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7:16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歷史考點速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現如今,快餐食品與快餐文化充斥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學歷史教學也受此風影響,“快餐式”教學大行其道。此教學方式不注重教學過程的精細化,側重于考點的勾畫與提煉;不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偏重于單調的記憶與反復的訓練;不顧知識體系的完整,精于考點的歸納與整理;不注重歷史能力與素養的提升,專注于解題技巧的指導。這些都不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基礎性與人文性原則。
關鍵詞 “快餐式”教學;能力培養
快餐式生活已成為當下流行的、時尚的生活方式,因為它的方便、省時、速成等特點頗受大眾的歡迎。目前更是進入了瘋狂時期,沖擊和影響了許多傳統文化。如在閱讀領域:作文速成讀本到處都是;中外名著速讀、經典濃縮版琳瑯滿架,令人目不暇接。在教育領域:各種短期速成班、培訓班充斥大街小巷。目前這種快餐教學也已走進大中小學校園。原來以實踐、感悟、探究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逐漸被大容量、快節奏、花樣新的快餐式教學所取代。初中歷史教學更是深受其害。
一、人教版初中歷史“斷代史”教材的選用,不易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現行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采用了主題式的課程體系,按主題來選材,即把能反映同一歷史主題的課程放在一個單元。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量減少知識容量,從而減輕學生負擔。只是讓學生對歷史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式的了解。這樣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學生學習完初中歷史,對基本的朝代知識都不了解,何談歷史素養?在一些人看來,課本的變大、變厚必然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實際上,這是對教學目的的認識存在著偏差。歷史教學的目的不是要求學生死記歷史史實(南京市的開卷考試就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學生的人生發展服務?,F在這種主題式的教材史實敘述不詳細,人物描寫不豐滿,學生根本沒有閱讀興趣。學生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歷史知識,不易構成知識體系,也無從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分析,又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能力?這樣的教材讓初中歷史老師往往只抓“點”而不顧“線”,既然只抓“點”,就可以速成教學。于是有些歷史老師上課只是簡單、機械的勾畫,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最終的后果是高中歷史教學非常困難,因為缺少了初中歷史通史學習的基礎。
二、各種應試“寶典”的出現,放棄歷史能力的培養
南京市的歷史中考每年都會根據《課程標準》出臺“考查內容與要求”,并要求老師對“考查內容與要求”進行再解讀。于是我們一線的科任老師就據此編制各種應試“寶典”,然后讓學生脫離書本,死記考點,反復練習。南京市初中歷史教研員王兵老師就非常反感這一做法。他認為這樣一來,一個個活的歷史知識就成了脫離歷史背景與史實的死考點。學生死記考點,談何歷史素養與歷史能力的培養?在我們的教學中常常存在勾畫考點式教學,尤其是初三的一輪復習。一節課20分鐘老師就可以講完,完全忽視了知識點過程的教學,完全丟掉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樣一來,學生只能記住一個個知識點,卻不能加以應用。因為他們不知道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更不會運用歷史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近幾年,南京市中考歷史試卷越來越活,以材料形式出現的題目越來越多,而我們師生卻感到越來越難。這既反映了我們平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表明出卷者想把我們一線老師的教學目光引向課本,回歸史實,注重能力。顯然,這種速記考點的方式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中考模式的制約,擠壓歷史閱讀的時間與空間
目前許多地方中考內容為初中教學的六本書??疾閮热輳V,使得初三的教學時間顯得非常緊,大多數學校第一學期要上完全部世界史的內容,而下學期要進行六本書的復習。而歷史每周只有兩節課,這就逼得一些老師不得不用一節課時間上兩節課內容。這樣的歷史教學真可謂是“快餐式”,老師只講“重要的”,學生只要掌握“必須的”。在這種快餐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失去了閱讀歷史史料的時間,也失去了歷史閱讀的空間,最終失去的是歷史學習的興趣。
四、過度依賴于多媒體課件,粗糲化教學的過程
多媒體課件教學因為它的形式新穎、材料豐富、課堂效率高而廣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許多學校班班有多媒體,這確實給我們的教與學帶來了方便。于是,現在不少老師每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離開它課就不會上了。我們說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多媒體課件教學在有許多優點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方法或手段,不是教學目的。教學工作中不應該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適合內容而一味要求使用多媒體教學,更有甚者是盲目地依賴于多媒體教學而把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出來,那么就起不到教師應有的主導作用。必然導致教師對多媒體形式的追求遠遠大于對文本內容的深思。其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有些老師從網上下一些課件直接拿到班上去上,這不僅沒讓課件為教學服務,教學內容反而受制于教學環節。雖然教學節奏變快了,教學容量變大了,但教學效果卻變差了。
總的來說,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快餐式”教學在前幾年還是大有市場的。在短期內,也確實提高了一點均分。但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隨著2011版課標的落實,這種重結果、輕過程、死灌硬扣的“快餐式”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教育的發展,這種機械、僵化的應試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歷史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歷史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他需要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觳褪浇虒W實現不了這一目的,它猶如一份方便面一樣,在盲目追求了色香味的外在因素后,恰恰丟棄了營養價值這個最為重要的因素了。我們千萬不能只關注成績和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這樣對學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參考文獻
第一:語言關
作為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已的語言,講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要使語言精煉、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說出之后即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關
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心理特點是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興趣關
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一點不假。初中歷史太枯燥,尤其是歷史大事年代,太不好記了。為此,我教給他們快速記憶法,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比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戰。記憶口訣是:官渡之戰打得兇,耳朵穿了倆窟窿。再如:公元1405年至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記憶口訣是:鄭和下西洋,一時領我(1405)去,一時散散(1433)心。世界史: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國上臺??谠E是:希特勒上臺研究生啥(1933)喲(1)。多么有趣啊,缺點是,不容易忘記。
第四:結構關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后背的教學模式,這就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揮,也就違背了新課標理念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了,而以教師為主體了。那么新課標要求下我們應構建讀--講---剖---感---練五環的課堂結構,下面介紹一下就該課堂結構。
(1)讀: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學生利用8―10分鐘閱讀教材,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讀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全文。
(2)講:在讀書的基礎上,選1―3名學生講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在講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之處,請其他學生改正;其中,前兩個環節是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現的平臺,真正讓學生變成學習知識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使學生感到我學習我受益,我參與我快樂。
(3)剖:剖析中考的考點,做到教學有針對性,同時要設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到歷史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樂趣的學科,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中輕松度過,對于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賞識教育),此環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鞏固知識,如何運用知識,為以后的應試做準備。
(4)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感受所學的知識,對待知識,要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識生活化。也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和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教育者的最終目的――讓每一位學生思想健康,為國家的建設服務。
(5)練:選擇精題當堂訓練,以達到知識的鞏固。這就要求教師課下要多做題、選精題,學生少做題、做精題,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以上的教學符合感性―理解―鞏固―運用的教學過程,同時上面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
第五:情感關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歷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彌補現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學生缺乏“情感”,最終也達到了以“情”致“動”的良好效果。