵技術,并使之成為種群的謀生手段和世代相傳的生存技能才能確保群落的安定有序,同時群落首領還意識到只有提高群落子民整體的體力和智力等生存能力,才能維持群落不被外來侵略者所滅亡,于是跟身體活動有關的各種技能就開始在群落中有所推廣,群落中的成年人也開始有意識地向少年兒童傳授各種技能和身體的操練方法。這種主動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主體的思想,就可以視為體育生態思想的萌芽。
2古代———體育生態思想的發軔
有關體育的生態思想是源遠流長的,很多中西方的哲學家在闡釋各自的哲學思想時都蘊含著豐富的體育生態思想。如《周易》、陰陽五行學說、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生態直覺思想等。其中,《周易》以陰、陽兩爻為基本的符號,用來表示兩種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基本特征,并由此來說明日月運行、季節更替、氣象變遷以及生命有機體的生長、成熟、衰老、死亡等一切對立事物的循環轉化[2]。這種從事物整體動態平衡過程中實現協調的思想,就是現在體育生態思想的精華所在?!瓣庩栁逍袑W說”是研究自然界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的學說,通過陰陽雙方相互轉化和制約來揭示生命體、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一切矛盾運動。而古代養生術提出的重要理論資源———“天人合一”的理念,則是將天、地、以及人三者統一為一個基本點,提倡人道與天道、人的生命體與自然環境的有效溝通和統一,從而實現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動態的平衡。這一學說無疑是一種新的生態觀、價值觀和發展觀,也是古代樸素體育生態思想引導下的實踐創新,對當今體育生態的和諧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希臘人崇尚體育,體育也不可避免的構成了哲學家的思想內容。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指出,體育不僅可以培養公民健康的體魄,它更可以培養和塑造公民的心靈的品性,從而塑造公民的德性,最終獲得幸福生活[3]。柏拉圖的學生,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更是提出了比較豐富的體育生態思想。他指出,古希臘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分為讀寫、音樂、繪畫以及體育四種方式,并對其重要性的順序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讀寫在求知和政治活動等方面用途廣泛,繪畫有助于鑒別各種藝術作品,而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有助于培養人的勇敢,這是其他三者無法與之相匹敵的。正所謂,健康是基礎,勇敢是品德,所以,體育應該優先開展[4]??梢?,體育生態思想在古希臘同樣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上可知,不管是陰陽學說,還是天人合一等思想所形成的中國傳統體育健康觀已經都包含了人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以及個體內外的和諧統一兩個方面,明顯展現了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以及社會環境等和諧統一的體育生態觀念;而西方的古代奧運會、古希臘的雅典體育以及斯巴達體育等以崇尚自然、追求身心和諧發展的體育和教育思想,也都可以看作是體育生態思想的發軔。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體育生態思想不太注重體育的競技性,也不刻意去追求超乎自然常態的體格與體能,而被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賦予了游戲的、健身的以及教育的功效和作用,更強調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古代體育生態思想更接近體育的真諦。
3近代———體育生態思想的吉光片羽
中國近代體育思想基本都是建立在體育救國論上的,在領教了西方“堅船利炮”的教訓后,封建者吸取了相關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探源之策,在于自強,自強之術,必先練兵”的近代體育生態思想。隨后的倡導者們也開始利用各種途徑,諸如講學、著書和成立政治團體等積極宣傳維新思想,同時,關于體育生態思想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維新思想家們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如,康有為主張興辦的“萬木草堂”開始開設體操課程,提高國民的身體素養。梁啟超和譚嗣同兩位維新主義者則于1897年在長沙創辦了《時務學堂》,并大力地宣講“知人之精神與體魄,蓋注于德育與體育兩途”的理念。梁啟超在他的《新民說》著作中專門有“論尚武”章節論說體育,其議論精辟,擲地有聲,系統地表達了他的體育思想[5]。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中國體育生態意識的時代色彩。14—18世紀以來,歐洲大陸迎來了意義深遠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思想啟蒙三次大規模的思想文化運動。它不僅掃清了資本主義道路上的思想障礙,也砸開了中世紀束縛人們思想的封建枷鎖,迎來了思想解放和科學繁榮的新時期[6]。思想文化運動也催生出一大批不同于中國理論家的早期改良派學者,他們倡導身體和精神的統一,重視身體的健康與健美,反對違反人性的禁欲主義,主張要正確認識“人性”等。為此,他們重新發掘和整理了古希臘豐富的體育遺產———古代奧運會、斯巴達體育、雅典體育、祭禮競技等體育生態思想和運動手段,并在體育實踐中大力宣傳。隨后,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一系列不健康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對身體活動有了新的認識,人們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開始將目光轉向身體素質的提升和體能的健康發展,體育順理成章地成為新的社會需要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一批資產階級教育家也順勢提出了新的體育生態思想。如:“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維托里諾、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等就把體育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加以大力提倡;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爾》中提出,“教育應與體育緊密結合,主張按兒童各個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以及兒童的興趣和愛好組織體育活動,以培養‘身心兩健’的人才[7]”。這些思想無疑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刻上了體育生態意識的烙印。值得注意的是,近代體育生態思想從最初的被動接受到后來的高速發展時期,從救國兵操體育思想的引進到后來的國民教育體育思想的創新無一不是時代要求下的產物。這些思想都產生于時代的要求,都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
4現代———體育生態學科(論)的建構與發展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在人類滿懷希冀與信心共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科學界卻十分“動蕩”,體育實踐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涉及自然生態也受制于社會生態。其活動的開展不可能離開生態環境直接存在。同時,體育活動的開展,難免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8]。因此,關于體育生態思想問題的研究逐漸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而生態學相關原理與方法為我們研究體育問題提供了一種寶貴的理論資源,提供了一條更為恰當的研究途徑。在西方,一些較發達的國家,由于政府和各類機構以及大眾擁有較強的生態意識,體育生態建設的理念已經融入到體育實踐的各個方面。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出現了一批諸如德國Regensburg大學的哲學、藝術和體育學院院長HeinzLutter教授、德漢娜•克雷、美國的恩戴爾戴•哥拉斯伯格和南非的布什拉•托拉克等知名學者,他們從環境因素影響體育運動正常開展的角度,論述了體育在實踐中的生態理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這說明國際社會的關注點開始將側重點轉向體育與環境的關系等方面,這有力地促進了體育生態思想的發展。隨著人類科學的研究不斷向深度和廣度層面的推進,生態學的研究和應用也發展迅速,已經擴展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眾多領域,形成許多新的邊緣學科。以教育生態系統為對象的教育生態學研究在我國日漸活躍,然而體育生態學的研究在我國卻明顯滯后。謝雪峰認為,雖然體育生態學在我國尚未建立,但以體育生態作為對象的體育生態研究已經有所開展[9]。如熊茂湘研究認為,體育環境是一個系統,體育環境的建設與發展應該樹立一種系統性的觀點[10]。羅艷蕊等人研究表明,體育運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制約著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而只有將體育運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才是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11]。陳莉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研究:人類與資源和生態環境和諧共存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體育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實現“體育與自然、文化以及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的目標[12]。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出的“綠色奧運”口號,為體育界人士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為體育學科體系的構建與發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下,陳光華、周志俊、鄧躍寧、李宏斌等學者先后就構建體育生態學學科的必要性進行了初步的理論研究。并就體育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概念、研究方法等給予了初步的探討。專著方面,也先后有熊茂湘老師主編的《體育環境導論》、游海燕和肖進勇主編的《體育生態論》以及謝雪峰等主編的《體育生態論綱》三本專著問世。這一切都為體育生態學學科的創建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視野和范式,也為后續理論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不難看出,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側面對體育生態思想的現狀與發展都做了有益的研究,為體育生態學的構建與發展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與建議。雖然學者對體育生態學的界定表述各異,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但是本質上是一致的。其研究脈絡都是由淺層生態體育逐漸過渡到深層生態體育,即將生態由最初局限于自然生態,強調體育實踐中自然環境和體育的相互影響轉變為突破自然生態認識的局限性,在注重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強調社會人文環境的影響??傊?,就是期望能將體育系統和其他自然、社會等生態系統統一起來,進行系統地、整體地研究,為實現“體育—自然—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為體育生態學學科的構建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啟迪。但遺憾的是,相關理論研究成果數量較少。筆者從相關學術期刊數據庫查詢搜索“生態體育”、“綠色體育”、“體育生態學”等關鍵詞所得結果顯示,相關方面的研究論文不足30篇,而以“體育生態學”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僅有5篇,研究方法也過于單一,理論上不夠厚實,研究還有待于深入。
5展望未來———生態體育的綠色通道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并不是完美、和諧和簡單的統一,而是矛盾、演化、復雜和纏繞的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非線性的世界,體育的發展在根本上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構一致。體育作為一種能動改造世界的對象化實踐活動,在未來發展中將會建立體育生態學系統,遵循體育生態學的發展規律,在汲取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皈依《老子》所謂的“道”。體育之“道”,亦乃和諧之“道”。體育之“道”,是建設生態體育,實現體育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通“道”。生態化是文明發展道路在當今時代的生動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將生態上升為一種文明,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體育生態思想和諧發展應該遵循的時代背景。所以,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國內學者對體育生態思想的研究已經不局限在體育自身的發展,而更在于體育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文化范疇對社會文明的促進作用,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理性關懷和引導。因此,展望未來,“和諧與發展”可持續發展體育生態思想理念,將會在未來的新時期,搭上高速發展的順風車,快速駛入“綠色通道”。體育生態意識也會逐漸成為大眾的一種共同價值理念、一種全新的體育發展模式,體育生態思想在未來的和諧發展中將更加關注人性的自然回歸,關注體育領域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體育既滿足精神的需要又滿足物質需要的原生態生態位,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美好愿望:擁有一個和諧、健康的生態家園。
作者:夏成龍 單位:云南大學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57.
[2]孔東.管理生態學[D].蘇州:蘇州大學,2003.
[3]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7.
[4]李力研.體育:“培養人的勇敢”———亞里士多德體育思想解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3,29(5):5.
[5]張兆才.中國近代體育思想產生的時代特征[J].體育科學,2005,25(5):74.
[6]朱欣華.論現代體育生態的歷史淵源與現狀[J].江漢大學學報,2010(3):106.
[7]范國瑞.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
[8]夏成龍.生態視角下民俗體育發展研究———以山東濰坊風箏為例[D].廈門:廈門大學,2014:2.
[9]謝雪峰,曹秀玲.體育生態的敏感因素與體育系統的良性循環[J].體育科學,2005,25(12):86.
[10]熊茂湘.論體育環境構建的系統觀[J].體育與科學,2003,24(6):27.
[摘要]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尊重自然規律、珍愛生命、倡導天人和諧的生態觀念源遠流長;而兩漢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總結定型的關鍵階段。兩漢時期的生態思想不僅倡導生態和諧和生態保護,而且更為鮮明的是強化生態倫理。生態和諧、生態倫理和生態保護思想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這正是兩漢時期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點。
[中圖分類號]K234:N91(2)=34[交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83-0214(2008)05-0114-07
Keywords:WesternandEasternHanDynasties;eco-thought;eco-harmony;eco-ethic;eco-protection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thoughthaslongbeenattachinggreatimportancetotheecologicalideaswhichmaintaintorespectthelawsofnature,cherishlivesandadvocate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WesternandEasternHanDynastieshavebeenacrucialtimewhentheChineseancientecologicalthoughtbegantotakeshape.Thetwodynastiesnotonlyadvocatedtheeco-harmonyandeco-protectionbutalsotheeco-ethic.Thesethreewerethoughttobeintegratedandnevertobedeparted,whichremainsthecharacteristicsoftheecologicalthoughtintheWesternandEasternHanDynasties.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尊重自然規律、珍愛生命、倡導天人和諧的生態觀念源遠流長;而兩漢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總結定型的關鍵階段。顧后有益于瞻前,研究總結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兩漢時期的生態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生態認識與實踐將會產生積極的借鑒作用,可以使我們更加明智地面向未來。然而,目前對中國古代特別是兩漢時期的生態思想進行探討的文章尚不多見①。
兩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期。然而,與經濟發展相伴而行的卻是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和惡化:土地濫墾,“伐木而樹谷,燔萊而播粟”[1](《通有》);毀林嚴重,平原地區的天然森林資源已趨枯竭。尤其在一些農業開發較早、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已經明顯感到了木材的匱乏。如《鹽鐵論》中有關于梁、宋等地缺乏木材的記載。由于生態的破壞,環境質量下降,水、旱、蝗和疾疫等災害發生十分頻繁,兩漢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災害多發期。據統計,自漢高帝元年(前206年)至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425年間,共有242個年份發生了災害,發生各種自然災害420年次(災害發生的次數以年計算),平均1.01年發生1次,可謂無年不災[2]。
面對生態環境破壞和惡化的狀況,兩漢思想界的有識之士提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和諧統一、崇尚自然、注重倫理、加強保護等主張,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法令,這些都體現了時人的生態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陳業新的《秦漢時期生態思想探析》(《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一文總結了秦漢時期生態思想的部分內容以及秦漢時期生態保護的主要措施。但遺憾的是,作者卻沒有注意到漢代生態思想中極為顯著的生態倫理方面的內容。
一生態和諧思想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主要體現為人對自然的征服和自然對人的制約。要想保持二者之間的良好態勢,就必須使之趨于和諧?!抖Y記·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淮南子·天文訓》認為“陰陽和合而萬物生”??梢?,兩漢時人并不是把天、地、人三者孤立起來考慮,而是把其看作一個相互聯系、和諧、平衡運動的大整體,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倡導天人和諧?!疤焐f物,以地養之,圣人成之。功德參合,而道術生焉?!盵3](《道基》)
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內在和諧?!侗窘浻枴废蛲爸恋轮馈钡纳鷳B狀況是:“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敘,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當此之時,玄玄至碭而運照,鳳麟至,蓍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而朱草生,機械詐偽莫藏于心?!焙靡环鷳B和諧完美的理想化景象。
碩儒董仲舒更是在其專著《春秋繁露》中借對遠古三皇五帝太平盛世的描述,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社會藍圖:
五帝三皇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憤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疾(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發銜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鷙蟲不觸。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四夷傳譯而朝,民情至樸而不文。[4](《王道》)
將以上引文與孔子講的大同社會相比較,孔子的“大同”社會只講“人”而不講“天”,董仲舒則不只講“人”,且特別突出了“天”。他說:“何為本?日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盵4](《立元神》)它們分工合作,和諧關系不能破壞,否則就會有災異產生。這事實上就回答了天、地、人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固有規律的問題??梢哉f,董仲舒的理想社會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且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智慧,是天、地、人三者的和諧,可以稱之為“理想生態社會”[5]。
另外,成書于兩漢時期的醫書《黃帝內經》也從人與自然的角度論述人體與四時變化、地理水土的聯系,認為四季氣候變化是否正常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鹅`樞·歲露論》指出:“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币虼?,季節性發病、時令性流行病都和氣候的變化緊密相連。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說得更為直接:“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盵6]
在人與自然統一、和諧體系中,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具有決定性影響。漢初賈誼認為,自然界是運動不已的,而且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六理”:“六理……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固為所生者法也?!盵7](《道德說》)《淮南子·主術訓》總結前人經驗說:“禹決江疏河,以為天下興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墾草,以為百姓力農,然不能使禾冬生。豈其人事不至哉?其勢不可也。夫推而不可為之勢,而不修道理之數,雖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睂Υ?,東漢思想家王充也指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盵8](《明雩》)要真正實現天下的和諧統一,人必須順應自然,并遵循其規律。
兩漢皇帝對月令極其重視,在詔令中頻繁強調要遵守月令,順應天時。如西漢成帝曾下詔:“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陰陽,薄而小之,所奏請多違時政。傳以不知,周行天下,而欲望陰陽和調,豈不謬哉!其務順四時月令?!盵9](《成帝紀》)東漢安帝元初六年(119年)詔曰:“《月令》仲春‘養幼小,存諸孤’,季春‘賜貧窮,賑乏絕,省婦使,表貞女’,所以順陽氣,崇生長也?!盵10](《安帝紀》)順應天時隱含了對自然法則的遵守,體現了人們對天、地、人大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共生共存辯證關系的樸素認識和把握。正如馮天瑜先生所說:“不能違拗自然規律,是中國古代哲人的一貫思想?!盵11](p6)
但是,人類在自然面前并非無能為力。兩漢思想家在強調遵循自然及其規律的同時,又十分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如《淮南子》說:“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盵12](《修務訓》)
簡而言之,兩漢時期的生態和諧思想實際包含三層意思:其一,天人一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其二,天人共生共榮,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和諧共存;其三,遵循自然規律,法則自然。
二生態倫理思想
先秦時期,不少思想家已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提出了部分的生態倫理規范,蘊涵著樸素、直觀的生態倫理思想,但他們仍處于不自覺的狀態,甚至帶有迷信的色彩。如《詩經·周頌》中有“懷柔百神,及河喬岳”的說法,意為善待百神、河川、山脈。在孔子心目中,堯、舜是法天而行的圣人,“唯天為大,唯堯則之”[13](《泰伯》)。這就肯定了人與自然可以統一,即“天人一體”,也從中透露出孔子對天即自然界有著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崇敬與熱愛,因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兩漢時期獨尊儒術,以經治國,儒家“天人合一”的系統自然觀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同。人們把自然當作朋友,甚至是當作父母兄弟看待,主張對生態環境要有正確的倫理觀,尊重各種生命權利,善待各種生命體。賈誼將統治者是否能把自己的德澤及于禽魚作為衡量其是否堅持以民為本的重要標準。他說:“文王之澤下被禽獸,洽于魚鱉,咸若攸樂,而況士民乎?”[7](《君道》)從以民為本的基點出發,論述古代圣王能夠德澤及于禽獸,這固然是為了宣揚圣王“仁德”之厚,但也未嘗不包含維護生態平衡的意義在內。他在《禮》中還說:“湯見祝網者置四面,……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其憚害物也如是?!辟Z誼明確指出湯的網開三面是“憚害物”?!拔铩?,指的就是自然界的生物。
西漢劉向的《說苑》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山水比德說:“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綽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貞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盵14](《雜言》)在這里,自然的一切特征都和仁人、智者的精神品質具有了類似性、對應性,都被賦予了豐富的倫理道德的意蘊。人比德于自然,在他們眼中,萬物都具有人格的意蘊,人與自然互溶互滲。
《淮南子·精神訓》將人的器官及其功能比附天地四時等自然現象:“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六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膽為云,肺為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逼鋾短煳挠枴?、《時則訓》、《地形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顯然,這種機械的比附是不科學的,但是認為人的肌體來源于大自然,人本身也是一種自然現象的存在,是自然萬物中的一類而已,這和天神造人的神學是不同的,有著重要的生態倫理意義。
董仲舒思想體系的核心和基礎是“天人合一”。為論證“天人合一”,董仲舒借鑒了《淮南子》天人比附的觀點,提出了“人副天數”說。董仲舒認為,人的倫理來之于自然,所以應對自然講倫理。他認為“天”即人,人即“天”的化身?!盀樯荒転槿?,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盵4](《為人者天》)在他看來,天地是以自身為模型創造了人。人一身有366小節,是副天一年的日數,有12大節,是副天一年的月數,人內有五臟,是副天地之五行,外有四肢,是副天地運行之四時,人之眼睛乍視乍暝,是副天之晝夜之交替,正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4](《陰陽義》)??傊?,天是放大了的人,人是縮小了的天,天和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似性。
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中,他通過分析人的命運和天地相連的關系,提出了“行有倫理副天地”的天地倫理觀。他說:“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于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行有倫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膚著身,與人俱生,比而偶之弁合?!倍偈嬉笕说男袨閭惱硪c天地相副,并明確地將儒家的倫理視野推廣到天地之間,即認為道德倫理不僅存在于人際之間,也存在于人與天地生態系統之間,而且這種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系與人類同時存在、同時發生,必須引起人類的高度重視。他強調:“是故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盵4](《深察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